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庐山慧远的涅槃观(香川孝雄)
 
{返回 涅槃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9

庐山慧远的涅槃观
  
香川孝雄

  序
  “涅槃”作为佛教徒最终的目标,从原始佛教以来一直被热心地追求着。在中国,各宗派对涅槃的研究都非常盛行,各自有着独特的涅槃观。例如三论宗的吉藏在《中观论疏》卷十本的“涅槃品”中介绍印度佛教的传统时说道:“成实者,明本始有二种涅槃。十地师明性净方便净。……摄大乘论四种涅槃。一本性寂灭,二有余,三无余,四无住处。”(大正藏四二、一五五a)天台智顗在《金光明经玄义》上卷中论述道:“云何涅槃。性净圆净方便是为三。①不生不灭名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故名我,我故名净。涅槃既即常乐我净。”(大正藏三九,三b)智顗的这一学说,是在地论师的学说上加上圆净涅槃,而且还受到了由昙无谶传译的《大般涅槃经》中的涅槃四德学说的影响。与以上的学说相比,净土教又是怎样对“涅槃”进行论述的呢?就净土教而言,由于将往生极乐世界放在比涅槃更重要的地位,所以对涅槃没有很多的论述。但是,只要是佛教就不能不论及涅槃。本文的目的在于对被认为是中国净土教第一祖的庐山慧远进行探讨。
  一、庐山慧远的净土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等有关净土的经典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无法认为这些经典所论述的阿弥陀佛信仰马上便被中国人所接受。从文献上来看,《法苑珠林》卷四②的晋·阙公则(265-290年之间卒)、《梁高僧传》卷十一③的竺僧显(221年顷)、同书卷五④的竺法旷(327-402年)的传记中可见到关于信仰阿弥陀佛,希望往生极乐世界的记载。此外,有关阿弥陀佛像的确切资料,当数支遁(314-366年)的《阿弥陀佛像赞并序》。⑤但是实际上,具有教团组织,而一心归依阿弥陀佛,从事念佛实践的最初的人当数庐山的慧远(334-416年)。慧远所生活的东晋时代,老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流。慧远的传记载于《出三藏记集》卷十五⑥,及《梁高僧传》卷六⑦,其中记载:“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博综六经。尤善庄老。”由此可以看出慧远曾欲走仕途之路。慧远二十一岁时为避战乱,欲赴江南,向苑宣子求学。但因往路被阻,未达目的。在偶然的机会听到了道安的名声,便前往太行山中的恒山拜访道安。聆听了道安对《般若经》的讲说,豁然开悟,遂醉心于道安的般若经教学之中。并通过般若经教学,最终归依了净土教。慧远何时归依净土教并没有定说,但在晋·元兴元年(402年)慧远与一百二十三位同志一起在无量寿佛前立下往生西方的誓愿,此文由同志的代表刘遗民撰写,即有名的《白莲社念佛记》,文中说:
  “惟岁在摄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慧远,贞感幽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清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奉以香华敬荐而誓焉。”
  ⑧文中的“摄提”是寅年的别称,由此可知此年相当于元兴元年,正值慧远六十九岁,处于人生的圆满成熟期。在佛教界则是鸠摩罗什进入长安的第二年,这一年鸠摩罗什翻译了《阿弥陀经》。如果《无量寿佛经》是由佛陀跋陀罗与宝云共译的话,则还未翻译出来,但它的不同译本《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则已经翻译完成。然而,从慧远的遗文来看,引导他信仰阿弥陀佛的则显然是支娄迦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慧远的《念佛三昧诗集序》这样写道: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⑨
  文中提倡了念佛三昧。此外,慧远在与鸠摩罗什来往的书简中,对《般舟三昧经》用梦来比喻见佛表示怀疑,而提出了疑问。10
  以上可以看到,慧远在《般舟三昧经》的引导下信仰了阿弥陀佛。但是如此醉心于般若教学的慧远为何归入净土教呢?关于这一点,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般舟三昧经》而得到理解。因为《般舟三昧经》中是以般若、空的思想为依据来论述见佛三昧的。比如三卷本的“行品”中,将净水、磨镜等所映照出的自身的影子做譬喻,影子亦不从内出,亦不从外入,与此相同,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大正藏十三,九五c)。这里所说的,与《道行般若经》卷十的“萨陀波伦菩萨品”中昙无竭菩萨的回答是一致的。萨陀波伦菩萨问道:“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昙无竭菩萨回答:“无所从来,亦无所至。”(大正藏八,四七三c)又《般舟三昧经》“行品”中说:“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之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并用梦中同淫女共栖宿之譬喻来加以说明(大正藏十三,九五a-b)。《道行般若经》的“昙无竭菩萨品”中将般若波罗蜜之本无以“梦中与女人通,视之本无”的譬喻来加以说明(大正藏八,四七五a)。很明显这是参照《般舟三昧经》而做的论述。其他还如《道行般若经》的“萨陀波伦菩萨品”中,萨陀波伦菩萨听了般若波罗蜜的教诲,得见十方诸佛三昧之文;又如彼菩萨闻佛深法,得六万三昧之文,皆可以看到“悉见诸佛三昧”(同上四七四a)之名。“昙无竭菩萨品”中也出现了“悉念佛三昧”(同上四七六a)之三昧。《般舟三昧经》“行品”中也说:“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无所从生法乐(无生法忍)。即逮得阿惟越致。”(大正藏十三,九五b)它论述了般舟三昧即为在逮得空之时所展开的境界。如上所述《般舟三昧经》和《般若经》有着密切的关连,所以,学习了般若教学的慧远,其信仰因《般舟三昧经》而归向净土教,可以说是很自然的事。
  二、慧远对涅槃的理解
  本文的主题为涅槃,那么慧远对涅槃又是怎样理解的呢?慧远本人并没有单独论述涅槃的文章,但在他与罗什的来往信件就法身所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略窥一斑。他问道:“经云:法身无来无去,无有起灭,泥洹同像,云何可见,而复讲说乎。”11这里所说的“经”,正如前人的研究12所指出的,指的是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七中的“诸佛法身无来无去”(大正藏八,四二一c)之文。针对慧远的提问,罗什回答道:
  (一)佛法身与变化相同,无四大五根,如水中月、镜中像。
  (二)佛法身由法性所生,故久住如同泥洹。
  (三)法身之所以“无来无去”,是因为法身的实相如泥洹,无为无作。
  对罗什的回答,慧远论述了对以上三点所领会的要旨,但在回信中,慧远却将第(三)之法身“无来无去”故与泥洹相同,提到了第一位。这可以说是因为慧远对其自身所最为依凭的《般若经》和《般舟三昧经》所共同论述的“无来无去”最为关心吧。慧远就是这样理解佛法身与泥洹皆为无为无作的。
  在慧远值得注目的著作中还有《沙门不敬王者论》。13此著作是慧远针对桓玄关于沙门是否应该礼敬王者的提问,明确出家法与世间法的不同,并论述沙门无礼敬王者的必要。在第三“求索不顺化”中慧远论述道:
  “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是故经称,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14
  也就是说有情之物招报应,报应生轮回,此生存充满痛苦,无有断绝。与此相反,泥洹是不变的境地,是超越了苦的世界,所以应使自己的心与超越的世界——泥洹相冥和。
  三、《般舟三昧经》中的涅槃
  仅就以上慧远的遗文来看,慧远的涅槃观,与其说是净土教学者式的理解,不如说是般若学者式的理解。那么指引慧远信仰的《般舟三昧经》又是怎样论述的呢?其“行品”中这样写道:
  “陀和。菩萨于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大正藏十三·九五b)
  这里论述了见佛与往生,并说都能由念佛而得成就。关于念佛,这样论述道:
  “欲见佛,即念佛,不当念有亦无。我所立如想空。”
  这时明确了超越有无的空的念佛。又进一步论述道:
  “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如来)。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同九五b-c)
  论述了通过空的念佛而见佛,无想的境界是泥洹。
  慧远从般若、空的立场来理解泥洹,不但与《般舟三昧经》的教说不矛盾,反而可以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理解。
  注释:
  ①在《法华玄义》第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五b-c)中,智顗在介绍地论师的二种涅槃的同时,论述了三种涅槃。
  ②大正藏五三,六一六b。
  ③大正藏五,三九五b-c。
  ④大正藏五,三五六c。
  ⑤《广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五二,一九六b-c。
  ⑥大正藏五五,一九b-一一c。
  ⑦大正藏五,三五七c-三六一b。
  ⑧《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慧远法师传,大正藏五五,一九c。
  《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大正藏五,三五八c-三五九a。
  ⑨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三四七页。
  《广弘明集》卷三,大正藏五二,三五一b。
  10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一六五-一六九页。
  《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次问念佛三昧并答”,
  大正藏四五,一三四b-一三五a。
  11《大乘大义章》卷上,大正藏四五,一二二c。
  12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遗文篇,二一四页。
  13同前八六页,三七九-三八页。
  《弘明集》卷五,大正藏五二,三c。
  14大正藏五,四七a-c。


{返回 涅槃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原始佛教涅槃概念辨析(单正齐)
下一篇:“杂阿含经”论涅槃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开(张曼涛)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
 庐山慧远的涅槃观(香川孝雄)
 佛教之涅槃观
 涅槃思想研究 简序
 什么是涅槃?(洪修平)
 杂谈《杂阿含经》的涅槃思想(明远)
 试析《大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湛如)
 简述中国佛教的涅槃思想(方立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再回首,梦断归途[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栏目:万行法师]
 第六十四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佛教之“现代说法”——佛教现代化的一个实证[栏目:吕建福教授]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唯识学上的转依义(戒斌)[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二讲[栏目:慧祥法师]
 十三、吃肉不能往生[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摄大乘论 第35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看破放下 日常生活与佛法结合[栏目:梦参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