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感受
 
{返回 张慈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5

观感受

张慈田

    我们都有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及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但是它们来自哪里?

它们来自触的因缘,即眼根对物质、耳根对声音、鼻根对气味、舌根对味道、身根对接触、意根对信息,正接触的当时,苦受或乐受或不苦不乐的感受就生出来了,当然随着不一样的根与境接触,三种感受就轮流显现。

    知道接触产生感受,就能破除对感受产生的源头的无知,也能破除反受的无因缘生的迷惑,而正念于接触,正在当时可你之为明触,容易处于中性的感受,但有一些因缘,不管是明触或无明触(没有正念于接触),则产生苦受或乐受,对于苦或乐受的显现,若默默观察,正念投注于感受,使苦或乐受只是小小的扬升,很快又回复中性的感受。若对于感受不在意,又加上思绪澎湃,任感受波荡起伏,则苦受会加深且会继续发展成嫌厌、瞋恚,乐受会加深且发展成腻爱、粘着,而对不苦不乐受无觉无知,则发展成痴情。

     感受的观察是一项重要的修断三毒的利器。感受无时不刻都在身、心上显现,对有感觉的苦、乐受,则可默念「苦、苦」或「乐、乐」,对不苦不乐受则提醒「不苦不乐」以便加强觉知,对三种感受都需持客观的觉知,不执取。佛陀说:「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比丘勤方便,正智(知)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现世)尽诸漏,身死不堕数(轮回),永处般涅槃。」(《杂阿含经》第470经)佛 陀也自说于感受之来龙去脉如实了知,而证悟了道果。(《嘉义新雨杂志》第13期)

 


{返回 张慈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经(张慈田译)
下一篇:简朴生活
 佛教各教派的共同信条
 面对死亡
 活在当下
 行脚八大觉知
 止贪禅
 出家
 游心法海(上)──访达米卡法师
 人间佛陀
 正确的行脚
 四善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才能得大自在?[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请问要是想出家的话,对父母应该怎么说?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该怎么处理?[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开悟的十个标准[栏目:南怀瑾居士]
 一位高干女婿学佛参禅的历程[栏目:入佛因缘]
 24 请认识所担当的角色和任务[栏目:在生活中禅修]
 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栏目:罗侯罗·化普乐法师]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四章 妄心生灭迷失本性之一[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学习佛法[栏目: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争而无争[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6)[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