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百喻经》中的大乘佛学思想(蔡宏)
 
{返回 大乘佛教理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36

《百喻经》中的大乘佛学思想

蔡宏

    《百喻经》产生于公元150年以前,那时大乘经典已陆续出现,随后大乘佛教诞生。大乘佛教思想在《百喻经》中也得到了反映,如《送美水喻》故事中说“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这是对《法华经》思想的阐述。而大乘佛教初期以〈般若经》的影响最大,《百喻经》由于与中观学的诞生时代相近,所以从经中也可以看出龙树的般若中观思想对它的影响。

一、中道思想

    经中的《梵天弟子造物因喻》故事中说:“诸佛说法,不著二边,亦不著断,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说法,诸外道见是断见常见,便生执著。”这里说的不著二边,就与龙树讲缘起中道思想相近,不著两边就是说万法因缘而起,既不是恒常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而是缘起的假名有和自性空是一体的两面,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故事中接下来说的“亦不著断,亦不著常”,这也正与龙树《中观·观因缘品》中说的八不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相似。这八不排除了人们对概念名相的一切执著,其中以生灭概念为最难破除,破除了生灭,也就破除断常、一异、来出。因为不生不灭,则其它三对范畴也就同样不能成立了。
    而在第九十四个故事《摩尼水窦喻》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中道思想:“生死之中,无常、苦、空、无我,离断常二边,处于中道,于此中过,可得解脱。”认为人能以空否定对事物的实有的执着,又能不执着于空,离断常边见,看到事物是缘起的,是空,但又同时看到事物是有假名的存在的,这样同时看到事物的假名有和自性空,就是佛教的中道正见,就能得到解脱了。第五十六个故事《索无物喻》中也讲到了这种中道思想,故事中说有两人在路上帮人推车,拉车的人答应以“没有东西”报答他们,结果当这两个人索取报酬时,自然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没有东西”只是一个虚假的名称而已,并无实物。故事后面说:“若无物者,便生无所有处,其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这里是教人看到“无物”只是概念,从而知道万物只是假名有,就能当下即空,无奈世人执着于法有,说了一个“无”,就执着于无了,人能不执于有,又不执于无,也就能见到佛教的中道了。

二、识的虚妄

    《百喻经》由于深受诸法无我思想的影响,所以它就否定了心识是恒常的看法。《病人食雉肉喻》的故事中,讲到一个医生叫病人吃一野鸡来治病,病人吃了一只就不再吃了,因此病就没有治好。故事后面说:“一切外道,亦复如是,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这个故事里,执著于心识为常的人被称为外道,被认为是执于常见。因为从缘起理论上看,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心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百喻经》中说:“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法,常恒不变。”这说明当时人们在《般若经》的影响下,倾向于彻底的中观缘起理论,而批判心识常恒不变的思想。《百喻经》中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揭开了后来印度中观学派和瑜咖行派争论的序幕。
    中观学是先兴起的,中观学后面,印顺法师认为是以讲“汉奖寂静印”为中心的“真常之一乘”,它多讲妙有,不空,中道,“成立染净缘,以无生寂灭性为所依;修行解脱,亦在证觉此如来法性。”此时的代表学派是瑜咖行派。瑜柳行派是讲宇宙是识变现出来的,第七识、前六识是空的、假的,而阿赖耶识是不空的。瑜伽行派讲第八识不空,这就与中观般若思想的万法皆空,有着矛盾,所以后来的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就在第八识是不是空的问题上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争论。
    中观学派的大学者月称论师认为瑜伽行派讲空不彻底,认为他们的空只是指依他起法上没有遍计执法而已,如观绳为蛇,蛇执去掉就是空。所以,他认为瑜伽行派的空是他性空,而不是自性空。同时他也反对阿赖耶识,认为它是多余的,并无其识,榆咖行派认为业在未受报之前,应该是存在的,是以种子存在于阿赖耶识之中,因此就要有一个阿赖耶识存在。月称说认为业由于自身的相续,是不会消失的。业有不同的状态,业的现行虽消失了,但他的性质和势力不消失,明显时是现行,潜行时是消失,但事实上还是相续的;只有受报后,才会真正消失,因此并不要一个阿赖耶识存在。
    中观与瑜珈行派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但后来这两学说在争论中又渐渐趋于融合了。中观学派开始以胜义谛空说为基础,吸收瑜娜行派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新的学派——瑜伽中观派。这一派认为从世俗谛上讲是唯心无境,在胜义谛上讲则心境皆无,从而融合、调和了瑜伽与中观两家的观点。后来瑜伽、中观学派在进一步发展中,又把瑜咖和中观学说统一到般若上来了。
    《百喻经》中《病人食雉肉喻》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它却反映佛教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深刻分歧,当然他在当时是站在般若学的立场上,是倾向于中观思想的,因而认为讲识不变的是外道,他预见到了这两种思想的矛盾和争论,但他或许未想到,后来竟然会有中观学派和瑜现行派两家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旷日持久的争论吧。
    《百喻经》中的佛教思想是很丰富的,它里面还用大量的故事讲到佛教的伦理思想,如对戒律的重视,对贪、喷、痴三毒的克制等等,这些思想对于认识和研究那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佛教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摘自《丛林》2000年第1、2期


{返回 大乘佛教理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思想与大乘佛教(许洋主)
下一篇: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和实践之道(朱斐)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吴汝钧)
 大乘佛教主要论点研究(王文雄)
 《百喻经》中的大乘佛学思想(蔡宏)
 北传大乘佛教的起点--纪元后西北印以“释迦佛”为中心的思想、造像与禅法..
 中国大乘佛教的过去与未来(妙喜法师)
 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讨(梁茂良)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业露华)
 中国思想与大乘佛教(许洋主)
 对大乘经的解释(唐纳德·罗佩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31经 申恕林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栏目:净宗祖师传记]
 归依[栏目:坦尼沙罗法师]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教育》支那内学院研究会开会辞[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今生不成就,来生一定成就![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课前念诵(长仪轨)[栏目:上师瑜伽·修法仪轨]
 把我们自性里的慈悲引出来[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发愿放生三百次 女儿的癫痫神奇痊愈[栏目:放生病愈]
 200.世界和平大法会 Hosting a Great Dharma Assembly for wo..[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让中国的素食飞起来[栏目:素食文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