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皈依的心路——金庸与池田的对话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6

皈依的心路

——金庸与池田的对话
 
[编者按] 池田大作是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迄今,池田大作被誉为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桂冠诗人、摄影家、世界文化名人、国际人道主义者。1983年获联合国和平奖,1989年获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的人道主义奖,1999年获爱因斯坦和平奖。在中国获得的奖项有:中国艺术贡献奖(1959),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称号(1990),“人民友好使者”称号(1992),中国文化交流贡献奖(1997)。

金庸(1924— ),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1948年移居香港,60年代创办《明报》。1955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共创作了15部作品。他的武侠小说将通俗的形式与传统文化意蕴完美地结合起来,不少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池田: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池田:请往下说。

金庸:1976年10月,我19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是吗?我可是初次听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还年轻的时候,他仅有1岁的女儿夭折了,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因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段时期信奉过基督教,但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也无法解答他的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那次会晤,我们说起过康丁霍夫·卡列卢基先生曾经说过:“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亡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满的书,由始而终(没有新的一页)。”这也就是说,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生死观”,您曾作过竭力的思考,当然也不会满足于那种将人生视作“一本完整的书”的生死观吧!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气学完,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记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意为“觉者” )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 )传给世人。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为了令人相信,甚至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目的都是在于弘扬佛法。

池田:《法华经》富于艺术性,有“永恒”,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有包容森罗万象及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摄影集”,可以一页一页翻转,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法华经》是“圆教”,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后再研读大乘经典,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60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摘自《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良医治未病
下一篇:什么是“莲友”
 你想知道你来生是什么样吗
 当下发生的因果
 「腊八粥「的沉思
 长夜将尽
 一行禅师分享减肥秘法
 佛教的轮回原理与事实
 佛教不是信仰
 压力的定义
 观受是苦——远离悲观和失望
 理解 对话 沟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52经 执取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青蛙助战[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九(一一○二)[栏目:杂阿含经]
 深秘之心[栏目:吉噶康楚仁波切]
 在婚姻中修行[栏目:修行笔记]
 心灵十境·第三地 发光地[栏目:证严法师]
 伤害小生命就是伤害自己[栏目:放生心得]
 略论藏传佛教的乐舞美学思想(觉嘎)[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贰伍 菩萨在人间[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人生格言系列4:幸福在哪里(索达吉堪布)[栏目:法师法语格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