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史话 北魏时期的佛教
 
{返回 中国佛教史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6
北魏时期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八

方之

   北魏是北朝历时最长的一个朝代。从魏天兴元年(398)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起,到魏永熙三年(534)魏分成东西两国止,经历136年,先后十四位皇帝,其中除魏太武帝(424—452)拓跋焘一度反对佛教外,其他诸帝都是信奉或支持佛教的。
   据史书记载,魏道武帝原为代国(在今山西北部)的国王,其时他与东晋王朝通好时,就接受了佛教。称帝之后,他喜读佛书,亦好黄老。唐法琳《辩正论》卷三说他于魏天兴元年(398)曾下诏说:“佛法之兴,其来尚矣。”他在平城建立佛寺,造十五级浮图(塔),还写《一切经》,铸造佛像千尊,每月召集三百名僧集会,共同探讨佛法要旨。魏明元帝(409—423)拓跋嗣更是“悯念四生,敬重三宝”(《辩正论》卷三),在都城四方建立佛像,广度僧尼。他的嗣子拓跋焘继位之后,称魏太武帝(424—452),他原来也是信仰佛教的,但后来听信崔浩①的谗言,改信道教,崇拜道士寇谦之②。从此,他就开始反对佛教了。他命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服兵役,不准私人奉养僧尼。魏太平真君七年(446),魏太武帝出兵陕西平息盖吴③的“叛乱”,在长安(今西安)一寺院中发现有武器和老百姓为躲避战乱存放的一些物品,太武帝即怀疑僧人与盖吴的“叛乱”有关。如是就下令要杀尽僧徒,废除寺院。幸好他这命令,太子晃有意推迟发出,才挽救了佛教界的许多生命和财产。即是如此,但佛教遭受的摧残和损失是可想而知的。据说后来魏太武帝有病,又有一位白禅师对他做思想工作,他对自己的反佛行为后悔。其后崔浩被杀。但是佛教遭受的摧残,己为既成事实。这次事件,中国佛教史上称为第一次“法难”。
   公元452年魏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之后,即下诏恢复佛教。从此,佛法重兴,顺利的向前发展。特别是后来的魏孝文帝(47l—499)元宏和魏宣武帝(500—515)元恪在位期间,大兴佛事,可以称得上是北魏佛教的最盛时期。
   北魏时期的佛教,较之于南方各朝更盛,无论是寺院数或僧尼人数,都比南朝多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仅平城一地,就有僧尼二千多人,其他各地七万七千二百多人。到了魏末,全境僧尼人数多达二百余万,寺院三万余所。耐人寻味的是为何有这许多僧尼?其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支持和鼓励。另外因战争频繁,出家人可以免服徭役。因此,很多人都进入了佛门。僧尼人数一多,寺院当然也就多了。当时最著名的寺院有洛阳的永明寺和永宁寺。前者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由宣武帝元恪修建的,规模宏大,驰名天下。该寺有殿堂房舍千余间,内住中外僧人千余人,其中著名译师有菩提流(留)支、昙摩流支、佛陀扇多和勒那摩提等人。后者永宁寺,是魏孝明帝元诩在位时(515—528),由灵太后胡氏营建的。此寺备极庄严,举世无双。寺内有九层木塔,高九十丈,连上面的塔尖共一百丈,百里之外,就可看见。据说著名禅僧菩提达摩来到洛阳时,见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永宁寺,叹未曾有。《洛阳伽蓝记》卷一说他自称“一百五十岁,游历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闫浮④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有此。”
   北魏时期佛教的建设,除寺塔之外,石窟的开凿也很多。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中国的几大佛教石窟群,大都位于西部或北部,因为地域上的便利,所以都与北魏有关系。例如最早的敦煌石窟,是北魏以前开始开凿的,但据专家考察,在现存的石窟中,魏窟有22个。至于云冈石窟群,则完全是北魏时期开凿的。魏太和十八年(494)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不久即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在所有石窟群中,都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塑像和石刻,艺术价值极高,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中国佛教史上有南重义学北重禅的说法。意谓南方重义解,北方重实践。当时北方的佛教大致有两种实践方法:即一是昙鸾从菩提流支得到启示的念佛法门,二是修习禅观,如少林寺开山祖师佛陀的禅法和菩提达摩所传的二入四行⑤禅法。皆流行于北方。
   关于北魏时代的译经,据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六所说,北魏有如下一些译师和译经:
   (一) 释慧觉,又名昙觉,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于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在高
   昌(今新疆吐鲁番以东)与道友共译出《贤愚经》十三卷⑥。
   (二) 释昙曜,不知何许人也,云冈石窟开凿的倡导者,曾任北魏昭玄统(僧官
   名),译有《付法藏传》等三部七卷。
   (三)吉迦夜,华言何事,西域人,于魏延兴二年(472)译出《大方广菩萨地经》等五部一十九卷。
   (四)昙摩流支,华言法希,南印度人。出家之后,以弘律驰名,于魏宣武帝时(500—515)来到洛阳,译出《信力入印法门经》等三部八卷。
   (五)释法场,未知何许人也,于魏宣武帝时在洛阳译出《辩意长者子经》一卷。
   (六)沙门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他“学识优赡,理事兼通,三藏教文,凡诵一亿偈”(《开元录》卷六),于魏正始五年(508)来到洛阳,译出《妙法莲花经论》等三部九卷。
   (七)菩提流(留)支,华言道希,北印度人,“遍学三藏,妙入总持”(《开元录》卷六),于魏永平年间(508—512)来到洛阳,先住永明寺,后转永宁寺,被推为“译经元匠”,译出经、论三十部一百零一卷。他是北魏译经最多的大译师。
   (八)佛陀扇多,华言觉定,北印度人。他“神悟聪敏,内外博通;特善方言,尤工艺术”(《开元录》卷六),于魏正光六年(525)以后,译出《十法经》等一十部一十一卷。
   由上观之,北魏时代的译经事业,堪称兴盛。至于那个时代有多少高僧?尚无精确的统计。唐道宣《续高僧传》只为十几位高僧立了传。北魏政权统治北方大片领土一百多年,而且佛教又盛,怎么会只有十几位高僧呢?究竟有多少?有待进一步查考。

   注释:
   ①崔浩(?—450),字伯渊,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他是北方望族,官至司徒,向魏太武帝推荐道士寇谦之,助道抑佛。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被杀灭族。
   ②寇谦之(365—448),字辅真,北魏道士,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年十八,入华山修道,托言太上老君授予他“天师”之位,并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嘱他整顿道教,他自称新天师道。他利用魏太武帝对道教的信仰,趁机排斥佛教。
   ③盖吴,胡人,反对北魏的压迫,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率众起义,自称天台王。在他的号召下,许多群众响应,号称十万余众,后遭到魏太武帝镇压,盖吴战死。
   ④闫浮,全称闫浮提,又称赡部洲,传说在须弥山以南,故称南赡部洲,即印度所在地。
   ⑤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四行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
   ⑥慧觉与道友在高昌译经,原因是当时魏太武帝正在排斥佛教,他们不敢回北魏。

{返回 中国佛教史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东魏和北齐的佛教概况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陈代的佛教概况
 中国佛教史话 萧齐时代的佛教
 中国佛教史话 法显西行求法的成就
 中国佛教史话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佛教史话 华夏第一尼
 中国佛教史话 《俱舍论》与俱舍师
 中国佛教史话 罗什门下十哲简介
 中国佛教史话 东晋时代的北方佛教
 中国佛教史话 玄学化的僧人支道林
 中国佛教史话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
 中国佛教史话 偏重弘律的求那跋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48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Bibliography[栏目:The Buddhist Catechism]
 佛教心理学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栏目: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黄莲集 教理篇 七 三宝为尊[栏目:黄莲集·如觉法师]
 什么情况下不请法不犯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5[栏目:果平法师]
 白居易《闲意》赏析(山雪)[栏目:佛教与文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一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师父开示仔细看,处处都是宝[栏目:传喜法师]
 慧灯之光六 中阴愿词[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