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跨越生命的陷阱——《心经》片羽(成峰)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59

跨越生命的陷阱——《心经》片羽

成峰

  序 言
  归纳生命中的痛苦,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身心的不平衡、人际关系的不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界的不平衡。
  而我们学习一部经典,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的困惑,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
  一、《心经》简述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在佛教中,《心经》属于般若系经典。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闻思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和《心经》基本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说。也就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最为精要的部分,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意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其中,在教界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三藏的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更是多达百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
  二、人生的大智慧
  本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往往是全经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般若,是梵语音译。那么,般若又具有什么深意呢?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将般若释为智慧,但它显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世间智慧。因为世间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夹杂烦恼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圆满、清净的,能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
  本经经文不长,只有267字,可是却将佛法中甚深的义理包含在内。
  全经的核心是超越生命中一切痛苦,两个基本要点就是圆满佛的两大品质——慈悲与智慧,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佛教的三法印,始终不离的四圣谛的思想。
  我将通过下面这小段经文,给大家简单介绍这部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宗旨。可见,理解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
  进一步来讲,这段话还指出了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以上的问题,统统可以在上述的经文之中找到圆满的答案。
  请大家注意,为什么佛陀要说这段话。如果观察我们的世界,就会发现两类不同形式的生命。
  其一,觉悟成功的人生;这类生命体观心自在,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我们称之为佛菩萨的生命。
  第二种,就是迷惑失败的人生。他们不满自己,讨厌别人,对事抱怨,心随境转,以至于处处碰壁,步步危***。
  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帮助有情了解生命、解脱痛苦,超越生死。我们学佛修行,也无非是为了离苦得乐,达成前一种生命的品质。
  我们渴望一切吉祥、身心安泰。可是,环顾四周,我们却发现痛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情感的分离,事业的成败,身体的好坏,凡此种种,人生的得失,无一不使我们忧悲苦恼,痛心疾首。
  生命中充满了无以计数的苦恼,我们将其概括为身心两大类,也就是身苦与心苦。在佛教看来,人类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组合而成。色蕴,便是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四蕴,在此指代我们的思想,属于精神现象。
  对于身体,我们往往是从形状(形色)、颜色(显色)这些色相进行认识。
  受,即我们面对各种事件时产生的情绪,为内心的感受,包括痛苦、欢乐、担忧、喜悦、平静等等。
  想,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在他上面安立名称概念。
  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为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五蕴,既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的基本组合,也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说明。
  佛陀曾经对弟子们这样描述五蕴:“色无常,无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
  也就是说,由于五蕴具有迁流变化的特性,所以生命充满了种种不圆满,痛苦成为他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都有遭遇苦难的可能性。
  那么,痛苦的源头又在哪里?人类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究其根源,还是生命内在的问题。从般若思想来看,一切痛苦都是对“五蕴”(存在)的迷惑和执著造成。所以,如果想要解脱痛苦,就必须对它具备正确认识。
  世人对“有”(存在)的一切不能正确认识,在有情生命体上执有实在的我相,在六尘境界中执有实在的法相。此外,更对我、法生起种种颠倒分别及执著,造成人类的烦恼及痛苦。
  普通人在六根与六尘交会之时,面对喜爱的人事,总是不自觉地产生贪爱、执着;接触讨厌的事物时,恨不得早点结束、摆脱。于是被痛苦的锁链牢牢控制、不能自拔。
  那么如何才能远离痛苦,跨越生命的陷阱呢?
  经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正是告诉我们,须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
  《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正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人世间的一切,由其无常的特质,注定了不分有情众生,还是无情草木,无论慈爱抑或仇恨,只要有生的那一时,就一定有灭的那一刻。假如认为其永恒、长久,永不消逝,那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带来痛苦罢了。
  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告诉我们,五蕴的“有”,不是我们执著的实在性,而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暂时现象。所谓的“有”,只是假有。而与之相对的“空”,则是对“有”的透视,是帮助我们破除对“有”的错误执著。我们执“有”为实在,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倘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那么,由此而生的烦恼也就不存在了,从而解脱一切痛苦。
  如果你希望生命之树长青,如果你希望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你希望具备和睦的人际关系,那就请遵循与实践佛陀的这段教诫。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解(正信)
下一篇:道在寻常日用中——《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成峰)
 为学不懈 诲人不倦(真俨)
 人间灯火(李筱菁)
 独自上山坐(朵拉)
 入住寺院度晚年(孙强)
 装藏要义(释根通、释法谛)
 毋欲达,欲速则不达(宣化)
 “五果”简介(路新)
 孤独的放生者(林清玄)
 佛陀会不会骂人(星云法师)
 僧品高韬 垂范千秋—— 一代高僧惟贤长老世纪人生随想(金易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问10:尊者,如果坐时观照“坐、坐”是目的,为什么还要教我们坐时观“起、伏”呢?[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六根对六尘的觉受、动作如果清楚,是否表示比较不是被念拉着走?[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同地、水、火、风修行[栏目: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治病消业的诀窍[栏目:药师佛·行法颂言]
 36、十八地狱[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二十、咕噜那洛巴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主持学诚法师《中国佛教文化的社会责任》演讲有感[栏目:觉醒法师]
 2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唐.慧能)[栏目:04 经注]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6[栏目:印海法师]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1.羚羊挂角[栏目:善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