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4)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8

寅七、业颠倒(分二科) 卯一、征

业颠倒云何?

「业杂染」这一科是分九大段,第一段是业自性、业分别、业因、业位,乃至到现是第七科「业颠倒」。这个「业」的「颠倒」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问。底下解释,解释先「标列」。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标列

此有三种应知:一、作用颠倒,二、执受颠倒,三、喜乐颠倒。

「此有三种应知」,这业有颠倒的这回事,一共有三种颠倒应知:第一个是「作用」上的颠倒,第二是「执受」的颠倒,第三是、「喜乐」的颠倒,分这么三种不同。这以下就解释,分三科,先解释「作用颠倒」,「举杀生业道」,在杀生业道这一方面。分二科,第一科「于误杀」,「标颠倒」。

 

辰二、随释(分三科)   巳一、作用颠倒(分二科)午一、举杀生业道(分二科)

未一、于误杀(分二科)申一、标颠倒

作用颠倒者:谓如有一于余众生思欲杀害,误害余者。

「作用颠倒者」,这个「作用」就是杀生的这种行为,在出现的时候有错误,是什么情形呢?「谓如有一于余众生思欲杀害」,就是说譬如一个人,他对于另外一个有情,假设是某甲,他内心里「思欲杀害」,作了一个计划,想要杀害某甲。「误害余者」,但是在正式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错误的杀害了某乙,没有杀到某甲,杀害了某乙,这就叫做「作用颠倒」。「作用颠倒」是这样意思,就是想要杀害的那个人没杀到,杀到另外一个不想杀的人,那么这件事虽然是杀了,但没有满足他的本意,这个业作的不圆满,这叫做「业颠倒」,这叫做「作用颠倒」。这个「颠倒」这里面,那么这个人没有犯杀罪吗?这也研究这个问题,这第二段「辨相似」。

 

申二、辨相似

当知此中,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我们应该知道这件事里面的情况,虽然这个人他有杀生的行为,他的确是杀害了一个人,但是这个人没有杀生的罪过。因为他的动机没有心杀这个人,对于这个被杀害的人来说,他没有心杀他的,就是没有这个动机,是无心的;所以在犯罪这一方面来说,不够成犯罪的因缘,这因缘不具足,所以说虽然是有杀生的行动了,但是没有杀生罪。没有杀生罪,但事实上是杀生了,他没有杀生罪,这地方要怎样来审判?

「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虽然说他没有杀生的罪过,可是他有于「杀生种类」,杀生是一件事,他现在这个行为,于这个种类是相似的,「杀生相似」,于杀生种类相同的这种行动。「同分罪生」,相同的罪过生起来,还是有罪,还是有罪的。但他又没有心杀这个人,就是误杀,那么将来会怎样呢?在《披寻记》上说的这个意思,这个人是不下地狱的,这个人不下地狱,他只是将来再到人间的时候,得到寿命短促的等流果而已,只此而已,因为他没有心,没有心这个事情。

这件事若按阿赖耶识的熏习来说,这道理也可以讲出来几句话的,就是他的目的想要杀某甲,就把某甲杀了,满他的愿望了。那么满他的愿望,而又有这样的行动,满他的愿望,这样子在他的阿赖耶识里面,如实的熏习了种子了,那么这当然是够成了杀生的罪,那么是要到三恶道去走一走。若是没有杀到他想杀的人,他杀的时候可能认为是想杀的人,可是杀完了的时候,不是,那么这可见在阿赖耶识就没有熏成这种罪过,没有熏。但是可有这么一件事,这个业力没有圆满,这个罪过没有圆满的造作,没有作成圆满的罪过,那么阿赖耶识里面的熏习也就是不圆满,不圆满所以不到三恶道受根本的业果。但是有这么一件事,将来在人间受寿命短促的等流果,只受到这么一点过失就算了,这么样来决定这件事。

 

未二、于非情(分二科) 申一、标颠倒

若不误杀其余众生,然于非情加刀杖已,谓我杀生。

前面是「于误杀」,就是在有情这一方面有了杀生的行动,但是「误杀」。这一段是「于非情」无情物,就是想要杀某甲,杀了一块木头,杀了一棵植物,或者是一个什么东西。那么也可能会那个被杀的人,有善知识告诉他,他躲开了,放了一个假的东西,放一个木头,用一个东西把它履盖住,就是相似的好像有一个人在那里。那么他去把它杀了,杀了结果是一个木头,或者是一捆草,那这样说是「于非情加刀杖」,不是有情。

前面「误杀」还是杀有情,现在说这个「若不误杀其余众生」,那么是误杀什么?误杀一捆草,或者是一个木头。若是这样的话,「若不误杀其余众生」,没有误杀有情众生,误杀了一个「非情」,「然于非情加刀杖」以后,「谓我杀生」,他认为我把这个人杀死了,结果那个人没有杀到,这还是一个误杀,不过就是所杀的是「非情」而已。那么这样的「业颠倒」,罪过是怎么情形呢?

 

申二、辨相似

当知此中,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当知此中,无有杀生,无杀生罪」,前面是有杀生,这个是没有杀生,因为没有杀害一个有情,所以也是没有杀生的罪过。「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可是于「杀生种类」,有相似的杀生活动,所以也还是有那个「同分」一样的「罪」过生起来。生起来因为他没有构成杀生罪,他将来的罪过是什么呢?在他的增上果,《披寻记》那里,增上果得到没有光泽的果报,没有光泽的增上果。他假设是种个苹果、种个橙子的话,就是不是那么光泽,就是不是那么好。那么这是一种「颠倒」。

 

午二、例不与取等

如杀生业道如是,不与取等一切业道,随其所应,作用颠倒应知。

这是第二科「例不与取等」,前面是「举杀生业道」来说,这底下这个不与取等的罪过和杀生是相类似的,也是搞错了。

「如杀生业道」是搞错了,是这样子,那么「不与取等一切业道,随其所应,作用颠倒应知」,也是,想要偷某甲,偷到某乙的东西,或者想要怎么怎么的,总是不是原来所计划的那件事,搞错了,那这样子也不构成罪过的,这是一种。

 

巳二、执受颠倒(分二科) 午一、执无罪褔(分二科) 未一、标彼立

执受颠倒者:谓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施无受,乃至广说一切邪见。

前边这个「作用颠倒」是这么一回事,现在这底下第二段是「执受颠倒」,「执受颠倒」是什么意思呢?解释一下。分两科,第一科「执无罪福」,这是思想上的问题。分两科,第一科「标彼立」。

「执受颠倒者」,这个「执受」是他内心的思想,他这个思想很坚定的,他很坚定的有这样思想,那么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由这样错误的思想所造的罪,这和一般人也不一样。这底下举一个例子,「谓如有一,如起是见,立如是论」,这个人有这样的见,有这样的论,什么见?什么论呢?「无施无受,乃至广说一切邪见」,前面讲过了,这个人的思想「执受颠倒」,他的执受是什么执受呢?认为这个「施」是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功德,说是我们施能得大富,没有这回事,没有施,当然也就是没有「受」。「乃至广说一切邪见」,无因果的这种邪知邪见,他们有这样的「执受」。

 

未二、显彼执

彼作是执,毕竟无有能杀、所杀,若不与取乃至绮语,亦无施与、受斋、修褔、受学尸罗;由此因缘,无罪无褔。

前面是「标彼立」,他立如是论,他有这样的见解,「立如是论」。这底下就详细显示出来,他的思想究竟怎么一回事,详细的说出来。

「彼作是执」,那个人他内心的固执是这样子,「毕竟无有能杀、所杀」,「毕竟」就是究竟的意思,没有能杀的,也没有所杀,没有这回事情,都是没有因果的这件事,这个「杀」是这样子。「若不与取乃至绮语」,也是没有这回事情,与取、不与取,也没有功德,也没有罪过,「乃至绮语」也是这样子;「亦无施与、受斋、修福、受学尸罗」,也没有说是「施与」的功德,「受斋」的功德,「修福」的功德,「受学尸罗」的功德,都没有这回事情,他有这样子无因果的知见。

「由此因缘,无罪无福」,由于他有这样的思想,所以他认为你造的恶业也没有罪,你做善业也没有福,没有这回事情,他有这样的执受,他接受了这样的思想,他还坚定的认为是这样子。这是第一个第一段是「执无罪福」,无罪无福。这底下是第二段「执福无罪」,有福而无罪,这和前面不同。

 

午二、执褔无罪(分二科) 未一、于杀生

又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生憎梵、憎天、憎婆罗门,若彼憎恶,唯应杀害;杀彼因缘,唯福无罪。

他这个「见」和「论」是什么样呢?假设有一个有情,他对于这个大「梵」天的这种事情他憎恨,他有这样的想法;还憎恶这个「天」,对于天他也是不高兴,憎恨天;还憎恨「婆罗门」,有这种人,是这样子。「若彼憎恶,唯应杀害」,那个憎恶那个人,对于梵、对于天、对于婆罗门有憎恨的人,你对这个人就应该杀掉这个人,「唯应杀害」。「杀彼因缘,唯福无罪」,杀害了那个憎恨的那个人,虽然是有这么一件事情,但是你会有福,会得到好的果报,而没有罪过的,对这样的人若杀害他,是有福而无罪,这个人有这样的执受。

 

未二、于不与取等

又于彼所起不与取,乃至绮语,唯获福德,无有非福。

前面是说「杀生」,这底下说「不与取等」。前面说是被他杀害的这个人,是有功德,而没有罪过。「又于彼所」,又于彼人的地方,发动这个「不与取」的事情,乃至欲邪行的事情,乃至妄语、「绮语」的事情,对于那个人这样子对待他的话。「唯获福德,无有非福」的事情,能得到可爱的果报,而没有罪过。那么这种人他们有这样的思想去杀,去做种种罪过的时候,这又是一种叫做「执受颠倒」,这是执受的颠倒。

 

巳三、喜乐颠倒

喜乐颠倒者:谓如有一,不善业道现前行时,如游戏法,极为喜乐。

这个第三个颠倒,就是「喜乐颠倒」。怎么叫做「喜乐颠倒」呢?「谓如有一」个人,「不善业道现前行时」,「不善」就是恶,现前去发动去造作这个罪过事情的时候,「如游戏法」,就像人心里面很快乐在游玩似那样子,「极为喜乐」,特别的喜乐。造了罪过将来要受三恶道的果报,这是恐怖的事情,应该要有恐怖的心,有忧愁的想法,而他不是,他有快乐的想法,这叫做「颠倒」。这种「颠倒」,照样一样是将来要受果报的。「执受颠倒」,也是一样要受果报,并不因为执受而将来不受果报,没有这回事情,这是叫做「业颠倒」。

 

寅八、业差别(分三科) 卯一、征

业差别云何?

前面是第七科「业颠倒」,现在是第八段业的种种不同,分三科,第一科是「征」。「业差别云何?」前面说各式各样的业,有轻、有重、有门、有种种的事情,但是究竟都是什么叫做「业」呢?这是问,底下列出来。

 

卯二、列(分二科) 辰一、体性差别

谓有作业,有不作业;有增长业,有不增长业;有故思业,有不故思业。

这是第二科「列」,「列」分二科,第一科是「体性差别」,业的体性,业本身的差别是什么?第一个是「体性差别」。

「谓有作业」,这个业是有作而成,「有不作」业而成。「有增长业,有不增长业;有故思业,有不故思业」,这是这个「体性差别」。底下「如是定异熟业」,底下第二科是「种类」的不同,有一类一类的不一样。「体性」不同,是业的体性上不一样,这个桌子它是木头成的,这个桌就以木为它的体性,这个桌是以铁造的,以铁为它的体性。现在这个业的「体性」是什么?这上面就说是作业、不作业、增长业、不增长业、故思业、不故思业,这是业的体性,在体性上说的。

 

辰二、种类差别

如是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褔业,非褔业,不动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曲业,秽业,浊业,清净业,寂静业。

「如是定异熟业」,这以下在「种类」说的,不是一类的,也是各式各样的。有「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这是二个;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也是二;底下善业,不善业,无记业,这是三了。「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这是三。「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这又是三个。「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又是三。「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也是三。

「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这也是三;「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又是三;「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也是三;「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是三;「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这又是三;「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四个,「能尽诸业」,这个「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曲业,秽业,浊业,清净业,寂静业」,这又是一种。

这是列出来各式各样的业,这底下再解释,第三科是解「释」,解释分二科,先解释这个「体性」,属于体性这一类的。分三,第一科是「作不作业」。分二科,先解释「作」业。

 

卯三、释(分二科) 辰一、体性摄(分三科) 巳一、作不作业(分二科)

午一、作

作业者:谓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

解释什么叫做「作业」。这个「作业」,这业是由造作而成的,你若不造当然没有这件事。但是谁造业呢?「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就是我们的心造作的,那么就是以心为体,为它的体性。这个「思业」是什么呢?现成的话就是审虑思、决定思,审虑思、决定思这个话,就是在想要造这件事的时候,先要做一个计划,做一个全面的,一个详细的计划,计划好了这叫做「审虑」,计划好了以后叫做「决定」,好了就这样做。这计划的时候也好,最后决定的时候也好,都是自己的心,都是造业者内心的事情,由心来做的。所以「若思」,有审虑思、决定思来创造这件事,那么所以叫做「作业」。

「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这个「思已所起」,就是你决定了以后,叫做「思已」;决定了以后,由你决定的内心发动出来的身业、语业,这就叫做「作业」。由「作」而成的业,就是由你心里面这样动作,最初是计划决定了,做的时候还是由内心的指挥,如是如是做,所以这业的体性是什么?就是人的心,还是这么回事。

 

午二、不作

不作业者:谓若不思业,若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

「不作业」是什么呢?什么叫做不作业呢?「谓若不思业」,因思而成业,因思而成业,这个业造好以后就不思了,而这个时候这个业就潜伏在那里,就是业种子了。业种子造好了以后,这个业就在那阿赖耶识那里,潜伏在那里,所以这时候这个业是不动作的,不动作了,是「不思已」。「若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造作的时候,是要起做身业、语业,身业、语业发动了,把这件事造完了,当然是不起身业,不起语业,那么业力已经成就了,它就是不作,就叫做「不作业」。前面这个「作业」,是约正在造作的时候,名之为作业;这个「不作业」,是造好了以后,这个业种子潜伏在那里,这叫做不作业,原来是这么意思,这是一种。

 

巳二、增长不增长业(分二科) 午一、增长(分四科) 未一、标简

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业。

前面是作、不作业,解释完了。这底下是第二科解释「增长不增长业」,先解释「增长业」,分四科,第一科「标简」,「标简」,这个「增长业」的事情,里边很复杂,须要简别一下,就这个意思叫做标简。怎么标简呢?「谓除十种业」,什么叫做「增长业」呢?就是那十种业挑出去不算数,剩余的就是增长业,这样意思。

 

未二、征起

何等为十?

这个「除十种业」,「何等为十」?第二个问,把那十种业不算数,那十种业是什么呢?这是问,底下就是列出来。

 

未三、别列

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

「一、梦所作业」,这是梦所作业,这个做梦的时候,在造一种罪业,或者是造一种功德业。有的时候,在静坐的时候打瞌睡,打瞌睡里面做梦,还是静坐,有这种事情;本来是静坐,但打瞌睡,瞌睡轻微的还不要紧,重的就是在做梦了,梦中还是在静坐,还在摄心不乱修止观,还这个事情,的确是有这种事情。

现在是这样情形,这种业怎么一种情形呢?这种业是不增长业,这种业软弱力量不大。力量不大的原因呢?做梦的时候在拜佛,做梦的时候在那里拜佛,或者是静坐,或者是读经,也是修行的事情,但是和醒觉的时候拜佛、念经、静坐,有什么不同呢?力量弱,力量不强。就是做梦的时候,也是内心的分别,不做梦也是内心的分别,同是心的分别,但是你做梦的时候,你这心被那昏睡的境界冲击了,力量软弱,力量不大,力量不强大,造的罪业不一定会得果报,不一定,这个是「梦所作业」,这是一种。

第「二」种是「无知所作业」,这无知所作业怎么讲呢?就是对于所做的这件事不太明白,不是太明白,究竟这件事是有功德呢?有罪过呢?都不太明白,这个里面的情形,怎么情形都不太明白,但是他也就好了,就是做了,糊糊涂涂的就把这业作了。也有可能是说了一句话,别人去把这业造了,但是是由于他这句话,才去做这件事,这样情形就是「无知所作业」。这个无知所作业,也是不是有力量,力量也不大,你做功德也是,做罪过也都是一样。

「三、无故思所作业」,这个「故思」就是有意的,有意的来发动这件事,来造这件事,这是「故思所作业」。现在是「无故思所作业」,不是故意的,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的要做这件事,他没这种意思去做,但是这个事情也是做了,那么也是有这种情形,「无故思所作业」。这里面事情也是很多,譬如说另外有一个有权力的人,下命令叫你去做这件事,但是你自己不愿意做,但是这命令来了不得不做,那么就是「无故思所作业」,你自己不想做,这叫做「无故思所作业」。这样的业力也是软弱,不是很强,有可能得果报,也可能不得果报。但是若是你自己做,做得很欢喜,做功德也好,造罪过也好,那又情形不同,情形不同。

「四、不利不数所作业」,这个「不利」,这句话应该这么说,「不利所作业」,「不数所作业」,这应该分两句话。「不利所作业」怎么讲?就是没有猛利的贪瞋痴来发动,去造这件事,造这个或者罪过,或者是功德。这个心情虽然也是有意做,但是做的不是那么踊跃,这个「利」就是猛利,这个地方可以这么讲,锐利,就是这个动机很强大的叫做利;现在是「不利」,就是没有一个有力量的锐利的动机,那这个业力造的,也是可能是做成了,做成了不一定得果报,也可能得果报,不一定。「不数所作业」,就是这件事是做了,但是又不愿意做;这「数所作业」,做了一次又做,做了一次又做,叫做「数所作业」,数数的做叫「数」。现在「不数」,做了一次不愿意做了,那这叫「不数所作业」,这情形也不同。

「五、狂乱所作业」,这个「狂」就是「乱」,这个「狂乱所作业」是什么呢?明白点说就是神经不正常,神经有点不正常。神经不正常这种人,他所作业不决定,不一定得果报,因为他那个,主要是第六意根不是前五根,主要是第六意根,第六意根里面有问题,这个心乱,心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他就是糊糊涂涂的,但是他的神经有点错乱,这种人就是「狂乱所作业」,这不一定得果报。

「六、失念所作业」,失念所作业是什么呢?这个人精神是正常的,没有神经病,精神正常,他是明白的,做善得善报,做恶得恶报,他是知道。但是这时候失掉了正念,也就会去做罪,做这个恶事,做恶事,但是他心里面也知道,做恶事是得罪过的,要得罪过的。这样的情形,他虽然是造了罪,但是受到了因,他知道将来要得果报,所以造的时候,心里面也不是太自在,所以叫「失念所作业」。他是有念的、有正念的,这个人不是一个太坏的人,是有正知正见的人,但是他做错事情了。这种人和一般无正知见的人所造的业不一样,所以这个业也不一定得果报,就是他造的时候心里也不欢喜,明白点说就是这么意思,「失念所作业」。

「七、非乐欲所作业」,「非乐欲所作业」就是自己也不欢喜做这件事,那么这种情形是什么呢?就是有别人推动他做这件事,会赚钱的,会得到什么什么好处的,他自己不是太愿意做,别的人来推动他,他也就好好去做了。这个前面说那个「无故思所作业」,当然和这个有一点相通,相通但是也有点不同。譬如是假如说一个人下命令,不做也得做,这是一种情形;现在不是下命令,他的好朋友劝他做这种事,那么这和下命令不同,所以叫「非乐欲所作业」,不是自己欢喜做这件事,但是也做了,做的时候还不是太欢喜,这样子。

「八、自性无记业」,这个所作的业本身,这业的本身是无记的,也不是善,他的动机也不是善,动机也不是恶,由这样的动机造出来了一种业,那么这是「无记业」,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那么它也就力量薄弱,也不容易得果报的,所以叫「自性无记业」。

「九、悔所损业」,就是业是造了,造了以后又会后悔了,会后悔这个地方是表示忏悔,是佛教徒或者遇见善知识告诉他,积极忏悔能够把所造的业受到忏悔的影响,把这忏悔的力量伤害了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就不强了,就「悔所损业」。

「十、对治所损业」,前面是说忏悔,这地方说「对治」。说对治主要是佛教徒,佛教徒你修四念处、修无我观,无常无我这么观,那就把所造的业力伤害了,那就不一定会得果报。这事是那样,这个所造的这个业力,没有得果报的时候,就在种子的状态,种子状态,你这时候若是修禅定,或者修四念处观,能伤害这业力,能使令这个业力它这种子薄弱了,或者是把这种子消灭了,那么叫做「对治所损业」。所以若有三恶道的业力,得初果以后就不会再堕入三恶道了,这是「对治所损业」。

这个在《十六观经》上提到,那个下品往生阿弥陀佛国的人,到了阿弥陀佛国以后,花开以后,听观世音菩萨说诸法实相的道理,他就修这无相的般若,就能灭他在娑婆世界所造的罪业,能灭这个业力,那里提到这件事,「对治所损业」。

 

未四、结名

除此十种,所余诸业,名为增长。

这是第四段结名字、「结名」,这叫做「增长业」。「增长业」就是除掉上面说的这「十种」业,剩余的这一切业叫「增长业」,是这样,这个增长是这样意思。前面这十种是业,是什么业呢?看这地方解释。

 

  午二、不增长

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业。

前面说的那十种就是「不增长业」。看这个文,什么叫增长?什么叫做不增长?譬如说是我造了业,或者造罪业,或者做功德,做完了以后心里欢喜,若有机会还是造,那么那个业就是在「增长」,那个业力它的力量就会增长;若是说我忏悔了,哎呀不得了,有罪过,再也不可以造,他心里面或者修观一切法空、无常、无我,这样子这业力不能长,你这样的心情就使令这个罪业能消损它,它「不增长」,它的力量不能再大起来,只有逐渐的萎缩了,所以「不增长业」,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不同解释。所以叫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业」。

 

巳三、故思不故思业(分二科) 午一、故思

故思业者:谓故思已,若作业若增长业。

前面解释了两种,一个作业、不作业,增长业、不增长业。现在第三科解释「故思不故思业」,分两科,先解释「故思」业。

「故思业者:谓故思已,若作业若增长业」,就是自己有意的去要造某一种业,那么在造的时候,先要经过自己的计划,「故思已」,然后再造这个业。这样子你所作的这个业,「若作业若增长业」,这个业力可能是增长业,因为你不是一时的冲动,你是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考虑观察决定,而后造这个业,这个业多数你不后悔的,多数是不后悔。不后悔那么这个业就继续增长,由是你内心的同意,内心的欢喜,使令这力量就会逐渐的强大。所以「谓故思已,若作业」,「故思已」,你可能这个事情做成功了,就是「作业」;「若增长业」,因为你不后悔,所以你这个业是增长。

 

午二、不故思

不故思业者:谓非故思所作业。

不是有意的,一时的糊涂做的业,是怎么怎么样,那么这个是叫做「不故思业」。那么这个业那就不一定了,不一定是做的圆满,也不一定是增长。

 

辰二、种类摄(分十五科) 巳一、定不定受业(分二科)  午一、顺定受

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

这底下是第二科「种类摄」,前面是「体性」,现在是「种类」,分十五科,第一科是「定不定受业」。分两科,「顺定受」是第一科。

「顺定受业者」,造了这个业,这个业就是随顺的过去了,一定要受果报,就是「顺定受业」。「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那么这个业是重业,这个是重业就是一定要受果报,「若作若增长业」。

 

午二、顺不定受

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也可能是自己经过计划而做,但是这个业是轻业,轻业这业力做的轻,它力量不够,它不能增长,那么就不一定受果报,所以叫做「不定受业」。这个「不定受业」,你最初造的时候造的轻,「不定受业」,但是以后有因缘又继续造,那就变了,变成定受业了,又不同,造罪业也是,做功德也是一样,也是这样子。

若是这个「不定受业」是罪过,可是经过了什么因缘,有的时候是烦恼来了又继续造,使令变成「增长业」了;但是又后悔了,又忏悔了,那又变成「不定受业」了,会有变化。等到忽然间有一个因缘,这个业力得果报了,得果报的时候很苦,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救我,叫我这个病赶快好,这里面就是有问题,有可能很快的就容易把这业给转了,念这观世音菩萨灵了;有的时候不容易转,哎呀观世音菩萨不慈悲我,就是他不知道本身作业,其中复杂的情形有关系,有关系的,是这么回事情。这是顺定受、顺不定受业,底下第二科「已熟未熟业」。

 

巳二、已熟未熟业(分二科) 午一、异熟已业

异熟已熟业者:谓已与果业。

这个「异熟」就是果报,果报已经成熟了的业,那就是果报就来了,就出现了。那么这是什么呢?「谓已与果业」,就是你过去造的业,或者是今生造的业,这个业现在发生作用,给你一个果报这种业。这种业如果说是现在,那就是正在得果报的时候,那就叫做「异熟业」。

午二、异熟未熟

异熟未熟业者:谓未与果业。

就是这个业是造了,但是这个业还没有发生作用,没给你果报,那就是在未来了;或者是你现在造业,也可能是过去造的业,也可能是现在造的业,但是它现在没有发生作用,那就得要等到将来,现在没有给你果报,「未与果业」。

 

巳三、善等性业(分三科) 午一、善

善业者: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

这底下第三科「善等性业」,就是三性。先说善,这个什么叫做「善业」呢?「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就是你在创造业力的时候,你不是用贪心、用瞋心、用愚痴心为因缘发动的业,没有贪、瞋、痴,没有这个三不善根的力量,是用三善根的力量发动出来这件事,去创造这件事的时候,那么这件事就是「善业」,就是清净的一种功德。

说是我们若是用这样子去观察去,一个人做的是不是善业,这件事做的是善业吗?你就是要做「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那么就是善业。如果自己有贪心、有瞋心在里面,那不是善业。所以社会上有些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善于蒙蔽,心里面会这样子、那样子很多事,表面上他会蒙蔽;但是若用佛法来看,你蒙蔽谁呢?不能蒙蔽的,你自己很清楚的这是一种善业,这是不善业。你蒙蔽谁?

 

午二、不善

不善业者:谓贪、瞋、痴为因缘业。

你的动机里面有贪、有瞋、有邪知邪见为因缘,来创造这件事,那就是「不善业」,蒙蔽不了的,还是不善,这样子。

 

午三、无记

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

这是第三「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这样子造的业,那就是属于「无记」。这个做这件事的动机里面,没有「贪、瞋、痴为因缘」,也没有「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所以这就是无记的心情,那么这个业就是叫做「无记」了,这样子。这样的多数是不容易得果报,因为你的心好像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若有贪、瞋、痴的心,非要做好不可,做成不可;若无贪、无瞋、无痴这种智慧的境界,他也是一定要把这个有意义的事情把它做成,你用的心力特别强,所以它一定会得果报,是这样意思。

 

巳四、律仪等摄业(分三科) 午一、律仪所摄

律仪所摄业者:谓或别解脱律仪所摄业,或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或无漏律仪所摄业。

「律仪所摄业者」,这是第四科,第四段「律仪等摄业」,这一共有三种。「律仪所摄业者:谓或别解脱律仪所摄业」,「或」是不决定,「别解脱」就是一样一样的解脱,就是这个佛教徒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那就叫做「别解脱律仪所摄戒」。七众里面比丘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一个学法女,这是五,这都是出家人。出家人的这个「别解脱律仪」,是尽形寿的不作恶,也尽形寿的没有欲,离欲。若是优婆塞、优婆夷受的戒,只是尽形寿不作恶,但是不能离欲,不能离欲。这个八关斋戒叫做近住,近住似乎是和这个优婆塞、优婆夷不同,但是时间短,也不是尽形寿,短时间的也不作恶,也没有欲,但是不是尽形寿,所以和比丘出家的戒不同,和在家戒也不同。一共有这三类的不同,是「别解脱律仪所摄业」,当然这个是有出离心的动机,出离心那又比一般的又不同,这是属于圣道了。

「或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那么这个「静虑」,那么这就是定共业。「静虑」就是你成就了色界的四禅,那么就是「静虑律仪所摄业」,你成就了色界四禅的人,自然是清净的,三业清净,也是有「律仪所摄业」。这个「等至」就是四空定,是无色界的四空定,你成就了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叫做「等至」。这个「等至」也可以说「至等」,「等」就是定,你达到了定的境界,那么就是叫做「等至」;或者你成就了定才达到那个地方,那叫「等至」。这样子,「静虑」是色界的四禅,「等至」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空定你成就了,这个人当然一定要成就色界的四静虑,然后才能进一步成就无色界的四空定,这个人当然是有定共业,自然是三业清净。「果断律仪所摄业」,「果断」也还是「静虑」和「等至」,你成就了色界四静虑,你成就了无色界四空定的果,你自然是能够断欲界的一切过失,欲界的过失已经断了,而且也能够预防使令它不生起,所以叫做「果断律仪所摄业」,这是指定共业说的。

「或无漏律仪所摄业」,「无漏」就是指佛教徒的圣人,得初果以上,他能见道以后断除去分别烦恼,继续修道又能断除去俱生的烦恼,这个时候你能够使令三恶道的业力种子消灭了,不再会到三恶道去了,决定不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叫「无漏律仪所摄业」。这样子,一个是别解脱律仪,一个定共戒,一个道共戒,这三种。

 

午二、不律仪所摄(分三科) 未一、标

不律仪所摄业者:谓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诸业。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律仪」,这里是「不律仪」。这指什么说的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底下是「征」。「不律仪所摄业者:谓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诸业」。

 

未二、征

何等十二不律仪类?

这底下这句话是「征」,底下是「列」出来。

 

未三、列

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置兔,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谗剌,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咒龙。

「一、屠羊」,做这种罪过的事情,这是不律仪。第二是「贩鸡」,也是不律仪。第三是「贩猪」,养肥了就卖,卖出去赚钱这些事情。第四个是「捕鸟」。第五个是「置兔」,就是网那个兔子,做这种事情。第六个是「盗贼」,这样职业的人。第七是「魁脍」,魁脍就是以前有叫脍子手,这应该表示这犯罪的人由这个人去杀掉,叫做「魁脍」。八是「守狱」的人,就是牢狱有犯人在那里,这人在守狱,这里面有很多罪过的事情。九是「谗刺」,谗刺就是那种人,专能够挑别人毛病残害人,说坏话这种人。有些人很有学问,很善于写文章,善于说别人的坏话,这种人也是罪过的很。第十是「断狱」,是做什么的,是不是法官?我不懂这事情,「断狱」。十一是「缚象」,能够捉这个大象的,捉这个象的。十二还能「咒龙」,大概印度有这种事情,用咒来咒这个龙。这一共是十二种,这十二种是「不律仪所摄」,都是属于恶业。这底下是第三科。

 

午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

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及不律仪类业,所余一切善不善无记业。

「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业,前面别解脱律仪,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无漏律仪所摄业,除掉这三种,「及不律仪类业」也除掉,「所余一切善不善无记业」,就叫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这样子。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3)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五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转变身边的恶缘[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山道上的小虫[栏目:心灵小品·禅语故事]
 妈妈——上帝的孩子,我的佛[栏目:佛网文摘]
 生病有三因,对治应如法[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四十六世 白云守端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认识因果 第十一章 佛法实践[栏目:清净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追寻无暇甘露·追寻无瑕甘露[栏目:昆丘嘉真堪布]
 把握当下[栏目:如瑞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