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名垂千古——茗山法师
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 袁普泉
茗山法师,生前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和镇江市政协常委、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长、镇江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持戒精严,大慈大悲,高才硕德,名重梵宇,不愧为当代的着名高僧,僧伽的模范,四众的导师。
爱国爱教
茗山法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在他青年时代就逐步确立的。他家境贫寒,父亲以教私熟为生,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他19岁皈依佛门,在太虚大师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下,树立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
在抗日战争中,他秉承太虚大师之志,四处奔走呼吁抗日,在湖南衡阳—带筹集粮食、衣被支援抗战。衡阳沦陷后,在日寇侵略者的屠刀下,他大义凛然,组织救护队为国效力,表现了铮铮铁骨的民族气节。茗山法师在庄严国土方面尽心尽力,事事想到报国土恩。“文革”后,他亲自参加了镇江焦山定慧寺、宝华山隆昌寺和无锡祥符寺等重点寺庙的修复和新建,1998年又在焦山山顶重建已毁五百余年的定慧寺万佛塔。他在对栖霞山佛学院的学僧讲话和授课中经常谆谆教导学子:“愿诸戒子爱国爱教,永记勿忘!”
茗山法师在全省宗教界人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中,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佛教僧侣在当年抗战期间,在掩护、支援、参战、救护方面,做了许多抗日救亡工作。最后,他赋诗—首,表达他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意志:“抗战烽烟计八年,日兵罪恶诉难全,杀人放火真堪恨,屈膝投降谁为怜?中国军民共奋起,出家僧侣众支前,而今订约做朋友,惟愿和平代代传!”
近二十年来,茗山法师多次出国和到香港、台湾等地区访问,他说“是爱国主义思想指引我,在接待、出访与外宾谈话以至书信来往中,我总是把国家荣誉和政治影响放在第一位”。他以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佛教教义教理的精通,对事物睿智、深入的剖析和对人慈悲圆通的言行,受到众多佛门弟子的尊敬和爱戴。
他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也就是要我们立足现实,在各自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为国家出力,为社会作贡献。”他将爱国之心融汇于佛法,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报效祖国,利益众生,多次受赵朴初会长的委托,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在国际交往和佛教界的重大活动中赴以重任。茗山法师毕生执着追求的爱国爱教的人生真谛,化作令人敬佩和学习的爱国行动。
学识渊博
茗山法师1934年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后留在焦山佛学院读书,成为首届毕业的高材生。当时智光老和尚任焦山定慧寺方丈兼佛学院院长。1936年智光老和尚的同窗好友太虚大师推荐茗山到武昌佛学苑研究院深造。接着,茗山法师追随太虚大师潜心钻研佛学,聆听大师教诲,长达十年之久。太虚大师对茗山法师的人品、佛学和求知精神非常赏识,经常带他辗转湖南衡阳、来阳、长沙等地寺庙任职和筹办佛学院。
抗日战争期间,太虚大师出国争取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将衡阳花药山寺的事务交给茗山主持,当时茗山法师才二十多岁,但他不负众望,工作做得很好。1951年以后,茗山法师—直任焦山定慧寺方丈。他秉太虚大师对大乘各宗教平等融会贯通之说,定慧双修、刻苦修行,认真研究佛理,通晓经、律,所作论文及诸经讲义甚丰。“文革”中,他编写了《法华经》、《地藏经》、《仁王般若经》、《心经》、《阿弥陀经》等经提要,供自己和他人“受持读涌,如说修行”之用。
由于他佛教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佛教界朋友经常请他去讲经说法,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华严、楞严、法华、戒律、净土五经等。1981年4月他应香港大屿山宝莲寺和宝林寺方丈圣一法师邀请去讲经和参加宝莲寺佛像开光,成为“文革”后江苏省第一个去香港讲经的长老,在港110天,先后到六处佛教团体讲经说法,所到之处信众夹道欢迎,跪拜礼请。
他以渊博的佛学知识和慈悲法相,赢得了海外四众弟子的好评,同时也消除了部分人对中国大陆宗教政策的疑虑和误解,1998年9月,台湾悟明长老、了中长老等,率台湾佛教四众弟子198人,到南京迎请灵谷寺珍藏的唐代高僧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一份到了中法师创办的玄奘大学供奉。在欢迎会上,茗山法师致词倡导海峡两岸佛教界学习玄奘大师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壮志,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茗山法师每天学佛、写作十分刻苦,常到深夜。他写过许多佛教论文,引起学术界瞩目,现已出版《茗山文集》—册。赵朴初会长为文集题签,南京大学原校长、教育家匡亚明为文集写了序。序言中说:“像茗山法师这样德才兼备的高僧,在我国现在是不多见的”。
弘法利生
茗山法师以“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身体力行。为了弘扬佛法,他全身心投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他不顾年老体弱,不辞长途跋涉之苦,应邀前往海内外讲经、传戒,参加佛教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他时时想维护三宝道场,宏扬三藏圣教。他的足迹遍及全国许多省市,无论大小寺庙的重要活动,凡是请他去,他都尽力安排,从不说一声累。他说“众生平等,小庙道场更要维护”。
放戒是一项很辛苦的弘法事业,每到一处,茗山法师自始至终都支撑着尽到得戒师之责。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历史上每年春秋各放戒一次,自1957年后停止了放戒。茗山法师兼任方丈后,于1992年秋开三坛戒近千名戒弟子得戒。他认为佛教界培养接班人是最紧迫、最重要的事。因此,1982年他就在赵朴老的领导、关心下,在南京栖霞寺开办僧伽培训班。他对重点寺庙接班人的培养和选拔十分焦虑。鉴于江苏重点寺庙多,大德长老多,我多次与他商讨并做有关人的工作,终于解决了—批年轻僧人担任重点寺庙住持的问题。
1998年底,赵朴老亲自嘱咐我,茗山法师年事已高,拜托你照顾好他,让他减少一些社会活动,多考虑全国佛教的大事。德高望重的赵朴老多次到江苏,我大多参加接待和陪同,特别在建造灵山大佛过程中,我与赵朴老的因缘也十分殊胜。
茗山法师具有乐善好施,济世度人的品德和胸襟。他认为佛教是大慈大悲救世救人的宗教。几十年来,他一直奉行佛教慈悲主义,为社会做功德,为大众做善事。例如,当他得知镇江市筹建慈善基金会时,他主动捐赠6万元。他从报纸上看到省希望工程经费短缺,即汇款2万元。他了解到镇江东大门丁长路工程缺资金,又寄去3万元。1998年夏季全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茗山法师日夜写字,参加赵朴初会长为赈灾发起的字画义卖活动,他个人还捐款2万元。
以字结缘,教化众生。茗山法师自幼聪明好学,喜爱文墨,在其父和严师教诲下刻苦读书、练字。出家以后,在研究佛学、绍隆佛种之余,数十年如一日不问断地研究书法艺术,以书法弘扬佛教文化。书法与佛学融为一体,是茗老书法艺术的—大特色。他的书法苍劲而古朴,敦厚而秀丽,以清明平淡,质朴离俗而见长。其作品多以佛语、格言、偶语、经句、古诗为内容。茗山法师以字结缘,以墨会友,许多佛教四众弟子和社会贤达收藏其墨宝。他曾对我说过;“凡有人向我求字,我都尽力满足,以字与众生结缘,从不收钱”。他呕心沥血,写字常常到深夜,侍者劝其休息,他总要把想写的字写成才肯罢休。
茗山法师除写得—手好字外,还能出口成诗。他—生写诗数百首,被称之为当代诗僧。他记忆力极强,思想十分敏捷,可谓笔不离手,诗不离口,走到那里写到那里。他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许多诗作记载在他的日记中。他的诗格调高雅,蕴意含蓄,不落俗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1978年11月在焦山见到多年未遇的赵朴老,十分激动,即赋诗;“朴老无心逢朴树,茗山会友到名山,因缘时节天然巧,正法重兴住世间”。
茗山法师一生节俭,平时连一件旧衣服、一张纸都舍不得丢弃。吃饭时,常常看到一粒饭掉在桌上,一颗花生米掉在地上,他都捡起来吃掉!他外出讲经、传戒和居士给他个人的供养都交给寺庙常住,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常以“惭愧僧”自谦。他每到一处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总是以慈悲宽厚之心善待他人。茗山法师虽已远去了,但他高僧大德的典范形象却永留在世人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