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教文化与教育(郑石岩)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02

宗教文化与教育

郑石岩

    文化就像一个大染缸,宗教和民俗是其中的主要色料。只要你生长在某一文化里,就注定和它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是一群人所共有的,它会不停地发挥影响力,塑造成员们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价值判断和情感生活等等。这种现象,套用佛学的用语就是“共业”。
    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蕴涵许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类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扰的线索,也能找到人类心智成长的答案。
    宗教和民俗中涵藏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宝藏,它应该被活泼地解释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以符合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佛教来说,学佛的旨趣就在于促进自我的醒觉。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和实现生活之中,建构光明的人生;从净化贪婪、学习自我控制和慈悲行动之中,去展现福慧圆融的生活;从觉性、智慧和参悟中,证入大自在的精神生活。
    佛教的真正本义就是要人从有忧苦的此岸,经过修行而达到悦乐的彼岸。它帮助人们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展现成功的人生;帮助人们契悟并证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希望。
    我深知学佛的本义就是充分地醒觉与生命的实现。当一个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了解生命,接纳自己时,也必然能了解生活,接纳别人,而过着悦乐自在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生活态度,也是教育上所应重视的。
    其次,中国的儒家把天与伦理相结合,重视实践伦理的智慧。我深信儒家的伦理正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承担,期许自己在实现伦理规范中自我肯定。
    在中国人的意识观念里,佛教的民俗和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佛学和禅理是深奥的,经典是艰涩难懂的;特别是佛法的义理,在寺庙生活的严格训练下,更显得与生活缺乏生动丰富的结合。结果佛教被一般信众扭曲为迷信,而致未能弘扬它的光明性。
    我觉得佛教的经典和教义中有许多精神生活的智慧,特别是中国禅的生活智慧;它的睿智和开阔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实在是教育的好素材。因此,为了启发孩子的精神生活,应该把我们的宗教与民俗作一清新的阐释,让它与现代生活结合,又能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最终目标在于引导每一个人的善根,展现清醒的智慧,过成功的生活。

摘自《觉·教导的智慧》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杂记二章(蔡日新)
下一篇:信佛,究竟信什么(净慧法师)
 佛与象的前世今生(姚展雄)
 上岸要钱(摩迦)
 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佛教的北传与东渐(甘芳苹)
 《欧美佛教史》序(黄心川)
 享清福最难(南怀谨)
 许多人在面对人生的困惑时——如何到寺院向法师请法(林月眉)
 守望的大佛(黄文山)
 略谈佛经中的譬喻(德诚)
 生命的相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第八[栏目:虚空藏菩萨·经典]
 因果的真相 第九章(三)甘于平凡即是空性的一种表现[栏目:因果的真相]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四 第四章 成佛之方法[栏目:宽见法师]
 供养药师佛:金志骞久瘫忽能步[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真正的学佛修行[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去,作禅那[栏目:坦尼沙罗法师]
 佛遗教经讲记 八[栏目:净界法师]
 第五 比丘尼相应[栏目:有偈篇]
 佛教特有的非书资料:贝叶经[栏目:佛学研究论集]
 坐禅的功能 坐禅即财富[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精进禅修]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