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1304经:本经叙述若身心不放逸,则魔怨不得自在寻伺。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33

  1304经:本经叙述若身心不放逸,则魔怨不得自在寻伺。

  有一位名叫毗瘦纽的天子在礼拜佛陀后,随喜赞叹于佛:

  “供养于如来,欢喜常增长;欣乐正法律,不放逸随学。”

  供养三宝尤其是供养于佛,其功德自然十分殊胜。在早期佛教时期(佛陀住世期间),对于佛与僧的供养,主要是指四事供养,亦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种供养为主,很少发生其他的供养。后世这种情况大约是随着货币对寺院经济的逐渐侵蚀,开始出现了以金银、货币形式的供养。但是货币(无论是纸质还是金属质料)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特殊商品),它只有在不断交换与流通过程中,其功能才会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特性。而在早期佛教中,四事供养中的任何供养,均不能直接用于交换或支付,因此其不具备货币的属性。但是后来随着金银货币的支付范围的逐渐增大,对寺院及僧人的布施或供养,原先的四事供养日益显得无能为力。因金银货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交换十分便利。货币供养虽十分省事,但也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不捉金银戒”便应运而生——这是个人随感而发,不作为重点。

  天人供养于佛,并且时常聆听佛陀的教诲,所以这位毗瘦纽天子在闻法之后,能够铸到“不放逸”,着实令人赞叹。这种“不放逸”,可以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它一则可视为该天子的修行心得,另则可以视之为对世人的一种警诫。

  而佛陀闻后,以偈而答:

  “若如是说法,防护不放逸;以不放逸故,不随魔自在。”

  佛陀对于这位天子的话表示肯定,重点是放在“不放逸”上。在佛陀看来,“放逸”乃是修行之大敌。后世诸家均将放逸视为烦恼之一,如《俱舍论》言“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成唯识论》称“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对于意欲想成就一番道业的人来说,放逸无疑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那般不可掌控。如此一来,各种魔怨亦趁虚而入,为自己沦为魔子魔孙而埋下伏笔。相反,若日夜六时恒持“不放逸”,则魔王便不得寻伺自在,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

  或许有人表示怀疑:这世间哪有什么魔子魔孙?可是作为凡夫的我——即在我的思忖中,世间身着人皮、青面獠牙的魔怨还着实不少。假如有机会,我会站在一面大镜大跟前,对着镜中的那个丑陋家伙说:喂,老兄!你是魔王的子孙么?(4.24.)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L 1305经:本经叙述修行不分场合,纵然是闹市,亦能入定。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J 1303经:有一位名叫月自在的天子来诣佛所,向佛陀述说自己的一些心得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A 第537~545经:此九经皆叙述四念处,..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U 1356经:本经叙述沙弥与比丘之间以偈应..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四)~A 一、鹦鹉经(170)
 漫说《杂阿含》(卷三)~G 第69经(其道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六)~B 挑麻之喻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N 1018经中天人问佛:“何法生众生?何..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C 1244经:本经叙述烧燃法与不烧燃法。..
 漫说《中阿含》(卷三)~F 六、伽蓝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C 三、波罗牢经
 漫说《杂阿含》(卷八)~N 第223~225经(断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故道白云 33.不会褪灭亡美[栏目:故道白云]
 放生的功德 生命的平等[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金刚萨垛除障法(三)[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风水与福慧[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安居第七十五日(四):佛愿不舍一切众生[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三九七 意生狮子本生谭[栏目:第七篇]
 楞严大义今释 第六章 修习佛法的程序与方法[栏目:南怀瑾居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六、合破小乘外道所取能取无[栏目:韩镜清教授]
 平时在走路或没有特别做什么事时,念应在何处?[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上梦下参老和尚略传[栏目:梦参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