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念处经
Mahasatipatthana Sutta
The Greater Discourse on the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
巴利英译:Maurice Walshe(英国)
英文中译:曾银湖(台湾)
※译文中的( )处是中译者加注,只供参考 。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世尊住在俱卢族人间一个叫做卡摩沙达摩的聚落里。在那儿,世尊告诸比丘说:「比丘们!」「世尊」比丘们应声。世尊说道:「比丘们,有这么一条道路可以引导众生至于清净,克服忧悲恼苦,去除痛苦悲伤,获得正道,体证涅槃—那就是四念处。」
「是那四念处呢 比丘们啊!比丘坚定正住,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得以去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 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意(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去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法(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去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
【身观念处】
一、专注于呼吸
「比丘们啊!比丘应该怎样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呢?比丘住于林间、树下或空旷之处,趺跏而坐,正身端坐,念住现前。专注于入息,专注于出息。长入息时知其为长入息,长出息时知其为长出息。短入息时知其为短入息,短出息时知其为短出息。他训练自己,系念著:『入息时,了了分明觉知全身(与入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著:『出息时,了了分明觉知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著:『入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入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著:『出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就像一个旋盘工(好比手拉胚的陶师)或他的助手,在做一个长转的时候,知道他正在做一个长转,或者在做一个短转的时候,知道他正在做一个短转,比丘也是一样,长入息时知道其为长入息せ如是训练自己,系念著:『出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其他)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自己)内在的和(其他)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消失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和消失的两种现相。然则,念住『有身』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 而已,而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二、四威仪
「再者,比丘当走路时,了了分明正在走著;当站立时,了了分明正在站著;当坐下时,了了分明正在坐著;当躺卧时,了了分明正在卧著;不论身体处于何种状态,他都了了分明。」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他)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三、念兹在兹
「再者,比丘在前进后退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前瞻后视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屈伸俯仰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穿衣持钵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吃、喝、嚼、尝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大、小便利之际,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行、住、坐、睡、醒、语、默之间,应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他)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都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四、忆念厌恶相(不净观):身体的各部份
「再者,比丘应观察此身,自脚底而上,自头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肌、腱、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膈(肠膜)、肠、胃、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油)膏、涕、唾、(关节滑)液、尿。』就好像有一个袋子,两端开口,里面装了各种 物,诸如:粟米、稻米、绿豆、豌豆、芝麻、精米,有个好眼力的人打开袋子并检查它们,说道:『这是粟米,这是稻米,这是绿豆,这些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比丘也是一样地观察此身:『这身上有发、(毛)、(爪)¨¨ ¨¨ 尿。』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他)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五、四大元素
「再者,比丘观察此身,乃是元素所组成:『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风元素。』就好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他的助手,宰杀了一头牛,把屠体分成 各部份,坐在十字路口(兜售)一般,比丘观察此身,也把身体分成各种元素来看待:『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有水元素,有火元素,有风元素。』」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而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六、九墓墟观
「再者, (1)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死了一、二或三天,肿胀青瘀、溃烂流脓,将此身与其相比较,系念:『此身性质相同,将来也会变成像这个样子,无法避免那样的结局。』」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其他)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而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再者, (2)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被乌鸦、秃鹰或兀鹰啄食,被野狗、胡狼或其他各种野兽啃食,将此身与其相比较,系念:『此身性质相同,将来也会变成像这个样子,无法避免那样的结局。』」
「再者, (3)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血肉连筋的骸骨¨¨ (4)肉脱血渍连筋的骸骨¨¨(5)肉脱血乾连筋的骸骨¨¨(6)零乱地散落四处的肢骨—手骨、脚骨、胫骨、大腿骨、臀骨、脊骨、头盖骨,将此身与其相比较¨¨」
「再者, (7)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骸骨白晰如贝壳般¨¨, (8)骸骨堆积经年¨¨,(9)骨骸腐蚀成尘¨¨,将此身与其相比较¨¨」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其他)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自己)内在的和(其他)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的现相,观察思惟身体上消失的现相,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则,念住『有身』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 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受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感受呢 比丘正在经历著愉快的感受时,对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著痛苦的感受时,对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著愉快的感官(例如:眼受、耳受、 受、舌受、身受)感受时,对愉快的感官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著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时,对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著痛苦的感官感受时¨¨;经历著痛苦而非感官的感受时¨¨;经历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官感受时¨¨;经历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且非感官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且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就外在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感受生起的现相,消失的现相,感受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则,念住『有受』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觉察(真相)所 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
【心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呢 比丘于贪欲心知其为贪欲心,心离贪欲知其离于贪欲;于 恨心知其为 恨心,心离 恨知其离于 恨;于愚痴心知其为愚痴心,心不愚痴知其不愚痴;于收摄心知其为收摄心,于放逸心知其为放逸心,于增上心知其为增上心,于停滞心知其为停滞心,于胜妙心知其为胜妙心,于下劣心知其为下劣心,于定心知其为定心,于散漫心知其为散漫心,于解脱心知其为解脱心,于系缚心知其为系缚心。」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就外在的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意生起的现相¨¨然则,念住『有心』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察觉(真相)所 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
【法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呢 」
一、五种障碍(北传译为五盖)
「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五种障碍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要如何观察思惟呢 比丘们,如果感官的欲望(北传译为贪欲)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感官的欲望从自己(的内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舍弃,他知道已舍弃的感官欲望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恶意(北传译为嗔恚)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恶意(敌意、憎)恨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怠惰昏沉(北传译为睡眠)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怠惰昏沉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沮丧和亢奋(北传译为掉举—掉是心情低落,举是心情昂扬)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沮丧和亢奋(心境的起伏不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犹疑不定(北传译为疑法)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如果犹疑不定从他的内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犹疑不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犹疑不定如何舍弃,他知道已舍弃的犹疑不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现相¨¨然则,念住『所谓心法』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觉察(真相)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心法的五种障碍来观察思惟心法。」
二、五蕴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对五蕴执著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 比丘系念:色身就是这个样子,色身就是这样生起,色身就是这样消失;感受就是这个样子,感受就是这样生起,感受就是这样消失;觉想就是这个样子,觉想就是这样生起,觉想就是这样消失;业行(心意的形成,决意)就是这个样子,业行就是这样生起,业行就是这样消失;意识就是这个样子,意识就是这样生起,意识就是这样消失。」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执著五蕴的心法来观察心法。」
三、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六个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根尘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 他知道眼根,他知道色尘,他知道任何依于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系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系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他知道耳根也知道声尘¨¨他知道 根也知道香尘¨¨他知道舌根也知道味尘¨¨他知道身根也知道触尘¨¨他知道意根也知道法尘,他知道任何依于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心法来观察心法。」
四、七个正觉的因素(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 比丘,如果念觉支(意念专注的正觉因素)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念觉支在自己(的内心)消失了,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念觉支是如何发生。如果择法觉支(检查身心状态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精进觉支(力行正道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喜觉支(法喜洋溢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猗息觉支(安详宁静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定觉支(专精一致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舍觉支(泰然舍弃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舍觉支在他自己(的内心)消失了,他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舍觉支如何发生。」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 他独立正住,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关于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五、四圣谛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四圣谛的心法来观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比丘如实知『这是苦』;如实知『这是苦集』;如实知『这是苦灭』;如实知『这是苦灭之道』」
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对五蕴的执著(北传译为五阴炽盛)就是苦。
「比丘们,什么是生 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受生,形成、出生、诸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那就叫做生。」
「什么是老 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老化,衰弱、落牙、白发、皱肤、佝偻、感官功能衰退,比丘们,那就叫做老。」
「什么是死 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过世,迁逝、终止、消失、死亡、弥留、结束、诸蕴分离、舍弃身体,比丘们,那就叫做死。」
「什么是忧 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忧伤、哀愁、内心的忧愁、内心的忧患,比丘们,那就叫做忧。」
「什么是悲 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哭泣、哀悼、悲伤啜泣、大声恸哭,比丘们,那就叫做悲。」
「什么是苦 任何身体上痛苦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从身体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苦。」
「什么是恼 任何心理上痛苦的感受,心理上不愉快的感受,从心理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恼。」
「什么是失望沮丧 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失望、绝望、沮丧、失神,比丘们,那就叫做失望沮丧。」
「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 任何人都会有他不想要、不喜欢、不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幸灾乐祸者,心怀害意、不适、不可靠的人、而必须与他们聚会、交往、连络、共事,比丘们, 那就叫做怨憎会。」
「什么是爱别离 任何人都会有他想要、喜欢、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随喜祝福者,心怀善意、适意、可靠的人,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晚辈、朋友、同事、血亲,却丧失聚会、交往、连络、共事的因缘,比丘们,那就叫做爱别离。」
「什么是求不得 比丘们,受生所支配的众生们生起这样的愿望:『哦!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必受生!』但是这不是靠著愿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受老、病、死、忧、悲、苦、恼和绝望所支配的众生们,生起这样的愿望。『哦!但愿我们不受老¨¨绝望所支配,但愿我们不会发生这些事!』但是这不是靠著愿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
「比丘们,简而言之,怎么说对五蕴的执著是苦呢 如下所述:对色蕴的执著,对受蕴的执著,对想蕴的执著,对行(心理形成)蕴的执著,对识蕴的执著,简而言之,这些就是对五蕴的执著。 比丘们,那就叫做苦圣谛。」
「比丘们,什么是苦集圣谛 那就是导致再生的渴爱,欣喜于贪欲和乐趣,时时处处寻找著新奇的欣乐:也就是感官的渴爱(欲爱),「存在」的渴爱(色爱),「不存在」的渴爱(无色爱)。」
「这渴爱从何处生起和滋长 世间任何适意和愉快的地方,就是渴爱生起和滋长的所在。」
「世间的适意和愉快是什么 世间的眼目是适意而愉快的,如是世间的耳、鼻、舌、身、意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适意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出的感受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觉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愿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渴爱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忆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联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比丘们,那就叫做苦集圣谛。」
「比丘们,什么是苦灭圣谛呢 那就是渴爱的完全消失与熄灭,放弃、抛弃、解脱、舍离。如何舍弃这渴爱呢 它的止息是如何发生的呢 」
「世间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任何适意而愉快的事物,渴爱就在那儿止息。什么是世间适意和愉快的所在呢 」
「世间的眼目是适意而愉快的,如是世间的耳、鼻、舌、身、意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世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色、声、香、味、触、法的觉想;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愿¨¨;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渴爱;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忆想¨¨;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联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结束,渴爱就在那儿止息,比丘们,那就叫做苦灭圣谛。」
「比丘们,什么是苦灭道迹圣谛呢 那就是八正道,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呢?比丘们,那就是知道苦,知道苦集,知道苦灭,知道苦灭道迹。这就叫做正见。」
「比丘们,什么是正志呢?决心离欲,决心不怀恶(敌)意,决心不愿伤害。比丘们,这就叫做正志。」
「比丘们,什么是正语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就叫做正语。」
「比丘们,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不取未经给与的东西,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这就叫做正业。」
「比丘们,什么是正命?比丘们,圣弟子放弃错误的谋生方式,而以正当的方式维持生计。
(这就叫做正命)。」
「比丘们,什么是正勤?比丘们,比丘立志,努力、精勤、用心、奋力去防止尚未生起的邪恶的心理状态,不让它生起。他立志¨¨奋力去克服已经生起的邪恶的心理状态。他立志奋力去产生尚未生起的善良的心理状态。他立志¨¨ ¨¨ 努力、精勤、用心并奋力去维护已经生起的善良的心理状态,不让它们消失,让它们增长,开发至于完美。这就叫做正勤。」
「比丘们,什么是正念 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身体来观察思惟身体,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 除了世间的渴爱和烦忧;他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就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 除了世间的渴爱和烦忧。这就叫做正念。」
「比丘们,什么叫做正定 比丘舍离了感官的欲望,舍离了不善的心理状态,进入并保持初禅—离欲而生,有觉想、有思惟(有觉有观),充满喜乐。然后,平息觉想和思惟,得到内在的宁静和心意的专一,他进入并保持第二禅—专精而生,没有觉想和思惟,充满喜乐。然后,喜受消失了,保持著轻安舒泰,专注和念念分明,他自己体验著圣弟子所说:『住于宁静和专注就是快乐』的乐受,他进入了第三禅。然后,他舍弃了苦乐的感受,先前的悲喜皆已消失,他进入并保持于第四禅—超越苦乐,由宁静和专注所净化。这就叫做正定。比丘们,那就叫做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就外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就内、外在兼具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现相: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消失的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一并观察思惟心法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而,念住『有此心法』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 而已,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那就是比丘应如是就关于四圣谛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比丘们,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七年,便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当生证得阿罗汉,或者,如果还有一些馀蕴,就会证得阿那含(不还者)。姑且不说七年—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就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姑且不谈一年—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就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姑且不谈半个月—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一周,便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当生证得阿罗汉,或者,如果还有一些馀蕴,就会证得阿那」含(不还者)。」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比丘们,有这么一条道路可以引导众生至于清净,克服忧悲恼苦,去除痛苦悲伤,获得正道,体证涅槃—那就是四念处。』因此,才作如是说。」
世尊如是说已,比丘们欢喜踊跃。
一九九五、十、二译于台中远离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