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净土与和谐社会(龙昂 李大萱)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12

人间净土与和谐社会

龙昂 李大萱

  一、佛净土是和谐社会的典范

  净土是清净庄严,没有众苦只有诸乐的美妙国土。净土又叫清净国土、净界、净域、安乐土、净妙土。佛所居住的净土是没有阶级,没有贵贱,人人平等,各尽所能,任需享用,国土平整,环境美妙的世界。这里人人真诚平等,心地纯善清净,一心为利济众生普度有情而积功累德。这里没有任何丑恶痛苦,只有无尽安泰妙乐。佛净土是真、善、美、慧的大乐园,是和谐社会的典范。佛净土是众生的本有家园、究竟归宿。

  净土理想早在原始佛教的升天思想中有所显发。《阿含经》中对弥勒在兜率天内院的净土及下生娑婆成佛的净土,有最朴实的描述:弥勒净土,地无荆刺、海水减半、稻出自然、衣生树上、人寿八万岁、无诸疾苦、无罚无灾,人民皆由善业而生。大乘净土思想从公元一世纪马呜菩萨才得以大力弘传。《大乘起信论》云:“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缘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被誉为第二释迦的龙树菩萨于公元二世纪着《十住毗婆沙论》等,令净土思想趋于完善。世亲菩萨着《往生论》大力提倡往生佛净土信仰。随着大乘经典逐步传入中土,净土信仰在中国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一切佛土都是净土。在中国最早传播的是弥勒兜率天净土。佛经中介绍较多的还有东方阿閦佛净土、药师佛琉璃光净土。在公元四世纪前净土思想的主流是弥勒净土。直到慧远大师(334---416)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建立白莲社,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信仰才逐步成为中国净土思想的主流。

  长安净影寺慧远(523-59)着有《无量寿经义疏》及《观无量寿佛经义记》等,大力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善导大师(613-681)在长安光明寺,完成了净土教判、教理、教法和教仪,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窥基大师(632-682)在《阿弥陀经疏》中说:“因为广说西方净土之事,即以净土为宗”。唐代长安是净土宗的第一中心。在长安称念阿弥陀佛的念佛声遍布宫廷市井郊野,诵读《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每日念阿弥陀佛圣号一万至十万声乃至有瑞相往生者,不计其数。中国净土宗一直沿着善导大师的方向发展至今。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是最殊胜、最完美、最清净的佛净土,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也就是和谐社会的最佳典范。净土和秽土是相对的。人类生活在娑婆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罪恶,苦多乐少,人心贪婪、嗔恚、愚癡的浊恶之世。人们都思念渴求生活在一个没有众苦只有诸乐的现实社会,这是一个良好、优美之社会。太虚大师在《建设人间净土论》(《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中说:“佛学所谓之净土,意指一个良好的社会或优美之世界。”这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实人间是可以建成净土的,这就叫人间净土。释迦牟尼佛用脚尖点地,娑婆世界马上变成平整美丽众宝严饰的佛净土。太虚大师说:“人人皆有创造净土之本能,人人能发建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

  (《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

  无尽的佛净土是佛在因地发出无上菩提本愿,经历劫修行而成就的真实存在的报土。佛净土也是其国众生清净共业所感的和谐社会。

  人们不但要发愿往生佛净土,更应庄严众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即应“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努力将祖国及全世界建成人间净土。只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而不努力为创建人间净土奉献力量的人,就不是优秀的净土宗念佛行人。我们应该既庄严佛净土,庄严西方极乐净土,同时也要庄严人间净土,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人间净土的必由之路

  和谐社会就是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美、世界和平的社会。

  佛净土是无分别的绝待圆融的四无碍世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理圆融无碍就必然是和顺和谐的。人间净土也要秉承圆融无碍的原则,虽有贫富贵贱的分别,而不至发生对立;虽有善恶而能止恶扬善;虽有阴阳正负却能相辅相成;却能相互依存转化;虽有森罗万象却能随因缘自然生灭变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础儒释道三家,都倡导以和为贵,和合利他的哲理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特质。

  佛教文化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根本教义来净化人心,以五戒十善为人伦道德的基础,以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为人际交往的行为準则。

  佛教以出世间的往生佛净土为究竟目标,以入世间的人间净土理念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从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现实出发点。

  太虚大师首次提出人生佛教,印顺大师和赵朴初会长提出人间佛教的理论后,佛教事业即从出世理想回到实现人间净土即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层面上来。太虚大师等提倡“学佛先学做人”,“人成则佛成”。中国净土宗集大成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提出:“敦伦尽份,閑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及“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净土宗修学纲领,都将人间净土的构建提高到究竟成佛道的不可缺少的前提上来。

  《佛说阿弥陀经》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指出:“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乃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下卷详述人间五恶五痛五烧并教导说:“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身,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都重在倡导创造人间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是创建人间净土的兰图。

  熄灭贪嗔癡,令自心清净,一心利他行善,作一个人间妙好人,再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将饶益众生为第一事业。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这就是真正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也就是构建人间净土的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方能得到人间净土的成果。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成就人间净土必由之路。

  三、四摄六度慈悲善行是成就和谐社会的根本

  欲构建和谐社会成就人间净土,必须以四摄(布施、利行、爱语、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为指南,以慈悲善行为根本。有了人间净土的理想和成就和谐社会的目标,还必须有行动,这就是四摄六度、慈悲善行。

  四摄是布施(舍己私利)、利行(利乐他人)、爱语(说温软慈爱话语)、同事(平等待人)四种普度众生的菩萨行门。慈是给予众生利乐,悲是拔济众生苦厄。菩萨以慈悲为本怀。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就是无私无我的奉献,就是大爱,就是大善。这种慈悲善行能实现和谐社会,成就人间净土,也是最终往生佛净土的因行。

  二00八年“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虽然天灾无情,但中国人民以感天动地的无私大爱,充分体现了人心良善的本性。人们前赴后继,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救助他人的崇高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以他人为重的利他主义的善行。这种慈悲善行,就是我们取得抗震救灾决定性胜利的绝对保证。虽然灾区人们承受着巨大苦难,在废墟上,在抗震棚里,在抢救医院里,到处是充满大爱善行,和谐动人的情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度时艰的风貌,令全世界赞叹、震惊。人们为灾区自觉捐钱捐物是财布施,温家宝总理对灾民讲:“团结一心,共度时艰”就是法布施。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到灾区看望灾民时说:“我们没有忘记你们。我们一定能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就是无畏布施。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发放到灾民手中就是利行摄。人们对灾民说:“你们是我们的亲人”。就是爱语摄。志愿者到灾区无私服务就是同事摄。救灾现场就是和谐社会的显现。

  四摄六度原则体现在现实中就是慈悲善行。佛教融入社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少佛教寺院都建立了慈善功德会,信众慈悲喜舍,无私捐钱捐物,救灾济贫,资助失学儿童贫困学生等慈悲善行,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只要我们能行慈悲的教化,作利他之善行,就能启迪人心,化导社会。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就会更快呈现在我们眼前。

  四、伦理道德的重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如何能令人人都怀有一颗慈悲善行的心呢?就得让人人都有高尚的伦理道德。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心在伦理道德,这就是作人的根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佛家讲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要求“以五戒十善净化自我身心,以四摄六度利益社会人群。” 可惜这些伦理道德的基础,在文革十年浩劫中,早已破坏至极。人们不知什幺是慈悲?什幺是善恶?更不知道为什幺要利他奉献?

  伦理道德的沉沦和缺失才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问题。如何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关健不仅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在于道德、信仰的水準的提升。如果多数人民能对共产主义、大同世界乃至人间净土有坚定信仰,对慈悲行善为核心的道德有较高的水準,人人都能自觉自愿地慈悲行善,忘我利他,普施大爱,无私奉献,那幺,和谐社会就必定能早日实现。

  着名学者李英武(弘学)提出:“把低层的信仰,作为佛教文化来普及,再将佛教文化通过学术研究提升为理论,并将其研究成果回归社会。”我们应以此来促进社会道德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五、建和谐社会,从自心作起

  如何让人们乐于提高道德情操,能自觉慈悲行善呢?这就要从心地上解决问题。建和谐社会,从自心作起。

  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现。”净土是自性清净心所感,秽土是贪嗔癡妄心所现,“心净国土净。”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欲构建和谐社会成就人间净土,亦应从心地上求,从清净心上求,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关键。如果只从法律、制度、行政及体制上求,都是背本求末,不易取得明显实效。

  《华严经》云:“三界虚空,但是心作。”又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佛法是心法,是心灵净化的灵丹妙药。佛陀一代时教开显无尽法门,都是在令众生“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癡。”以心地的净化来令依报清净。所以佛法就是净心净土之妙法,一切法门都是广义的净土法门。我们用清净之心,既要庄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也要庄严人间净土。庄严二种净土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庄严人间净土,成就和谐社会,是一切众生的义务和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从自心开始。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新形态(李霞)
下一篇:人间佛教之“三时”略说(朗明)
 正本清源 契理契机——人间佛教主要思想略述(振仁)
 秉承佛陀精神,开启人间佛教的南宗禅(晏斌)
 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答汪燕鸣先生问(郭元兴)
 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张华)
 “往生咒”与人间佛教(郑僧一)
 倡导人间佛教 促进社会和谐(冯玉庆)
 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蒲长春)
 赵朴初诗词中的人间佛教思想(王卫国)
 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李向平)
 人间佛教的回顾与前瞻——读星云大师(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有感(古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栏目:莲华生大士]
 宗教&理性[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栏目:太虚法师]
 《楞严大义》见道之九[栏目:达照法师]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章[栏目:清净法师]
 二二○ 法幢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坚定道心入法[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精进修行方得究竟[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随念三宝经浅说[栏目:法尊法师]
 殊胜的药师法门(海涛法师)[栏目:药师佛·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