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释迦牟尼佛为了救济众生而示现人间。
世间的宗教有些是有组织性、有教育性的,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然而,在这些有组织的宗教中,教育内涵最丰富的,莫过于佛教。佛教的团体与组织非常殊胜,其教团最显著的特色是--僧团庞大,弟子杰出。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都是当时印度社会代表性的人物。大约有千余人常随佛陀到处说法、弘扬教义,而且每位弟子都依自己的本性特质,接受佛陀应机普被的教育。
佛陀是一位大觉者,成佛之后,应机应缘--也就是应机施教、应缘施法,因应每个人的根机而施予教育;所以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领受并且身体力行,从而再教化他人。因此,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教团组织最庞大,且人才济济的宗教。
佛陀教团最初成立之地是鹿野苑,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说法度众的地方,所以此地是三宝具足的发祥地。慈济功德会会歌开头第一句:“慈济发祥地,礼拜静思堂”,所以慈济功德会的发祥地就是在台湾省花莲县的静思精舍。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徒又可称为“三宝弟子”,因为我们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何谓“宝”?凡是稀奇珍贵者皆称为宝。释迦牟尼自成佛至今,已将近二千六百年,在此漫长的时间里,人间没有再出现第二尊佛,因此,“佛”即是宝。佛陀是一位大觉者,除了能“自觉”之外,更能“觉他”;世尊不只是自己透彻了解宇宙的其理、物理与众生的心理、生理,更以这些其理教育他人,使后世的弟子能源源不断地接受佛陀的教育,一直到今日仍然绵延不绝。所以,佛陀是一位旷世的大圣者,是超越世间凡夫智慧的大圣者。
我们信仰佛法、身为佛的弟子,应该将佛陀圣化,切莫将佛陀神化;因为佛陀是一位圣人,并不是神。佛陀--是人,只是他的智慧超越一般人,他的毅力与勇气更是超越常人;我们学佛也一样可以成佛,只是我们的意志不坚强,毅力与自信心也比较差,如果我们能与佛一样有信心、有毅力、有坚强的勇气,也可以成圣成佛。
我们既然身为佛弟子,就不能迷信,要有智慧的信仰。所谓“信”,就是以佛陀的其理来抉择自己的心理观念,对外无所求,而自身有所付出。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有非常丰富的潜能,所以要不断地发挥自我的功能、付出自己的力量,此即是佛陀的教育。我们不应该祈求佛陀给予我们什么,也不应该向众生求取什么,因为“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付出才是其正快乐之源!
这些都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唯有在佛教的教育中开启智慧,才能够解除困惑,且因为不断地付出而得到无限的快乐。
总之,我们佛弟子不可将佛神化,将佛当作神来祈求;我们要将佛当作圣人--一位超越人间,透彻其实智慧的大教育者,以做为我们学习的物件与榜样,这才是其正踏实的人生,也是佛法内涵的丰富教育。
人应该追求的是确实存在的事物,两不是虚幻缥缈的假相;佛教的意义在于求真求实,此即是佛教的价值观。
佛弟子,要学佛的大慈悲心,深入佛法具足智慧;学僧人的清净懿行,早晨做早课,下午做晚课。课诵时皆要“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后,要体解大道,与佛一样拓展智慧、启开心性,追求宇宙的真理,接受佛陀的教育,了解三理四相:
宇宙有成、住、坏、空四相
心理有生、住、异、灭四相
人身有生、老、病、死四相
大地万物、宇宙物质,都在演说“成、住、坏、空”四种道理。花莲的太鲁阁、长春祠,天然峡谷景色壮观,山崖峭壁奇绝美丽,不仅是台湾的风景名胜,更是世界闻名的观光胜地。然而昨天发生山崩(民国七十六年七月六日),长春祠的庙宇全被山上落石击毁掩埋,有三名游客不幸被压死,受伤的人亦不少。像这种突发的灾变,就称为世间无常,也就是“成、住、坏、空”的道理。
宇宙有物理四相,两人的生理则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谁来引人间能够常住不灭呢?人生寿命长短不一,若能够透彻四相之理,对于生、死就不会感到惶恐不安,也不会觉得烦恼忧虑。
每一个人都会生病,即使是医生也会生病,而且病一来连自己都无可奈何。例如,一位外科权威、教授级的医生,在手术台边为病患进行手术时,突然脑溢血,至今尚未康复;他虽然专门研究有关脑神经方面的病症,但是自己一旦病发也无可奈何。也有耳鼻喉科的权威,自己却罹患鼻咽癌,他平时很能安慰病患,一旦自己真的罹患癌症,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消极颓丧。
许多学者虽对病理有相当的研究与了解,但对自己的心理却没有任何准备。而宗教家不但能了解病理,还能够透彻自他的心理。人、我的心理也是一样有四相“生、住、异、灭”,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没有常住不灭的,若能够有这种长期的心理准备,则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会觉得很平常,因而能淡然处之。我们应该提起勇气,勇敢面对无常的生与死、顺与逆、乐与苦,因为这些事实随时都会来临,不管人愿意或不愿意、欢迎或不欢迎。“烦恼”徒令人度日如年,日子过得更慢、更苦,若能欢喜接受就会过得更坦然、更自在,我们何不好好来接受人间的事实呢?
总之,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宇宙间的大道真理,而“皈依佛”最主要的是要体解大道。所谓体解大道,即是教我们要亲身体会,深入教法去研究、了解;若等到发生事故时才临时抱佛脚,那是没有用的。因此,皈依佛之后就要下定决心体解大道。
体解佛法,了悟大道后,必须发无上心--即是发大心。大心就是展开心胸,容纳一切众生。佛教中有“四弘誓愿”,教我们发四种大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学有所得时,回馈社会,度化一切众土,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发愿度化普天下无量无尽的众生。例如学生在读书求学时,立下心愿将来当老师,把自己所学都教给学生。一个人若能够如此发大心、立大志,则将来教导出来的学生必然无数无尽,“桃李满天下”!
学佛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追求佛法无上的真理,其正身体力行去体会,不逃避人生的坎坷,面对现实的考验,就能够学以致用,教育众生。
我从来不祈求佛陀让我事事如意,我只求增加我的勇气、增加我的信心与毅力。我认为,人生要经历许多坎坷才能具足毅力;就好像一个已经失去电力的电池,一定要再补充电力才能够发挥功能一样。
想解开社会人间的“心结”,必须自己先经历这些烦恼、忧虑,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来龙去脉,而后再将亲身体验到的心得告诉大家。所以,学佛一定要身体力行,体验无量无数的烦恼。
慈济医院的兴建,就是因为我本身也多病,能够体会病痛之苦,所以发愿建院,以解决众生的病苦。我常常生病,病痛随时随地都会发作,在慈济医院尚未落成时,每当我一生病,总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即使是牙痛时,医生也不敢开止痛药,怕我心脏承受不了。每次病情稳定下来,不再作痛时,我总是认为没事了,不必看医生了。
像我这样心绞痛的毛病发作时,临时找不到医师,病痛过后就觉得没什么大碍的人,可能不少,所以我想:“人的生命非常宝贵,我应该以一己的生命换取一座医疗设备周全的医院,使东部地区的民众就近得到救治,即使是挂急诊的病危患者,无论日夜都可以马上获得医治。”这就是因为我感受到病苦,所以情愿奉献身命、尽形寿、付出时间来奔走,从事筹建医院的工作。
我一向不求自己平安无病,只希望多受折磨,如此才能深刻体会到人生的苦处是什么?然后再将接受病痛折磨的心得告诉大家。我们的身体如有病,就不要再在心理上加重心病,如果有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病症,那就是苦上加苦,的确非常痛苦了!这是我过来人的体验--要放开心胸,欢喜接受现实的考验。
总之,我将所有的病苦、困难、烦恼,都当作是人生的“再充电”,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我的一天即是日记簿上的一页,每天所遇到人事或烦恼,就是这页纸上的文章;我每日在这些人事中学习,这段人生便这般熬了过来。
学佛就是这样,分分秒秒,每一天、每一年面对人生,都要抱着一份“我是在学习,我是在磨练”的心情;即使生病或烦恼,坎坷或阻碍,都是对自己的磨练。假如能抱持这种心态面对人生,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这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毅力、勇气,向着佛陀圣者的境域,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学习。
佛教徒应该要多多体会佛法,体解人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事、地、物,无一不是佛法,这些都是佛学,都是让我们学习的。所以,我们要“自皈依佛,当愿众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我们都是佛的弟子,也就是皈依三宝的弟子;既入佛门,就必须学佛--学佛发人心,即发大菩提心。菩提即是“觉”,因为我们要觉悟,所以要学佛。
所谓学佛,并非学罗汉,也不是学声闻,而是真正的学佛。什么是罗汉呢?只为求自我解脱而修行的,就称为罗汉;我们要学佛救世,不是学罗汉自了。
什么是声闻呢?所谓声闻,就是佛在世时,听佛说法而悟道的人。现在有很多人学佛只认为:“我要找时间多去听经,多闻佛法。”那里有法师讲经就到那里去听;听了许多的经,究竟那位法师的话能深入其心、永远留在脑海呢?这些人只知道“听经就是功德”而已,对于人生真理,则未必能真正体会。
你们去听经助道场,不知是否有助于自己心中的道场?如果只是去跟人家凑热闹,并没有充实心田中的法味,这样到底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呢?我们是要学佛,不是要学声闻。请诸位多多用心思量,希望大众发无上心,真正体会佛陀的本怀与佛教的真理,然后彻彻底底地发大心,如此才是其正学佛的弟子。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每天课诵,除了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之外,还要皈依法,“深入经藏”,使我们的“智慧增长”,如海一样广大辽阔、渊博精深。
有人可能怀疑:“要深入经藏就是要多听经,不听经,如何能深入经藏?”诸位!所谓深入经藏,就是多多体会佛陀的教法,若是能真正体会佛陀的教法,则“一理通、万理彻”;能探索到佛教的真理大纲,自然就可以深入经藏了。佛陀的教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历代累世不断地将梵文翻译成中文佛典,至今流传下来的有三藏十二部经,若只在文字上做研究,那就不对了,应该从佛陀的本怀去深刻体会,以深广心去了解、体悟佛法的大纲。
佛陀说法的大纲不离“四谛六度”,四谛法的苦、集、灭、道,说尽了世间的真相、哲理。对于小乘根机的人,佛以众生多苦来分析,教导他们看开人生,去除烦恼而得正道;对于中等根机的人,佛也是一样以四谛法的道理来引导他们;甚至对那些向大乘菩萨道业精进的人,佛也是教以四谛六度行法,让他们了彻人生的真理,坚定心中的正念,而能在菩萨道上不断地精进。所以四谛法对修学佛道者有三根普被的助益。
“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最基本教材,证严在静思精舍与弟子共修时,曾以现实生活的事例,用最浅显的口语字眼,为大家讲说其精义。先是录成录音带流传,嗣后慈济功德会的委员与会员们,以说法浅显易懂,藉小事例说明大道理,亲切易解,有助于初入佛道者,建议整理成文,出版问世。这就是“三十七道品讲义”印行的因缘,敬祈教内大德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