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3课
 
{返回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宏演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25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3课

略论·3月17日讲课记录

宏演法师

  发愿文: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上堂课上到《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一章 第二节 法的重要性和殊胜 
  《道炬论》的四大殊胜:1。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重要)。”
  今天说:

  2.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之殊胜

  文:“或谓佛说大部经文,是讲说法,无修持之要义。其有关修行之心要,须於余处别求教授。如斯执者,能於无垢经论,作生敬重障难,当知是集谛法业障。盖於诸求解脱者,真实不虚之殊胜教授,实为诸大经论。然我等劣慧钝根,不堪直接依止经论,须依善知识口传,渐次研寻经文大义乃易通达。勿执诸经论无益修持,而固守浅鲜教授。”

  一切经典都可以取来作为修学的教授。平常学者,只以上师口授的少数秘决为教授,而以佛说为讲说之文。为了破除这种执著,所以说“一切经教皆为殊胜之教授”。说经的是佛陀,佛陀是一切智者,了达二谛者,除佛而外,世间无第二者。佛陀所说的经典没有丝毫染污散乱,都是清净正知,都是殊胜教授。一般的学人,因为被愚痴所蒙蔽,不能了达世尊的殊胜教授,才有龙树、无著、寂天、世亲等造论以开显佛陀的教义。现在的学人,又不能了达印度诸师所造的论,所以必须依上师的教授。被愚痴所蒙蔽的学人,谬说世尊所说的经论不过是讲说之文,没有实修之法,实在是大错,不小心就犯了谤法的过失。我们对龙树、无著菩萨所造的论,不能知解,这是我们的业障。有些学人,认为无须研读经论,有时虽听经而感到修学仍然必须依止师父别求法门。这样的人,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以佛法正义相教,是有福报的,不出乱子。如果遇到不好的老师,只教一些修气脉的方法,不教佛法正义。学人一方面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佛法教授,另一方面抛弃过去听经的功德,而且不小心就造了谤法的业。这都是因为“不知一切经皆为教授殊胜”所产生的过失。佛弟子学法的正途是听说、思惟与修学圆融,才合乎宗喀巴大师的殊胜教授。因为修学佛法而听闻佛法,所修的法就是所听闻的要义;因为听闻正法而实修,所听闻的正法即所修的前导。这非常重要。

  文:“如菩提宝云‘若深入经教之人,不以少许经函,谓得决定。当知一切佛语,皆为教授’。又修宝云‘阿底峡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始知一切佛语,皆为教授’。”

  菩提宝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他说无论是能够广研经教的上根利器,或者是钝根少智慧的修行人,都必须先从道次第而入。由于知道修行的门径怎么走了,然后对别种经教,才能摄取受用。劣慧钝根,从皈依开始,至圆满止观双运身为止,能精勤修习,一定能够成就。就算稍逊一筹的也能逐步了解三藏十二部的教义,种下习气。反之,如果先读大经大论,以劣慧钝根,如入五里雾中,不仅不能证得妙果,而且也不能在阿赖耶识种下习气,今生就不免空过。

  修宝也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他说的“教授”即指道炬论。修宝大师说:于一座的时间上,以身口意三业碎为微尘的大精力勇猛磨练,然后读经教,对经教中随便看到的法,如无常、业果等,都去修习,才知道一切经论皆为殊胜教授。这是修宝大师的经验之谈。这二位大师都从正面直说一切经皆为教授殊胜。

  文:“又如仲登巴云‘若多学经已,复从他处另求余种修行法规者,是为错误’。又《俱舍》云‘佛正法有二,教证以为体。’如斯所言,一切佛法,不出教证二种;教者,正为抉择修行之法轨,证者,如所抉择而起修,是彼二者,势成因果。有如驰马,先择马场,场所既定,辔勒乃施。倘於一处先习闻思,别於他方另求修证,异道以驰,如何而可?修行次第末编,为显斯意,出喻如上。”

  这是从反面说。如果没有先修学道次第,学得再多,也不能得佛法的纲领和本末。教证互为因果,无此即无彼。佛所说法,不外三藏十二部。而三藏十二部,又不外三聚戒、三摩地、及通达无常、苦、空、无我的智慧。依这些法修习,身心得到受用,就称为实证。文中用了个驰马的比喻,也是根据修行的次第而来的。先选择马场,配置好马具,才能在马场道上扬鞭驰骋。如果不在马场道上跑马,有可能要出乱子。修行也是这样,先读经教,于修出离心、菩提心等,已经了知;到实修的时候,反而弃舍已经知道的修次第而别求与经教不合的知见,背道而驰,是不可以的。《修行次第》共有三编,为莲花戒论师破支那堪布时所著,简称修次。这个比喻出自《修行次第》末编。

  文:“故本论自依止善知识起,以至修习止观,总为显示一切经论皆为教授,诸邪分别,遣无遗余。”

  学者能够依所听闻的经论去修行就可以。在密法心性引导的要门中有一些引导口诀。有些口诀是写在法本上的,最密的口诀法本上没有,只有口口相传。我们不否认口诀有殊胜作用,但有些修行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执著上师所传的二三口决来修。实际上呢,口诀就是把经典上的道理在心行上实行的引导方便,把经典的精华浓缩成引导的方便了。所以经教和引导方便不能一分为二。

  总结这两种殊胜,前一殊胜“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为遮止小乘、大乘、密乘弟子互相抵毁的过失。大乘小乘密乘的教授互相为增上缘,都是为了利益有情成佛的方便。后一殊胜为遮止把讲说经教和方便引导划分为二的过失,因为讲说和修行互相增上缘,驳斥了“佛说的大部经论是讲说法,没有修持方面的指导意义;而关于修行的心要,应该再从别处寻求”的邪执。佛弟子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3.易得佛密意之殊胜
  文:“诸广经论,虽皆为殊胜教授,然在初业有情,若弗先依现前人师之教授,虽欲直入于彼等而不得密意,设复有得,亦须观待长久时间功力。倘能依兹道炬论,及与道炬相类之著述,当速获通达。”

  佛所说一切,不外为众生指示解脱之道。如何能得解脱?一、出离心,二、清净见。这是为小乘作这样的指示。最后,在法华经中,世尊仍然令小乘的修行人发菩提心,才能圆满菩提道。道次第的根本,就在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佛法的密意,也是这三者。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随机而说,有时说了义,有时说不了义。在大部经论中,有时广说发菩提心,然后又说无常等,间杂而说,学人不容易明了次第,不知道应该怎么抉择修行,怎么安立修行。如果能依道炬论、菩提道次第所说的次第,如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再广求经论,可以免去许多艰苦,也不须多费时间,就能很快地掌握佛法的要领。还有广大经论,说三十七道品、十地、三身、四智、五位等,于修行次第已经完备,但文意很隐秘,不容易抉择。比如说《现观庄严论》,从自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皆具,如果是劣慧钝根众生,也不容易抉择。读菩提道次第,讲述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正见就是佛法的密意,明白决定标出,就不难掌握佛法的要领。   4.能灭除极大恶行之殊胜
  文:“如法华经及宝积经谛者品,皆诠一切佛语,以权实二意示成佛之方便。倘不解此,妄分胜劣,谓某也大乘所当学,某也成佛之障碍所当弃。如斯邪谬,当成谤法。谤法业障,细微难知,过患尤重。”

  佛陀为何有时说究竟三乘,有时说究竟一乘?看起来好象有矛盾。要知道世尊说究竟三乘,是为独觉和菩萨乘说,由四谛、十二因缘可得解脱自在。有时说究竟一乘,是因为声闻独觉将来有可能回小向大,由菩萨乘而得究竟涅槃。说究竟三乘,是权巧方便说;说究竟一乘,乃实相第一义说。佛说声闻独觉乘,实在是为成佛方便而说,究竟三乘和究竟一乘并不矛盾。成佛的道途悠远险恶,佛陀以大慈的缘故,恐怕行人疲倦生退却心,于是在途中变化了一座城郭,使行人休息,畜养精力后继续往前走,最后到达成佛的宝所。佛陀为了使一切众生到大乘的至极佛果,由于众生的心力怯弱,承当不了一生成就佛道的重任,所以先说小乘涅槃,使二乘人暂得休息,为说究竟二乘。等行人于二乘之后,再转小趣入大乘,修学菩提心,最后圆满究竟道业。如果不理解佛陀说法的方便和本怀,妄加分别佛说有取舍,就成谤法的过失。宗喀大师在这里特别叮咛,因为当时显密互谤,很多人犯这种过失。

  文:“三昧地王经云‘纵毁赡部洲,一切佛塔庙,较之谤法罪,多分不及一。恒沙阿罗汉,一时顿杀却,较之谤法罪,多分不及一’。”

  这里引用《三昧地王经》中所说来作为谤法罪业特重的铁证。恒沙,就是恒河沙。恒河的沙,多不胜数。恒河沙粒非常非常细,沙的量多得无法计算。一般在经论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来比喻。

  文:“总之,能生谤法业之因,虽有多门,而无知妄说,最为易犯。智者於此,当努力断灭。但於前所说,能生决定知,自能灭除谤法恶行。此之决定,若多读谛者品及法华经,即能获得。其谤法余门,更可於集一切研核经中求之。”

  修行人对所受的禁戒常常护持反省,对于杀盗淫等罪,不大容易犯,而于谤法重罪,稍不经意,立刻就犯了。因为谤法的因缘非常多。而无知妄说,特别是一般人的通病,有如常开的大门,最容易出入。无知者,指不知道前面所说的三种殊胜意义。比如说佛讲说与修法相违背,小乘和大乘、密乘相违背等等。如果知道前面说一切经互不相违,一切经皆为教授,是佛密意,就可以关闭谤法之门。

  一切佛语或权或实,都是开示成佛的方便,如果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另一类为成佛障碍,判别好坏,是理非理等就成了谤法。比如说学中观的人,不屑看唯识论;而学唯识的不看中观。佛法的密意有于唯识中显露的,有於中观中显露的,或者在经部有部显露的。所以不能妄执一端。

  问:于见上生争端是不是谤法?须知大乘、小乘,中观、唯识都是佛所许的,不是佛所许的为谤法。著书撰言破斥邪见,不是谤法。否则各种外道邪说,都没法破斥了。学者在这个问题上,要仔细的思考。对于所立的宗义,要看是不是各宗中所有的。各宗中都没有所立的宗义,就应该先以正理来抉择,然后观经中有无,如果和教理相违,应该给予破斥,不为谤法。对于各宗的教义,只要能依道次第所说的四种殊胜如理思惟,就可以关闭谤法之门。由四种殊胜的缘故,对道炬论、菩提道次第以及一切法油然生起特殊的敬重,和堪闻堪修的意乐,就能得本论所说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听法、说法的规则

  一、听闻佛法的规则
  (一)、思惟闻法的殊胜利益
  文:“《听闻集》(法尊法师所译《朗忍》略本)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磐。’此颂谓依于闻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处,知已,乃持止恶之戒,以遮止无益已,则心安住于善所缘,自能发生定也。”

  解:我们现在学习菩提道次第略论,已经具备听者、说者的因缘。故于听闻佛法在思想上要作哪些准备,讲说佛法的又应该作些什么准备,道次第列举了详细的听说规则。这规则极为重要。也就是说,凡是想引入于菩提道的,一定先重视闻法的规律。如果不如律,则获得的利益非常微小,所以最初先要知道闻法的殊胜利益,才能生起闻法意乐;生起意乐,才能对说法者生起承事并听法的功德。先讲听者规律。

  《听闻集》说:“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听闻集》是阿罗汉编纂佛语并进行分类而成。学习佛法,以多闻为先,闻而思,思而修。宗喀巴大师解释说:云何取舍听闻的处所?成熟恶缘有四门:无知、散乱、放逸乃至成熟。已经知道这是成熟恶果的因缘,应该立即以锋利的斧头断除恶的根缘。恶缘断除,才能于善缘中安住听闻正法。能安住善缘,就是成就定力。锋利的斧头就是无我空慧。涅槃即依空性智慧而证得。空性慧又依于定,定又依于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就关系到取舍的问题。怎么取舍,又关系到多闻。所以,学习佛法以多闻为入门的次第。如果没有多闻,虽然有智慧,也不能分别抉择应取应舍。能海上师说听闻正法的殊胜利益,必须作五种想:珍宝想;眼目想;光明想;现乐想;究竟解脱想。能够如是思惟,就是思惟听闻正法的殊胜利益。

  文:“本生经亦云‘若人由闻起正信,当成坚固妙欢喜,慧生愚痴即当无,虽货(卖)自肉亦应理。闻为破暗之明灯,贼所难劫殊胜财,是杀痴暗仇人剑,教示方便胜伴侣,虽贫不弃是亲友,无损疗除忧病药,摧大罪军胜眷属,复是胜名德珍藏,上流相遇好赠品,众中英俊所爱乐’。又云‘闻後以修为心要,少功即脱生死城’。於诸闻法胜利等,数数思惟,应当发起胜解。”

  《本生经》是佛陀过去生为月王子的时候,求一位清净仙人为他说四句偈。每句供给黄金千两,月王说为没有意义。王子回答说清净正法为无价,岂值四千两黄金而已。于是作了这首偈子进献父王。意为不信业果、不解二无我的无明众生,由听闻正法而开智慧,无明愚痴即被智慧光明破除。清净正法不仅无价,直可以用身肉相换。听闻正法是破除无明痴暗的明灯,烦恼贼所无法劫持的殊胜财富,是杀除无明痴暗的仇人剑,教授正法的好伴侣,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屈的好亲友,摧服罪业和魔军的殊胜眷属。能在听闻正法后以精进修持为心要,不费多力就可以脱离生死轮回。这是真正的大丈夫所爱乐的事业。

  “於诸闻法胜利等,数数思惟,应当发起胜解。”结尾说明听闻道次第的功德。道次第是学习佛法的基础,听闻道次第的利益有:一、凡是不喜听闻大经大论的,应该先听闻道次第,然后依次第研究。至此段,应特别留意,使学人对正法生起殊胜的信解。二、凡是喜研大经论的,如果不先研究道次第,就好比已得多数锦被而没有垫褥,不知应该安置在哪里。如果没有广研经论,只要听闻道次第,也好比小康之家,修行的工具,已经简单的准备好了。

  (二)、对法和说法者应该准备的态度
  文:“如《地藏经》云:‘专以信敬而听法,于彼不应生讥谤,说法师前兴供养,于彼当生如佛想。’视之同佛,当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行礼供,断除不敬。又《菩萨地》云:‘当离高举与轻蔑。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又《本生经》云:‘当处(住)极下座,生起调伏德,喜眼而瞻视,如饮甘露语。敬重专一礼,净信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听法。’”

  这里引《地藏经》说对待法和说法者应该具备的态度。狮子座就是佛座。对法应该以信敬的态度听闻正法。把说法师应看作佛一样而进行恭敬供养。《菩萨地》说:应当远离、灭除贡高我慢和轻蔑,对法和说法师应该生起顺从之心。菩萨地又说听法时,一、勿令法师扰乱;二、说过失时勿起瞋恨;三、随念修行;四,不异辩,谓不故意兴辩,不为争论而争论。也不可当场质问,而失威仪。又应当以闲适、安详、不忙乱的心情前往听讲。《菩萨地》又说了不观说法师五过:一、戒行缺漏;二、生于下种(出生微卑);三、评说法师面貌丑恶;四、语言粗鄙;五、文辞鄙恶。《本生经》说须具这样的听法威仪:“当处(住)极下座,生起调伏德,喜眼而瞻视,如饮甘露语,敬重专一礼,净信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听法。”本生经,即佛为月王子时,有一国王为仙人邪咒所咒,化为非人罗刹,常需人食。太子时往听法,遇之,罗刹将欲食之。太子言将往听法,俟听後,将就罗刹所,请食。罗刹闻此语,异而问之,太子为他说了这个颂。

  (三)、听法时的心态
  1、应当克服三种心理过失
  文:“若器倒覆,或器虽仰而内不洁,或内虽洁而下有罅,纵天降雨,必不能受。或虽受得,为染所污,不堪饮用。或虽不染,漏而弗住。如是虽临法会,若不属耳而听,或虽属听而起邪执,或发起意乐有过,或虽无彼等诸失,若于所闻文义而不坚记,以忘念等而失坏者,如是闻法,不能得大利益,故当离此诸过。为治彼三过故,经中常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对治不净,切勿忘失。又《菩萨地》云:‘以欲知一切,及专注一境,如理思惟而听。’”   解:文中举器皿作比喻,列举了不合法器的三种过失:(一)覆口喻。比如说身在会场而心猿意马,思想散乱,不集中、不专一,或者昏昏欲睡,或者听法的时候入定,或者在座中看其它的书,都犯了器口倒覆的毛病。也就是说,这时听闻佛法是听不进去的,好比倒覆的器皿,没办法往里装东西。(二)不净者,比如听闻道次第,发心为现世安乐,或者发心为後世不堕三恶道,只求自己的个人解脱,就属不净发心。又所听闻虽然是大乘,而发心不是大乘,甚至心存考验说法人是不是善巧;或者用世俗各种观点随便评判佛法,这种种邪执,都属不净。发心不净,听闻的净法也会受到染污。(三)下有漏罅,听闻佛法时虽然专一,发心也很纯正。但是,法会散了以后,就置之脑后,这样也不能摄持佛法和得到佛法的受用。这三种过失,障碍闻思修三慧。覆口喻障碍闻慧、不净障碍修慧、下有漏罅障碍思慧。所以佛陀经常在经中反复叮嘱听闻佛法者,要好好思惟,不要犯这三种过失。《菩萨地》云“以欲知一切,及专注一境,属耳注意,如理思惟而听”。由求知一切,专注一境、属耳注意、收摄六根,如理思惟而听闻佛法。学者应该这样正听佛法。   2、做好六种思想准备
  (1)、对于自己必须如病人想
  文:“如《入行论》云:‘虽遭寻常病,犹须依医言,况复贪等罪,百病恒逼逐。’以贪等惑,恒时难疗,感生极苦之病,长夜痛恼,于彼应识。如‘迦马巴’云:‘无而谓有,固是颠倒。今有三毒之重病,如斯猛烈,我等于病且无所知,此更颠倒,甚不应理。’”

  解:六想中,第二医师想、第三药物想、第四疗病想都从病人想而引生出来的。古德说:“如於听法不能亲切,应自作病者想,且应於己作真病想。”《入行论》说“虽遭寻常病,犹须依医言,况复贪等罪,百病恒逼逐”。我们凡夫因为贪瞠痴三毒烦恼,生八万四千烦恼之痼疾,对于可贪境,就生贪病,贪之不得,心即不快,瞋心和无明也随之而起。这都是由于业果不明所导致的结果。但凡心生不安,就是无明烦恼的现行相。世间的疾病,不治的结果为死亡。三毒之病,其结果为三恶道长久流转,受尽了痛苦。常人具此三毒重病,苦在不知道作病人想。这就更颠倒了。

  (2)、对于说法师作医师想
  文:“吾人若患风、胆等重病,势必寻求良医。设与相逢,起大欢喜,随言而听,恭敬承事。于说法师亦当如是。访求得已,如教而行,恭敬承事。”

  解:风病胆病,皆属重病,如访求良医,得已,起大欢喜心,并不会因为担负太重而以为是累赘。并对良医言听计从,恭敬奉养。说法师以佛法为药物能够治疗烦恼重病,正如良医。

  (3)、对教法生药物想
  正文:“犹如病者,於医师所配之药方,深生珍重。学者于说法师所说教授教诫,亦应识为重要,励力珍持,勿以妄念违背而失坏之。”

  解:对佛法起药物想,唯有佛法才能医治烦恼生死重病,与医药一样。说法师能说的法虽然很多,无非是为解除三毒病苦,所以应该珍惜,努力精进去行持,不要忘失和违背说法师的教授和教诫。   (4)、对修行作治病想
  文:“亦如病者自知不服医方,病不能疗,即便饮用,于说法所示之教授,若不修行,终不能摧伏烦恼,故应殷重修持。”

  解:这一条很关键。听闻的法虽多,而不精进修持,不仅不能除烦恼过患,而且增加我慢。但凡听一法,就应该恭敬严谨奉持,否则如漏网之鸟,脱钩之鱼,不仅前面的法不能获得,就后面的法也难以再继续听闻。比如听道次第,于修菩提心及空性等,虽然不是听了以后就能修习生起,但是先应抉择其他能修的法而修。对不容易修习的法,如菩提心、空性等,也应发愿能快速趣入,在赖耶识中种下种子。只要此念不忘失,慢慢就能做到,并非绝对不能。

  文:“又如久病恶癞、断手残足,一二剂药,诚无所益。吾人从无始来,长处惑业重病(惑染重病),於其教授,略修一、二次,不可遂以为满足。如忏赞云‘心於谛理恒愚痴,病根长夜相依附,譬彼恶癞断手足,仅服少药有何益。’是故于己作病人想,甚为紧要。此想若具,余善可生。倘唯形於言谈,不务真实修习教授之义而断除烦恼,亦仅获得听闻而已。如病不服药,病终不能愈。此三昧王经之所言也。彼又云‘我虽已说微妙法,汝闻若不正修习,如诸病者负药囊,自身疾病无能瘳。’入行论云‘身当依教修,徒说有何益。如仅读药方,於病自济否?’故应殷重起除病想。言殷重者,谓依知识教授诸取舍处而为受持。于作须知,于知须闻,闻已,应于要点努力奉行。故於所闻义随力修行,最关紧要。”

  这里说明心须精勤依教修习。例如初发心的有情修不净观以对治贪欲,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隔十天半月修一小时,是断不了贪烦恼的。文中举恶癞重病为比喻,不是一、两剂药的力量所能见效的。对于所听闻的教授,也不可以听一次便以为足。因为说法有广有略,各有不同,必须多多益善,才能听一次增长一次功用。所以必须广求众多法门,对于圆满无缺的教授,昼夜不断修习,精勤不懈。否则,对所听闻的正法好比是原璧归赵,也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回,入集市见百货陈列,而没有购取一物受用。《三昧王经》说:“如病不服药,病终不能愈。”又有颂云:“给以珍贵许多药,病者搁置而不饮,是医与药皆无咎,此乃病者不服过。”又说:“我虽已说微妙法,汝闻若不正修习,如诸病者负药囊,自身疾病无能瘳。”“身”字,指身口意三业而言。

  下士道畏惧三途苦,因畏而思,如己身所患之病。能解三途苦的,唯有正士,所以对佛作医士想。知皈依意义和四谛十二因缘,才能解三途苦,所以作药物想。依此而行,积聚福慧资粮广修忏悔等,所以作疗病想。中士道和上士道也是这样配合。对于听闻正法后所获得的智慧和利益,必须分别取舍而受持。就算是所知的仅有一分,或知道的法很粗略,也应随力修习。宗喀巴大师的教义,修行须依于闻思,闻思须合于修行,闻思修三合而为一,闻时即思即修。随所听闻的法努力修持,这是最重要的。

  文:“若非然者,临命终时,必多追悔。如俳优人,一向作他人像,与己何干。又如本欲食蔗糖,惟嚼其皮耳。如增上心经云:‘我无修行今云何,临终而作婴儿(凡愚)忧,未获心要极苦恼,此是徒爱言说失。’又云:‘如处观瞻俳优内,演述他人胜功德,自身修行既失坏,徒矜口利成此过。’又云:‘甘蔗之皮无心要,所乐之味在其中,若人仅嚼蔗皮者,蔗糖美味无从获。是故徒说如蔗皮,能思法义如尝味,以是须断徒乐说,常不放逸思法义。’”

  总结,如果听闻正法而不依善知识的教授努力行持,临命终时,一定追悔莫及。悔什么呢?以仅闻而不修,直到命尽随身的只有业力,堕入三途受苦,所以心生忧悔。只听闻佛法而不修,不能通达佛法的心要。凡能多闻者,意气调柔,心性详和,这是象徵;能修者,以能烦恼调伏为象徵。

  (5)于如来须作正士想
  正文:“随念说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   解:说法者如良医说药方,应随时想念说法师的功德如佛陀,生起恭敬顺从之心。有上师开示说不但对如来作清净正士想,即对说法正士,亦应作如来想。于佛陀作正士想的时候,应作如是想,佛陀从降胎至成就所示现的八相成道,都可以作标准。依佛陀的示现而行,一定可以成就。佛陀是一切智者,不妄语者,无欺无谬。于是生起决定信心,恭敬而闻法,即合乎于如来作正士想。

  (6)于正法生久住想,广利有情
  正文:“依于听闻如斯法已,作是思念,云何能使如来教法久住于世。复次,无论说法听法,若将身心置于余处,不与法合,则任说者随说何种,皆无有益,必须为自身心抉择而听,譬如欲知自面有无垢秽,照镜知已。而除其垢,自行之过恶,于法境中毕现,心生热恼,除过修德,须随法行。《本生经》云:‘我之恶行垢,法境能照澈,于意生热恼,我当趋于法。’总之我为一切有情事故,求得作佛。欲得佛果,当修其因。故须听闻正法,意念思惟发菩提心。既知听闻胜利,须起勇猛,断复器等过。而为听闻。”

  解:起久住想者,就是对正法眼生起久住、广利有情之心。法能不能久住,与说者听者是不是如法很有关系。所以必须发前五心想之后,再发此心。

  以上论文,思惟闻法的殊胜利益、对法和说法师生起恭敬承事是总说听闻的规律;后面病想、医师想、药物想、疗病想、正士想、久住想是为听者特别分说规律。假如闻法的心与法相违,就如背死尸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益处。所以,听法时身心与法一定要合和一体,不可以稍有违背。这就要为自己把握善法,对闻说的善法,生起惭愧心,抉择听闻的法能不能与自己的根机相对。如果没有合和,要反省和精进。《本生经》说“我之恶行垢,法镜能照彻,於意生热恼,我当趋於法”。此偈是佛为月光王子时,降伏钢王后,钢王心生惭愧,月王子为钢王说的偈。总之,为一切有情而求成就佛道。欲得佛果,当修成佛的因。所以应该听闻正法,忆念思惟发菩提心。既知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必须生起勇猛心,断除覆器等三种过失而听闻正法。


{返回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宏演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4课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4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1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8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7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1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0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5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4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6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22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栏目:于凌波居士]
 The Dog King Silver [Justice][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三乘佛法指要 第一篇 前行法(前方便)第一章 四正观(四共加行)第三节 观轮回之过[栏目:卡卢仁波切]
 禅修开智的唯识心理(黄祖相)[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无量寿经讲记 大教缘起 第三[栏目:净空法师]
 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十二缘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释迦牟尼佛传 第四十四章 特别的教化[栏目:释迦牟尼佛传]
 护国[栏目:僧诗句集]
 父母要调度孩子的虚荣心、奢侈心[栏目:蔡礼旭老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