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我见不除 修行无益(本幻)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70

我见不除 修行无益 

本幻

  一般人认为参禅的人,全仗己力,所以容易出现魔事。而念佛之人因为仗他力,所以诸佛护念,不会生魔事。但在论魔事上,省庵大师显然是不同意这个观点,大师认为:“夫参禅、念佛,论其难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论魔事,二俱不免。”
  参禅和念佛虽有自力和他力的难易之分,但就魔事而论,两者都不难避免。正如大师说的“魔事之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而“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大师特别强调现在一些初心行人,或暂时得到一点轻安,就说自己已得事一心不乱了。初开浅解,就认为已经得理一心了。更有些不达善巧方便,急欲舍身的。这一后果就是如大师所说的“魔鬼因之遂入其体,为疯为狂,都不觉知。”而那些心不谦虚,又自己不能觉察的人因不觉察故,所以我见增长。少有所得,就生骄慢,讥嫌同学,诽谤行人,虽然有修行,也终成魔事。所以大师说: “夫众生生死,以我见为本,我见不除,修行无益。”
  而对于那些认为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就能决定往生,何必要有善友、经教的见解。省庵大师也是极力批评的: “是何言欤?世间小技,尚不可无师,况念佛为出生死要门,若无善友、经教,从何开发,谁为引导? 《观经》下三品,皆是临终善友开发,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则不必言矣。须知从凡至圣,由易至难,莫不以善友、经教为根本。汝不因经教,何由而知净土法门,而生信向耶?”大师又指出上根人学习净土,只看一部《阿弥陀经》则可,而中、下根人,必须广泛阅读净土诸书,明了信愿行三法之间的差别之相。再外加善友的警策,自己的内心以虚心觉照。这样才能免于魔事,而后念佛的功效才可以日日进步。要不然就像大师说“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其祸可胜言哉!”可见现在某一些人提倡学净土只能学一部经,不要看净土诸书,认为多看各大祖师的净土论著,就是不老实就是夹杂,这显然是有违省庵大师之意的。
  细读《省庵大师语录》,大师那无尽的大悲心,不禁涌现在我们的眼前,就像大师在往生前说:“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这真是念念不忘苦众生,时时相邀往西方!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中言到“清雍正间,省庵法师,住持梵天。宏阐净土,不遗余力。其劝发菩提心文,堪与日月争光,虚空等寿。”印祖这一赞叹形容省庵大师真是恰到好处,一点都不为过。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世章嘉活佛的贡献(李才仁加)
下一篇:直心深心回向心(智谕)
 出世与一切皆空的含意(印顺法师)
 念佛的意义(山口益)
 对话一:佛教复兴靠什么
 修行与戒律(钱志鹏)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欧阳镇)
 动静忘怀,水清月现(虚云禅师)
 怨恨的本质——沉溺于爱欲生死的轮回苦海(水莲)
 祖师如何运用公案(李元松)
 吃长素(觉华)
 德山禅师轶事(慎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93.云门骤变受奇刑 As Yun Men suddenly changes, undergoin..[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七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