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茶与寺院(韩士奇)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17

茶与寺院

韩士奇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普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江南风致说僧家, 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这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许多饮茶大师出自寺院里。唐代陆羽,曾是竟陵寺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后被誉为“茶圣”、“茶神”,所撰《茶经》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
    茶与佛事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所以相生与共,这与其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间;佛教盛于唐,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也几乎同步,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从地点看,高山峻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修建寺庙最理想的地方。茶与佛事基于各自理由,一同扎根于高山。纵观茶史,茶经历了由天然采集到人工栽培的漫长转折的岁月过程,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寺翻译佛经时,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成“水月茶”。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观所产大龙袍,及徽州松萝庵的松椤、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天台山的罗汉供茶、雁荡山的毛峰茶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

摘自《佛教文化》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名茶与佛教(张雯雯)
下一篇:中国佛教美术漫谈(常任侠)
 生命的目的(法难陀)
 人间净土的展现(释圣严)
 知足常乐(东篱下)
 汉字与修行(果寂)
 何谓真正见解(大悟)
 虚云法师眼中的弘一法师(慈宏)
 舌尖上的禅(马明博)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土登相切桑布)
 戒杀三则(莲池)
 超脱尘劳(慧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问: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95.佛陀对罗亩罗的教导[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护念众生[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35 不得不说[栏目:石头路滑]
 模块五:舍无量心,告别娑婆(2)[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三部分: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六讲 相互融摄的六妙门[栏目:六妙门修证全书]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一九)[栏目:杂阿含经]
 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5.有性无言[栏目:善祥法师]
 相应19经 根本等至与适当作者经[栏目:相应部 34.禅相应]
 佛教因众生而设,法门因众生而立[栏目:万行法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