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四册 二、法海探珍 六 融贯与抉择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47

六 融贯与抉择
  三期佛教与三大思想系的开展,不出缘起三法印的解说;因时众的需要,或观点的偏重,成为不同的体系。从说教的立场说,众生根机无量,绝不能用机械划一的方法去摄受,所以经上说:「如来不得作一定说」;「虽有五部,不妨如来法界」。但从时代风尚这一点说,就不妨侧重某一系,更为时众需要的法门。释尊出世时,印度沉浸在苦行的空气中,初期佛教的谨严、头陀行、无常厌离的思想,自然是当机的。印度教复兴以后,后期佛教适应吠檀多哲学的梵我论、真常、唯心、因乐得乐,自然会风行一时。因根性的众多,所以不必偏废;但时代思潮的适应,绝不容漠视。如果从受法者的立场说:「各各自依见,戏论起诤竞 [P95] ,知此为知实,不知为谤法」;那种自是非他的见解,是愚者的妄执。在善于修学的人,像龙树说:「智者得般若波罗蜜故,入三种法门无所碍」,在这个见解中,看你会不会学,此外就无话可说。

  如把佛教的思想,从学术的见地去处理它,能不能说有浅深呢?虽然可以说相破相成,因彼此意见的出入,互相评论,使佛法正确深刻的内容开显出来;但自有暴露缺点而衰落的,或因思辨而成为支离破碎,甚至忽略违失佛意的。但这并不容易,非要理解各家思想的动机不可;否则,不是受了形式上的欺骗,就是用自己的主观去评判一切。

  探索三大思想系的教典,性空论到底是正确而深刻的。在虚妄唯心者所依的『解深密经』,它本身就表示这个见解:五事具足的利根,它无须乎解深密。五事不具足的钝根,或者怀疑否认,或者颠倒乱说,于是不得不作浅显明了的解说。它的分离俗有,与龙树「为初学者作差别说」的见解,完全一致。真实唯心,是方便假说的,『楞伽经』不曾这样说吗?「若说真实者,心即无真实,言心起 [P96] 众相,为化诸愚夫」。龙树说:对治境实心虚(唯物论)的妄执,所以说唯心,这确定了唯心在佛教中的价值。

  从佛教思想开展中去研究,更使我们理解性空的深刻正确,这不妨从三法印去观察。「诸行无常印」,在初期佛教中,或觉得剎那生灭不能说明业果的相续与缚脱间的联系;它们要求用中之体,动中之静,犊子系的不可说我,经量本计的胜义我,大众系的意界是常,一心是常,走向真我常心论。或者觉得假名相续,可以成立前后的联系,但三世实有者,看做机械式的累积;现在有过未无者,有此无彼,有彼无此,也无法打开困难。比较有办法的,分别说系的上座一心二时,在预备粉碎微粒子的剎那,化地部的诸行生灭无常,心色都有转变,是性空论的前驱。理智不断的探发,中期佛教的性空论者,建立起无性从缘的如幻生灭论。「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业报果不失,是名佛所说」,才给它完全解决。一切皆空的雷音,震动了法界!无常的假名相续的一心论者,在现在幻有(自相有)过未假立的思想中,发扬起来。还有真我常心论者,在真实一如的平等中, [P97] 三世迁流的不变中合流,构成后期佛教的两大唯心论。但究竟怎样相续流转,在原则上,与初期佛教者毫无差别。谈到「诸法无我印」,无我无我所或空无我,根本佛教早已明确的宣说,并把它规定为从凡入圣的必经之道。初期佛教中,有多种不同的见解:有为无为实有而没有我的,像有部;有为实有(还有一分空)而无为无实的,像经部;有为虚妄而无为真实的,像大众系的多闻分别部;我法皆空,分别说系虽已说到,但还不能理解毕竟性空。小乘学者谈空,有时用「分破空」,在空间上,分析到最微细的色法(极微);在时间上,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时间单位(剎那),这样的空,最后还是实有的。有时用「观空」,所认识的一切,只是能知的影像;它不但不能空心,还从二元的见地,在认识界的背后,主张有一一法的自体。他们的内心,总觉得非有点实在才行。这一点实在,就是神的别名。性空论者理会到一一人的自我(灵魂),全宇宙的创造主,一一法的真实体,全宇宙的实体,这一切从同一根源出发,一切是「神我」的别名。唯有在性空论中,才能圆见诸法无我的真义,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经一切皆空的启发,无常 [P98] 者与真常者走上新的园地。虚妄唯心者,折衷经部、有部的见解,从认识的二元论,演变到唯心。境空心有,滞留在观空的圈子里。『成唯识论』把它回复到『瑜伽』之古,「有为无为有,我及我所无」,是更毗昙化了。真常论者,从有情本位的真我常心,演化到万有的大我与真心。佛性、如来藏,虽因无始尘染,把它局促在小我中;一旦离系,就成为遍通万有的实体了。虚妄唯心者,立足在有心无境的据点,心固然是有,无为也是真实。真常论者要进步些,它认为有为的心境,都是生灭无常而无实的,唯无为是实有。性空论者看来,有为无为都是缘起性空的,达到空无我的最高峰。从「涅槃寂静印」看:涅槃是圣者的圣境,本不必多说;如从名相上去推论,完全落在拟议中。一切有者,分离了生灭与不生灭,灰身灭智,使涅槃枯寂得一无生气。大众系中,像多闻分别部,主张「道通无为」,积极的大涅槃,又转上常乐我净,佛寿无量。中期的性空论者,在通达法性空中,才打破了闷葫芦,唯有在涅槃如幻如化的正见中,才能体会融然空寂的圣境。这「法相如涅槃」的名言,后期佛教的真常论,把它看为真常不空的万 [P99] 有实体,于是要「离远离幻」,到离无可离了。这一点,妄心论者也得跟它走。拟议圣境的风尚,在中国盛极一时。探索佛教思想的关要,性空者的最为深刻正确,可说明白如绘。不过真常者与妄心者,虽多少有所滞,但某些理论的开发,不能不钦佩他们!

  我想再作一个简单忠实的评判:诸行无常,是偏于有为的;它的困难,在转染成净,引发无漏,是它最脆弱的一环。涅槃寂静,是偏于无为的;它的困难,在依真起妄,不生不灭的真常,怎样的成为幻象的本质?唯有诸法无我,才遍通一切,「生灭即不生灭」,无性的生灭与无性的常寂,在一切皆空中,达到「世间与涅槃,无毫厘差别」的结论。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如何?在性空论者的见地,像龙树菩萨说: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如果无常不合实相,就不成其为印了。不过,初期似乎是多说三法印;后期多说一实相印。唯有在中期佛教中,才能一以贯之,没有离一实相的三法印,也没有离三法印的一实相。 [P100]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二、法海探珍 七 中道之行
下一篇:华雨集第四册 二、法海探珍 五 无常‧性空‧真常
 《辨法法性论》讲记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一、阿陀那与末那
 中国禅宗史 自序 目次
 华雨集第一册 下编 坛经附录
 中观今论
 佛在人间 十三、佛教与教育
 中国禅宗史 第七章 荷泽神会与南宗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中观之对抗与合流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华雨集第五册 二五、『地藏菩萨本愿经』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哑子吃蜜[栏目:禅学的黄金时代]
 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二节 在家学佛的模范人物[栏目:佛法与婚姻]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九)清净正行禅定[栏目:圣者言教]
 以德报怨[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漫谈玄奘的爱国主义思想——纪念玄奘圆寂1335周年[栏目:高振农教授]
 谁有资格「酒肉穿肠过」[栏目:佛网文摘]
 来果和尚自行录[栏目:高僧传记]
 禅林风雨 16.明与无明[栏目:果煜法师]
 出离中的丰富[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漫说《长阿含》(卷十四)~D 六十二种颠倒见[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