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学随笔(海天)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26

修学随笔

海天
 
一.学禅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禅宗讲究无执无我,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放弃个人的主观努力,把禅理解为一味的闲适,乃至无所作为,实际上学禅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一、我们发心学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选择学禅这条路,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有一个更合乎理性的生活,使自己的生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显然,不管我们因为什么原因走上学禅这条道路,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此才谈得上真正理解禅的真义,才能从历代禅师大德那里吸取素养,真正走上正道。

其二、参究禅宗真意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点不难理解。这是因为禅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学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迥异其趣,要从日常有执的思维习惯中走出来,了悟禅的思维,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历来学禅者在这方面着力最多,而历来禅师也特别注重使用种种方法启发学人,从习惯思维中解脱出来。可以说参禅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其三、具体的修学过程也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禅讲求定慧双修,了悟禅之真义,了解修学道路,还必须脚踏实地地去修行,在实际修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纯洁白心、调和自身,以适应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在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足够的耐心、勇气、意志、爱心等等。

其四、学禅要获得的是一种闲适的心态,而不能片面的追求闲适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生活责任;若片面追求闲适的生活,必然难以与现实生活合拍。而以大乘佛教的精神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尽好自己的责任,而且还应对人慈悲为怀,时时处处尽量为他人着想,尽己所能多为社会、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学禅者也应秉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注意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时时注意以一份闲适的心态、以一份安详的心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便能逐渐接近禅了。

保持安详超越的心态,需要认真踏实的修行。安详超越的心态本质上是生命得到充分调适、涵养的境界。若把闲适简单地看成是无所作为,人为地回避生活的责任,则成了另一种执著;不仅不能调节、涵养人本有的生命力,而且会把时间、精力消耗在无用的第六意识的挣扎中。这是生命的浪费,与禅宗追求展现活泼泼的生命之意相去甚远。

二、“认识自我”简析

前日与一位老师聊起来,他告诫我,在一个环境中首先应给自己定位,不能一味地被环境牵着走,如此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

l、给自己定位首先要认识自己,找到自我。认识自己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认识自己本性的智慧,即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二是要找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即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弱点,认识到自己适合干什么,这样你才能认识自己的目标,把时间、精力用到自己最能做出成绩、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目标上。相反,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什么都学,什么都做,必然如鼯鼠之技,一无所长,最终一无所成。因此,找到自我,才能实现自我,才不致浪费时间和精力。

明白这个道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比如就我来说,自己理论思维能力较强,工作比较细心,有耐力、韧性,适合从事理论研究、编辑工作:在体育方面,适合进行长跑锻炼,自己性格比较内向,不适合从事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工作。又比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当初到美国的时候,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但后来他发现,动手能力是自己的弱项,在泰勒博士的帮助下,经过认真考虑,发现自己的理论素养确实比自己的动手能力要强得多,因此决定接受泰勒博士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的打算,毅然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转入到理论物理的研究上。杨振宁通过对自己客观、公正的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劣长短,从而扬长避短,做出杰出贡献的事例,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是有启发意义的。

2、认识自己本性智慧与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定位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自己的本性,就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种工作都有自身的价值,认识到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地实现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因而不会去比较不同工作的优劣,能平等地看待他人,尊重他人,明确不同人的个性分界,尊重他人的追求,把精力、时间用到有价值的追求上。

3、找到自我,还必须认准目标,持之以恒地去实践,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

三,不人为地取悦他人

自己的一个很大毛病就是,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下意识里有一种取悦他人的倾向。有时明知自己该做什么,但又为取悦他人,让他人满意而自寻烦恼。针对这种心态,应注意独立、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明觉、专心、绵绵若存的心态,不要把注意力太放在他人、外物上,受他人、外物的影响。有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独立的时间、空间,避免他人、外物的干扰。

自己人为地取悦他人,对自己伤害很大,应加强自制力。比如跑步,别人让跑就跑,不考虑自己的身体是否承受得了,结果对自己身体不好。因此,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待人处世要根据自己体悟的程度,尽量遵循自然、社会、身心的规律,行于中道。

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自主去作,知道应当去作,自然去作。不用人为地取悦他人而去帮助对方,在能帮助他人的场合,自然表现自己的本性就是。

自己内心倾向于待人以善,有时宁愿牺牲自己。有自我牺牲精神并非不好,但是要知道善良本身并不是道,《论语》中说,“仁”必须“节之以礼”。待人以善也要用智慧,要遵从中道,行于中道。任何品质超过一定的限度,便会成为负面的东西。善良若不以自立为基础,便成了谄媚,成了乡愿。要做到自立,就要首先爱护自己,自己立得稳,有健康的身心,有自己做人的准则,才谈得上帮助他人,否则,岂不成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他人的观念、看法是消极的,就不要受其影响。“不动心”是一个基本的法则。外在的影响多种多样,要时常提醒自己不动心。做事依乎天理,依于自己本性。要以自己的本性待人,才以促进他人本性的显现。

禅刊 2001年度第一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随时清扫自己(法缘)
下一篇:平常心是道(于建华)
 功德的现实意义(月悟)
 “五果”简介(路新)
 永不变质的慈悲(诠慈)
 慈济大爱志业
 佛教八圣道之我见(元山樵)
 庐山慧远的《法性论》及其法性实有思想研究(陈建华)
 闲坐春风(刘南陔)
 简述胜鬘夫人(真诚)
 盲人(阿姜·查)
 法师的含义与德行(李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讲话(卷一)[栏目:慈航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