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为何对众生苦难不能感同身受(黄胜常)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1

黄胜常:为何对众生苦难不能感同身受

问:在修学大乘菩萨道的过程中,对世间无常之法虽能认同,但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灾难,不只不能感同身受,常常还觉得跟自己无关。请问黄老师,这是为什么?

答:对于众生的苦难“不能感同身受”,就无法建立与众生的“同体大悲”。这显示出我们修“大悲心”的障碍。我们到底造了什么业,才会起这样的障碍呢?

悉达多太子以慈眼观众生时发现,原来一切众生都活在互相欺凌、逼迫、吞噬的生态中,因而得出“世间皆苦”的结论来。

近代的思想家们也提出“生存竞争;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道理。更有甚者,许多经济学者认为战争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手段,换句话说:战争是控制人口泛滥的好办法。

说开了,众生之间的基本互动关系就是“争斗”。

我们攀缘到这六道轮回的斗争场中来受生,本就带着极大的争斗心来的,我们每个人今生的经历都在为此作证。且不论在社会上求生存及改善生态的斗争,就是在亲情和男女之间互动,也只是不断地争斗。例如老是在计较着你欠我的,还是我欠你的;你欠我多,还是我欠你多。讲来讲去,还是逃不过佛陀的最高总持:“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楞严经》)

既然我们都活在这样的生态、心态之中,对他人的苦难必定不能、也不要去“感同身受”。因为我们的感受应当是“幸灾乐祸”才正常呀!

就算偶尔发起的“同情心”、“怜悯心”,也只不过在表达:

一,自身对苦难的无力与恐怖;

二,未能身受的罪恶感与侥幸心;

三,自欺的幸福感与憍慢心,在找寻力感的体现。

不管怎么样,真正的慈悲心是起不来的。

只有当我们厌离对世间的贪爱,放舍对三不坚法——身命财的攀缘,出离了世间这个斗争场,不再作为竞争者的一员,这时,我们才不再“幸灾乐祸”,我们才会有心量去感受别人的苦难。若能“感同身受”,即是大悲!

 

问:我是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在面对世间种种弱内强食的现象,不要说发起慈悲心了,连怖畏心都起下来:请问黄老师,该怎么办?

答:这是因为人道对许多弱肉强食的现象赋予了合理化的解释,譬如许多宗教都认为,天生万物是上帝神明赐给人类享用的。近代史上也有不少科学家、思想家们,为了替资本主义发展开路,也提出“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观点。这种种都在为“弱肉强食”提供合理化的理论根据,我们也中了不少这样的“毒”,因此难起怖畏心。

佛子应依佛法中因缘果报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依因缘果报之法,一切众生都有生老病死,都有成住坏空之时。换句话说,你我及一切众生都有“弱”时,也都有被“强”者所欺所伤乃至所“食”之时。

什么是三恶趣?就是充满弱肉强食的地方。如果我们于“弱肉强食”不能起怖畏心,则先问自己是不是心甘情愿为强者所食?再问问自己是不是心甘情愿去三恶趣报到?再问问自己愿不愿见一切众生堕于三恶道?愿不愿见众生为强者所食?

如是,怖畏心便发起了。

【编后语】依据关于众生的平等心进行自他相换的换位思考,将自己看成灾难中的受难者,或将受难者换成是自己,是使自己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进而扩大心量、发起大慈悲心的有效方法。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黄胜常)
下一篇:什么是佛教?什么不是佛教?(黄胜常)
 恩欲报 怨欲忘(钟茂森)
 浅谈解脱四要(贤祯)
 佛门的拜佛与敬师(安小悦)
 白云深处
 无常(贤一)
 随时清扫自己(法缘)
 农禅的现代意义(闻一凡)
 一日沙门(马明博)
 念佛三昧,即是真禅家(藕益)
 法相宗在近代的复兴(陆月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自制净生活[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八大人觉经 十讲[栏目:星云法师]
 大手印[栏目:卡塔仁波切]
 计较是一块吸引烦恼的磁铁[栏目:看开]
 因缘果报[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虚空打破明心地 为什么要参禅[栏目:宣化上人]
 如何面对“恩将仇报”的人(达真堪布)[栏目:忍辱]
 228.*轮应端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观感受[栏目:张慈田文集]
 16.受具足宝戒 Receiving the invaluable complete precept..[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