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教文化与教育(郑石岩)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04

宗教文化与教育

郑石岩

    文化就像一个大染缸,宗教和民俗是其中的主要色料。只要你生长在某一文化里,就注定和它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是一群人所共有的,它会不停地发挥影响力,塑造成员们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价值判断和情感生活等等。这种现象,套用佛学的用语就是“共业”。
    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蕴涵许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类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扰的线索,也能找到人类心智成长的答案。
    宗教和民俗中涵藏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宝藏,它应该被活泼地解释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以符合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佛教来说,学佛的旨趣就在于促进自我的醒觉。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和实现生活之中,建构光明的人生;从净化贪婪、学习自我控制和慈悲行动之中,去展现福慧圆融的生活;从觉性、智慧和参悟中,证入大自在的精神生活。
    佛教的真正本义就是要人从有忧苦的此岸,经过修行而达到悦乐的彼岸。它帮助人们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展现成功的人生;帮助人们契悟并证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希望。
    我深知学佛的本义就是充分地醒觉与生命的实现。当一个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了解生命,接纳自己时,也必然能了解生活,接纳别人,而过着悦乐自在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生活态度,也是教育上所应重视的。
    其次,中国的儒家把天与伦理相结合,重视实践伦理的智慧。我深信儒家的伦理正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承担,期许自己在实现伦理规范中自我肯定。
    在中国人的意识观念里,佛教的民俗和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佛学和禅理是深奥的,经典是艰涩难懂的;特别是佛法的义理,在寺庙生活的严格训练下,更显得与生活缺乏生动丰富的结合。结果佛教被一般信众扭曲为迷信,而致未能弘扬它的光明性。
    我觉得佛教的经典和教义中有许多精神生活的智慧,特别是中国禅的生活智慧;它的睿智和开阔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实在是教育的好素材。因此,为了启发孩子的精神生活,应该把我们的宗教与民俗作一清新的阐释,让它与现代生活结合,又能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最终目标在于引导每一个人的善根,展现清醒的智慧,过成功的生活。

摘自《觉·教导的智慧》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杂记二章(蔡日新)
下一篇:信佛,究竟信什么(净慧法师)
 佛教中的“坐禅”技术与机理(郭德才)
 从三个和尚挑水吃说起(贾福)
 佛教的北传与东渐(甘芳苹)
 佛教中的四大“淫女”
 恬淡,是禅里开出的花
 忍则不恶无喧(杨国安)
 禅在秋水花树间(喻中)
 通过考试的老师(李家同)
 外财固然好 内才更微妙(星云)
 用佛教智慧经营人生(龚西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诃欲第二[栏目: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踏上心灵幽静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各种禅定状态[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致枫香树[栏目:超然法师·岁月枯思]
 狗急跳墙[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四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以幻化的法门 对治幻化的烦恼[栏目:般若]
 二九五 下贱者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尽量不要再造罪业,不断学习佛教知识,提升自己的佛教水平[栏目:索达吉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