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谈第八识
 
{返回 刘元春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797

浅谈第八识

刘元春

佛教唯识学派将人的意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识之中前六识其识相粗而易见,人们可以随时觉察到,但后二识其体相微细,不易被人们觉知。因此,佛教大小乘学派对后二识有无之争论很多。在这二识之中,末那识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相反,往往是人们起惑造业的关键。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意识种子的含藏处,又是惑业兴起的根本。这里不妨作一浅谈。

佛教《成唯识论》依“五教正理十因。成立第八阿赖耶识,确定第八识之存在,并对其性相作了细致的分析。

第八识梵语名阿赖耶,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个含义。能藏是指第八识能含藏善恶业的种子,象仓库一样。善恶业的种子是第六识的思虑心(即第七识)所造,有身、口、意三种,概指人的全部行为。所藏就是由前七识薰习诸法的种子在第八识中,诸法是能藏,第八识是所藏,它本身已成为诸法的一部分,我爱执藏是第八识恒常被第七识执为自我,而不暂时舍弃,与第七识永远相伴。

第八识如何生起的呢?它也是因缘和合而成。其外缘是由根、境、作意,种子四种组成。根即指第七识是第八识的所依,两者互为所依根;境即指根、身、器界,综合而成;作意是指第八识恒常现起的功能;种子即善恶无记三种。四缘具足使第八识生起。由于第八识是随业受生,而不造业,也不染污种子,所以其特性是无覆无记的;因此,它是恒常相续而不加审察的。第八识所缘的境是性境即有实体实用的境,其量为现量,而真实不缪,并与前五识心所遍行,而任运随缘有明显的境界演变。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六道之中轮回。当人的善业种子力量强大时,则生人人,天界,受人天果报;当恶业种子力量强大时,受地狱、饿鬼、畜生三途苦报。当有情众生投胎时,它最先人母胎j而当众生命终寸,它又最后离去。因此,第八识其体相广大无尽,即如《八识规矩颂》中所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第八识有三相,即自相、因相、果相。自相即阿赖耶识本身,以能藏、所藏、执藏之义来显示;因相即指一切种子识,它能执持诸法的种子令不失散;果相即异熟识,它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三义,它能引发有情于诸界趣生善恶业的异熟果。这种特点,既明第八识对人类及所有众生都具有因果报应的力量,你只要有了善恶或无记(非善非恶)业力种子,不论何时何地,那怕相隔多么久远它都会起著作用。人们平常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之类的劝善警策,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那么,第八识到什么境地才能完全成为清净无染的种子力呢?这只有在佛的果位上,成为清净无漏的大圆镜智时。它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是我爱执藏现行位。第六、七识在第二位转智时,到菩萨第八位地,第七识的我爱执被第六识的无功用行恒常摧灭,不再生起,第八识因此不再被执为我,也就舍掉了我爱执藏相。在修行实践上,它的生命形态表现为第七地以前的菩萨和二乘有学等众生。第二是善业果位。这时,本识到金刚道后心及烦恼,所知二障已断,世问善恶无记业种子已舍,低劣的无漏法也已舍掉,从无始到金刚道,二乘无学是此位时的生命形态。第三位是相续执持位。即从无始乃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时,第八识变成了阿陀那识(译为执持),执持根身等永无弃舍,从而解脱成佛,成为大圆镜无垢清净识;并且,以执持一切纯无漏法种,而变现起白受用身及自受用土。

这一段讲起来有点难懂,若用现代的语言概略地说,就是,我们为了让第八识转变成清净无漏的智慧,那就必须用自己的修行来使自己一切心行清净无染,并永远地坚持下去;彻底破除各种虚妄执着,亲身证悟宇宙万法的真理,并切实地化为行动,解脱一切烦恼,证得佛的大识大意j而且,继续运用到救度一切众生之中去;那么,依靠这无上的智慧改造建立的极乐世界,人间净土就一定能实现。这正是佛教特别重视第八识的现实意义。


{返回 刘元春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根治“心业” 遏制乱象
下一篇:浅析佛教“空门”的真实义
 明末禅门僧诤与清雍正帝“拣魔辨异”评析
 感念自然——生命的平等与体认
 浅析当前佛教教育问题——兼谈对上海佛教教育的几点建议
 社会城市化发展中的佛教信仰问题
 当代中国佛教信仰价值趋向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
 达摩禅法与中国禅宗
 我们需要用信仰呼唤迷失!
 玄奘与四域佛教
 法眼宗精神简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吴汝钧)[栏目:大乘佛教理论]
 经典颂古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四、批评机锋迟钝[栏目:吴言生教授]
 论三世因果的殊胜[栏目:印顺法师]
 玄奘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未来发展之方向[栏目:玄奘研究]
 71 责骂与慈悲[栏目:大机大用]
 惠能的般若中观思想浅析(释界文)[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第三部 僧团之父 马哈咖沙巴 第六章 与天神相遇[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成道方能将亲度,忍心不动真慈悲[栏目:禅林衲子心]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闻思修[栏目: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二、善恶[栏目:法遵尼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