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八 真实功德
 
{返回 陈义孝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09
(卅八) 真实功德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这是总叹极乐菩萨的功德)
   这些菩萨已圆满了一切菩萨之所修所行,也已具足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得深禅定⑩,诸通明慧(11),游志(12)七觉(13),修心佛法(14)。
   (这是说极乐菩萨由定发慧而六通自在)
   而且,也都已证得无上深妙之禅定了。既已得深定,由定发慧,由慧发通,法尔而有六通和三明,以及理事无碍、真俗圆融、空有不二之般若妙慧,即入住于七菩提分法。以此七分法,行大乘止观来修其心,直至成佛。
附记1:“得深禅定”是指证得诸如佛华严三昧、法华三昧、观佛三昧、念佛三昧和首楞严三昧等等之禅定。一个人证得“佛华严三昧”或“念佛三昧”时,即能普见十方诸佛,见佛闻法;又证得“首楞严三昧”时,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一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而极乐众生,个个“得深禅定,诸通明慧”,六通自在,这是本愿第5至第10(即宿命智通愿、天眼智通愿、天耳智通愿、他心智通愿、神境智通愿、速得漏尽愿)和第39“受乐无染愿”等诸愿功德所成就和加持的。
附记2:本经宣扬净土念佛法门,为什么常常提到“禅定”呢?因为修行佛法,要定慧均等,修行才会有好成绩。要定慧均等,必须止观双修,修行净土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本经的修行方法是“一向专念”,《弥陀经》是“一心不乱”,而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也就是强调止观双修。彻悟禅师(即净宗十二祖际醒大师)说:“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成,如是成者,皆是上品。”
附记3:释迦佛在灵山会上告诉世人,禅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佛又告诉其父王,念佛法门是无上深妙禅。由此可见,禅与念佛有密切关系。方伦老师说:“禅是以无念遣万念,净是以一念代万念,到了成功时,禅是返其初,净是定于一,此初即一, 此一即初。”又说:“禅与净土,关系密切,两宗行人,功夫粗浅者,每见禅净不同处,因仅见一边说无,一边说有也。功夫精微者,则见禅净相同,盖深知极乐四种净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门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净土,不同是见其中途,相同是见其终点,造诣既异,故见解亦异也。”
附记4:经文提到“遊志七觉”,此七觉即指“七觉支”,在七觉支中之第一觉支,即“择法觉支”。方伦老师也曾说:“七觉支中,择法觉支,在修行上,极关重要,所谓‘择’者,如择其正,择其易,择其稳,择其究竟,择其契我机等皆是。但是,择法也有困难,其困难处,就是择者自身,是否已得正见,若是已得,则所择法,当然是恰当的,若是未得,则简直连择都没有资格,那怎么办呢?当知如来大慈,他早已为后世众生,开辟一个兼正、易、稳、究竟、契机、诸长的法门,不管何种根器,皆宜修习,哪便是《阿弥陀经》里所说的,称佛名号法,此法倡始于释迦,宏扬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慧远、昙鸾、智顗、道绰、善导、清凉、永明、长芦、天衣、圆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空谷、莲池、藕益、截流、省庵、梦东、印光等诸贤圣,我们纵使是个瞎子,但能牢牢地拉着上述诸人的衣袖走,也总可以平步莲邦。所以择法这一事,到现在实已不成问题,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古来许多大善知识,已经代我们后人,择好了这普被三根,全包九界的念佛法门,吾人只要能信能行,则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样就无须我们费心再择了。”
◎注释
⑩得深禅定 证的无上深妙之禅定。“深禅定”是指诸如佛华严三昧、念佛三昧或首楞严三昧之类的禅定。
(11)诸通明慧 “诸通”指六通;“明”指三明;“慧”指般若妙慧。其中之“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12)游志 “游”这里是指趣入,“志”是指住。
(13)七觉 即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14)修心佛法 依佛法所说的修心方法来修治其心,叫做“修心佛法”。这里是说以七菩提分法,亦即以大乘止观法门来修其心。

肉眼清彻①,靡不分了②;天眼通达③,无量无限④;法眼观察⑤,究竟诸道⑥;慧眼见真⑦,能度彼岸⑧;佛眼具足⑨,觉了法性⑩。
   (这是说极乐菩萨五眼圆明)
   极乐菩萨的肉眼,能了了分明的看见一切的色相;天眼能彻见十方恒沙世界众生死生循环的业因果报;法眼能遍观六道众生的根性与欲乐,及三乘道法的差别相;慧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得我空法空之二空,而得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佛眼能见诸法空有不二之法性,有了佛眼就同时具足其他之眼的功能,无所不见,无事不知。
附记:五眼并非一个人长五个眼睛,而是同一个眼睛,就他所能见的功能上,有这五种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难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異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以无碍智(11),为人演说,等观三界(12),空无所有(13),志求佛法具诸辩才(14),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这是说极乐菩萨得四无碍智)
   他们都具足四无碍智,能辩才无碍契机契理地为人演说无上之妙义。他们从平等的观察中,虽明知三界的一切事物,皆缘起性空,如幻如化,空无实体,但是仍然立志追求佛法,以及无碍的辩才,以便在无尽的时空中,教化众生,要除灭一切众生的烦恼和无有休止的生死苦患。
附记:四无碍智又名四无碍辩、四无阂智。根据《大涅槃经》说:“菩萨得四无阂智,虽知诸法,而不取著,曰法无阂;虽知诸义,而不取著,曰义无阂;虽知名字,而亦不著,曰词无阂;虽知乐说,如是最上,而亦不著,曰乐说无阂。”用白话来说,就是:菩萨得四种无阂智,虽然知道诸法,而不取著它们,叫做法无碍;虽然知道诸义,而不取著它们,叫做义无碍;虽然知道各种名字,也不取著它们,叫做词无碍;虽然知道乐于说法,认为这是最上的,但也并不取著,叫做乐说无碍。
◎注释
①肉眼清彻 指极乐众生的肉眼很清楚地看见一切色相。
②靡不分了 无不分明了了。
③天眼通达 指极乐众生的天眼,能通达一切众生死生循环的业因果报。
④无量无限 无有限量,意即广大无边。
⑤法眼观察 指极乐众生的法眼,能遍观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
⑥究竟诸道 彻底地知道六道众生的欲乐,和三乘道法的差别。
⑦慧眼见真 指极乐众生的慧眼,能彻见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
⑧能度彼岸 能从生死此岸,得度到涅槃彼岸。
⑨佛眼具足 有了佛眼,同时具足一切之眼,无所不见,无事不知。
⑩觉了法性 彻底觉悟诸法非空非有之本体、自性。
(11)无碍智 即指四无碍智。
(12)等观三界 平等观察三界一切事物。
(13)空无所有 所有的一切,皆缘起性空,如幻如化,空无实体。
(14)具诸辩才 具足一切辩才。

从如来生①,解法如如②。善知集灭③,音声方便④;不欣世语⑤,乐在正论⑥;修诸善本⑦,志崇佛道⑧。
   (这是说极乐菩萨解法如如)
   这些大菩萨之所以五眼圆明,得四无碍智,乃是从如来的教化而生的,才能如此彻底明了一切万法事(现象)理(本体)圆融的真相,皆是如于真如本性的。他们又善知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故以音声来教化众生;不喜欢世间无意义之言谈,爱好契合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论;一心修集诸善根功德,目的在于成就最极清净的佛身净土,所以人人都立志以成佛之道是尚。
附记1:“从如来生”亦可解作从真如、佛性而生。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本来就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因被妄想执著障蔽,不能显现,只要去掉妄想,便能恢复本有之德能,所以说“从如来生”。
附记2:极乐菩萨,已得妙观,了知一切万法皆缘起性空,如虚空之如如不动,故曰如如。又观诸法,同一空性,故曰如,解知一切万法不二平等,故曰如如。又观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不执著空有二边,故曰“解法如如”。
附记3:“善知集灭”是说菩萨善知四圣谛苦集灭道之理。一般而言,那是小乘人所修之法,小乘法多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之义,菩萨为什么也要善知小乘之法呢?方伦老师说:“小乘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的教义,和大乘常、乐、我、净、不空的教义,自表面上看,完全相反,倘若把它详细研究了一下,就会发觉,不但没有相反,没有冲突,而且还是整套的。盖小乘言其外来,大乘言其本有。外来的不管什么东西,乃至这一具肉体,这一套山河房舍,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终须捐弃幻灭。尽虚空界,惟有自性是本有的,这东西从无始来,就是常、乐、我、净、不空。言无常者,目的就是要证这个常,言空者,目的就是要证这个不空,余可类推。今试以浮云掩月为喻,浮云是无常,乃至不净的,吹散浮云,现出明月,这才见到了常、乐、我、净、不空的物事。十八界都是浮云,自家不生不灭的佛性,才是明月,不遣去虚幻的浮云,就见不到真实的明月。学者明白了这道理之后,对于大小乘教义,自然会全盘接受,而泯灭门户之见了。”
◎注释
①从如来生 从如来的教化而生。亦可解作从真如佛性而生。
②解法如如 了解一切诸法,皆如于真如本性。
③善知集灭 善知苦、集、灭、道之理。此苦集灭道,即四圣谛,又名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乐、我、净四德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世间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出世间的因果。
④音声方便 以说法的音声方便教化众生。
⑤不欣世语 不喜欢世间人我是非之言谈。
⑥乐在正论 爱好契合真如实相的正论。
⑦修诸善本 修习一切的善根功德。
⑧志崇佛道 立志崇尚成佛之道。

知一切法皆悉寂灭①。生身烦恼②,二余俱尽③。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④。
   (这是说极乐菩萨了知一切法平等寂灭)
   极乐世界的菩萨,了知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都是寂灭的。他们本身就是已寂了一切烦恼的残余,和灭了生身之苦报,二余都断尽了,才得证涅槃寂静之境界。所以当他们听闻这种甚深的寂灭的道理时,心中一点也不怀疑和惊惧。这些有大悲大愿的菩萨,就时常住在本来寂灭之体,从体起用,由空出假,化身千万亿,到十方世界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他们的影响既深远且微妙,就如同天之普覆一切,亦如地之普载一切。
附记1:极乐众生之所以没有“生身烦恼”,本经前面有说:“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以没有生身苦果。又说:“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所以也没有一切烦恼。
附记2:又极乐菩萨已证真如之体,此体平等寂灭,正如《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绝诸对待,便是无上;无高下之分亦即平等,便是正等;无我人能所的执著,便是正觉。极乐菩萨,人人皆以无分别执著的平等心,修一切善法,自度度人,当下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矣!

究竟一乘⑤,至于彼岸。决断疑网⑥,慧由心出⑦。于佛教法,该罗无外⑧。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⑨。慧光明净,超踰日月。清白之法⑩,具足圆满。
   (这是说极乐菩萨究竟一乘)
   他们所修的是一乘佛法的净土法门,所以人人都能到达大乘佛法所说的大般涅槃的彼岸。由于已杜绝了一切疑惑之束缚,智慧自然就从自性清净心中流露出来。能证得如此生佛平等之自性清净心,则一切之佛法已包罗无遗了,故其智慧有如大海之深广,杳无边际;三昧亦如须弥山王之巍峨,矗立不动;身上所发出来的慧光也十分地明净,超越日月。以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成就,乃极乐菩萨所修行的无漏善法,都已具足圆满的缘故。
◎注释
①寂灭 梵语涅槃,华译为寂灭,意谓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叫做“寂灭”。《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②生身烦恼 “生身”指生死之身,亦即苦报身。“烦恼”即由贪瞋痴而生的种种烦恼。
③二余俱尽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俱皆除尽。
④靡不覆载 是说菩萨心无分别,饶益众生,如天之普覆一切,亦如地之普载一切。
⑤究竟一乘 究竟圆满的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这里是指净土法门。
⑥决断疑网 是说决绝断除一切疑惑的束缚。
⑦慧由心出 智慧是由自性清净心中流出。
⑧该罗无外 包罗万有的意思。
⑨山王 指须弥山,为一个小世界的中心。这里是说极乐菩萨们的三昧,如如不动,如山王之矗立不动。
⑩清白之法 指一切之善法,如五戒、十善、三学、六度等是,但五戒十善是世间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善法。

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犹如净水,洗除尘劳③,诸垢染故。犹如火王⑤,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着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这是以七喻赞叹极乐菩萨体德尊胜)
   他们的清净心,像雪山一样洁白,照见一切功德,都平等无差,同一清净;其忍辱的心,像大地似的,不管净秽好恶,都无分别地包容一切;其严谨的戒行,犹如清净的水,能洗涤种种的烦恼和垢染;其般若妙慧,像燃烧的熊熊烈火,能如火烧薪一样,把一切的愚痴烦恼烧成灰烬;其所证的解脱法身,不住生死,入于涅槃,又不住涅槃,普度众生,就像风儿一样,行诸世界,毫无障碍,得大自在;其所证的解脱知见,已证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种二谛圆融的中道,就好比虚空,不碍任何缘起之诸相,虽森罗万象又不碍虚空之本来湛寂。他们为度众生,行于世间,作种种饶益有情的事业,但其本身不为世间法之所污染,就像莲花一样,在污泥中吐露芬芳。
◎注释
①等一 平等一如,没有分别。
②无异心 没有净秽好恶之分别的心。
③尘劳 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
④垢染 烦恼的别名。
⑤火王 喻般若妙慧,乃世出世间一切智慧之王。《大般若经》说:“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
⑥烦恼薪 “薪”是乾柴,指烦恼。这里是说一切烦恼如乾柴,般若如烈火,乾柴烈火,顷刻烧灭。
⑦无所著 了知一切法缘起性空,故于一切法不执著、不分别。

犹如大乘①,运载群萌②,出生死故。犹如重云③,震大法雷④,觉未觉故。犹如大雨⑥,雨甘露法⑦,润众生故。如金刚山⑧,众魔外道⑨,不能动故。如梵天王⑩,于诸善法,最上首(11)故。如尼拘类树(12),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13),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14),无所藏积故(15)。犹如牛王(16),无能胜故。犹如象王(17),善调伏故。如狮子王(18),无所畏故
   (这是以12喻赞叹极乐菩萨的用德自在)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皆修大乘菩萨道,既能自度,又能普度众生,由生死此岸到达佛果的大涅槃彼岸,好比一辆又好又大的车,能载众物一样;他们宣说大乘妙法,好像很厚重的云层,能够兴雷致雨,警觉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又宏宣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同生西方,永离生死,好像不死之药的甘露一样,能够滋润一切众生的善根;他们的信心和愿力,如铁围山一样地坚固,一切邪魔外道都不能动摇;又如梵天王一样,离欲清净,能生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他们的大慈大悲,像枝叶繁茂庇荫宽广的尼拘类树,能令一切众生永离热恼,得清凉自在;他们皆以净土法门,自行化他,自他如此有缘得遇净土法门,就像遇见优昙钵花开花一样地希有难遇;又如金翅鸟,有大威力,能降伏一切之天魔外道;他们已经证悟诸法毕竟空,但不耽于空,从空出假,应现十方,广作佛事,离相度生,无住生心,就好比飞过长空之众鸟,不留任何痕迹;极乐菩萨的形色在一切菩萨中最胜,人人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且都是紫磨真金色,犹如牛王在一切牛中,形色最胜一样;他们行愿自在无碍,一如有象王之誉的佛,能善巧方便地调伏一切众生,皆令得道;又已成就了佛及菩萨之四无畏,故能犹如狮子之王作吼一样,百兽无不慑伏。
◎注释
①大乘 这里是指又好又大能载众物的车,比喻极乐菩萨修大乘菩萨道,既能自度,又能广度众生,度生自在。
②群萌 即众生。
③重云 很厚重的云层。说法度生,令人同成佛道,如重云致雨,普润一切。以喻极乐菩萨,说法自在。
④震大法雷 为众生说大乘妙法,叫做“震大法雷”。
⑤觉未觉 使未觉悟的众生转迷为悟。
⑥大雨 说法普度众生,如雨普润一切。以喻极乐菩萨,说法自在。
⑦雨甘露法 弘宣净土法门,令人在此生中,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叫做“雨甘露法”。
⑧金刚山 旧译铁围山,新译金刚山,或金刚围山,即一小世界最外围的一重山,金刚宝所成,坚硬牢固,无能破坯。以喻极乐众生的智慧税利无比,自行化他,皆能切断一切的烦恼恶业苦报,伏断自在。又喻极乐菩萨犹如金刚山之屹立不动,一切邪魔外道不能动其分毫。
⑨众魔外道 又叫做邪魔外道。“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外道”是指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⑩梵天王 色界之初禅天共有梵众、梵辅、大梵天之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凡是有佛来人间成佛,他是头一个请佛转*轮的人,也是一个离欲最清净的人。这里以他来比喻极乐菩萨,个个离欲清净,生善自在。
(11)最上首 最高、最胜的意思。
(12)尼拘类树 华译纵广树,是印度的一种树名,其树枝繁叶茂,庇荫广阔。以喻极乐菩萨,大悲自在。
(13)金翅鸟 八部众之一。翅羽金色,两翅张开有360万里,常取龙为食。《六十华严经》第36卷说:“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奋勇猛力,以左右翅搏开海水,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如来亦复如是,以佛眼观法界一切众生,有善根熟者,以止观两力,搏开生死大海,除灭一切妄想颠倒,安立如来无碍之行。”这里以金翅鸟之大威力,来比喻极乐菩萨,威力自在。
(14)众遊禽 即众鸟飞空。鸟过长空,不留痕迹,以喻极乐菩萨,离相度生,大行自在。
(15)无所藏积 是说极乐菩萨虽应现十方,广作佛事,但无住无著。无住即无藏,无著即无积。犹如众鸟飞空,不留痕迹。
(16)牛王 牛中之王。《胜鬘经》曰:“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以喻极乐菩萨,形色自在。
(17)象王 象中之王。佛经常以象王喻佛,佛为调御丈夫,菩萨亦如是,这里以象王喻极乐菩萨,行愿自在。
(18)狮子王 即兽中之王。狮王一吼,群兽慑伏,以喻极乐菩萨,无畏自在。

旷若虚空①,大慈等
   (这是赞叹极乐菩萨体用无碍)
   极乐世界诸大菩萨,虽然已悟我空法空而证自性清净心,却又从清净心中生出大慈大悲的心来,平等的去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不动真际,徧应十方的情形,正如虚空虽然毕竟空无,但不障碍任何事物之生起。
附记1:此二句经文,前一句说的是体,后一句说的是用,正所谓“无尽空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以之比喻极乐菩萨,体用无碍。又前一句说的是真空,后一句说的是妙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说明极乐菩萨,从体起用,无往生心,而大慈大悲,等视众生,普度一切的力用。
附记2: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如此的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自己圆满具足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没有动摇的!没有想到自性自能生出万法来!”近代禅门宗师虚云老和尚曾经解释说:“前4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由六祖大师的话和虚云大师的解释,我们不难明白,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性清净心,是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是自在无碍的。正如《法华经》之所说:“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极乐菩萨,莫不如此。《法华经》说的是一乘妙法,而极乐菩萨广说的正是一乘妙法之净土法门。

摧灭嫉心③,不忌胜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⑤,建法幢⑥。曜慧日⑦,除痴暗⑧。
   (这是说极乐菩萨自他二利具足圆满)
   他们已摧灭了人类的劣根性之一的嫉妒心,绝对不会妒忌别人胜过自己。又一心一意地追求正法,不证无上菩提,不得大般涅槃,誓不罢休。时常都为众生演说妙法,从来不感到疲倦、劳苦。他们大鸣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以破除芸芸众生的愚昧和无知。

修六和敬⑨,常行法施志勇精进⑩,心不退弱(11)。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12),等无憎爱(13)。唯乐正道,无余欣戚(14)。拔诸欲刺(15),以安群生功慧(16)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17),游诸神通(18)。
   这些大菩萨,人人都修六和敬,互相尊敬、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又互相法施,交换修行的心得,皆立志勇猛精进地自行化他,像这样的心永远也不会退却或转弱。
   他们如同世间的明灯,能照破一切痴迷和黑暗;又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令人凡事吉祥如意。这些菩萨皆已究竟一生补处,具有大智,常作一切众生的导师,同体大悲,平等的普度一切众生,没有憎爱的分别。由于已具大智,所以唯乐无上之正道,安住于空、无我之理,因心无所住,故无欣喜或忧戚的感觉。
   他们善以佛之正法,把沉溺于爱河欲海中之芸芸众生救拔出来,皆置于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像这样的功德和智慧太殊胜了,故为一切世间天人声闻菩萨所尊敬和赞叹。他们一面灭除自心之贪瞋痴三毒,复本心源以自利;一面又成就六通,以种种神通遊戏世间,普度众生以利他。
◎注释
①旷若虚空 空旷有如虚空。《释摩诃衍论》说虚空有10种的含义,即:无障碍、周徧、平等、广大、无形相、清净、不动、绝对、空空、不可得。
②大慈等 平等的大慈大悲。
③嫉心 妒嫉心,为二十种随烦恼之一。
④不忌胜 不会妒忌别人胜过自己。
⑤击法鼓 击鸣法鼓。“法鼓”是比喻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遥远。
⑥建法幢 建立法幢。“法幢”是比喻妙法高耸,如幢幡之高悬。这也是比喻佛菩萨说法,能摧伏邪魔。
⑦曜慧日 比喻菩萨的智慧光明如日,能照破无明黑暗。
⑧除痴暗 消除众生的愚痴和暗昧。
⑨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说,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⑩志勇精进 立志要勇猛精进地修行佛法。
(11)心不退弱 学佛的心永远不后退或衰弱。
(12)常为师导 常作一切众生的导师。
(13)等无憎爱 平等的普度一切众生,没有憎爱的分别。
(14)无余欣戚 因心无所住,故无欣喜或忧戚的感觉 。
(15)拔诸欲刺 拔除众生种种贪爱和欲念。“欲刺”是形容贪欲如芒刺能伤害人。
(16)功慧 功德和智慧。
(17)灭三垢障 灭除由贪、瞋、痴三毒而引起的种种障碍,其障碍如令人堕落于三恶道是。
(18)遊诸神通 以种种神通遊戏人间,随缘度生。

因力①、缘力②、意力③、愿力④、方便之力⑤、常力⑥、善力⑦、定力⑧、慧力⑨、多闻之力⑩。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11),诸通明力(12)。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这是说极乐菩萨福慧二力具足)
   他们都有福德与智慧之二力,诸如: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还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以及正念止观、六通三明、如法调伏诸众生之力等等。像这许多的力用,他们都已圆满具足了。
附记:从因力至调伏众生力,一共有13种的力用,若加上六度之力,则共有19种力用, 但归纳起来,只得二力,即福德与智慧之力。此福德与智慧二力,相辅相成,不即不离,谁若是具足成就了,便是成就诸佛之卢舍那报身。而极乐菩萨,个个莫不如是圆满具足。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13),修空无相无愿三昧(14),不生不灭(15)诸三昧门(16),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这是说极乐菩萨具足相好)
   除此之外,极乐菩萨无不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以及无量的功德和种种辩才,这是没有人可与之相等的。他们的福慧虽然已经具足,但是仍时空无尽的继续增上,还不停地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因此常为十方诸佛之所赞叹。
   他们已经到达究竟圆满之彼岸(即佛之果地),不但成就三乘共修之空、无相、无愿的三三昧,更成就了大乘不生不灭的一切正定,从此永远地超越了声闻缘觉之境界。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这是结叹功德无尽)
   世尊告诉阿难:极乐世界的菩萨,成就如上所说之无量功德,我今天只是简略地介绍而已,如果要详细地说,纵使百千万劫,也是说不完的。
◎注释
①因力 “因”指主要的原因。又分为正因和助因二种,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叫做“正因”;过去所修的一切善法,能生出世善法功能,叫做“助因”。
②缘力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叫做“缘力”。
③意力 闻法之后,发出无上菩提心,叫做“意力”
④愿力 依愿起行之力。又诸佛菩萨的本愿,都叫做“愿力”。
⑤方便之力 菩萨自利利他皆能善巧方便,叫做“方便力”。
⑥常力 常行佛法,至心精进,叫做“常力”。
⑦善力 所积集的信愿行三资粮,叫做“善力”。
⑧定力 定心一处,而不散乱,叫做“定力”。
⑨慧力 彻了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叫做“慧力”。
⑩多闻之力 于佛教法,无不知晓,或读诵大乘,深信因果,都叫做“多闻力”。
(11)正念止观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叫做“正念”;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叫做“止”,每一句佛号,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做“观”。能如是念佛,则能成就“正念止观”。
(12)诸通明力 “诸通”指六通,“明”指三明,极乐众生人人皆具六通三明,叫做“诸通明力”。
(13)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意思是说菩萨已达到圆满之佛的果地了。
(14)空无相无愿三昧 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昧。见前面第66页之解释。
(15)不生不灭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又“不生”即非有,“不灭”即非空,由此可见,一切众生的佛性,和一切法的法性,都是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的。
(16)诸三昧门 三昧有三乘共修的三三昧,也有大乘不生不灭之三昧,故曰“诸三昧门”。


{返回 陈义孝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九 劝进往生
下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七 菩萨修持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六 弥陀说法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十九 道场宝树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八 真实功德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卄三 八功德水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一 劝修十善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十一 积功累德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释经题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八 化周现瑞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六画~卅三画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十三 国土严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栏目: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禅悟密法 止观与大手印[栏目:果煜法师]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26[栏目:佛学问题解答]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发四无量心[栏目:雪漠]
 刘翔 生活是一种坚强[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内观禅修法 左鼻右鼻之呼吸疗效[栏目:护法法师]
 决定往生[栏目:慧律法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广六位心所──善心所[栏目:韩镜清教授]
 三、日出日落又一天[栏目:宁玛的红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