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和谐宗教理论的基本内容、表现特征及现实意义(存润)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58

和谐宗教理论的基本内容、表现特征及现实意义

存润

  在宗教工作中树立和强化“和合”理念,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妥善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问题,努力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都将会发挥重大作用。在我国,

  “不信神”的执政党能够把“信神”的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祖国的现实美好的幸福生活上宋,这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文对和谐宗教是宗教工作的现实要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和谐宗教理论的六项基本内容,概括了五大基本特征及五个具体特点,指出创建和谐宗教的六大现实意义,总结了和合文化是和谐宗教建设的思想价值观念。

  一、和谐宗教是宗教工作的现实要求

  众所周知,佛教是来源于古印度,是中国化了的具有世界性的宗教。汉传佛教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及道教进行了圆融和合而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广泛的宗教。很多著名寺院是儒释道和谐文化的典范之地。

  中国地域辽阔,疆域广大,聚集着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民众,和谐是求生存、求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交通极为方便快捷,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人们生存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信息交流广泛,人们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宗教工作涉及的社会群体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鉴于我国宗教领域的状况,我们还要重视五大宗教以外、为数众多的民间信仰的信众,还有不信教的群众。

  和谐是当代哲学和人类智慧关心的主题。实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理想。

  二、和谐宗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和谐宗教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自觉地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坚持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实现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大团结,推进同一宗教内部、各种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坚持宗教工作长期存在的基本认识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这三个特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在生产力空前发展、科技飞速进步、人类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同时,本来应该有更多的人能够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再也不需要向虚幻的神的世界去寻求精神寄托。但现实是,宗教不仅没有消亡,影响却还在增大,在一些地方颇有升温之势。

  (二)坚持宗教工作“四句话”的基本方针

  我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 “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三)坚持宗教工作“以为人本”的基本原则

  坚持宗教工作“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集中表现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上,这个政策既是尊重、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的必然要求,对于增强党同信教群众的血肉联系与宗教同社会的和谐关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四)坚持宗教工作“求同存异”的基本态度

  “求同存异”的思想就其精神实质来说,体现了一种政治文明的包容性和宽容精神。

  “求同存异”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互动关系,具体在宗教工作中,“同”即“政治之同”,

  “异”即“信仰之异”,其间同不斥异,异不妨同,这就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突出体现了传统和合文化所蕴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思想精髓。表现为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和政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有彼此不同的信仰,而且还要互相尊重、宽容。

  (五)坚持宗教工作发挥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

  宗教的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劝人向善、慰藉心灵、扶贫济困,有助于文治教化、淳化风气、社会稳定。

  宗教要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宗教自身、宗教内部就要和谐。一个“和谐的宗教”而不是一个“冲突的宗教”,才是宗教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释放消极作用的基础。因此,我国五大宗教的负责人发出了郑重倡议:

  “发挥优势,共建中国和谐宗教:五教同光,创建和谐寺观教堂”。

  (六)坚持宗教工作以慈善为桥梁和纽带的基本观念

  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慈爱是各宗教共同的教义,各宗教界以自己的方式践行慈善事业,向社会融入宗教特有的爱。宗教界还本着关爱人民、慈善助乐、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参与扶贫救灾、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佛教的公益事业理论集中体现在佛教的事业观、慈悲观、福田观和布施观,总结佛教公益事业的类型有: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医疗救助、护生环保以及文化事业等等,佛教团体进入慈善事业领域所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跨宗教和跨信仰,从而成为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

  三、和谐宗教的表现特征与特点

  和谐宗教的表现特征如下:

  一是专一性与包容性相统一。专一性体现在各大宗教有独特的教理教义,有自己供奉的教主及教规;包容性就是承认彼此存在的合理性,佛教徒认为其他宗教的教主是本教主的随机应化,这体现了完全的包容性。

  二是竞争机制与合作机制相统一。要弘扬本教的教理教规,吸引更多的信教群众,就必然呈现出竞争性;为了各大宗教自身能够生存与发展,合作才是明智的选择。

  三是崇善教化与避恶警戒相统一。佛教有“五戒十善”:基督教从犹太教那儿承袭了一些古代戒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摩西十诫”。诸如此类,与其它宗教在崇善教化与避恶警戒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四是殊途同归与成就唯一相统一。不同宗教世界观尽管不同,有缘起性空说,有上帝缔造说等,但是追求完美,渴望公正平等,创造幸福生活的愿望是一致的。

  五是修学独特与趋向一致相统一。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就需要忏悔;佛教深信因果报应,认为是自作自受。这就人心向善的教化是一致的,都是除恶从善。

  认识了和谐宗教的特征,就理解了和谐宗教理论工作的基本思想和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时代性。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承担责任。

  二是发展性。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宗教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因此和谐宗教理论也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

  三是分散性。和谐宗教理论散见于党的宗教政策、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宗教问题的论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宗教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及宗教工作部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结晶和具体做法等。

  四是具体性。一方面,和谐宗教理论的基本表现形式中便包含着许多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能拿来即用:另一方面,和谐宗教理论的形态性和抽象理论性能给具体的宗教工作指明方向。

  五是和合性。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显著特征。中华民族讲求和合、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铸就了中国人对宗教宽容的理性精神,形成了中国宗教多元模式与人文、宗教和谐共存的格局。

  和合文化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和合”之“和”,主要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其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观点,是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四、和谐宗教的现实意义

  和谐宗教理论承袭了“和而不同”的文化渊源;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具备较强的理论活力与应用前景。大力推进和谐宗教文化建设,不但能解决宗教潜在的某些不和谐之处,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宗教界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使宗教逐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宗教作为精神信仰,可以成为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它把种种事件纳人信仰的解释模式之中,并从超越现实的彼岸给予“合理化”的解释,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痛苦和情绪扰乱被内在地消除,使得人们在精神和行为上达到一种有益的适度状态,这就是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

  第二,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从而增进社会的稳定。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典章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

  第三,宗教的道德约束功能,有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早在原始社会,道德规范就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出现。宗教伦理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对调节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其中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相通的宗教伦理,可以通过其自身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贬抑,和对真善美价值的推崇,调节相应人群的社会行为、社会活动,进而调整社会伦理关系,有助于社会公德状况的改善。

  第四,宗教的交往功能,有利于加强交流与合作。宗教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凝聚力极强,往往用信仰的纽带把教徒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并把各自的文化带给对方。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的桥梁。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是贯彻执行好党的宗教政策,使宗教活动正常化的重要保证。

  第五,和谐宗教能够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宗教和谐不但能消除矛盾、促进稳定。如果引导得好,还可以激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我国,宗教领域已经是有着拥有较多信教群众的不可忽视的领域。信教群众首先是我国公民,其次才是教徒。广大信教群众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六,和谐宗教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宗教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宗教界贯彻实施的载体和形式。宗教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又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五、总结

  受和合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各种思想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相互吸收与融合,从而形成了多元共存、和睦相处、相互借鉴与共同发展的格局,并由此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和合”精神的影响,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基本上都能采取一种宽容理性的态度,由此形成了政教和谐、教教和谐以及宗教与社会和谐的良好关系。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在党和政府正确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指引下,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国和平发展,为建设和谐世界,为天下太平、人类幸福,做出独特贡献。

  当今时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和谐宗教不仅仅理论上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这对于研究和谐宗教理论的基本内容、特征及现实意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是首届《江苏宗教论坛》演讲稿)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浅谈生活禅(耀觉)
下一篇:白居易的佛教信仰(陈荃)
 香积佛
 学禅先学做人(王惕)
 无常(贤一)
 吸烟之毒害(姜胜芝)
 念僧(净慧)
 正依佛经,念佛引证(净光)
 茶与禅(仁贤)
 居士应具的条件(圣严法师)
 《金刚经》的中道观(心愚)
 星云的教育领导风格初探(黄文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生何求[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 (二)[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玄奘精神 第48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5)[栏目:玄奘精神]
 分别心[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桃树[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怎样才会不生气[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