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精神的试析(明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60

精神的试析

明真

    我曾在《法音》杂志发表了《身非是“我”论》,用日常生中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身”非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是一般人皆能共见共知的,既不深奥,更不神秘;如果读者能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照、研究拙作的论点,为是?为非?是能马上得出结论的,用不着多所饶舌了。但精神是什么?我是什么?二者关系若何?我在文章中证实了日常生活中的身、名、服饰冠履,本来皆不是我,完全是被执为我的。那么又是谁在执这些东西为我,为什么要执这些东西为我呢?有关这一类的问题,愿本探索佛学所得,联系人生实际,再作些尝试性的分析。
    主观世界中,每个人不仅皆有精神,皆有我,还有思想感情意志欲望。这是任何人皆否认不了的。否认了这些,就无异于否认主观世界,无异于否认生命和生活。如果我这样说,不算夸张——从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人类的主观精神,似乎是时候了。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人类对客观物质研究,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丰富和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还在继续向着客观物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但对主观精神的研究如果跟不上去,在日常生活中犹然任情而动,随欲驱遣,很可能就不能合理地有效地利用物质研究成果以造福于人类,相反地还可能发生副作用。我是一个佛教徒,认为佛学主要是研究精神的成果。颇有创见,能补时艰。很想聊抒一得之愚,以与佛教和非佛教的朋友共同商榷。
    佛学认为“人”是五蕴假合而有的,是完全彻底可以转变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蕴,积聚义。主客观的事物,皆是众缘积聚而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只要创造适当的条件,没有事物是不能改变的。通过分析,佛学认为人是色等五蕴组成的有机混合体。人生的净化过程,实际是对色等五蕴正确认识的过程。人只是一个假名,没有实在的自体。色等五蕴,亦皆是众缘积聚而有;只要创造适当的条件,五蕴皆是可以改变的。色,物质,摄有五根、六境。五根:眼、耳、鼻、舌、身,亦即具有五种感官的身。六境中的前五境:色、声、香、味、触,即生活的环境。第六法境,是客观物质世界在意识上的反映,即意识所缘的对象。受、想、行、识,即精神。识,共有八个识,相当于思想认识。识为“心王”,是精神结构的主要成分。受、想、行,皆是“心所”,为精神结构的次要成分。受,感情。想,约当观念。行有二义:一、造作义,即思心所,亦即意志。二、迁流义,指五蕴。五蕴皆念念生灭,迁流不息故。主客观的事物,既然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绝无离开精神而能独立存在的物质,亦绝无离开物质而能独立存在的精神。其次,在时间里,五蕴皆是念念生灭,迁流不住的,从中绝对找不到凝固不变的“常”。在空间里,五蕴皆是互相牵涉互相影响的,从中绝对找不出绝缘孤立的“一”。我想本着自己这点浅薄学识,结合人生实际,先对“精神”着重作些剖析。
    精神是什么?我认为精神是以我为中心,概括了思想、感情、意志、欲望的混合体。它是客观的存在,人类必须认真研究的。佛学认为心、心所都是即用显体,离用无别自体的。这对我启发很大。通过对实际生活反复观察思审,我发现这是完全正确的。因而认识了精神与物质的区别在于:精神是没有体积,没有形相,没有色声香味触的。是不能以眼见,不能以耳闻,不能以手扪的。但它是存在的,并具有强大的作用。没有精神,是不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也是不能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试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实证之。我们每天阅读报纸,皆能触动心绪。对报纸上反映的重大新闻,以及刊载的社论、特写、小说和诗歌,往往皆能激起思想感情上的波澜。为什么?为什么报纸会有这样的魅力?答案很明显,那就是报纸的黑字上凝结了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黑字上没有这些活生生的东西,能激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波澜吗?肯定是不可能的。报纸的黑字上凝结了思想感情,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我们能从报纸的黑字上找到精神的体积、找到精神的形相吗?找不到,根本找不到的。即聚天下的科学家,用数十万倍的放大镜到黑字上去找,保险也是找不到的。为什么?因为精神本来就是没有体积,没有形相的嘛。奇怪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蕴藏在人们身内、没有体积、没有形相的精神,却能在报纸的黑字上反映出来,并且居然还能激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变化,我于此不甚了了。我不知今天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对这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又是怎样解释的?
    岂唯报纸如此,书籍又何独不然。即以我国古代而论,哲如老、庄,史如班、马,文如韩、柳,诗如李、杜——这些人的形骸,早已泯灭,但他们的书还在,精神还在,还能影响一些人的思想与生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的精神,实实在在是不随形骸以俱朽的。我们对这种微妙的精神,不应该从不同的渠道共同地进行一些探索吗?我们能在古人的书中找到精神的体积,精神的形相吗?
    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一点精神的。精神虽蕴藏身内,却不是渺尔之身所能局限的。身不是我,只是我的标帜,我所役用的工具。身是有形的,我是无形的。人与人之间的往还,貌似以形,实际却是精神。脸色、手势、眉眼、语言,皆是有形的,皆是供无形的精神所役用的。脸色、手势、眉眼、语言的本身,是思想感情呢?抑或只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这是读者能够也应该自己作出判断的。在精神生活方面,人们彼此之间,皆在使用这些工具,不断地互相影响,互相转化。这大概不是“虚构”的事实吧?互相影响的,到底是有形的形骸?还是无形的精神呢?恐怕我们只能说是无形的精神通过有形的形骸而互相影响的吧。无形的精神,是能与自己的国家民族相联系,是能与世界人民,天下后世相联系的。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为了坚持真理,维护正义,敢于横眉冷对炙手可热的暴恶者,不恤慷慨以身相殉,从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应该是时候了。精神的研究跟不上去,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物质研究的成果是将造福于人类,还是将成为人类的灾难?这就很难说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重视身,重视物而不重视自己的精神。这是为什么?大概因为身与物是有体积、有形相、有色声香味触的,是能以眼见、耳闻、手扪的;而精神恰恰与之相反。于是乎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就若明若昧、若存若亡了。不知身与物之所在,亦即精神之所在。见有身与物,知有身与物,难道这不是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事物赫然同在么?假使没有见与知,即使有身与物,亦将等于零。遗憾的是,我们一般人皆明于有形,而昧于无形,于是眼中就只能看到身与物而昧于自家的见与知了。见与知,我们似乎熟习,实际并不熟习。于何证之,曰:我们见人见牛,知人知牛,见山见水,知山知水,见车见船,知车知船;见路见桥,知路知桥,见苍苍者天知为天,见焰焰者日知为日,见灿灿者星知为星——万物固然是充盈于大宇之间的。假使见与知不能与大宇之间的万物相接触,能作出“万物充盈于大宇之间”这个结论吗?见与知明明是充盈于大宇之间的,但这却不是有见与知者所易于理解、易于信受的。我不知熟习日常见与知者,是拿什么作为“见”,又是拿什么作为“知”的,见与知,绝不是空洞的名词,而是有其实质的。如果精神唯局限身内,不能与天地万物相通,请问:我们还能见有天地万物、知有天地万物吗?我们明明见有天地万物,知有天地万物,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不知我们自己有什么理由否认自家的精神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呢!固执身即是我,不恤使精神沦为身的奴隶,这就使我们许多人失去了精神的优势,不能不陷于精神空虚的生活。
    身不是我,名不是我,服饰冠履更不是我,自信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论点。但究竟是谁在执这些东西为我,到底为什么要执这些东西为我?曰:以我为中心、概括了思想感情意志欲望的精神混合体,是活蹦蹦的力,是不甘沉寂、时欲向外突出的力。不幸得很,精神是没有体积、没有形相的,不借助于物质,是无法向外表达自己的,于是乎就不能不强执身、强执名、强执服饰冠履而以为我了。
    人生是非常复杂、非常微妙的。我对于怫学的研究、人生的体验,俱犹浅陋。管窥蠡测,何当大雅。幸愿佛教和非佛教的朋友,有以教之。

摘自《佛教的认识论》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变化气质 改良习气(宣化上人)
下一篇:小沙弥的戒行
 烦恼即菩提(尚国衡)
 东坡三章(林清玄)
 活在时间之外--做自己想做的事(法顶禅师)
 不经意的转变(郭会清)
 浅谈二谛哲理(慈峰)
 粉碎旧知识直入当下是般若(一行禅师)
 漫漫人生路(莫子)
 关于佛性的朴素认识(无庄)
 60年爱心轮回义写隔世情
 现代人佛教的精神修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不清净,心不入道,症结安在?以何对治?[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八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观音的真正标志[栏目:波卡仁波切]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三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7[栏目:印海法师]
 法句经要义 第五品 愚品 提沙比丘 佛弟子远离世利[栏目:法句经要义]
 调伏内心即为断绝轮回[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希望大家每天修持[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微教言]
 梦中梦因果问答 30 我的六弟有何恶业,从出生来就患了心脏病?[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关于对号入座的续......[栏目:济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