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散体《唯识三十颂》
 
{返回 韩廷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35

散体《唯识三十颂》

韩廷杰

1.因为我和法是虚假施设的,所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转。那种虚假施设处于识的转变之中,这种转变共有三种。

2.异熟、称为思量的识,以及境的了别。此中称为阿赖耶的识,即异熟、一切种子。

3.阿赖耶识的执受、处所、了别是不可知的,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

4.于此是舍受,它是无覆无记。触等也是这样,如瀑流一样转动。

5.阿赖耶识于阿罗汉位舍。称为末那的识,依靠阿赖耶识而转,又缘阿赖耶识。

6.与四烦恼俱,即我见、我痴、我慢、我爱,常是有覆无记。

7.随所生所系,及余触等俱,阿罗汉没有它,灭尽定也没有,出世道也没有。

8.以上是第二变,然后是第三变,可取六种境,善、不善、俱非。

9.第三变所俱的心所法是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还有三受。

10.初有触等,然后是欲、胜解、念,以及定、慧,善有信、惭、愧。

11.无贪等三根,精进、轻安、不放逸、不害是善,烦恼是贪、瞋、痴。

12.还有慢、见、疑,并有忿、恨、覆、恼、嫉、悭和诳。

13.还有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沈、掉举,然后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

14.还有散乱、不正知、恶作、眠、寻、伺,这二随烦恼各有二种。

15.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水中诸波。

16.意识恒常出现,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17.这种识的转变,就是分别、所分别。因此,这种分别是不存在的。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唯识。

18.因为识含有一切种子,如是如是变,由于展转之力,彼彼分别即产生。

19.业习气与二取习气在一起,前异熟尽的时候,它们就让其他的异熟产生了。

20.由于各种各样的虚妄分别,有各种各样的事物被分别出来。这种遍计所执自性,不可得。

21.而依他起自性,分别由缘而生。园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22.这园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异非不异,可以说如无常等性,这个看不见的时候,那个也看不见。

23.于三自性,立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24.第一是由于相而无自性,次无自然性,后一个无自性(胜义无性)即属于这个(生无性)。

25.因此,诸法胜义,就是真如。因为常如其性,这就是唯识性。

26.乃至于识还没有安住于唯识性的时候,二取随眠还没有伏灭。

27.现前立少物,认为这就是唯识。因为有所得,所以还没有安住于唯识。

28.当识住于唯识性的时候,所缘无所得。因为在所取没有的情况下,能取也就没有了。

29.这种无所得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出世间智,因为已经舍掉两种粗重,便证得了转依。

30.这就是无漏界,不思议善常。这就是安乐解脱身,被称为伟大牟尼的正法。


{返回 韩廷杰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译散体二十颂
下一篇:《心经》不同版本论
 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
 禅宗与和谐
 略谈“格义”
 《韩镜清佛典翻译手稿》序
 寒山诗赏析
 斯里兰卡的编年史诗--《大史》
 因明始于何时
 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
 散体《唯识三十颂》
 说杀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第十三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栏目:传印法师]
 26. The Buddhas Attitude to Miracles[栏目:Life of the Buddha]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栏目:太虚法师]
 12 继承密付[栏目:大机大用]
 缘起赞[栏目:教言汇集]
 实践亲证方不退转(海山老和尚)[栏目:其它法师]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五章 常结善缘运自好——四摄佛法的操作[栏目:体恒法师]
 禅忍[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一二三)[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