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陀法语 一月
 
{返回 佛陀法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0990

  一月

  一月一日

  在缺乏好导师的情况下,应该依据佛法来修习。佛法是确实的。正确的修习将带给你永久的快乐与幸福。

  一月二日

  “设想大地被水覆盖了,有一人将一副穿有一个洞的牛轭(牛马等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抛入水中。牛轭随风四处漂流。再假设每一百年中,有一只瞎了眼的海龟浮出水面,那么,依你猜测,这只每隔百年才浮出水面的海龟的头部伸入轭上洞孔的机会有多少?”

  “世尊,那是微乎其微的。”

  “是的!人能出世为人的机会也同样是微乎其微;彻底了悟的如来住世的机会也同样是微乎其微;佛法与如来的戒律能在世间教授也同样是微乎其微。你既然已出世为人,如来又已到世间并教导佛法,你就应该力求了悟四圣谛。”

  一月三日

  永生之门已开启,

  有所听闻者都满怀信心地做出反应。

  一月四日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他的想法是:“导师是教主,我是修习者。教主无所不知,我则不然。”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导师的教诲将会不断地帮他茁壮成长,发挥力量。对他而言:“只要能争取到人力所能达到的,就算我的皮、骨、腱都萎缩了,肌肉都干巴了,我也在所不惜。”

  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即在此时此刻拥有渊博的知识或如果有轮回的业力,就会投生在‘不还’阶段。

  一月五日

  在个人德行的修习法方面,佛陀的教学法是无以伦比的。一个人必须忠诚,不欺骗、不唠叨、不多嘴、不搬弄是非、不轻视他人、不汲汲谋求增加利益。他应严守感官、适量进食、促进和平、提高警惕、积极行动、孜孜不倦。他应修习禅定、念念分明、言语庄重、循序渐进、意志坚定、明白事理。不渴求感官欲乐,只保持正念、谨慎。这是个人德行的无上教诲。世尊在这方面已大彻大悟,没有其他修道者或婆罗门比世尊更了解德行。

  一月六日

  世尊问:“镜子之作用何在?”

  罗侯罗答:“在于反映,世尊。”

  “既然如此,在造任何身业、口业、意业之前应反复思考。”

  一月七日

  被惧怕所驱动的人,

  来到了神圣的山丘、森林与树丛中,

  来到了神圣的灵树与灵庙前。

  然而它们皆非安全之避难所,

  皆非最佳之皈依处,

  不是去了那儿,

  苦痛便能解除。

  然则谁若以佛、法、僧为皈依处,

  谁便得以启发智慧,了悟四圣谛;

  苦(苦谛)、苦的来源(集谛)、

  苦的断灭(灭谛)、灭苦之八正道(道谛)。

  这是安全的庇护所,

  是最佳之皈依处;

  到此处求庇护的人,

  能摆脱所有痛苦。

  一月八日

  没有了日月,也就没有光亮,没有光芒,只有无明;世上也没有昼夜、年月和四季之分。但当日月形成后,便能发射光亮、光芒,驱走黑暗、无明;世上便有昼夜、年月、四季之分了。

  一样的,当至上、彻底了悟的如来未到来之前,世上也没有光亮、没有光芒;只有黑暗,只有无明;人间也没有关于四圣谛的宣言、教义、解说、推动、开放、分析及阐述。但当至上、彻底了悟的如来到来后,世上便有了光亮、光芒,驱走黑暗、无明;人间也有了关于四圣谛的宣言、教义、解说、推动、开放、分析及阐述。

  一月九日

  “我将为你讲述八正道;为你分析八正道。我这就讲,请仔细听。何谓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何谓正见?正见即正确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断灭以及断灭的方法。

  何谓正思维?正思维即离欲、慈悲、助人的思维。

  何谓正语?正语即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和不绮语。

  何谓正业?正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何谓正命?正命即放弃不正当职业,以正当职业谋生。

  何谓正精进?正精进即兴起,扬善去恶的念头,做出努力,集中并引导心念去制止恶念的滋生、断灭已升起的恶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进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发展,达至圆满。

  何谓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感受、思想、心念,以便制止世间的一切诱惑与嫌恶。

  何谓正定?正定即修习四禅定。

  一月十日

  抛向天空的一把泥土,

  肯定会坠回大地;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

  黑夜消失之后,

  太阳肯定会升起;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

  雄狮步出洞穴时,

  肯定会吼叫一声;

  至上佛陀的教诲,

  是同样肯定与可靠的。

  一月十一日

  凡不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槃的教义,你可肯定它不是佛法、戒律,不是佛陀的教诲。只有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槃的教义,你才可肯定它是佛法、戒律,是佛陀的教诲。

  一月十二日

  广阔的海洋只有一种滋味—碱的滋味。

  我的教义也只有一种滋味—自由的滋味。

  一月十三日

  如果众生都像我一样了解布施的功德,那么“吝啬”的污点就不会缠住或逗留在心中。在应用事物时,如果没有与他人分享,他们就不会感到享受。即使是最后的一点食物,如果不与他人分享,他们也不会感到享受。

  一月十四日

  摩诃利(Mahali)问世尊:“世尊,造恶业的原因是甚么?”

  “贪、嗔、痴、不专注和邪念,这些都是造恶业的原因。”

  “世尊,造善业的原因又是甚么?”

  “慷慨、慈爱、智慧、专注和正念,这些都是造善业的原因。”

  一月十五日

  修习甚么佛法才会给自己带来莫大好处?关于这点,圣洁弟子会自我反省:“我珍惜生命,不愿死去;我喜爱享乐,憎恨痛苦,我不愿意被他人杀害;同样的,他人也不愿意被我杀害。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我又怎能把不愉快之事加诸在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杀、劝勉他人戒杀、赞扬戒杀的行径。

  圣洁弟子会再次自我反省:“如果我的东西被别人盜取,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盜取了他人的东西,他们也一定不愉快,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偷盗、劝勉他人戒偷盗、赞扬戒偷盗的行径。

  圣洁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别人奸污我的伴侣,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去奸污他人的伴侣,他们也一定觉得不愉快,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邪淫,劝勉他人戒邪淫,赞扬戒邪淫的行径。

  圣洁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别人通过撒谎来破坏我的利益,我会不愉快。同样的,我通过撒谎来破坏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一定不高兴,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撒谎,赞扬戒撒谎的行径。

  圣洁的弟子又进一步反省:“如果别人通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来破坏我与朋友的感情,或者咒骂我,以无聊无意义的话来扰乱我的心,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如此对待他人,他们也一定不愉快;因为我觉得不愉快之事,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搬弄是非、戒咒骂、戒绮语,劝勉他人戒搬弄是非、戒咒骂、戒绮语,赞扬戒咒骂、戒绮语的行径。

  一月十六日

  贪 所应受的责怪较轻,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慢,

  嗔 所应受的责怪较重,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快,

  痴 所应受的责怪较重,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慢。

  一月十七日

  在家人能从间或性的感官享受中得到四种快乐。哪四种呢?有物权之乐、有财富之乐、无债务之乐和无过失之乐。

  何谓有物权之乐?在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血汗,正当合法地挣得财富,想到这一点时,他就觉得快乐和满足。

  何谓有财富之乐?在家人以正当、合法的途径赚得财富,并用它来行善,想到这一点时,他就觉得快乐和满足。

  何谓无债务之乐?在家人不欠他人大、小债务,想到这一点时,他就觉得快乐和满足。

  何谓无过失之乐?圣洁的弟子,在身体、语言、思想上都清净无过失,想到这一点时,他就觉得快乐和满足。

  一月十八日

  有智慧、守纪律、

  善良、聪明、

  谦虚、不高傲,

  这种人获得他人的尊敬。

  清晨早起,蔑视怠惰、

  争吵时刻能平心静气,

  德行圆满、行事灵巧,

  这种人获得他人的尊敬。

  广结朋友,珍惜友谊、

  善气迎人、福泽共享,

  是个向导、哲人、益友,

  这种人获得他人的尊敬。

  慷慨解囊、言语温文、

  积极行善、一视同仁,

  这种人获得他人的尊敬。

  一月十九日

  世上有四种人。哪四种?一种是不关注个人或他人利益的人,一种是只关注他人而不在乎个人利益的人,另一种是只关注个人而不在乎他人利益的人,还有一种是既关注个人也关注他人利益的人。

  不关注个人或他人利益的人有如火葬柴堆中的一根柴,中间搽了粪而两边著了火,既不能当村民的燃料,又不能充当森林中的树木。只关注他人而不关注个人利益的人比前者卓越、高超一些。只关注个人而不关注他人利益的人会更卓越,更高超。能同时关注个人与他人利益的人则是四种类别之首领;是最佳、最高和最至上的。

  就有如从牛身上取得牛乳,从牛乳中提炼出乳酪,从乳酪中提炼出酥油,再从酥油的上层撇取精华,就可说是四种类别中最好的一类了。同样的,能关注个人与他人利益的人是四种类别之首,是最佳、最高、最至上的。

  一月廿日

  有十样东西能滋养十样人们所渴望、喜爱、陶醉而又难以得到的东西。那十样?精力与努力滋养了财富;华丽的衣服,精雅的装饰滋养了美貌;有规律的生活滋养了健康;结交善友滋养了德行、抑制感官之欲滋养了圣洁生活。摒弃争执滋养了友谊、反复温习滋养了渊博知识、多听多问滋养了智慧,学习与检查滋养了对教诲的了解、正当的生活滋养了往生天道的机会。

  一月廿一日

  当一个犯了五戒的愚人坐在大会堂里,大街上或十字路口,听到别人议论他,他必定寻思:“这些人在议论著我,因为我做了这些事。”这是那愚人此时此地所感受到第一类苦恼与沮丧。

  当愚人见到国王捉拿及处罚小偷或犯人时,他必定寻思:“这国王正在处罚这犯人而我也做了这些事,如果被国王知道了,也必定会处罚我!”这是愚人此时此地所感受到的第二种苦恼与沮丧。

  当愚人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或睡在地上,以往在身、口、意上所犯的错必定笼罩著他,就有如夜幕低垂时,山峰的阴影必定笼罩大地一般。这时愚人不禁寻思:“我过去不曾行善,也不曾积德,面对可怕事物,也不曾找到避难所。我会到专为不行善,只行恶的人而设的地方。”于是这愚人悲伤、恸哭、捶胸顿足、神智不清。这是愚人此时此地所感受的第三种苦恼与沮丧。

  一月廿二日

  修持佛法者,

  应戒酒及劝勉他人戒酒,

  应知道酒会令人迷醉。

  愚者因迷醉而造恶业,

  并且导致他人疏忽大意,

  故,这祸根应闪避,

  这愚行只为愚人所爱。

  一月廿三日

  凭借四种素质,聪明睿智,德高望重的人过著踏实、有活力、无过失、不被智者责备的日子。哪四种素质?清净身业、口业、意业及感恩图报。

  一月廿四日

  本无过失者,

  与恶人为伍,

  会被人怀疑行恶,

  名誉也因此受损。

  一个人受朋友与领导者影响,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

  变得与他们一般样。

  被跟随者与跟随者相似,

  被触动者与触动者相似。

  一支涂了毒药的箭,

  触动了未涂毒药的箭,

  结果全被沾染了毒药。

  正直者不愿被污染,

  不与愚人为伍。

  若将腐鱼片串于“孤沙”草上,

  那草迅速染上臭味,

  与愚者相伴,

  结果也是一样。

  若将乳香包于普通叶子,

  那叶子亦迅速染上香味,

  与智者相伴,

  结果也是一样。

  谨记叶子之例,

  并了解其结果,

  人应与智者为伍,

  绝不与愚者为伴。

  一月廿五日

  我们可以以三种素质辨认出谁是正信者。哪三种?他渴望会见有德之士;他渴望听闻佛法,他并不吝啬,为人慷慨、廉洁、乐于布施、乐于助人,乐于与他人分享财物。

  一月廿六日

  基于怜悯众生,为众生与天神的福利与快乐著想,能如此卖力地为众生谋求福利与快乐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佛法是尽善尽美,显而易见和不受时限的。它任人自愿尝试、循序渐进地学习,是智者所能成就的。能宣说这循序渐进的教诲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世尊清楚解释何者为对,何者为错,何者该指责,何为该赞扬,何者该仿效,何者该避免,何者为低,何者为高,何者纯净,何者不纯,何者混浊。能解说得如此详尽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世尊教导弟子通达涅槃之道。涅槃与通达涅槃之道是互相配合,合而为一的,有如恒河与耶木那河(Yamuna)汇为一体,一起奔流,能引导我们踏上通达涅槃之道的导师,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世尊拥有很多同伴,包括初学者与断灭烦恼者,世尊与他们共居一处,共享团结之乐。这样的导师,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供养佛陀的果报卓著。显贵们因为世尊声名显赫,便特意寻找他以赠送礼物。然而世尊并不因此而高傲自大。如此导师,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世尊已解开心中疑问,不再犹豫。对于圣洁生活的宗旨,毫不怀疑,他已完成自己的目标。能达至如此境界的,查遍古今,唯有世尊,别无他人。

  一月廿七日

  倾盆大雨由天而降,雨水流入沟渠,沟渠涨满之后,便流入洼地;洼地涨满之后,便流入陷坑,再流入小池、大池、湖泊、小溪、小河与大海。同样的,圣洁的弟子具备了对佛陀、佛法、僧团的坚定信心,具备了圣者所喜爱的德行,凭借这些条件,他能像不断向前冲流的雨水一样,最终会到达彼岸,断除一切烦恼。

  一月廿八日

  想要告诫他人时,应先自我反省:“我是否在修习身体和语言上的清净?我是否已完美无缺、纤细无遗地修成了身体和语言上的清净呢?这些素质是否已在我身上显露出来呢?”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人必定会说:“去修习你自己的德行和语言吧!”

  再者,想要告诫他人时,应先自我反省:“我是否已修成了友善之心,对同修者是否不存任何恶念?这些素质植根在我身上了吗?”若答案是否定的,他人必定会说:“去修习你自己的友善之心吧!”

  一月廿九日

  一堆鲜花,

  可以编成许多花环;

  同样的,一个人,

  可以成就许多善业。

  一月卅日

  从三样东西我们可以辨认出谁是智者。哪三样,他能看清缺点,当看到缺点时,他会尽力纠正,当其他人承认缺点时,他会原谅那人。

  一月卅一日

  不造恶业,

  力行善事,

  净化心念,

  这是诸佛的教诲。

  不轻视、伤害他人,

  严守僧团戒律,

  饮食要适量,居处幽僻,

  专心修习禅定,

  这是诸佛的教诲。

  故,修习慈悲观,

  应是为自己与他人,

  大家应满怀爱心,

  这是诸佛的教诲。


{返回 佛陀法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陀法语 二月
下一篇:佛陀法语 作者简介 前言
 佛陀法语 四月
 佛陀法语 六月
 佛陀法语 十二月
 佛陀法语 十月
 佛陀法语 九月
 佛陀法语 作者简介 前言
 佛陀法语 一月
 佛陀法语 二月
 佛陀法语 八月
 佛陀法语 三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Monkey King and the Water Demon [Attentiveness..[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Wisdom[栏目:Fundamentals of Buddhism]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如何在感恩时不造恶业?[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做一个人间佛教的禅者——89年禅七出堂日开示[栏目:性广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华严札记(六)[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净业行人如何受持菩萨戒[栏目:大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