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以佛法研究佛法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97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一 东方与西方
  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说到印度文化,即无异是广义的阿利安文化。西元前六世纪前后,阿利安文化在他的扩展过程中,曾遭遇到有力的反抗;东方的非婆罗门主义,如佛教,耆那教等,都脱离传统的婆罗门教,建立他独自的文化体系。此东方新宗教的勃兴,自有复杂的时地因缘;而非阿利安人(与不纯粹的阿利安人)承受西来的文化熏陶,唤醒自觉自尊的精神,要求宗教的种族的思想的平等与自由,实为此一时代的文化特征。印度文化而影响中国最深切的,即属于此。 [P16]
 
  「印度的东方」,本为一不确定的名词。依『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七以下)的四分法,印度东方即指东经八十度以东,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依一般的五分法,东印度仅有今阿萨密、孟加拉、奥里萨地方。本文,依释迦时代东方人的看法。印度文明的重心,在恒河流域。恒河发源于雪山的南麓,东南向流到钵逻耶伽,与阎浮那河合流。此二河的上流,即西方阿利安人创开的婆罗门教大成的地方。从此一直向东流,到瞻波以东,又斜向东南流,会合了从西藏来的布拉马普得拉河,构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流入孟加拉湾。此二河合流,即今孟加拉地方。依佛教的传说,实为东方非阿利安文化的孕育地。恒河中流的波罗奈,即现在的贝捺勒斯,可作为东西的交界处。
 
  
 
二 婆罗门眼中的东方
  「婆罗门乎!勿去东方!免与婆罗门之尊严有损」!拘罗地方的婆罗门,曾在他们的典籍中,有过这样的告诫。因为在西方婆罗门国(即拘罗)的婆罗门看 [P17] 来,东方虽有阿利安人,但已失去血统上的纯粹,即曾与东方的土著相混合。如摩竭陀人,毗提诃人,毗舍离人,都不能算是纯正的阿利安人。波罗奈以东的民族,含有大量非阿利安的血统。因此,宗教、社会、语言等,都显出非婆罗门文明的倾向。东方的民族,无论是阿利安、非阿利安,都没有能像西方阿利安人那样的尊敬婆罗门。如婆罗门进入东方,必不能维持他无上的尊严;最好还是不去。不过,东方情调的印度文明,正在继长增高,婆罗门也不得不起而追求了。
 
  婆罗门教的三大教纲,即是「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印度的东方人,对于吠陀,已缺乏坚强的信念。婆罗门教,以为吠陀是天(神)启的,由古代圣者传述下来。吠陀的语法,即是神的语法,即是阿利安人所用的语言。宗教与语言的密切结合,加强了宗教的信仰。然因阿利安人的散居各处,每与土著民族混合,语言上到处有很大的差别。当时,东方已不能说纯粹的梵语,如不能说R而代以L。摩竭陀及毗舍离一带的方言,近人考证的意见,以为近于拍拉喀利语;后来又分化为拍拉喀利语与巴利语等。巴利语是佛教所用的语 [P18] 言;拍拉喀利是耆那教所用的。因到处方言的不同,影响了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的权威。约在释迦时代的前后,西方的婆罗门学者,已注意到此,开始语文的整理工作。如『式叉论』的声调学,『阐陀论』的音律学,『毗伽罗论』的文法学,『尼禄多论』的吠陀难句释:从西元前五世纪的耶斯卡开始,到前四世纪的波!1桭你尼大成,种下了后来婆罗门教复兴的机运。这即是根据吠陀以来的语法而加以整理完成的雅语。当时,因语言的不同,摇动了吠陀的权威。如佛教,因到处流行,虽不禁止西方信徒的使用雅语,但对于各处的方言,一样的尊重:「听随国音读诵,但不得违失佛意」(五分律卷二十六)。释尊与摩竭陀一带信徒所使用的语文,在西方系(如舍卫城阿腊脾)的信众看来:「我诸圣者不闲音律,逐句随文,犹如写枣置之异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然而这并不是佛教的遗憾,反之,对于雅语成癖的人,要加以呵斥。像阐陀音律的混入佛法,还要加以严格的禁止(五分律卷二十等)。语言为婆罗门教的武器之一,但一到东方,便不能受人的尊重。 [P19]
 
  关于社会的组织,印度西方,依婆罗门四姓的规定,婆罗门至上,为一最高的特殊阶级,他是从梵天口中生的,宗教的权威,支配一切,决定一切。但在东方,四姓的阶级,虽也已存在;宗教师婆罗门的地位,却已被降落,由剎帝利的士族,领导一切。这就是政治与权力第一,宗教与思想,受政治的指导。这一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也因为东方的民族复杂。东方的阿利安人,呼吸到东方的空气,不大愿意接受婆罗门的支配。非雅利安人,也一族一村的在各自为政,且已走向王朝统一的路向。新宗教与新思想,都在东方王朝的爱护下兴起,射出反婆罗门教的光芒。就是早一期的奥义书,所有梵我不二论,轮回业感论的教义,也不是婆罗门教传统学者的产物,而与东方的王朝有关。如『布利哈德奥义书』(六‧二)说:「此义(轮回),直至今日,婆罗门犹未知之,故世界政治之权,归于剎帝利」。在这样的社会组织下,婆罗门阶级惟有屈服。为了保持尊严,只有不到东方去的一策。
 
  婆罗门教主要的仪式,是祭祀。在『夜柔吠陀』中,已有祭祀万能的倾向; [P20] 『梵书』的思想更极端。祭祀,主要是牺牲的血祭,这本是渔猎时代的遗制。但在东方,一方面是农业的发达;一方面,爱护生物的思想特别浓厚。所以传统的血祭,被看作不彻底,看作无意义,甚至看作不道德。「不杀生」已成为奥义书的德目之一。后来在东方兴起的佛教,耆那教,阿耆毗迦外道,都严格的禁止杀生。这重视宗教的实质,轻视仪式,与慈悲思想的发达,直接影响到婆罗门的宗教。离去宗教,负宗教专职的婆罗门,也自然受到冷落。东方摩竭陀一带的文明,有他的特色,无怪乎正统的婆罗门,把摩竭陀一带,看作异教的地方。
 
  
 
三 瞻波中心的古印度
  恒河下流,东南向流入大海。在恒河西南岸,有瞻波大城,这是古代央伽国的首府。释尊时代的瞻波,约在现在的Bha^galpur附近。然依『西域记』(卷十),佛世瞻波的亿耳因缘等,都被写在伊烂拿钵伐多国,瞻波还在东面三百里的地方。从此向东看,河流,气候,物产,都适宜于文明的孕育。东方最先出现的 [P21] 象样民族,傅说在瞻波,这是早在西方阿利安文化未来以前独自开展的。印度从来就缺乏明确的历史,何况是古代?何况是向来被西方阿利安人忽略的东方?然依古代东方人的传说,还能了解东方的大概。如『长阿含』(卷二十二)『世记经』说:「尔时,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尸婆罗奈城,其次造王舍城。……以此因缘,世间便有城郭、郡邑、王所治名」(又见大楼炭经卷六,起世经卷十,起世因本经卷十)。这是佛教所传的社会发展故事,以为此世界的城郭,瞻婆城最早,后造伽尸的波罗奈城,到最近才造王舍城。在说明世间初有夫妇的结合时,插入这开始建筑房屋的传说。这当然是印度东方民族所知道的世界,是他们的传说。这一古代的传说,不但透示了印度东方文化的孕育地,还说明了古代国族兴起的前后。从瞻婆而开展的故事,『西域记』(卷十)的瞻波国中,也有说到:「在昔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处,未知宫室。后有天女降迹人中,游殑伽河(即恒河),濯流自媚。感灵有娠。生四子,分王瞻部洲,各擅区宇,建都筑邑,封疆划界。此(瞻波)则一子之国都,瞻部洲诸城之始也」。天女的传说。是民族 [P22] 起源故事的假托,以说明王族的尊贵。这一传说,也说明瞻波是城郭的最初建筑者。虽然瞻波是四国的一国,但他是城郭的初建者,又将这一故事叙述于瞻波国中,实可以看作:瞻波文化开启,引起附近城邦的分立。四国为同母的弟兄,表示四国间血统的同源。此一传说,直率的以瞻波为世界城郭的初建者,与西方的文化无关。传说者的意境中,东方国族,实从瞻波一带而开发自己的文化,这是东方的传说。『西域记』的著作虽迟,但这一传说,最迟在阿恕迦王时代(西元前三世纪)以前,已经存在,因为『长阿含』(卷五)的,『典尊经』已有此记载,而且还更为翔实明白。经中假托梵天王的传说:「过去久远时世有王名曰地主,第一太子名曰慈悲」。慈悲太子的登位为王,得六位大臣的助力不少,因此分封六大臣,总为七国。「分此阎浮提地以为七分,……王所治城村邑郡国,皆悉部分」的,是大典尊焰鬘。这一傅说,与西域记大体相同。现在要注意的,是开始分王造城的传说,尤其是七国七城的偏于东方。虽慈悲王的治地,不知道是七国中的那一国,然依宋施护异译的『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所说:「中央 [P23] 境土多人聚处,梨努王(即慈悲Ren!u音译)居」看来,七国的中央,无疑的是瞻波。现在把七国七城总叙出来,再分别考察他的所在地。七国,如经上说:「檀特伽陵城,阿婆(一作波)布和城,阿盘大天城,鸯伽瞻婆城,数(一作薮)弥萨罗城,西陀路楼城,婆罗伽尸城,尽汝典尊造」。
 
  檀特Dantapura伽陵城Kalin%ga,施护异译作「迦陵!A噈国捺多布啰城」。伽陵即羯陵伽,确为古代东方的大国,约拥有今Maha^nadi河流域,延长到南北。阿恕迦王灌顶九年(西前二六0),曾举兵讨伐此国。『西域记』(卷十)说羯陵伽在乌荼国(奥里萨地方)西南二千多里。玄奘所见当时的羯陵伽,偏在 Goda^vari^ 河以东,决非古代羯陵伽大国的全部。『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八)叙述南方诸国的次第,迦陵伽与耽婆婆帝相接。『起世经』等说到古代的王统(参看下节),也总是在怛摩梨多以后,接着说迦陵伽的檀特富罗城。耽婆婆帝『西域记』(卷十)作耽摩栗底,即现在的Tamluk,在Selai河与Hughli 河的合口处。可见古代的迦陵伽,没有『西域记』所说的那样深入西南;他的北 [P24] 部,约兼有奥里萨一带。此国的衰落,『西域记』(卷十)说:「羯陵伽国,在昔之时,氓俗殷盛。有五通仙,栖岩养素,人或凌触,退失神通。以恶咒术,残害国人,少长无遗,贤愚俱丧。人烟断绝,多历年所,颇渐迁居,犹未充实,故今此国人户尚少」。此仙人毁国的传说『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八)即作「复有一国,名檀荼迦,其土纵广二十由旬,空旷无人(昔仙人瞋故令国空也)」。檀荼迦即檀特,『念处经』虽把他看作另一国土,但他曾为古代迦陵伽的首都所在地。他的所以毁灭,大抵是遭受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厄运。然迦陵伽的没落,不仅是天灾,还有人祸,阿恕迦王的征伐迦陵伽,实造成惨绝人寰的痛事,如摩崖训十三说:「征服羯陵伽时,系虏十五万,杀者十万,死者倍之。……羯陵伽往有无数人民,杀伤、死亡、系虏,存者百一千一而已」。此古国虽已没落,然在摩竭陀王朝统一以前,曾有过一期的繁荣。依传说看来,迦陵伽实为东方民族南迁的一支。
 
  阿波Assaka布和城Potana与阿盘Avanti 大天城 Ma^his!mati^ [P25] ,施护异译作「摩湿摩迦褒怛那城,晚帝那国摩呬沙啰城」。阿波,在佛典中并不是生疏的。十六大国中也有: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作「阿湿波」,宋法贤异译的『佛说人仙经』作「阿说迦」,又『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作「阿摄贝」,宋代异译的『优陂夷堕舍迦经』作「阿波耶」。十大王族中也有:如『长阿含』(卷二十二)『世记经』作「阿叶摩」,晋法立等异译的『大楼炭经』(卷六)作「阿波」,『四分律』(卷三十一)作「阿湿卑」。在这些音译中,惟『人仙经』的阿说迦,合于巴利文的Assaka。其他,原文即显然不同,应是Assapu或Assapuka。p转为m音,所以作「摩」。阿盘,即阿盘提,十六国中也有,尤为佛教界熟悉的地方。阿湿波与阿盘提,本为两国,十六国中也如此。他虽是同源异流,但确已分为两国,分头发展到彼此不通了。上座系的律师们,把阿湿波与阿盘提看作一处,于是古代阿湿波的地位,被遗忘了,这是不可不辨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五经与(卷二十)五四九经,说到摩诃迦旃延,游化到阿盘提。上座系的广律,有摩诃迦旃延教化亿耳的故事 [P26] ,地点即在阿盘提。巴利『大品』的阿盘提,汉译的『五分津』(卷二十一)作「阿湿波阿云头」;『四分律』(卷三十九)初作「阿盘提」,下文又作「阿湿婆阿盘提」;『十诵律』(卷二十五)作「阿湿摩迦阿盘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上)作「阿湿婆兰多迦」。上座系律典把「阿湿波」与「阿盘提」看作一地,已明白可见。所以律典所说的「阿湿婆阿盘提」等,实在是指摩诃迦旃延所住的阿盘提,与布和城所在地的「阿湿波」国无关。『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说:阿恕迦王时,派遗传教师昙无德到阿波兰多迦去布教。此阿波兰多迦,即是律家所传的阿湿婆兰多迦(即阿盘提)。羽溪了谛的『西域之佛教』,以为「阿婆兰多迦,盖指旁遮普以西,印度西陲之地」。他大概依『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所说,把阿軬荼国看为佛世的阿盘提了。邓永龄的阿输迦王传略,以为「阿波兰多迦在孟买北岸」。然详考律家的本意,阿盘提即阿波兰多迦,不但不在旁遮普以西,而且还应该远在孟买的东北。如『僧祇律』(卷一)说:「有城名波罗奈,国名迦尸;时南方有阿盘提国」。波罗奈即现在的贝拿勒斯 [P27] ,阿盘提却在此地以南。『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说摩诃迦旃延的故乡时,也说:「阎浮南天竺地,有一国土,名阿盘提」。『佛本行集经』属于昙无德部,也就是出于派往阿波兰多迦布教的昙无德之后。昙无德部与大众部,都说阿盘提在南方,这实在是值得尊重的。阿盘提在南方的那里?『佛本行集经』(卷六)曾说:「彼摩波盘提国(十六国之一),有优阇耶那城」。此摩波盘提,即是阿盘提,因为『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起初说摩诃迦旃延是阿盘提人。又说:「时(迦旃延家乡的)南方有一城,名优禅耶尼。去城不远,有频陀山」。综合这两节文,知道阿盘提就是摩波盘提,是国名。优阇耶那即优禅耶尼,是阿盘提的王都,地点在频陀山以北。优阇耶那,或译作优禅尼,优善那。莲华色比丘尼的故乡,也是在那边。他与迦旃延同样的从那边先到波罗奈,再到王舍城。『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五)「五王品」,说五王共论五欲的胜劣,其中有优陀延王。「听法品」(卷二十八)也说到五王,有「南海之主优陀延」,优陀延王,就是南方优禅尼城的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中,南印度有邬阇衍那国, [P28] 这是以都城为国名,即是阿盘提邬阇衍城,即现在的Ujjeni。这就是释迦时代的阿盘提与优阇耶尼城了。从方位看,他在频陀山北麓,在南印度,在波罗奈的西南。从地理看,邬阇延那的「土宜风俗同苏剌陀」(即现在的苏拉特),而苏剌陀国的「地土咸卤」,与律典中阿盘提的「多有沙石棘刺」。也完全相合。律家所说的阿波兰多迦,即阿盘提,起初确是指此地而说的。等到佛法盛行到西北方,才误以西印边陲的阿軬荼为阿盘提,以为就是迦旃延教化亿耳的地方。然这还是释尊时代的阿盘提;七国七城的阿盘提,应该以大天城为首府。『西域记』(卷十一)说:邬阇衍那国东北千余里,有摩酰湿伐补罗。摩酰湿伐,义译大自在(天),恰好是大天的对译。古代阿盘提的重心,应即是此地(古代的大国,西域记每分为数国,如央伽即是一例),约在今中央印度的东部。阿盘提族,是沿恒河南岸,频陀耶山北麓而西进的一支。
 
  上座系的律者,虽把阿湿波看作阿盘提,但阿湿波的所在地,应在阿盘提以外,另行求索。道宣『释迦谱』说:阿湿波的意义是「马」,马国与马邑,确也 [P29] 是经中所说过的。『中阿含』(卷四十八)『马邑经」说:「佛游鸯骑国,与大比丘众俱,往至马国」。马邑,巴利文作Assapura即assa(马)与pura(城)的结合语,也即是阿湿波。鸯骑,即鸯伽或央伽,为恒河下流的大国,瞻波城是他的首府,所以『典尊经』说「鸯伽瞻婆城」。如『西域记』(卷十)的伊烂拿钵伐罗,瞻波,羯朱嗢祇罗等国,释尊的时代,都泛称「央伽人间」。阿湿波(马邑)在释尊的时代,也是属于央伽的。但在古代东方七国的时代,与央伽分立。据此,可推知阿湿波在恒河下流的地方了。阿湿波在东方,经中还有可以引证的。『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八)说到东方的诸国中,除鸯伽等以外,有「安输摩」,安输摩即阿湿波(阿叶摩)的异译。此外,『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中说:「毗波蜜神,住在马国,将五百鬼,皆有神足」。这住在马国的毗波蜜神,巴利文作Vessamitta,对音应作毗沙密多。『增壹阿含』( 卷十四)「高幢品」(二),有释尊降伏「毗沙」恶鬼的故事。佛把毗沙恶鬼降伏了,反成为佛教的护法神。此毗沙,应即是马国的毗波(沙)蜜神。『增壹阿含经』 [P30] 说毗沙鬼在拔祇国中,似乎与马国不同。然拔祇族为恒河以北,雪山以南的主要民族(下详),他向东伸展,确与央伽相接。此古代独立的阿湿波国,佛世属于央伽,或也曾属于拔祇。他在恒河下流的东北(在河南,即不能与拔祇相关),是可以断言的。向恒河下流的北方看,今有阿萨密Assam,与阿湿波(阿叶摩)的原音全合,东方的古国,这是其中重要的一国。
 
  鸯伽瞻婆城,上面已有说到。施护译作「摩伽大国瞻波大城」。释尊的时代,鸯伽属于摩竭陀,所以说摩伽瞻波城。但此东方古代的七国,远在摩竭陀兴起以前;宋施护的译本,是后人妄改的,不可信。
 
  「数弥萨罗城,西陀路楼城」,施护译作「苏尾啰国劳噜迦城,弥体罗国尾提呬城」,彼此略有出入。依经中常见的国名地名来说,宋译较为妥当。苏尾啰即数弥;十六大国中也有,异译作「苏摩」,「速摩」。此苏尾啰,即梵语须弥山(Sumeru)的音译,古人也有译为苏弥罗的,即现在的喜马拉耶山(此山,理想化为须弥山,为世界的中心;实际的即译为雪山)。然此中所说的数弥,不指 [P31] 山而指山国的部族。阿恕迦王派遣的传教师中,有末示摩等到雪山边地(苏弥罗是梵语,巴利语作Himavanta),即是此国。此国即今尼泊尔(应在尼泊尔东南境),已成学界的定论。又如『长阿含』(卷十五)的『种德经』、『究罗檀头经』,所说六族信佛的记述中,也有此族。六族是:「释种、拘利、冥宁、跋祇、末罗、酥摩」。此信佛的六族,并在恒河以北,沿雪山一带。而且六族的叙述,也还是从西而东的。酥摩族即苏弥国族,在十六国等叙述中,总是叙在末罗以后。末罗,即拘尸那城的民族,地近雪山,维逊Wilson以为在现在Gorakpur 河东三十五英里处。苏摩国族更在其东,这很可以明白他的地位了。此雪山边地国族的大城劳噜迦,未详。但此外另有一修摩,『药叉名录舆地考』说:「考十童子赞卷六,恒河口著名的海港耽摩栗底,即在修摩境内」。这修摩是三摩呾咤的简称,与雪山国族的苏摩,决不可相混。『杂阿含经』(卷三十)八六0经也曾说到:「从殃伽至修摩,从修摩至分陀罗」。分陀罗在今孟加拉与奥里萨的边界。分陀罗与殃伽之间的修摩,应该也是三摩呾咤。至于弥体罗国(即萨罗), [P32] 十六国中译作密[口尔]沙,实即有名的弥絺罗,异译作寐洟罗、弥尸罗、弥尸利、弥悉利、寐须罗等。依『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所说,弥絺罗是城名,属于毗提诃国。他的地点,依『西域记』(卷七)所说的大天捺林,可知他在毗舍离西北不到二百里,即今Tirhut地方。此一国族,即摩竭陀国的前身,他的领域,可能伸展到恒河以南。宋译的弥体罗国尾提呬城,似为尾提呬国弥体罗城的误译。尾提呬,实即毗提诃(或作韦提希)国,此为古代文化灿烂的古国。经律中常传说古代大天王的故事,即是毗提诃国,弥絺罗是他的政治中心。八万四千王的古国,是东方国族中富有政治传统的国家。解体以后,政治力量缩小到弥絺罗城(印度的政治,每每大王国解体以后,仍能保持他固有的小国,不过转而属于另一大王国。限度内的政治自由,仍然存在),所以在十六国中,就称为弥絺罗国。七国七城为更古的国际局面,我以为这必是毗提诃国的弥絺罗城。
 
  伽尸Ka^si婆罗城Va^ra^n!asi^,宋译作「波罗奈国迦尸大城」,在恒河中心,即东西的交流点。此七国七城,作一综合的观察,即看出他为纯东方的 [P33] 。所谓七国分王世界的传说,实只是早期东方人所知的世界。这一幅国际形势图,还在摩竭陀、释迦、跋耆诸国族兴起以前,根本没有理会阿利安人的西方。自然,在此传说中,还是带有西方文明的痕迹,如剎帝利、婆罗门等名词,但此可能是传说中间所羼入的。从这瞻婆中心而分王造城的传说,去理解此东方民族分布的情况。即可以看出古代东方国际的清晰面目。恒河下流为中心的是鸯伽;东北是阿湿波(向东)、苏摩(北而西向),西南是迦陵伽(沿海岸南下)、阿盘提(沿频陀耶山北麓西进」,沿恒河西进的是迦尸(南)与毗提诃(北)。古代的迦陵伽与阿盘提,上来已证明他没有后来那样的深入西方与南方。阿湿波,直到释尊的时代,还离鸯伽不远,属于鸯伽,似也还没有深入到现在的阿萨密。自西方的威力东来以后,沿恒河的东方国家,受阿利安文化最深;而南系与北系,被逼得更南更北,居住于山林或沙卤地带。这一传说,系东方人所传说的古代东方,是毫无疑问的。 [P34]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以佛法研究佛法 三、「法」之研究
下一篇:以佛法研究佛法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
 佛在人间 五、人间佛教要略
 中国禅宗史 第三章 牛头宗之兴起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佛在人间 十四、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之新文化
 《辨法法性论》讲记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第二节 涅槃经续译部分的佛性说..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四章 律制与教内对立之倾向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中观之对抗与合流
 华雨集第五册 一二、访印顺老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一讲[栏目:亲佛法师]
 相应第24经 证知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6-157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四十世 南院慧颙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在泰县净业寺开示[栏目:太虚法师]
 三乘佛法心要·大乘·相互依存性[栏目:创古仁波切]
 看不开就是苦[栏目: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五十九卷(3/3)[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开发直觉智慧 第七讲 五根(第一部分)[栏目: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