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九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七九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请看寂静光,这是六度里面讲的禅定,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氛围、气氛。在前面我们学习经论、古德所说的禅定的定义,什么叫禅,什么叫定,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六祖惠能大师在《金刚经》注解里面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便于境上住心,正同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即是智慧;有所住心,即是妄念。」这一段讲得好,他说六道凡夫的心跟诸佛菩萨的心是相同的,是一样的,诸佛菩萨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我们为什么住?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上有了,这就叫住,你心里面常常想着,你没有把它放下,这叫住。
 
  住也有隐显不同,显是非常明显,隐好象是没有,实在是有,你并没有放下,不过现在你没有想到就是,你会想到的,时时刻刻会想到的。大概现在人心里面所住的就是他的财宝,他有多少钱,昨天赚了多少,今天赚了多少。你看做股票的,香港还有赌马的,大概他一天二十四小时念念不忘。这就是什么?因境来触,外面境界触动他,他心里念念不忘。这在佛法里就叫住,这个心就有住,就是你心里有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轮回的根本,你想想,住是严重的执着,有执着就有轮回。所以轮回从哪里来的?轮回就是从住心来的,用《华严经》的话来讲,就是执着来的;执着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就没住,迷了,住心。
 
  大师说「不知触境是空」,外面所有的境界,《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经听得多了,听了几十年,这句话谁都会说,自己也会说,可是依旧把世间一切法看作真实,不知触境是空,天天听,天天讲,实在讲还是不知。触境这两个字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乃至于意对知,不晓得能对的六根、所对的六尘都不可得,根、境都是空寂的。六根、六尘全是物质现象,六根里面的意根是精神,除了意根之外,其他的五根、六尘全是物质,阿赖耶的相分,精神是阿赖耶的见分,都不是真的。
 
  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相有体无,它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一念不觉产生这个幻相。这个幻相实在讲存不存在?不存在,我们看到这现象是存在,是这个幻相的念念相续相,什么东西念念相续?我们的妄念,我们的妄念相续,念念相续,念头要是断了,外面现象就没有了。你看我们连睡觉念头都不断,他还会作梦,不作梦的时候也没有断,不作梦的时候念头是静止的,静止这个念头我们叫它做无明;它在动荡的时候叫做妄想,不动荡的时候它是无明。所以它没有断,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速度太快。不但凡夫不能觉察,权教菩萨也不能觉察,所以权教菩萨虽然超越六道,他超越不了十法界,原因就是他不能觉察,果然觉察了,十法界就超越了。
 
  我们确实天天在讲空,心里没有空,有空就好了。于是把世法都看作真实,这个错了,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是真实,真实的就是自性。能现能变的这是真实,所现所变的是幻相,这个道理跟事实都要理解。我们今天的理解,是听说,不是自己亲证,听佛说的、听菩萨说的,所以在境上就住心,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放在心上,这怎么能见性?下面大师举个比喻,就好象猿猴捉月亮,在哪里捉?水里面,水中捞月。它看到水里有月亮,猴子,它到水里去捞月亮,那怎么捞得到?病眼见花,害过眼睛的都有这个经验,眼睛有了病,看到空中很多现象,空中有没有?没有,他看到有,别人看到没有,病眼看花,空中有花。
 
  我们六道凡夫就像猿猴一样,就像病眼一样,外面根本就没有,以为外头真有境界,以此为真。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但是你要知道,真妄不二,妄心原来就是真心,为什么叫它妄?你迷了,迷而不觉就叫妄心。我们可以这样说法,真心上带着一分迷妄,就叫妄心,如果这一层的迷妄拿掉,真心就现前。这个迷妄是什么?我们做了这个道具,初来的同学看了这个就能晓得,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把黄色的代表妄想,蓝色的代表分别,红色的代表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把眼睛代表真性、真心,就是法性,外面的境界代表法相,这个东西遮住我们,我们看不见。外面人看,你真心上面有住了,这个东西就是住,你心里面有烦恼、有习气,我们自己看外面也看不到真相。
 
  其实妄想分别执着有没有在心性里头?没有,心性里头没有,外面法相里头也没有。所以妄想分别执着纯粹是一个虚妄的,它不是真的,这在百法里面它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抽象的概念,我们上面还得加两个字,错误的抽象概念。法性里头没有,法相里头也没有,但是它也没有离开法性跟法相。所以说境来触心,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生起这种妄念,这叫不觉,叫一念不觉。妄想是不觉,分别是严重的不觉,执着是最严重的不觉,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佛跟祖师都是这么说,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我们居住的环境,顺境是心生的,逆境也是心生的,每天接触这么多人,人是缘,善缘是心生的,恶缘也是心生的。明白之后不会怨天尤人,不会怪外面境界,要怪什么?要怪自己的念头。为什么有逆境、有恶缘?念头不善;为什么有顺境、有善缘?念头善,你可不要迷惑了。顺境、善缘是妄念,逆境、恶缘也是妄念,自性里头没有,你要见性,二边都要舍掉,就是二边心里都不能执着,都不能住。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用现在的话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心上,你的心就清净了,心本来就清净。
 
  我们学佛到最后,心里能不能有个佛的念头?不能。你心里有个佛就有住,你不能见性,你出不了十法界,甚至于严重的执着,六道都出不了。那你得的是什么?得的福报,你修福,不是修慧,你还执着有个佛。可是诸位要知道,净土宗就例外,净土宗可以执着,叫带业往生。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变成习惯,无量劫来养成的,现在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拿掉,那可不是容易事情。可是大乘教里面,佛菩萨给我们透露这么多的讯息,大量的讯息,我们得到了,不疑惑,知道自己业障深重,我们修净土。我们把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不执着,妄想分别执着专对阿弥陀佛,这样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不执着,不执着念佛往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品位高。不是说不执着就不念,不念不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懂。
 
  许许多多见了性的人,法身菩萨,这个我们知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证得初住,距离无上菩提、究竟佛果,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断这个习气要三大阿僧祇劫。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无量的菩萨想听这个法门没有缘分,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没有缘,没有听到过。所以他修成的时间长,修成的过程当中很辛苦。净土法门把修学的时间大幅度的缩短,而且修行过程当中一帆风顺,所以称为难信之法,称为希有法门。佛在大乘经里面处处都介绍,《华严经》不例外,到最后一着,文殊、普贤给我们做示现,发愿求生净土,《华严经》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为什么?三根普度。没有净土法门,只能度上上根人,上中下都没办法得度,净土法门连下下根都得度,这希有难逢。
 
  经里说得太多,我们就很容易记住,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这是事实真相,很难理解。这个心,真心、妄心都包括在其中,真心能现,妄心能变。这跟科学家讲的不一样,科学家讲宇宙从哪里来的?现在的科学上,最初的宇宙是一个起点,从起点开始爆炸,大爆炸发生的,逐渐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在佛法里讲不通,佛法里是一时顿现,所以它不生不灭。
 
  若悟真性,那就无所住,为什么?了解事实真相,你心里面就清净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的清净心现前,心里一尘不染。有没有佛?没有,无佛、无众生,这时候你真正成佛了;心里有佛,成不了佛,几时佛也没有了,真成佛了。能大师所讲的这个五句你统统具足,这个五句是测验自己有没有真的开悟。如果没有,你说我的心里什么都没有了,还有,有什么?有「什么都没有」,还是有住。心里什么都没有了,住在哪里?住在无想天,住在四空天,住空。色界以下的住有,心里面执着个有,无想天跟四空天着空,出不了六道,出六道要把执着放下。执着就是住,心里头真有,这住。于是我们就明白,修念佛法门也不例外,也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念佛的功夫就更得力。
 
  无住是什么?无住就是放得下,样样都要放下,不能有丝毫执着,随缘而不攀缘,没有一样不好。所以确实我们真正契入学佛的境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顺境、善缘,正面的教诲,教导我们,逆境、恶缘是反面的教材,哪有不得利益的?统统得利益。事实真相明白了,不住心,不住心这个境界怎么样?境界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你知道眼前境界相是心想或者是心念所现的,学过法相的我就跟你说,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分。不简单,很复杂。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大经里面讲的无量因缘,佛菩萨的确很高明,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五十一心所,每个心所也有四分,也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是相分,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万法,这是相分,再包括精神这一部分在里面,这是见分,见、相两分。
 
  真搞清楚,我们把这个事情看淡了。在万法里面可以受用,我们一般讲控制的念头没有了,占有的念头没有了,你真正可以做到随缘。我们凡夫随缘还担心,还提心吊胆。譬如你的财物委托别人给你管理,又怕别人侵占,又怕别人将来不还,你提心吊胆,又怕这个人靠不住。这是什么?这都是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你不知道妄想是幻相,不是真的。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你保不住。然后你细心再去观察,在这个世间拥有亿万财富的,他跟一个平常人,生活能过得去的,一个月收入不多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细心冷静观察,那个富翁没有一个普通人快乐,普通人喜欢到哪里玩都可以。他不敢出去,怕人家谋杀他,怕人家绑架他,还要带好多保镳,走到什么地方都提心吊胆,没有安全感,哪有一个平常人那么样的自在、那么样的快乐!这是叫什么?古人就说过,富而不乐,贵是有很高的地位,有很重的权势,贵而不乐。
 
  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人聪明到绝顶,他把他的富贵统统舍掉,就做一个平常人,做个普通人,哪里都可以去,一个保镳也不要带。他为什么能舍?觉悟了,悟入真性,他悟了,所以他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他没有烦恼,这个智慧就是阿赖耶四分里面的证自证分,不仅是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都有证自证分,所以他没有烦恼,迷了的时候,这个智慧变成烦恼。所以大乘教里常讲「烦恼即菩提」,悟了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迷了就是烦恼。凡圣之间没有别的,就是迷悟不一样,除了迷悟之外没有两样。
 
  有所住心,即是妄念。这四句话很重要!无所住就是智慧,有所住就是妄念,我们心里有牵挂,是妄念,常常能有这么一个警觉,好。在我们现前这个分上,妄念起来了,在其他法门里是要把妄念断掉,断妄念还是个妄念,所以难,真难!我们净土法门断妄念是用什么?用阿弥陀佛,用佛号。佛号也是个妄念,但是这个妄念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个妄念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所以这个妄念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能够亲近阿弥陀佛;跟别的妄念不一样,别的妄念是六道轮回,是出不了十法界。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念不可思议,虽然是个妄念,它的作用太大,用这个一念代替一切妄念,这就对了。
 
  心到无住生心真不容易,上上根人才行。六祖是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的,我们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上百万遍、千万遍都开不了悟。为什么?心有所住,你念这个还是个妄念,这个道理要懂。如果这不是妄念,是正念,那每个念经、念佛的人都应该开悟;为什么念经、念佛念一辈子还不能开悟,道理总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我跟大家介绍释迦牟尼佛,我也讲得很明白,释迦牟尼佛学道学十二年,他跟许多宗教这些长老们修行、学道,跟许多学术界的,现在称为哲学,那些大德学过,也开不了悟,什么原因?心里有住。学了十二年,在恒河边大树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就开悟了,做给我们看的。这一放下就是无所住心,好!无所住,你看般若智慧现前,烦恼习气就断了。转妄念为正念,转妄想为智慧,秘诀就在放下,所以放下就是。
 
  我们想想布袋和尚的故事,那意思就很深了。他老人家不说话,有人看到他,恭恭敬敬向他老人家请教什么是佛法?他站在那个地方,把他的布袋往地下一放,两个手一摊开,大家晓得这是放下。然后又问了一句,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拿起来背着走了,一句话不说。放下是应无所住,放下之后怎么办?背起来,而生其心。你看就《金刚经》的两句话,布袋和尚他用形象来表示,让你自己去悟。提起来是什么?你照常生活,一切现成,什么事都没有妨碍,你该干哪一行的你就认真去干哪一行,那叫生心。生心无住,心里面呢?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无住,心无住。所以无住是活活泼泼,无住就是放下,不是什么事都不干,什么都干,干你的本行。
 
  释迦牟尼佛从事于教学工作,四十九年干得不亦乐乎,没有一天休息。他的教学要懂得,不拘形式,一个人来谈话都是教学,大众聚集在一起上课是教学,单独一、二个人来访问都是教学,四十九年教学都没有中断。人家问一个问题、问两个问题,随人就给他解答,你们诸位在《阿含经》上去看,一部经多少字?几十个字,一、二百个字的,很短,那都是答复一个问题、两个问题,没有形式。没有人问,你看他老人家或是站着,或是走动,走动就是经行,我们现在叫散步,或者是在打坐,都做出无住生心的样子。不用言语,用身教,圆满的性德在日常生活当中流露出来。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叫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这些东西。所以这四句话要好好记住。无所住是智慧,有所住是妄想、妄念。
 
  《维摩经》上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这几句话,在净宗历代祖师大德言论里面几乎统统都引到,没有一位祖师大德言论里头没有这几句话的,那么这几句话就是祖师大德们所公认的。我们念佛怎么念法?念佛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这几句话讲得很清楚,我们念佛是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条件是清净心。所以,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在哪里?在得清净心。心有念头,就是前面讲你心有所住,有所住的,有善有恶,我们讲七情五欲。欢喜,心里很欢喜,心住在欢喜上,心里很悲哀,心住在悲哀上,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凡夫心住在这里。住在自私自利,住在名闻利养,住在贪瞋痴慢,心不都住在那里吗?无论是善、无论是恶,心都不清净,都被染污了。那怎么办?用念佛这个方法,宗门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住的念头一起来,就是心里头有了,你警觉到了,念佛。
 
  现在这个世间人,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慢,都是损人利己。今天上午马来西亚有个同修打电话给我,马来西亚的回教徒,他们想发起一个圣战,对付什么人?对付贪官污吏,对付贪污的人。还好我们学佛这些同修起来把它化解了,很难得。贪污的现象全世界都有,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文化,谁能制止?每个人都要钱,你能阻止得了吗?你给他一百万,他想一千万,你给一千万,他想一亿,贪婪之心没有知足的一天。不知足,死了也不知足,死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懂得怎样?懂得你就不放在心上,你就放下了。如果这个社会上没有贪婪,不是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现象就是这样。正常的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你不要去责备他。
 
  这是个什么问题?教育问题。在东方,在中国是东方,把我们传统伦理、道德、因果的文化舍弃了,西方世界把宗教的教育拋弃,这个现象才浮现前。过去人不贪,纵然贪他有限制,他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纵然做了这个事情,他身心不安,那是什么?他受过教育。二十世纪这一百年,把圣贤教诲、宗教的教诲统统拋弃了,这个烦恼习气大幅度的上升,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伏住,这是现代社会。所以我就告诉他们,劝导大家,佛经里头告诉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着这个时代的潮流,你不能跟它对抗,你跟它对抗是错误的。应该如何挽救?从自己本身做起,本身不竞争,本身安贫乐道。我不跟人争,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安分守己,我们自己知道,命里有的时候一定有,命里无的时候不强求,身心清净,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慢慢让他觉悟,慢慢让他回头,这是对的。你要想把他纠正过来,欲速则不达。不能用暴力的手段,用暴力的手段,结下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把事情搞得更复杂,不是解决之道;解决之道,从自己本身做起,这就对了。
 
  印尼华人不少,都很富裕,一个暴动,往往华人是他们整肃的对象,所以应当劝告华人多多做善事,帮助那一方苦难的人民。自己的生活不要跟他们差距太大,差距太大人家容易生嫉妒心,中国古谚语说得很好,「一家保暖千家怨」。有多余的,多帮助人,佛法讲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布施恩德,这是有智慧的人,这是聪明人。展现自己大公无私,心地清净无染,这是真正救世之道。我们修净土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懂了之后要做到,做到之后才真快乐,幸福美满,你真正能够得到,你要做不到你得不到。舍财得财,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贵在能舍,贵在欢喜舍,舍了真就得到。
 
  我们这半个世纪以来,依照佛法教诲,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不肯舍,财未必是你自己的。自古以来我们能看到,拥有财富的人,一生吝啬,到最后死了,什么都带不去。死了以后还都给子孙,子孙不肖,没几年全败光,这个例子太多,古今中外不胜枚举。所以要晓得,佛在经上讲得好,财为五家所有,不是你的。这个五家是讲从前,第一个是官府,你犯了罪,你的财产被充公,国家没收。这是从前,古时候帝王制度有这个法律。第二个是水灾,整个淹没。第三个火灾,你家的房子、产业烧掉了,水火无情。第四个盗贼,强盗、小偷他们窃取了。最后一个败家子,儿孙不肖,到他手上,你自己累积一辈子,到他手上几天就散掉了。所以五家共有,不是自己的。
 
  佛菩萨、古圣先贤都教人,有财的时候赶快施舍,不要积。你要是一积,你就想到五家所有,你是为他们积的,你自己想做一点好事,没有这个智慧,没有福报。学佛的人知道,机缘来的时候,这是应该做的好事,就好象现在人投资一样,正法,真正是好事,需要用钱的时候你能够施舍,这是投资,回报是你自己想象不到的。这个回报有的时候这一生就得到,有时候是来生后世,一定有报,愈施愈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机缘现前的时候,有时候看看又不肯,心里有不愿意,很多人劝的时候勉强。勉强也得福报,但是得福报的时候也有很多障碍,很不容易才赚到。欢欢喜喜就舍,主动的舍,到你财运来的时候,源源不断自然来,自然送来。什么样的心情施舍,什么样的回报方式,不一样。舍掉之后清净心才现前,不舍他心里总有牵挂,所以你的清净心不容易得到。修净土应当舍,把阿弥陀佛放在第一,其他的全都要把它舍掉,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清净决定生净土。所以这些于我们念佛人求生净土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禅宗,尤其是达摩祖师传过来的,叫祖师禅,祖师禅里面特别着重顿悟,圆顿法门。顿是什么?「顿除妄想」,悟是什么?「悟无所得」,世尊在菩提树下,所谓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就是这个境界。把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放下,顿除,诸位晓得,妄想没有了,分别执着就没有了,因为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着。他一下把妄想除掉了,悟无所得,无所得才是诸法的实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般若经》上说的,「无所得,毕竟空,无所有」,无所有、毕竟空当然是无所得,有得是妄想。如果你现在能够顿除妄想,悟无所得,你入这个境界,真的把妄想断掉,你就晓得一切不可得,这是什么境界?这成佛了。成佛之后,当下,一切智、自然智、佛智、无师智统统现前。
 
  所以我们晓得,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就是这个。他听无尽藏比丘尼念《大涅槃经》,他听了之后,她念这一段,当中停下来的时候,惠能就给她讲经里面的意思,无尽藏比丘尼听到之后非常惊讶,闻所未闻。把经给他看,他说我不认识字,她说奇怪,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懂得道理?能大师说,无上菩提不关文字,跟文字不相干。她是第一个得度的。这个比丘尼也很了不起,那时候惠能大师没出家,逃难时候遇到的,二十四岁,第一个见到的。他叫无尽藏比丘尼把《大涅槃经》从头到尾念给他听。也就是真实的智慧不在文字里头,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放下,统统都放下;妄想没有放下,分别执着放下;分别也不能放下,你执着先放下。执着放下,阿罗汉;分别放下,菩萨;妄想放下,本来是佛。每个人本来是佛,你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东西放不下。你认为什么东西都有所得,这个可以控制,那个可以占有,所以你一生身心都不自在。
 
  顿悟这两个字你就懂了,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如果他还有所得,那你就晓得他是凡夫,他没有觉悟。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须陀洹,这刚刚证得的,小果,须陀洹对佛说,我不以为我自己证得须陀洹,如果我要以为我自己证得须陀洹,佛就不说你是须陀洹。你想想看这个意思,为什么?无所得,这是放下了八十八品见惑,思惑没有放下。放下并不以为「我放下了!我的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这个人没有放下,八十八品见惑还住在心上,他哪里放下?没放下。这个道理看起来很深,我们很难懂,实际上你要很冷静的去观察并不难懂,你能够理解。
 
  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妄想,那是真的,有念就是妄,就是妄想,所以祖师禅里面最重要的是无念、无想。无念、无想这两个字也不能要,为什么?如果要,你还是有念,你有个无念,你还是有想,你有个无想,无念、无想你还没放下,彻底放下这才行,真的是难。回头想到我们净土法门的殊胜,你就能体会到了,我们有念,我们从有入门,他们从空入门。我们心里有阿弥陀佛,但是除阿弥陀佛之外,不能有其他念头,有其他念头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下面讲修行,「从何而修,从根本修,心是根本。」给诸位说,这是大乘教,这是一乘教,上上根人,不是对我们说的。可是我们修行的时候也要从根本修,我们的根本是什么?戒定慧三学。根本是戒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才能够顿除妄想,悟无所得;不是真智慧,顿悟做不到。所以,我们从根本修就晓得根本是戒。戒很多,是什么戒?十善业道。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十善业道是人天法,下面就是根本,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我们学佛如果把十善业道疏忽了,不能成就,十善业道没有做到,念佛不能往生。
 
  为什么?你看看,《弥陀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观无量寿佛经》也好,打开来一看,每一句里头,「善男子,善女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善的标准就这十善。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拜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心行都不善。十善没有做到,心里还有跟十善相违背的念头,那就是十恶,这个人不能去,佛不会来接引你。那个世界统统是善人,你现在还没有到善,你到那个地方去,把人家上善的气氛完全破坏了。佛如果接引你去,阿弥陀佛要负责任,你去了把那边的气氛破坏。所以要知道,往生最低的限度是十善业,能把十善做好,念佛决定得生,这是念佛人的根本。十善能做到心就清净,不是纯净,比一般世人要清净多了,为什么?你心里没有恶念,伤害人的念头没有,伤害人的念头是杀生里面的一分;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没有,占别人便宜是盗戒里头的一分,你才真正是个善人。
 
  底下一句也讲得很好,对我们都有好处。「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不二。一切即心,心即一切。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注解《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这句话的注解。为什么?六祖开悟的时候说过,这都是真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此地讲的境,心就是自性,自性之外没有万法,万法之外没有自性,自性就是万法,万法就是自性,所以心境不二。一切万法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万法,一切即心,心即一切。迷了,迷了就变成六道,流入六道。虽在六道里面,你的自性丝毫没有被染污,丝毫没有被动摇。你是迷了不知道,要觉悟了你就看到,六道众生他的自性还是圆圆满满,所以处处皆圆。在天上圆满的,在人间也是圆满的,在阿鼻地狱还是圆满的,所以万类之中个个是佛。
 
  十法界依正庄严,佛眼看全是一真法界,真的是个个都是佛。佛看到你有什么?佛看到你有佛性,佛看到你有法性。这个话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天天拜佛,你对于六道众生没有看在眼睛里头,这拜佛功德在哪里?十法界里头只知道拜佛法界,其他都不晓得,不知道十法界是平等的,十法界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别在迷悟,十法界愈往上面去悟性愈高,愈往下面去迷惑愈重,迷悟不同而已。悟了,个个是佛,迷了,佛是众生,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迷我不迷,我不迷,我的眼睛当中看他是佛;他迷了,他看我是众生。我觉了,我要做出佛的样子给他看,把他唤醒,这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觉悟了,觉悟了有真乐趣。
 
  我在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换句话说,觉悟的人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为什么?他过的是佛的生活,佛是最高的,没有比佛更高了,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有没有受苦的时候?有,释迦牟尼佛有马麦之报,孔老夫子有在陈绝粮,但是不改其乐。逆境、恶缘处之泰然,为什么?他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毕竟空,所以他永远保持着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最高的享受。我们什么时候能契入这个境界?慢慢学,要发大心,要发大愿,要把住持正法做为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愿望。这有什么好处?给诸位说,得长寿。这叫什么?转自己的业报为愿力。为什么要长寿?如果寿命不长,你熏习的时间不够,不是上上根人,死了以后再投胎,把这一生所学的忘得干干净净,麻烦在这里。
 
  这是我自己亲身经验,如果我真的像算命给我算的四十五岁寿命就到了,我四十五岁就死了,能不能往生是个问题,纵然往生也是凡圣同居土下三辈的往生,这肯定的。可是寿命延长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的熏修,把自己的境界大幅度提升,这就知道,长时熏修这桩事情很重要,长时熏修需要寿命长才行。我们读诵大乘,学习经教,跟许多同参好友来共同分享,你说没有长时间怎么行?寿命长是不是能求得到?能,真能。你看看行善积德的,我们最近拍了两个小电影,短,不长,一个是了凡先生,袁了凡的故事,另外一个是「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故事。你看看,这两个人都延寿的,怎么延寿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愿要发得真,要发得恳切,要做到,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从感应篇做起,从十善业道做起,自己好好的修行,就是护持正法。自己连自己的正法都护不住,要想护别人的正法,佛经上说「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是先从自己做起,先护自己,这个很重要,依教修行。以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的开示也讲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功名得功名,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往生得往生,有求必应。章嘉大师那时候告诉我,他说到你有求,求了没有感应,这什么原因?自己有业障,不是没有感应,自己有障碍。只要能把障碍除掉,怎么除法?忏悔,忏除业障。就是知道自己过失,把过失改过来,后不再造,你的业障消除了;业障消除,你所求的愿就会现前,有求必应。
 
  我在这一生,八十岁真的是一生,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也是告诉我们所有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常讲,待人接物里头必须要懂得的常识。古谚语讲「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就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你不要留他在家里住,为什么?怕死在家里你麻烦大了。八十岁的,你不能请他吃饭,为什么?说不定他一餐饭吃的就死了,你不就给自己找麻烦吗?这就是七十岁以上叫风烛残年,说不定什么时候走。最近我们此地庄老先生过世了,他九十七岁,高寿。听说他没有生病,好象走的前一天还跟人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很突然的就走了,好在在家里走的。很好的例子,走得好,没有一点痛苦,有福报,你看没有生病,没有住医院,还清清楚楚,很难得。我们也见很多次的面,也算是老朋友了,这个人一生真的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长寿。走的时候这是善终,五福里面最后一条,走得好,走得好说明他决定不会堕恶道;念佛的人决定要往生净土,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这句话好,我们要学,对任何人都恭敬,自己在什么样场合当中都谦虚,性德流露。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造作罪业的人都不可以轻慢,地狱众生尚且不轻慢,何况其他?所以这个很重要。执着是最严重的病,为什么?有执着就有六道轮回,没有执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怎么样除执着?后面有几句话说,「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染是什么?染心,心里常常有烦恼,尘是比喻染污,劳是劳累,我们一般讲俗务太多,为俗务劳累,可以说烦恼就是尘劳,尘劳就是烦恼。真正到烦恼、尘劳不染污,事情可以照做,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心里面一丝毫痕迹都没有,也就是说心里没有,无住。这是什么境界?祖师说这就是见性的境界。
 
  所以我们要想,我们有没有见性?我们心里有没有尘劳烦恼?事上有、相上有没有关系,心上没有就见性。所以见性很活泼,见性干什么事都会做得非常圆满,一点差错都不会出。从哪里看?你看《华严经》末后,这还没讲到,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统统是明心见性。这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跟我们现在社会一样,花花世界,热热闹闹,它什么样行业都有。事有理无,相有性无,就是心里不住,叫无住。生心就是什么工作都做,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什么?觉悟众生,他所干的不是别的,提升自己,觉悟众生。
 
  大乘教里面提升自己,提升就是在各个不同境界里面考验自己的功夫,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禁得起磨炼,就是在顺境、善缘里面去磨炼不起贪恋,这无住,贪恋不住,逆境、恶缘里面去锻炼不生瞋恚。所以五十三参,菩萨给我们示现叫历事炼心,你不能不经历,你不经历你没有通过考试,境界现前你必定堕落,你才晓得无住生心是明心见性。所以见性不是消极,现在人讲佛法是消极,错误了。初学的时候好象是消极,契入境界的时候太活泼了。可是你没有初学那种拘束你的心守不住,你那个心在六尘境界里头。心里面牵挂的,我们讲牵挂大家好懂,都是七情五欲,都是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都是这些东西。你要把心从这里收回来,那要严格的戒律,所以初学的时候看起来好象是消极,入境界之后就不一样了。入境界之后,佛菩萨普度众生,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以种种示现,善巧方便,帮助大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就跟学生上学念书一样,幼儿园、小学生管得严格,中学生还是严加管教,大学就开放了,研究所老师根本就不管你。为什么?你已经有能力自立,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用中国古老的话说,你有能力趋吉避凶,不需要人管你了。孩童的时候不知道,不知道那就得要好好看住,尤其是三岁,母亲看得多严,为什么?怕出危险,他完全不知道。凡是有危险的地方,母亲一定赶快把他拉回来,看得很严。佛法修学亦复如是。
 
  下面讲「内外不住,能除执心」,我们怎样把执着放下?内外都不能住。外是什么?境界,在境界里面不起贪瞋痴,对内不起烦恼。外面就是五欲六尘不住,内里面贪瞋痴慢不住,内外都不执着,都不住,不放在心上,执着这个念头就淡薄了。所以我们常常讲,学着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不要控制它,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占有,能除执着这个心,这个东西除掉之后就真正入佛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八0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二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0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四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一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李利安)[栏目:人间佛教]
 中国汉传因明之人物[栏目:因明简介]
 妇女学佛之规范[栏目:太虚法师]
 盛噶仁波切心得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栏目:盛噶仁波切]
 说给那些不知选什么职业的人们[栏目:人生那么长·停一下又何妨]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二)[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五卷[栏目:净界法师]
 宇宙万有本体论(10)[栏目:慧律法师]
 人生的意义在何?[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栏目: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