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善法欲」谈起
 
{返回 高明道老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34
从「善法欲」谈起
高明道
 
「善法欲」,顾名思义,大体是指想要获致真正好的或以得到善法为目标的追求心。怀着这样的一颗心——最起码有着那么一个分明的概念——,对修学佛法的人而言,理应十分重要。然而初步的考察显示:至唐朝为止,传到中土的数百卷契经里,「善法欲」一词几乎不出现,而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这部提及「善法欲」最频繁的修多罗,相关文字也仅是聊聊数句而已。篇幅何以如此有限固然是个可以思考的问题,但佛门的修持本来就要跟师长学,不是自个儿看看书,然后 do it yourself,换句话说,探讨此课题时,重点比较不在经文本身之多寡,而在其确切揭示的义涵。既然如此,就该了解一下经中到底说些什么。
 
《八十华严》共有三处讲到「善法欲」,且谈的都是菩萨思惟分别与关切回向的内心活动。其中有一处阐述菩萨在认清佛陀的智慧利益无量以及一切因缘和合产生的有为法问题无数之后,便对凡夫有情生起同情、怜悯的心,包括菩萨「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这样的精神跟另一段经文极为相似,因为有个出处介绍菩萨如何透过十种观察众生的方式发起大悲心,说菩萨「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第三处就描绘菩萨回向时想到:「愿一切众生得善法欲,心常喜乐诸佛正法!」
 
从这些片段可看出菩萨若发现有众生对善法丝毫没有兴趣,内心立刻产生深切的关怀,于是以自己功德的力量来祝福这类含识,希望他们能够对佛陀的言教感到好乐,欢喜地接受正法。那么,既然觉有情这样关心别人对如来妙法是否有广泛学习、系统思索、勇猛实证的意愿,当然意味着大乘行者本身同样要有那么一个想成就善法的志向,而的确,《大菩萨藏经》里明文指出,菩萨因为对「正法生喜乐」,所以其清净戒律当中就有一种叫做「大喜波罗蜜多尸罗」,质言之,能对无边的佛法心怀无量的大喜属于菩萨的戒法。
 
经中谈「善法欲」极少,论里亦复如此,而且声闻论典有的蛛丝马迹还反映出该词曾引发争议:佛法一般给「欲」的评价十分负面。怎么可能有一种正面的「欲」?针对这样的疑惑,部派的论书简要地解释说:因为涅槃、圣道跟世间法正好相违背,所以希求解脱、无漏法——也就是善法欲——有别于烦恼的「贪爱」。照这个逻辑,菩萨道行者发愿证得佛果位与诸佛正法,并积极追求此一目标,自不属热恼之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两部论强调:经上所谓「依爱断爱」中,第一个「爱」实际上指善法欲。论上引述的经句,在汉译经典里见于《杂阿含经》,出自阿难对一位陷入感情的比丘尼的开示。阿难劝戒时,便阐释「依爱断爱」的意思说:如果有佛弟子听说某尊者成就阿罗汉果,然后痛切反省自己为什么还是一个凡夫,并加紧用功,最后同样了生脱死,这就等于依靠对善法的希求来斩断世间的爱着。
 
《杂阿含经》这段记载给了我们另外一个重要的启示。「善法欲」如何引发,基于众生根器、脾气、内心倾向等诸多差异,应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不过阿难陈述的因缘,是由于获悉有人成就。这跟《法集经》上所说的「入一切修行次第法门」颇为相似。据该经的陈述,「见诸贤圣,能生信心;得信心者,成就欲心;得善法欲心者,成就不断心;得不断心者,成就义心……」足见,不管是可靠的消息来源传达某人修行圆满抑或是亲眼看到有成就的佛法行者,都有可能启发对出世间法的好乐心。既然如此,我们这些学佛人就应该好好省思:尽管尚无成就,自己所作所为,会不会同样影响到别人亲近佛法的意愿。

{返回 高明道老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珍惜文化 学习佛法
下一篇:从「阿伽陀药」看佛法的健康关怀
 谈谈「止观等持」(下)
 宝岛佛学何去何从
 圆满教育的理念
 「讲解佛经」与「开设讲坛」──古文今译非易
 人身为船渡大海
 轻之与重
 学习语文 自利利他
 珍惜文化 学习佛法
 佛教教育‧文化研究
 谈谈「止观等持」(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丛林观 第四章 僧人服饰 第一节 僧服的历史渊源[栏目:佛教丛林观]
 前行讲记 第七十二讲 前行备忘录-思维难得之因之三[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绣如意轮像赞(王维)[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抱怨是一种重复的错误[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心如止水,才能彻底消除气根[栏目:放下就是快乐]
 早期佛教缘起思想要义(孟领)[栏目:原始佛教理论]
 玄奘精神 第13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6)[栏目:玄奘精神]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三十三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烦恼习气很难改,能往生西方吗?[栏目:助念往生·净空法师问答]
 五百罗汉 345、离净语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