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永明延寿与禅教会通
 
{返回 华方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7

永明延寿与禅教会通

华方田

永明延寿是开启宋以后中国佛教禅净双修之风的代表人物。若从延寿的思想体系全体来看,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则是“禅教会通”。

延寿主张“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虽然“心该万法”,“万行由心”,但也不能“守愚空坐”,还需“广行诸度”,即广泛修行以六波罗蜜为核心的佛教实践。

永明延寿(904—975),是唐末、五代、宋初的着名法眼宗禅僧,曾得禅门五家中法眼宗创始人清凉文益的弟子天台德韶(890—971)印可,密授玄旨,是文益的再传弟子。后相继住雪窦山、灵隐新寺、永明大道场等地,授徒传法。因其思想中具有鲜明的会通禅教、性相的融合倾向和倡导“万善齐修”、“理事双修”的实践特点,而受到后世僧俗的广泛推崇,对宋以后的佛教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南宋时,延寿又被立为净土宗六祖,成为宋以后中土影响最广的两大佛教宗派的共同祖师。其所着以《宗镜录》100卷和《万善同归集》3卷为代表作,而传为其所作的《四料简》则最为后人所乐道,几乎成为倡导“禅净双修”的标志性语录。

永明延寿无疑是开启宋以后中国佛教禅净双修之风的代表人物,这一点是为人们所普遍承认的。但是,若从延寿的思想体系全体来看,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则是“禅教会通”,“禅净融合”只是题中应有之义。延寿生活的时代,佛教各宗之间或自是非他,相互攻击,或固守己说,相互隔绝。禅门流弊已生,日益伪滥,渐渐失去了“曹溪一味之旨”。这种情形不仅违背了佛教的真精神,也导致了佛教的整体衰落。针对这种状况,延寿“举一心为宗”,从禅宗的立场出发,以“一心”统摄万法,融合禅教、性相,高扬禅教会通,试图从佛教内部对佛教进行全面的整合。

延寿的《宗镜录》100卷就是集中唯识、华严、天台三家学者进行讨论,“分居博览,互相质疑”,最后,由延寿以“心宗”为准绳加以“折中”编辑而成。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他所宗的“一心”所统摄的无非就是禅与教,一关禅门,一照教门。《宗镜录》开宗明义地标明:“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而正宗的禅理与教门的大旨,都是佛的一味教说,必然相互契合融通,相辅相成。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言“延寿的特点是用法相家证成万法唯识,用华严家明万行的必要,用天台家检约身心,去恶从善,从而使一切经教全部纳入禅宗领域”,大大拓宽了佛教内部禅教会通的道路。

如果说《宗镜录》的主旨是“一心”,是“理”,是从“理”上圆成“禅教一致”的话,那么,《万善同归集》则主要陈述“万行”,是“事”,是具体的修行实践,是从“事”上、从“理事无碍”的角度进一步会通禅教。他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虽然“心该万法”,“万行由心”,但也不能“守愚空坐”,还需“广行诸度”,即广泛修行以六波罗蜜为核心的佛教实践,这种佛教实践,延寿称之为“禅宗之骨髓”,“教网之纪纲”,传诸佛祖,载于经典,见于僧行。《万善同归集》开篇即说:“夫万善所归,皆宗实相”,一切的佛教修行,都以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槃境界为归趣,而万千法门、点滴善行都可以使人趋向解脱,“八万法门无非解脱,一念微善皆趣真如”。

出自: 《竞争力 》 2009年12期


{返回 华方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小乘禅
下一篇: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简论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
 天龙八部与八部鬼众
 试论中国佛教禅定的特质
 湖南湘潭慈运法师与七塔寺
 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
 大乘禅
 小乘禅
 关于新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阿育王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五戒与十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诚心念佛,光明照身[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相应52经 欢喜的灭尽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第十六 舍利弗经之义释[栏目:大义释]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栏目:阿毗达摩讲记]
 太虚大师与近代佛教转型——以“人间佛教”的初创为重点(刘宇聪)[栏目:人间佛教]
 江山易改本性不能移[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附体的事情怎么看呢?附体离开身体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金易明)[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十一届:明海大和尚讲禅修(明海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僧宝论26、禅宗六祖大师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五)[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