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弥勒净土谈人间佛教的实践(见岸法师)
 
{返回 弥勒菩萨专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4

从弥勒净土谈人间佛教的实践

见岸法师

  一、前言:

  弥勒信仰渊源于印度,经过西域传至中国,从最早的魏晋时期,到信仰鼎盛的南北朝、唐代,后来被民变叛乱所利用,而被朝廷禁教,加上弥陀信仰的大力弘扬,弥勒法门遂逐渐衰微。民初虽有太虚大师、法尊法师等大德宣讲过弥勒经典及修持方法,印顺导师也在其着作中对弥勒净土思想说明其深义,但在台湾佛教的弘法当中毕竟比不上弥陀法门的兴盛。

  从佛出人间的意义来看,人间佛教不是佛法中的人天乘,而是以人间正行向上进修菩萨道而成佛,是人性的向上提升与圆满净化。弥勒菩萨将在未来的人间成佛,未来的依报环境将是清净的国土,依正二报是互相依存的,人类行为的清净会影响国土的清净,因此,未来之世的庄严、清净,必须是从今日每一个人的善言、正行去成就的,如果不如此努力,如何能得弥勒的人间净土?

  经典中对未来世之说明,应不能看做是预言,而是透过缘起正见去理解“有因有缘世间集”之理,所以,弥勒法门的信仰与修学,与其说是力求生兜率净土,等待弥勒成佛的来临,不如加强现世生活中的努力,以大乘入世的精神,做利生的事业,净化贪嗔的烦恼,这样不仅能令弥勒净土早日成就,也是契合新时代的正面向度──人文精神、社会正义、关怀土地、人际交互等。基于上述之想法,尝试从教典中去整理未来弥勒净土的特色与殊胜,做为现在人间正行的标的。

  二、弥勒法门之深义

  〈一〉成就净土的意义

  土,梵语KSetra,或略译为刹。净土又称为刹土,是指清净的地方,也是理想的修行之处。这样的地方没有贪爱、嗔恚、杂染罪恶等行为,或造恶行为的诱因;在净土中,是人人充满智慧、慈悲、和乐的善行。

  众生可以得人身为正报,必有其所依而活动的依报——即适当的生活环境。在适宜的环境修行,可以充份发挥人的三种特胜,依着三特胜的提升,又能令依报环境更趋于清净,因此,人的身心清净与器世间的国土清净,是可以互相助成而倾向于圆满。

  学佛若是以得自身的清净、现证无漏的智慧、远离忧苦的世间为修行之目的,这是声闻乘行持的重心;若是不单只求自身清净,而是成就其他众生清净为首要目的,则是大乘菩萨的特行。故在《般若经》中常言,菩萨利他的工作有二:一为“庄严净土”,二为“成就众生”,也就是创建庄严清净的世界,及令所有众生得以解脱。这任务是要从福德与智慧的增上入手,在二者修得圆满时,即能感得世界及身心的清净。菩萨是“悲心增上”,三业所行皆是为令众生远离苦恼,而其自利是从利他行中得来,换言之,是在利他事业中完成自利。因此,成就净土是大乘佛教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二〉弥勒菩萨的胜德

  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现世是已涅槃的释尊,未来则是在人寿八万岁时成等正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是贤劫千佛的第五尊佛。这项教说在《阿含经》中可以得见。因此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经文中明白表示,弥勒菩萨命终之后,并未如世尊其他的声闻圣弟子一般,入无余涅槃,这当然是因为其未得漏尽,他未得究竟是因为另有所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说:

  佛语阿难: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者净国土,二者护国土,三者净一切,四者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菩萨求佛时,以此四事故不取佛。佛言:阿难,我本求佛时,亦欲净国土,亦欲净一切,亦欲护国土,亦欲护一切。

  可见弥勒菩萨的本愿与释尊是一样的,皆为了人间净土的实现,而发愿要清净一切众生、国土,要在人间成佛。在五浊世间修菩萨行,必定是以布施、忍辱、持戒、精进、慈悲等利他行为主,若以断烦恼为主的完成出离,则与菩萨之愿心矛盾。至于菩萨真的完全不修禅定吗?弥勒在因地之修行,是以慈心为重,常常心系众生,故其不修深定,为的是不让自己耽着在禅乐当中,而失去与众生安乐的机会。因此佛陀才会说“此人成佛无疑”。

  弥勒菩萨的具凡夫身、修菩萨行,示现出从人而成佛的直径,就在身为五蕴众生的同时,可以完成自利利他的清净行,这点在当代的佛教中,对广大的佛弟子而言,应有着深刻的起信作用。

  〈三〉弥勒净土的重心

  上生兜率净土,与下生人间净土,皆是修持弥勒法门之内容,一般人言弥勒净土,多从弥勒菩萨现在所居住的兜率天(内院)而言。然而往生兜率净土,并非弥勒信仰殊胜之处,这可从二方面来看。一、从经典的集成言,《佛说弥勒下生经》比《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早出现,如后者说明弥勒菩萨常在兜率天说法度诸天子时提到“弥勒下生经”:

  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二、弥勒菩萨是释迦佛所亲授记的未来佛,释迦佛将教化弟子的责任托付给他,因此佛弟子们对于未来佛的降临人间,怀有一种期待,对人间的清净寄予希望,故谈弥勒净土,应着重在如何早日成就弥勒成佛时的世间净化。换言之,弥勒净土的价值,在于能实现人间的清净、庄严,况且发愿上生兜率净土,目的也还是为了与弥勒菩萨一同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听佛说法,同成佛道。所以与其一心追求向往来世的清净,何不多用点心在现实生活中,促使依报环境更美好,令弥勒菩萨早日下生人间,吾等也能早日完成解脱与离苦。

  当前台湾人民,大多数对整个治安并不具信心,社会上有太多不圆满之事,贪婪、嗔恚、仇恨、斗争环绕在生活周遭,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希望政治安定、社会清明,向来是岛国人民的愿望与理想,这样一种人间净土的企求,可以在弥勒下生人间的未来得到期待。这种期待,如同黑暗中的光明,所以《弥勒大成佛经》中佛对舍利弗赞叹弥勒是“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正尔当出世,彼人说妙法,悉皆得充足。”菩萨的慈心与悲愿,是光明殊胜的,这光明照耀着黑暗,有救济苦难众生的意义存在。这是代表着在五浊恶世中,实现理想的清净光明的国土,是一种对当时、当地的要求净化,与弥陀净土的佛果德的究竟圆满庄严不同,有着更贴近现实的需要。

  三、人间佛教的特色

  在科技昌明的今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缩短,甚至有“无国界”的观念,佛法在此地球村的时代,必然要有所适应。所谓适应,应该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密集交互性、互相依存的缘起相关性,看到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而不是只强调自己的出世。要做到人类的终极关怀,必须先具悲心,也就是以人间凡夫的立场,行人间正行,对利他的事急切关心,看到众生受苦难就无法忍受,希望众生都能得到安乐。所以,以菩提心、慈悲心、空性慧为原则,实践菩萨愿行,正是人间佛教的特色。

  佛法是在人间的,佛陀与其弟子常游化人间,宣说佛法,教化众生。这是大乘菩萨行的展现,所以“大乘是适合人间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问都会、市镇、乡村,修菩萨行的,就应该到处去作种种利人事业,传播大乘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情况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这是人间佛教的入世精神。这样的努力,和弥勒人间净土的完成,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四、弥勒下生时的人间净化:

  净土,其实就是菩萨因地愿行的酬报,要有因地的利他善行,才会有果地的清净庄严。如果弥勒当来下生的人间是净土,今日就必须修“和乐善生”法门,要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亲、互助、修习十善、令人世间苦痛删除,才能较快的趋向净土。经中说:

  佛语阿难:后当来世人民,无有垢秽,奉行十善,于淫怒痴不以经心,正于尔时,弥勒当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所以者何?弥勒菩萨本愿所致。

  弥勒净土与其他净土的相同,除了国土的庄严之外,还有众生的清净,以未来的人间净土来看,现在的人间应如何努力呢?以下尝试从经典的记载中,分类说明未来净土的情况,从政治清明、环境自然、身心清净、社会安定等四方面做整理,了解到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以及相应于今日的实践。

  〈一〉政治清明

  弥勒菩萨于人间成佛时,政治清明,是转轮圣王统治阎浮提的时代。佛教一向推崇轮王政治,佛陀出世,代表的是以正法教化人民;轮王出世,代表的是以仁德领导百姓,二者能够并行,是最理想的现实人间。关于转轮圣王的出世,在多数经典中都有说明,皆说彼王是以正法治化世间的英主,统一须弥四洲,具足七宝: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

  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

  轮王的统一,不是为了扩充领土,或是掠夺财货,而是为了推行德化的政治。所以经文说此转轮圣王为“法王”,是以“正法化世”,不以武力平天下,正法就是五戒十善,这代表着一种以威德化导人民的政治形态,也反应出当时印度人民对政治的理想。这理想是对群雄割据现象的一种反动,希望远离兵刃、杀戮与恐怖,希望和平、和乐的生活,人民具足正见、正行,君民之间亦如父子。所以在《长阿含经》卷第十八《世纪经》中描述这样的民主净土:

  佛告比丘,世间有转轮圣王成就七宝,有四神德。云何转轮圣王成就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谓四神德:一者长寿不夭无能及者,二者身强无患无能及者,三者颜貌端正无能及者,四者宝藏盈溢无能及者。……时转轮圣王,慈育民物,如父爱子,国民慕王,如子仰父。……当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拄,修十善行。尔时诸人民亦修正见,具十善行。

  在君主时期,是以国王的威德服众,人民只能等待真命天子;在民主时代,则是以执政者的理念与道德治国,而且民主的真义是在于人民有权利自己选择最适当的执政者。因此,一个以“正法治化、奉行十善”的国家,并不是消极地翘首企盼就会出现,而是可以积极去创建,那股力量是在每一位人民对民主的正确观念中。

  经中的七宝成就,即是军事、经济、民生、文化等,所以“轮王政治”的实现,就今日而言,关键应在于政府攸关民生的政策、政见,而能够影响及监督的,是每一位关怀自他生命的人。现在的政治生态,讲得是“民意至上”,问题是真正的民意是否有表达出来?有没有发挥监督、制衡的功能?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政治理念的机会,不论是舆论、选票乃至社会运动,百姓若要求得生活安定、安心,就必须以“民意制衡政权”,让政治保持公平与正义。

  就宗教本身而言,与政治很难毫无相关,回观中国历史,宗教可能是在政权的管理、监督之下,也可能是受到操控、迫害。从汉代开始,无论是儒、道、佛三教,只要符合政治利益时,便会受到支持或保护;如果与政治相冲突时,就会遭到严厉的监控或禁止。但是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主权在民,人民可以充份表达对政治的理念或态度,宗教也是一样。因此在民主机制之下,宗教要能在政权之下得到公平的对待,必须要每一位信仰宗教的人民,能够创建政治的运作智慧,昭慧法师对这一点有精准的观念:

  政权将宗教纳入官僚体系之中,立法加以管理。既然被管理,相对的,宗教人就应拥有与一切公民同等的权利,以争取“合理的管理”乃至“合法的保护”。

   就大乘精神而言,学佛者要学习的是菩萨的精神,人间佛教的行者,要关怀的是众多苦难的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权位,消极地要求自保,或是只愿自我解脱、往生他方,而坐看不合理的政策作为、政治势力来戕害弱势的生命,或人民的生计。若真如是,岂不与佛陀慈悯众生的悲怀背道而驰,又如何能自称为学习佛陀正觉的弟子?

  因此,一个清明的政治,应是每一个国民共同努力的成果,而这成果直接影响的就是人民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世间是因缘集起的,经典中净土的轮王治世,也就是从今日起每个佛教徒的政治观念与作为中,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所成就的。因此,“弥勒的净土成佛,本为政治与宗教,世间正法与出世间正法的同时进行,为佛弟子所有的未来愿望。”

  〈二〉环境自然

  弥勒下生的记载中,必有转轮王与净土的出现,转轮王是帝王(执政者)的典范;净土是黎民希冀的现世乐园。据《下生经》的记载,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之人间,自然环境美好且无灾害,如经典中所形容:

  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高三十里。

  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

  文中说明表达出当时的环境是“自然”的,是不加以人为的破坏与人工的修饰,所以才能“种种树木华果茂盛”,且“秽恶亦自消灭”。在缘起的世间,大自然中自有一股平衡的力量,一但有外力强加介入,作不当的管理或建筑时,不仅迫害了生态,更会危害到依之而存的人类。

  人类,甚至一切众生,都是大地所养育的,在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生灵存在的足迹。弥勒净土中阎浮提地的“平坦如镜”,除了具象的无峻岭谷壑之外,应该还代表着“顺畅、和谐、美感”,其中山、水、风、云、树、草等,一切的一切,都依着最适合的脉动而运作,所以经文中才说“时气和适”、“四时顺节”;如果自然的脉动被人为的私利破坏了,就难免有大自然反扑的重大灾难;如果人们能够尊重自然、尊重大地一切有情无情,即使有无可避免的天灾,伤害也能尽量降低。

  人间佛教的正义,是中道正见,是缘起与空性的统一。在从缘所生起的世间中,体会到没有一个生命或事物,可以单独存在的,都是彼此影响的,因此不会轻忽自己任何一项随份随力的付出,一位用心的菩萨行者,对人(众生)有着深切慈悲,对环境也有着同样关怀。人类对大自然的动作,不论大小,都会改变生态的机制,若侈言要经营大地山林,不如思考一下:“如何好好管理‘人在土地’的行为,这才是管理;是管理人在自然界的行为,不是人去管理山林、土地。”的观念。

  〈三〉身心清净

  弥勒下生的主要意义,是在强调佛法弘扬的价值,而非是救世主的降临。所以德化的政治,是外护的角色,真正令众生清净的是佛法的力量。

  在未来的人间净土中,人寿八万岁,女年五百乃当出嫁。只有三患: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关于人寿的问题,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认为与过去七佛有关,因为《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中说:“过去毗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四千岁,尸弃佛时,人寿七万岁,乃至释迦牟尼佛时,人寿百岁出现说。”而《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说到弥勒菩萨成佛时,人们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与毗婆尸佛时相同,加上释尊出世之时代为五浊恶世,于是结合成住坏空之说,认为弥勒为未来七佛之始。其实就人性而言,在极度失望或是伤害之后,人们可能会希望从头开始;就法的无常性来看,任何的事物乃至观念,也都会经过成坏的过程。所以当人类秽恶至极时,内心的梵行胜及勤勇胜,会驱使人们向善向上,又再出现极清净的国土并非不可能。

  除了色身上的美好之外,未来净土的人,内心也比较倾向良善:

  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嗔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

  修学佛法的目的,不外乎能远离三恶道苦,甚至自利利他,是故如何才可至弥勒净土?弥勒菩萨语重心长地说:

  今诸人等,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槃常乐因缘。

  这是不求自身未来能得福乐,而是心存离烦恼的愿心,然而只有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弥勒菩萨的特胜是大慈心,所以修持者必须亦以慈心庄严其行,才能与菩萨相应而生净土,并能得如上之正报善业。而其修因为何呢?经中说得明白:

  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藏,修诸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幡盖华香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布施持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净慈,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起塔供养舍利,以此功德来至我所。

  今生清净善因,是种来生善果。经文虽然说的是未来之事,实际上也是开示今日之行,行持之内容不外是六度之学,其中特别是要能“修习慈心”。慈心,是与众生安乐之心,菩萨种姓,在于以利他为重,而且是与“空性”相应无私毫染着的“净慈”。

  人间佛教的修行,是从人而发菩提心学菩萨行,从菩萨行而渐至成佛。菩萨行就是点滴身语之业,都是从“缘苦众生”而生,所以“如为众生,为人群服务,做种种事业,说种种法门,任劳任怨,舍己利人,是直接的利他。修禅定,学经法等,是间接的利他。”事不分大小,业不论强弱,只要对众生有利,就能精进为之,将慈心的表现,在众生平等之理念下,扩展到每一有情身上,如此慈念之力,就是学习菩萨之行,更是促成人间成为净土之因。

  在弥勒净土中,不仅环境清净、人们和乐,即使鬼趣众生亦是顺向正法,达到依正二报的一致,如《佛说弥勒下生经》中云:

  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

  弥勒下生人间成佛,以人来说,是成就佛果的胜德;以法而言,弥勒下生的动机应是与其他诸佛一样,为了说法教化众生而来,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鬼趣众生能“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是突显出当时佛法弘盛之情形。

  〈四〉社会安定:

  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既有个人超脱的一面,更有整体社会在现实中改善的一面。社会的安定,来自经济及治安二部份,而反应在每一个家庭中。在弥勒净土中之经济生活是:

  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财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

  未来人间净土的经济,是富裕的,自然的,无所匮乏的,居住之处,端严殊妙,有种种的真珠罗网覆于窗牖之上,城邑舍宅及巷里,没有细微土块灰尘,甚至是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聚。这样的景致,说明当时的人对财宝的态度:

  所谓金银珍宝、车渠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在重视金钱财富大过于重视伦理正义的今日,许多人作抉择的思考依据是财物的有无。当人们一但受到金钱的诱惑,就容易造作恶业,这应当是古今皆同的现象,只是何时才能看清楚钱财的真相,不受其牵制,才是真正的富有。“净土思想的原始意义,是充满人间现实性的”,经典中的文字也许正是反应出佛灭百年之后印度人民对金钱宝物的反思,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与佛法的教化中,看出人类烦恼造业之因,是来自于对财物的迷失与追求。

  在现实社会的经济体制中,每个人想要生存,就无法不运用金钱,不能如经典中那样将金钱视如敝履,“各散在地,无人省录”,但是一位人间菩萨行者,必须以性空智慧去透视财物,知道一切财物皆是无常;也要能从缘起的方便去看待财物,深知能以财物布施作福,利益众生。如此既能避免过失,也可藉此修集善业福德,作成佛的资粮。

  由于生活无所忧虑,又有宿世善因,所以未来净土的社会是祥和的,不仅没有天灾刀兵贼祸,人与人之间更是谦逊和敬:

  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顺。

  这样的美好社会是任何人都希望能见到的,但是人类社会是由多元的价值体系及伦理法则所建构的。如果人心充满自私、功利、冷漠,行为乖离、权斗、伪善,无法对人、对环境有所关怀,那么如何能够达到夜不闭户的安全,无诸灾难的安定?反之,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慈心实践十善行,要达到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就不是遥不可及。所以,未来的人间净土,是要从现在的人间善行开始做起。

  五、人间净土的源流

  佛教中的净土思想,在还没有发展成现在的他方诸佛净土之前,是现实人间国土的佛化与净化,其来源应是经典中所传的北方乐土。北俱卢洲是四大洲之一,依地理考察应是印度北方的山地,彼土胜过其它三洲,《大楼炭经》第一(郁单曰品)说:“郁单越(俱卢洲)天下胜于其他三天下,复为最上,故名郁单越。”经文中记载着彼洲是山地,人民在树林中生活,以简单的物质,过着无诤、无贪的纯朴生活,而且人心更是质直善良。

  《佛说弥勒菩萨下生经》载:“时阎浮地之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而取之,如今优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既然四大洲中最殊胜之处,是北俱卢洲,而未来弥勒菩萨成佛之处,是南阎浮提,经文却将二者连结,有学者认为是雅利安人把对北方故乡(帕米尔高原一带)的怀念,化为钦慕的理想国。但也许是佛弟子们注意到现实国土不圆满,希望有所突破,希望此时此地有个美好的人间净土。所以早期的佛教虽不言他方净土,但对未来现实人间的清净、庄严仍存有一个期待。

  六、结语

  以仁慈为特德的弥勒,应是吾人内在仁慈心的具象化,弥勒净土则是人类对现实世间的理想化;关心此时、此地的人事,就是透过慈心的具体表达,将这个理想逐步地实现的开始。今年某日,在登山路上,与学生们谈到人间净土的理论,身后一位山友说道:佛教讲净土如同国父讲大同世界,有可能实现吗?翻开报纸,坏消息比好新闻多,各县市都有杀盗淫妄之事,浮现人心的贪婪、嗔残,如此的社会,自保都来不及了,如何净化?

  这样的想法,应该是现在多数台湾人的疑虑,然而人之所以比其它有情殊胜,在于有忆念、梵行、勤勇三种特性,可以感受到苦难、无常、不圆满,而想要超越,想要增加生活的质素,这就是所谓的生命力。“人性中,常是好的坏的同时发展,这是人还不能摆脱情识为主导的本质。”但是这股向光明的生命力量,会使人性中好的一面不断增进,达到转染成净之目标。

  另外,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不可能,不愿意努力,那么即使简单之事也会变成毫无希望;反之,艰困之事,如果有人不放弃,虽只是一、二位有道德勇气、正义自觉的人,去带动大众,连成少数人,甚至凝聚为多数人的共同意识,众志就可以成城。

  所以,学佛之人当善用人的三种特性,以人菩萨正行,从十善业开始,学习“和乐善生”的法门,以完成净土的实现。对于净土的正见,印顺导师是这样说的:“要在社会和平,物产繁荣为基础上,加上智慧与慈悲,真理与自由,佛法流行,才是佛教徒仰望的净土。”


{返回 弥勒菩萨专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弥勒经典和弥勒信仰的民族化(杨曾文)
下一篇:弥勒笑容的启示(齐晓飞)
 大肚弥勒——宽容、和善、智慧、快乐的象征——由《兜率龟镜录》说起(周齐..
 论往生难易(窥基大师)
 弥勒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何劲松)
 弥勒菩萨就是自己自性的慈悲(净空法师)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印顺导师)
 从《赞弥勒四礼文》看唐玄奘的弥勒净土思想(继平)
 怎样赴龙华三会?(太虚大师)
 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慎言)
 从弥勒净土谈人间佛教的实践(见岸法师)
 略说弥勒禅法的修习(明夷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栏目:佛法与婚姻]
 浅说三界轮回与无法回净土的原因[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讲到人家听不懂,就不算讲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栏目:圣严说禅]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三[栏目:宽运法师]
 摄大乘论 第113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人死之后,用天葬的方式处理尸体,这个有罪过还是有功德?[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四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要「讲」让你怎么开悟,很简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四谛[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