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弟子的本分(朱景东)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63

《佛弟子的本分》

  庐山东林寺《净土》杂志副主编 朱景东(法名:梦度)

  一、“和谐”的内涵

  营造一个和谐的世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周易》上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和谐”的内涵,丰富而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笔者浅陋的学识,认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八个字可以概括。各安其位是因,各得其所是果,一个能够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里,各安其位是关键。所谓各安其位,是指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守住自己的本分,明白自己在社会大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安其位,谋其政,不越位,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人人如此,社会怎会不和谐?不少人指责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不负责任的思想,其实这些人哪里知道,这八个字恰恰是一剂消弭乱源、达成和谐的良方妙药。

  信佛学佛的人,在我们国家据估计有一个多亿,而每一个佛弟子能否明白自己的本分呢?讨论一下佛弟子的本分,应该是有意义的。

  二、怎样才算是佛弟子

  笼统地讲,一个人只要受了三皈依,就算是佛弟子了;严格地说,则还远远不够。只有当一个人接受了佛陀所开示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信),愿意按照佛陀所教导的道理去生活(愿),并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实践佛法(行),具足信愿行,才算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佛弟子。

  佛弟子又可以分为在家众和出家众,下面简略地说说各自应守的本分。

  三、出家人的本分

  依圣言量及祖师大德们的教言,出家人的本分可概括为四句话:“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老实修行。”

  舍家弃欲,行作沙门,此是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出家所为何事?唯在了生脱死耳!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旅泊三界,轮转六道,受苦无穷。故印光大师屡屡以“死”字劝诫行人,“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学道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可成”。此是真为生死,亦即出离心。

  孔子总结儒家学问的纲要,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大乘佛法的核心则在于菩提心,展开谈,即是我们早晚课常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愿成就无上的佛道,即志于道;愿断除无尽的烦恼,显发本具的光明性德,即据于德;愿度尽九法界一切众生,即依于仁;愿学习八万四千无量的法门,即游于艺。此是发菩提心。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证果。概言之,即信愿行。信我与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然以妄想执著故,不能证得,故愿我与一切众生断除妄想执著,证得吾人本具的佛性。信愿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信愿的确立与坚固,即是实相正见逐步获得的过程。信愿如目,行持如足,有信愿而无行,譬如无足之人,必不能抵达宝所。因此最终要落实到实修上,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此是以深信愿,老实修行。

  衲僧本分,在此四句。僧人若能守住本分,则上可以圆成佛道,下可以普利群萌;外可以辅翼治道,内可以复兴教宗。本分以外之事,皆属不急之务,当弃之如敝屣。

  四、在家居士的本分

  居家学道之士,谓之居士。在家佛弟子的本分,亦有四句。印光大师开示云:“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何为敦伦尽分?吾人生活在人伦世界,则必然有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所谓父子、夫妇、兄弟、君臣(上司与下属)、朋友。吾人必然在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中扮演种种角色,对儿女,我们是父母;对父母,我们是儿女;对上司,我们是下属;对下属,我们是上司;等等。人际关系的和谐,端在于敦伦尽分。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称之为“人伦十义”。若人人能够做到敦伦尽分,则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无事;若父不慈子不孝乃至君不仁臣不忠,则必是衰乱之世。

  《周易》云:“闲邪存其诚。”意谓防非止恶,以诚敬对待人与事。修身做人,贵在诚意。人有至诚,则易与人相处;彼此信任,做事易于成功。与真诚相对的则是虚伪,如果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口蜜腹剑,阳奉阴违,大家都带着假面具生活,那将是多么的可怜可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义甚浅显明白,三岁小孩皆晓得;履践则甚为艰难,八十老翁犹行不圆满。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宣说的,佛弟子宜随顺佛语,勉力行之。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四句属世间善法,是修道的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老实修行”,此四句属出世间善法,是修道的正行。合而言之,这八句话,实际上是佛弟子修行的道次第。在家居士在圆满世间善法的基础上,亦应积极修持出世间善法。而最圆顿直接、方便究竟的修行法门,则莫过于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了。

  五、僧俗二众的相互关系

  僧伽为佛教的内护,居士为佛教的外护,两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僧众有弘法利生之责任,居士有护僧护教之义务。僧有僧的本分,俗有俗的本分。僧若不能老实修行、弘法利生,是为失职,逐渐会失去社会对僧团的崇敬。然而,僧从居士中来,在家居士若不能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则僧众的根基总难牢固。

  明清已降,居士在佛教中发挥的力量与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僧俗二众的本分没有变。居士虽然可以在弘法利生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住持佛法的根本在于僧团,这是佛法的幢相。如何使僧俗二众和谐相处,共同护持圣教,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大问题。

  六、以戒为师,淡泊乐道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老实修行”,这三十二字,是古时大德对后学的谆谆教诲,圆满地开示出大乘佛法的道次第,佛弟子当奉为圭臬。这里面一个根本的精神,即是“以戒为师”。持戒能得清凉,持戒能得解脱。吾人能以戒为师,守住这三十二个字,于世间,便是真君子,于出世间,便是真佛子。淡泊乐道,弘法利生,在这个五浊恶世,标立出佛教高洁的法幢,则芸芸众生自有归依之方,茫茫六道必有停转之日。

  谨愿:
  佛所游履,
  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南无阿弥陀佛!

  2007年9月3日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提升21世纪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朱明忠)
下一篇:提升素质 树立形象(崇航法师)
 试论展示当代佛教形象的几个重点(法量法师)
 对「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的思考(释中观)
 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宇恒伟)
 树立僧格——佛教公众形象之关键(明法法师)
 以三学内强素质 以弘法外树形象(如意法师)
 佛教的和谐思想实践与道风建设(宏演法师)
 提升当代佛教社会形象最佳途径略谈(邓子美)
 略说佛制安居的时代意义(普正法师)
 重要的历史经验:强化寺院和僧团教育(孙昌武)
 读书札记·“著了袈裟事更多”(徐麟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修净业人还是老实为好?[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解脱之道讲记 c5 一、正见[栏目:体方法师]
 解行相资[栏目:如瑞法师]
 了义明灯 中篇 步上解脱道 脱离轮回海 九、端正学佛的动机和心态[栏目:东宝·仲巴仁波切]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三讲 智慧品[栏目:卓格多杰仁波切]
 学会给自己当医生[栏目:法清法师]
 出家意味着什么[栏目:济群法师]
 法华经讲演录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栏目:太虚法师]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三节 道绰和善导的净土教[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我”只是一种假相[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