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什么是佛教中的“过堂”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7

  什么是佛教中的“过堂”

  “过堂”,是上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有别于印度僧徒之托钵乞食。又称上堂、赴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中国汉传佛教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

  所谓二时过堂,食存五观。

  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饑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吃饭。

  当云板响起,大众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向上问讯后维那起腔,大众齐唱“供养偈”。

  接着维那师呼僧跋后,大众便开始用斋。丛林过堂多使用碗盘,少数寺院使用钵,碗盘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摆放,添汤加菜由行堂服务,也不得出声、恣动。在饭食中须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并摄心用功,或持佛名号或参“吃饭的是谁”。末了,大众唱结斋偈。

  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会在此时向大众宣布,称为“表堂”。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节日便加菜施众,或有居士斋僧布施也加菜。

  中国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侧会设个小小的施食台,体恤饑困的众生。它是根据佛经中“旷野鬼神众”及“罗剎鬼子母”的典故而来,大众过堂时,都由一僧人负责出食,将七粒米或指甲许的面条,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

  简朴的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家庭的妇女应取的态度(心源)
下一篇:《从游心法海六十年》谈印顺导师之佛学思想
 还重吗
 善待缘分(紫荆)
 安详与快乐(心宗)
 在大难与大易之间(刘先和)
 超脱尘劳(慧如)
 菩提树(黄春安)
 无我的四相(圣严法师)
 点亮菩提之灯(德法)
 禅的智慧
 灌顶的真意(南怀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对世界礼貌微笑,你的生活会快乐起来[栏目:心似莲花开]
 在信心当中建立[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