[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四节 沙弥的作持制度
 
{返回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济群

第四节 沙弥的作持制度

  沙弥的作持制度,就是作为沙弥应怎样在僧团奉行如法的生活。

一、通辨同别

   四、明随戒相。沙弥行事,法用同僧。羯磨一法,不在数例。自余众行,并制同修。如说戒、自恣既是常行,不得别众。约尽界集,自然远近,亦同僧法。《明了论》中,乃至优婆塞,亦有别界别施。
   所对之人,昔用比丘,今解不然。各别有法,两不足数,不可通用。还以沙弥为对,无者同僧,心念也。《五百问》中,无沙弥,大比丘亦同作法,亦随所存。

第一部分是通简同别,总的说明比丘与沙弥关于律仪生活的异同。
“沙弥行事,法用同僧。羯磨一法,不在数例。自余众行,并制同修。”沙弥的持戒生活,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生活,大体和比丘一样。但也有所不同,如比丘的羯磨会议,沙弥就不可以参加。其他方面的事情,如比丘戒规定的止持和作持部分,沙弥虽未受戒,同样要依此修学行持。
“如说戒、自恣既是常行,不得别众。”比如说戒、自恣都是常规的僧团生活,沙弥也应参加。只是参加有一个限度,须在一定时候才能进去,又得在一定时候出来。也就是说,既参加了又没全部参加,是为有同有别。
“约尽界集,自然远近,亦同僧法。”自然,即自然界,相对作法界而言,是依天然地形划定的地区,包括聚落界、兰若界、道行界和水界,其中聚落界、兰若界各开为二,故有六种不同。僧团活动时,要打板召集界内所有的人,在此范围内的沙弥也要参加,和比丘僧同样。
“《明了论》中,乃至优婆塞,亦有别界别施。”《明了论》说,即使在家居士们,也都有各自的修行场所和活动范围。
“所对之人,昔用比丘,今解不然。”按以往常规,沙弥说净、受衣钵、安居等法须对比丘而作,其实不然。
“各别有法,两不足数,不可通用。还以沙弥为对,无者同僧,心念也。”比丘和沙弥各有不同作法,即使在双方人数不足的情况下,也不能互相混淆。若沙弥须忏悔或说净,应找沙弥作法。若找不到足够的沙弥,也可像比丘作法那样,通过众法对首、众法心念来处理。所谓众法对首、众法心念,指本应五人、十人处理的事,因人数不足而简化为两人处理,或只是自己心念口说即可。
“《五百问》中,无沙弥,大比丘亦同作法,亦随所存。”《五百问》则提出另一种观点,若沙弥作法时找不到沙弥,对着比丘也是可以的。这个说法也可以采用。

二、别示禀法

  次明秉法,类通众别。

  接着说明禀法,即沙弥应如何遵守作持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别法和众法两类。别法是个人生活问题的处理,众法则是团体共同活动的规定。

【1.别 法】

·别明衣法

   先明对首持二衣法。
   《萨婆多》:“沙弥受戒已,应持上下二衣:一当郁多罗僧,二当安陀会①。”财体是非,作之方法,失衣分齐,一同僧中。
   唯受持少别,应对一受戒无犯沙弥,手执上衣云:“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沙弥此漫郁多罗僧受持(三说,下衣准此,律无受法,准《十诵》文如此)。”

①《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4
   沙弥应畜上下衣,一常着衣当安陀会,二当郁多罗僧。(T23-526下)

首先说明别法,即个人的生活问题,其中又包括衣食住行等。别明衣法,就是关于衣的规定。
“先明对首持二衣法。”对首,羯磨法之一,面对一至三位僧人行法。二衣,即郁多罗僧和安陀会。首先,说明通过对首受持郁多罗僧和安陀会的仪式。
“《萨婆多》,沙弥受戒已,应持上下二衣:一当郁多罗僧,二当安陀会。”《萨婆多论》说,沙弥受戒后,应该拥有两件僧衣。沙弥所拥有的衣服为缦衣,是整幅而不割截的。其中一件当做郁多罗僧,也就是七衣,用于参加布萨等团体活动。另外一件当做安陀会,也就是五衣,在平时或劳作时所穿。
“财体是非,作之方法,失衣分齐,一同僧中。”衣的来源必须正当,至于缝制方法和丢失衣服后的处理方式,都和比丘关于衣服的各项制度一样。
“唯受持少别,应对一受戒无犯沙弥,手执上衣云: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沙弥此漫郁多罗僧受持(三说)。”只是受持衣服的手续和比丘稍有不同。应该手里捧着上衣,对着一位清净沙弥说:“长老一心念,我某某沙弥(自称法名)受持这件漫郁多罗僧。”连续说三遍,才能拥有这件衣服。出家人的生活用品,必须通过手受或口受的方式才能如法受持。所谓手受,必须是由别人给你,而不是自己随便拿来。所谓口受,就是通过这样一番陈述。

·类似问题

   受持钵法,受持坐具,一同僧法,唯改沙弥名为异。乃至尼中二众,亦同持之。百一供具,例同无异。若畜长衣,请二衣施主,亦同僧法。说净之本,亦同药钵。
   准此,若得钱宝,《萨婆多》亦请白衣为之①。以沙弥戒中正同僧故,不得自畜。

①《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4
   净施法者,如钱一切宝物,应先求一知法白衣净人语意令解:“我比丘之法,不畜钱宝。”(T23-527上)

接着说明钵、坐具等各种用品的受持方法。
“受持钵法,受持坐具,一同僧法,唯改沙弥名为异。”钵,僧尼使用的食器,材料、颜色、规格均有定制。坐具,音译尼师坛,是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的长方形布,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的作用。沙弥得到钵或坐具时,也要找人受持一下,才能合法使用。受持方式和比丘同样,只须改变称呼即可。如果是比丘,就自称我某某比丘,而沙弥就自称我某某沙弥。
“乃至尼中二众,亦同持之。”至于比丘尼、沙弥尼,也须按照同样的方式受持衣、钵、具。
“百一供具,例同无异。”所谓百一,是除三衣一钵、坐具、滤水囊等佛陀规定比丘可以使用的物品外,还要有些生活用品,比如有个茶杯喝茶,有条毛巾洗脸,诸如此类的生活用品,每种可以拥有一样。这些物品也都需要通过受持才能如法拥有。
“若畜长衣,请二衣施主,亦同僧法。”如果想要多保留一件郁多罗僧或安陀会,就要请一位净主,将衣服的所有权施舍给他,其作法和比丘同样。长衣,指合法拥有(如沙弥二衣,比丘三衣)之外的衣服。本来不该拥有,针对这一问题,佛陀特别设立了说净制度,只须将多余物品的所有权施舍出去,仍可由自己使用。这也体现了佛陀的慈悲和善巧,有使用权,可以给生活带来方便;舍所有权,可以避免对物品产生贪著。前面讲到,原始僧团是按四依生活,如果这是硬性规定,也许没几个人能出家。所以,佛陀以种种方便善巧,既能引导更多的人走入佛门,又可避免他们对生活用品产生贪著。
“说净之本,亦同药钵。”说净的作法,也通用于药、钵等物品。凡是多出的东西,都可以这样进行处理。
“准此,若得钱宝,《萨婆多》亦请白衣为之。以沙弥戒中正同僧故,不得自畜。”按照这个原则,如果得到钱财,按照《萨婆多》之说,也可请在家人作为净主。因为沙弥十戒规定,不可拥有金银财宝,这一点是和比丘戒相同的。

·诸忏罪法

  若犯长衣、钵等,皆犯舍堕,忏罪一同僧法。界内集人作之。不受戒者,亦无别众。文同大僧,唯以突吉罗一罪为别,至时改之。若犯提舍已下,上及僧残,并须忏悔,有覆须治,唯以吉罗为定。若波罗夷,《律》云:“三众突吉罗,灭摈①。”

①《四分律》卷1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T22-572中)

沙弥犯戒后应该怎么忏悔呢?
“若犯长衣、钵等,皆犯舍堕,忏罪一同僧法。”舍堕,梵名尼萨耆波逸提,五篇之一。如果沙弥未经说净就拥有多余的衣、钵等物品,就要犯五篇中的舍堕,必须进行忏悔。忏罪方法和比丘同样。通常要请一个忏主,然后有四个以上沙弥参加才能为你忏罪。
“界内集人作之。不受戒者,亦无别众。”忏罪时要结集界内的僧众(主要是请沙弥)参与,帮助自己如法忏罪。因为沙弥尚未受戒,即使没有将沙弥都召集起来,也不存在别众的现象,忏罪是可以成立的。
“文同大僧,唯以突吉罗一罪为别,至时改之。”忏罪的羯磨文和比丘相同,只是沙弥不论犯什么罪行,罪名只有突吉罗一种,念的时候需要更改一下。
“若犯提舍已下,上及僧残,并须忏悔,有覆须治,唯以吉罗为定。”提舍、僧残,都是指比丘戒中的罪行。覆,隐瞒自己的罪行。沙弥虽未受戒,也须学习并实践比丘戒。一旦违犯,必须真切忏悔。如果隐藏自己的犯戒行为,还要进行制裁,所有罪行都以吉罗定名。
“若波罗夷,《律》云:三众突吉罗,灭摈。”波罗夷,即杀、盗、淫、妄这些最极严重的根本罪行,又称边罪。三众,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四分律》说:如果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犯的是根本戒,虽然罪名只是突吉罗,但必须将之驱逐出僧团。

·安居受日法

  余有安居、受日等事,例同大僧。
    《十诵》,制五众安居,五众受日①。
  《四分》,三时游行戒,三众亦结罪②。故须知之。

①《十诵律》卷24
   优波离问佛:“谁应安居?”佛言:“五众应安居。何等五?一者比丘,二者比丘尼,三者式叉摩尼,四者沙弥,五者沙弥尼……佛以是事集僧。集僧已,种种因缘赞戒、赞持戒。赞戒、赞持戒已,语诸比丘:“从今有事听受七夜法。 ”(T23-173中-174上)
②《四分律》卷37“安居揵度”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汝不应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T22-830下)

安居,又称夏安居、雨安居等。印度有长达三月的雨季,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以精进道业。受日,即请假,在安居期间,比丘因事须外出时,应依法请假出界。
“余有安居、受日等事,例同大僧。”其他关于结夏安居或请假等,沙弥的作法也要像大僧一样。
“《十诵》,制五众安居,五众受日。”《十诵律》规定,五众都要安居,如果有事,应当按相应的制度请假。
“《四分》,三时游行戒,三众亦结罪。故须知之。”三时,印度将一年分为春、夏、冬三季。游行,云游各地,参学闻法。《四分律》记载:佛世时,六群比丘一年到头在外游历。到了夏天,既容易踩死虫子和新生草木,又容易因暴雨涨水而漂失衣钵、坐具等,结果被居士们讥嫌:“连外道都有三个月的安居,可是这些沙门却经年在外游行。”比丘们将情况禀告佛陀后,佛陀严厉呵责了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净行、非沙门法、非随顺行,所不应为。”因此制定比丘也要结夏安居。如果一年三季都在外游历,是要结罪的,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也是同样。这是作为出家人必须知道的。

   【2.众 法】

  二、明众法。有通、别二途。

  所谓众法,就是沙弥如何过组织生活,而不仅仅是个人生活问题。《沙弥别行篇》中,介绍了通、别两种情况。通,指沙弥和大僧一处集合的情况下如何活动,这也是通常的作法,叫通行法;别,则是沙弥与大僧别处集合时如何活动。
   此处主要列举说戒、自恣两种情况。说戒也叫布萨,僧团每半月半月要举行布萨,根据戒本逐条检讨自身行为,反省此半月中有哪些犯戒行为,然后进行忏悔。忏悔是心灵的清洗剂,可帮助我们清除僧格沾染的污垢。所以,布萨也是僧伽的自新大会。自恣是在夏安居结束之日,发露自身过失或请求五德检举自身的罪行,通过僧团大众的力量忏除罪业,获得清净的僧格和夏腊。

·通行法

  若通行者,大僧说戒日,沙弥多具华香汤水供僧众具,于布萨处张施罗列。鸣稚将了,并须尽集,有缘嘱授受筹,大僧作法,一如常式。至说《戒序》讫,戒师云:“未受具戒者出。”诸沙弥等各从座起,执坐具在僧前礼已互跪。上座告云:“此众僧布萨说戒,汝未受具足,不豫闻之。各随本业诵习,谨慎莫放逸。至鸣稚时,同赴堂来。”告已,随次出。

“若通行者。”首先介绍的是通行法。
“大僧说戒日,沙弥多具华香汤水供僧众具,于布萨处张施罗列。”在比丘布萨的这一天,沙弥要到说戒堂打扫卫生,并以花、香汤、净水及供僧的各种供具,在举行布萨的处所布置陈列,以此庄严道场。
“鸣稚将了,并须尽集,有缘嘱授受筹。大僧作法,一如常式。”鸣稚,打板,僧团召集僧众的号令。等到集僧号令结束后,不论沙弥、比丘,都要集中到说戒堂。若有事不能前来参加,须事先请假说明情况,为“与欲”。同时要对僧团今天活动中的所有决定表示赞同,为“与清净”。如果不把意见带上,就会影响僧团处理事务的和合。当然这是对比丘的要求,但沙弥也要学着这样开始做。
“至说《戒序》讫,戒师云:未受具戒者出。”到说完《戒经》序分之后,戒师要说:“没有受过具足戒的出去。”沙弥还未受具足戒,所以没资格参加比丘的羯磨活动,此时要离开说戒堂。
“诸沙弥等各从座起,执坐具在僧前礼已互跪。”沙弥们各自从座位上站起来,拿着自己的坐具到僧众前礼拜,然后互跪,聆听上座开示。
“上座告云:此众僧布萨说戒,汝未受具足,不豫闻之。各随本业诵习,谨慎莫放逸。至鸣稚时,同赴堂来。”上座告诫沙弥说:“现在是比丘们在说戒布萨,你们尚未受过具足戒,没有资格听闻。所以,你们根据目前修学阶段的内容去诵读温习,行为必须谨慎,切勿放纵。等到再次听到楗槌声时,请一同前来说戒堂。”
“告已,随次出。”听完上座开示后,沙弥依次出去,前往沙弥的说戒堂。

·别行法

   若别行者,沙弥有都集处。鸣稚讫,二众各集(《十诵》令差一沙弥检校),行法一同僧中。行筹讫,将至僧中,付僧维那总合唱数。彼送筹者还来本处。差一人为说戒师,诵《沙弥戒经》,谓《爱道尼经》,及五德、十数等。若诵讫,僧中未彻者,随时诵经说法。至鸣稚时,总来赴堂。随次入僧中,于常坐处互跪合掌。彼说戒师为说“明人能护戒”已后文。此与大僧相涉行用,看僧说戒中。
   若自恣者,准说戒中。别堂作法,送筹合唱。若通作者,僧自恣已,五德来向沙弥处互跪,说僧自恣之文,以犯举两通故。若界中人少,对首作法一同众法对首。无人者,同众法心念。

其次介绍沙弥布萨的别行法。
“若别行者,沙弥有都集处。鸣稚讫,二众各集,行法一同僧中。”如果是别行,沙弥应有沙弥专用的说戒场所。打板之后,沙弥和比丘前往各自的说戒堂集合。沙弥的行法,和比丘僧基本相同。
“行筹讫,将至僧中,付僧维那总合唱数。彼送筹者还来本处。”筹,古代计数用的竹片。行筹,说戒前统计人数的程序,一人将筹发下,另一人随后收起,根据所收筹数计算当日参加说戒的人员总数。维那,是主持活动并维持秩序者。行筹后,由沙弥代表将筹拿到比丘说戒堂,交给维那。维那统计后宣布:“今天参加说戒的比丘有多少人,沙弥有多少人。”然后,送筹者回到沙弥中。
“差一人为说戒师,诵《沙弥戒经》,谓《爱道尼经》,及五德、十数等。”此时就在沙弥中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说戒师,诵《沙弥戒经》,女众可诵《爱道尼经》。此外,还有前面说过的五德和十数等。五德是对沙弥这一身份所蕴含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十数则是沙弥应该具备的教理知识。根据“诵《沙弥戒经》,谓《爱道尼经》”的文意,似乎《沙弥戒经》就是《爱道尼经》,关于这个问题,《四分律钞简正记》中有如下说明:“若准诸经目录,自有《沙弥戒经》一卷,别复有《大爱道尼经》二卷,故知别也。今有释云:恐是钞笔误,理合云诵《沙弥戒经》,诵《爱道尼经》,错书谓字也。”关于《沙弥戒经》,《大正藏》收录有《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和《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两部。
“若诵讫,僧中未彻者,随时诵经说法。至鸣稚时,总来赴堂。”彻,结束。如果沙弥诵完这些内容后,比丘说戒尚未结束,可以再诵读一些其他经文。直到再次鸣楗槌,沙弥再集中到大僧说戒堂。
“随次入僧中,于常坐处互跪合掌。彼说戒师为说‘明人能护戒’已后文。此与大僧相涉行用,看僧说戒中。”沙弥依次进入僧众中,到平时常坐的座位上互跪、合掌。然后,说戒师诵“明人能护戒”以后的内容。这一部分和比丘说戒有关,在《行事钞》“说戒正仪篇”中可以了解得更为具体。
“若自恣者,准说戒中。”自恣和说戒的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参照《说戒正仪篇》。自恣属于众法,是僧团的组织生活。如果说布萨是僧格的半月检,那么自恣就是僧格的年检。自恣意为“随意”,即任由他人检举过失。在戒律中,对检举者还有一些资格上的要求,避免有人乘机诽谤闹事。这个资格就是自恣五德,即不爱(没有偏爱)、不恚(没有嫌恨)、不怖(坦然无畏)、不痴(头脑清楚)、知自恣不自恣(知道犯罪情况及检举时机)。此外还有举罪五德,即知时(知道说话时机是否合适)、如实(确定情况如实)、利益(确定所言能利益对方)、柔软(以调柔心和软语而说)、慈心(对检举对象有慈悲心)。具备这些前提,才能通过真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共同进步。
“别堂作法,送筹合唱。”自恣也有通别两种作法方式。如果沙弥别堂自恣,就像说戒的别法那样,先是统计人数,然后将筹送上去,令维那宣布参加自恣的沙弥数。
“若通作者,僧自恣已,五德来向沙弥处互跪,说僧自恣之文,以犯举两通故。”如果是和比丘一起行法,待比丘自恣后,鸣钟再集,具备自恣五德的比丘到沙弥处所互跪,宣说自恣内容。沙弥和比丘是犯举两通,犯通,指沙弥犯相与比丘相同。举通,指比丘可以检举沙弥的犯罪行为,但沙弥不得检举比丘。
“若界中人少,对首作法一同众法对首。无人者,同众法心念。”布萨和自恣本是大众共法,需要四人以上才能成办。如果界内僧人较少,不足四人,可以用众法对首或众法心念的方式进行。若有两人以上,用众法对首彼此说一遍:“今天是布萨的日子,我们要说戒布萨。”然后就一起诵戒。若只有一人,就用众法心念,自己心念口言:“今天是布萨的日子,我应该说戒。”若有什么罪过,首先自责一番,然后开始诵戒。

{返回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五节 杂行教示
下一篇: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三节 受戒仪式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三节 障碍出家的过失..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一节 出家制度的缘起..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四节 沙弥的作持制度..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五节 杂行教示..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一节 出家相关条件..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二节 出家剃度仪轨..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
 附录:《四分律行事钞·沙弥别行篇》原文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六节 出家者之圣道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辩证看信仰(悟凡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安全感[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一半一半 给人利用才有价值[栏目:往事百语]
 长空不碍白云飞[栏目:公案100]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一)[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请法释义[栏目:仁焕法师]
 念佛一定要记数吗?[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论人生苦乐之由来[栏目:明真法师]
 正分22-24 总论[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大般若经要解——不垢不净义[栏目:白云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