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七、亦禅亦教衡岳山
 
{返回 佛教与名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95
七、亦禅亦教衡岳山
  一、山川独秀衡山,又名岣嵝山或虎山,以其俊秀名闻天下,被誉为 “五岳独秀 ”。它位于湖南衡山县西。旧志将现在的岳麓山、石鼓山也划归衡山,所谓“回雁为首,岳 麓为足”,“周回八百里”。东南俯瞰湘江,如泛舟江上,从此经过,就会“帆随湘水转, 处 处见衡山”,湘水环带山下,五折乃北去。魏源在《衡岳吟》中比较五岳雄姿 时写到:“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 如卧,惟南岳独如飞,朱雀展翅垂云大”。南岳山形似朱雀,加之缭绕山间的烟云飘移变动 ,72峰真像翱翔于太空的神鸟一般。其脉正如诗云:“西起岷峨接滇贵,东走江越连吴会 。 南条之山谁最尊,俯临五岭控八桂。沅湘夹流迤逦来,下注七泽洞庭开”,实为“南干之 大 宗”。衡山为花岗岩断块山体。地近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2℃,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 多毫米,气候温暖湿润。这里森林茂密,花草繁盛。由山麓远眺,但见群峰罗矗,层现叠出 。计有72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一说为云密)、紫盖、石廪五峰最为著名。
  祝融峰,海拔1290米,为衡山最高峰,相传古代帝王三皇之一的祝融曾在此栖息奏乐,死 后葬于此地,故名。祝融峰之高为衡山一绝。峰为群山环拥,位于中心“独尊”位 置。因其山高风大,故“草木坚瘦”,苍松低矮。峰顶有祝融殿,殿旁有望月台,还有风穴 雷池。相传风穴“每雨将作,阴风怒号,自其穴而发”。雷池为古人祷雨的地方,旁有甘泉 涌 流。峰下有罗汉洞、舍身崖、会仙桥等景致。峰顶气象万千,当“烟霭未尽澄彻”时,“四 望渺然不知所极”,如“大瀛海环之”。当月明星稀之时,则会感受到“人间朗魄巳皆尽 , 此地清光犹未低”的意境。至于日出,更令多少登山者为之惊心动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 雅士趋之若鹜,在此留下美好的诗篇,试摘录几段以共尝:
      祝融万丈拔地起, 欲见不见轻烟里。
      山翁爱山不肯归, 爱山醉眠山根底。
      山童寻著不敢惊, 沉吟为怕山翁嗔。
      梦回抖擞下山去, 一径萝月松风清。
      韩愈《祝融峰》,
      曾到祝融峰顶上, 步随明月宿禅关。
      夜深一阵打窗雨, 卧听风雷在半山。
      陶弼《祝融峰》
      云山于此尽, 风袂不胜寒。
      孤岛知人意, 茫茫去不还。
      朱熹《祝融峰》
  紫盖峰,在南岳庙东。其形嵯峨有似麾盖,因以为名(一说有“紫霞华笼之状,其 形如盖 ”故名)。诸峰皆向祝融,如“拱揖”之状,独此峰面南。杜甫有诗述及:“祝融五峰尊, 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山业 相望”。峰顶有鹤泉、仙人池、翠麓岩、鹤呜台、宝露台及天宝台等景观。 相 传宝露台系夏禹埋宝 露瓮之处。峰有飞泉如素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朱熹在《紫盖峰》诗中吟咏道:
      谁能张紫盖, 杳杳来空中。
      双双逼人清, 对侍两碧瞳。
      我来待高秋, 飘然御天风。
      前驱二彩凤, 乘予一苍龙。
  芙蓉峰,在南岳庙北。峰有飞泉瀑布下灌田亩。相传赤精子曾授经于此,今留有讲经台。 此峰风景极佳,《荆州记》称,衡山三峰极秀,一紫盖,一石 ,一芙蓉。芙 蓉峰“最为竦杰,非晴不见”。
  石廪峰,在岳庙西南。其峰耸峙,远望如仓廪之形,故名。相传此“仓”有二石门,门开 预示歉收,门闭则预示丰收,所谓:“时雨闻开阖,年秋识歉丰”。峰顶有陈真人炼丹台 等遗迹。相传南朝刘遗民曾受指点在此峰觅“仙方上药”,因迷路不复至,故 称当地为“迷津”。有诗咏此:“新陈四时雪,启闭一天风,上药何 曾得,迷津路罕通”。
  天柱峰,在南岳庙西北方向。其形如双柱,因名。山势峻伟,正所谓:“一柱通天镇火维 ,层标拔起势孤危。翠摩日月蟠三楚,影落元湘带九疑”。
  衡山不仅峰美,而且水也很美,不少飞流清泉奔突其间。一动一静,使得南岳更加多姿而 迷人。据有关志书统计,主要有3涧、9溪、25泉、9池。3涧为灵涧,出自天柱峰下;寿涧, 出自紫盖峰下;洞真涧,出自紫盖峰东、祝融峰南。9溪为舜溪、禹溪、清溪、明溪、双溪 、 渭溪、宏溪、云溪、夕阳溪。25泉为玉砂泉、鹤鸣泉、观音泉、梦应泉、甘泉、虎跑泉、夜 乐 泉、得道泉、浴丹泉、普客泉、悬泉、金砂泉、白鹤泉、卓锡泉、灵泉、洗药泉、白泉、 雷 霆泉、安乐泉、苍龙泉、一酌泉等。九池为仙人池、长生池、浴丹池、法雨池、洗钵池、雷 池、洗药池等。
  充足的雨量和江河溪流的环绕,加之南面盆地的地形产生的大量水气不易散失,使72峰常 笼罩在云雾弥漫之中。烟云的飘移变幻,为南岳群峰蒙上一层瑰丽而神秘的色彩。“衡山烟 云”成为南岳的一大奇景。
  二、释子法苑衡山是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寺院遍布、名僧会集 ,是万千信徒朝拜的 圣地。据史载,这里祠宇寺观有300余所,其中佛教寺庵约有百余所。从记载看,最早的寺 院建于晋代,多数建于南朝、唐及五代,宋以后新建的寺院已为数不多。
  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轮禅寺、会善寺。*轮禅寺,位于岣嵝峰,晋咸和年间(326—33 4)建,号云 龙寺。隋大业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迁移山下。五代时楚马殷更名为金轮寺。宋太平 兴国中,太宗赐“*轮寺”额。这里“环寺杉松数万,每至风激,林响声若海涛”,诗云: “茂 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渊”。寺旁有普客泉、道人亭。会善寺,在会善峰,建于晋咸和年间, 时称重理寺。相传为十八高僧禅会之所。据唐朝沙门惠日所撰《十八高僧传》,十八高僧指 陈·惠思、梁·惠海、隋·智颖、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诚、惠 、善 优、昙楷、义本、义颢、悟实、道伦、智明。
  建于南朝的寺院很多,其中有南台禅寺、福严禅寺、方广寺。南台禅寺,梁天监中,高僧 海印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唐天宝初,希迁禅师见此地有石状如台,乃居其 上,传授慧能南宗禅法,影响甚广,学者日众,寺亦成为南方禅宗第一大道 场,亦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希迁墓尚在,所著《参同契》刻石立于寺内。 寺西有甘泉,注入寺内,名之洗钵池。宋代石曼卿书“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寺周 环境极佳,有诗吟道:“烟萝深处南台寺 ,景象观来地最高。拨土谁开诸洞上,层楼人架 半崖牢。石桥过处数千仞,松径行时几万遭。到此心生清净外,峰头闲看戏猿猱”。后 经历代重修,现寺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据说, 日本僧 六休,为唐僧希迁四十二代孙。日本佛教曹洞宗追认南台寺为祖庭。实际上,南台寺同为 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福严禅寺,在掷钵峰,被称为岳中禅刹第一。陈太初 中,法华宗先驱者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因修《法华》、《般若》,故寺称 般若寺。唐代南宗禅奠基人之一怀让禅师也曾结庵于此,为七祖道场。寺东北有磨镜 台,相传,怀让曾在此以磨砖方式启发道一,使 之“决然开悟”。这里古木参天、浓阴蔽地。怀让墓在台后,有唐碑“最胜轮塔”四字,传 为裴休所书。寺周景致极多,有虎跑泉、马祖庵、三生塔(慧思墓)、七宝塔、坚固塔、玄泰 塔、兜率桥等。风景极佳,有诗吟道:“掷笔峰高处,鳞排殿数层。有名千古寺,无念十方 僧。云出松窗侧,苔粘石砌棱。正酬君禄切,难此继南能”。宋绍兴年间被焚毁,虽经修 复 ,规模已远不及前。现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禅堂等建筑。寺内石柱上有一对联 :“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除佛教殿堂之外,寺内又有岳神殿 ,属儒家神殿,寺兼儒、佛,可谓特色。福严寺在南岳佛寺中占有重要地位。方广寺,在 莲花峰,梁天监初,僧希遁结庵山上,为南岳十八高僧惠海和尚的道场。唐代,李白曾到此 游,留有《咏方广诗》:“圣寺闲栖睡 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 静,玉磬时闻一两声。”描绘出山中古刹的幽深和闲适。方广寺之深为衡山一绝。宋元丰中 ,山洪暴发,移寺于峰下。明再修缮。寺有正殿和祖师殿,侧有二贤祠,西有惠海和尚补衲 台、洗衲台,附近还有石涧潭、黄沙潭、黑龙潭等景观。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 建于梁天监年间,高僧法磴,曾在此聚徒讲道。有会圣阁、齐云阁、养亭、清照亭、松风亭 、观音泉、梦应泉,风景极佳,正如诗云:“绀宫清绝占奇峰,迥在朱陵宝界东,赏遍禅 林归驭晚,禹溪斜日照丹枫”。
  隋唐五代寺院很多,其中有上封禅寺、胜业禅寺等。上封禅寺,位于祝融峰下,原古先天 观,隋炀帝时始易为寺。“其势孤峭特迥,禽鸟不能及”,下视众山如觞豆而已。因高寒, 故秋初已结冰,虽盛夏亦夹服。木之高大者不过六七尺,万年松亦不盈丈。若烟云稍开,四 望千里,使人心旷神怡。历来游赏骚人题泳甚多。僧齐己诗云:“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 。四方皆碧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寺 侧有风穴、雷池、龙年堂、祝融庙基、青玉坛、白壁坛等。佛寺与儒、道遗址共存。毕田有 诗咏此:“既壮黄金宇,何言青玉坛。谁将应供者,又此易仙官。”胜业禅寺,在衡岳庙东 ,即古圣容寺。相传,夏禹建清冷宫 以奉虞舜之像,唐武宗朝废之,五代楚国马氏再建,改为 报国寺,北宋政和中改为神霄宫,后复为寺。寺内有株禹柏树,极为高大,“庭际虽广,一 柏尽蔽之”。寺后甘泉上筑有悦亭。寺中 还有柳宗元所撰弥陀和尚第二碑。这里题咏也很多,试摘一首:“故宫余禹迹,胜地属僧家 。古庙松阴合,幽亭竹影斜。岭云吟尝合,山鸟定中哗。谴逐成经别,空怀客 路赊”。
  此外,藏经殿也为佛教一圣地。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一部于此而得名。位于祥光峰下, 殿极宏伟,周围林木繁盛。附近无碍林中还 有三株“宝树”:“金钱柳”、“连理枝”、“同根生”。“藏经殿之 秀”为南岳四绝之一。
  南岳是名僧荟萃之所,但影响最大的当推天台宗三祖慧思、南宗禅奠基人之一的 怀让和净土宗三祖承远。
  慧思(515—577),被追为天台宗三祖。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 蔡)县人。15岁出家,“奉持守素,梵行清慎”。20岁受具足戒,“道志弥隆”,“栖幽静 ,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杜绝周旋迎送,每日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
  因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时慧文禅师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 ,从受正法。每天认真完成僧人常务,不怕劳苦,然时时不忘潜心修禅,终于开悟,法华三 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后将自己悟得的道理,请教于鉴、最等法师,得到他们的赞许。 研 炼越久,领会越深。后游行各州,讲习禅学,其名远闻四方,学徒日盛。他以大小乘中的定 慧 法,敷扬引喻推及其他。梁承圣三年(554),展转来到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 般若经》,信徒日众。陈永定二年(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完成书写金字经本并贮于宝函的 心 愿,并撰写《立誓愿文》,陈述自己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思想。陈光大二年(568)自大苏 山带徒众40余人入住南岳,继续倡导心学(修禅),当地信徒莫不归宗。陈主(废帝)迎他到建 业(今南京),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鉴于当时南地崇重义门(理论),轻视禅观,于是 双 开定、慧两门,昼谈义理,夜间修禅,使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走所谓“因定发 慧”的学道之路。陈主尊他为“大禅师”,道俗倾仰。后又返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 讲学,“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行”,深得徒众爱戴。平时奉持大戒,衣 服只用棉布,寒则装以艾叶以避风霜。时人认为“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 ”。陈太初九年(577),从山顶下到半山道场,大集门徒,连日说法,语极苦切,旋终。凡 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撰有《诸法无净三昧法门》2卷、《立誓愿文》、《随自意 三 昧》1卷、《法华安乐行义》2卷、《大乘止观法门》2卷等。慧思的中心思想虽属于《般 若》,但他更推崇《法华》。认为讲《大品般若》只有讲到《法华》才讲圆顿义,这对于他 的弟子智岂页后来创 立以《法华》为中心的天台宗学说,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故后来被推为天台宗的三祖。 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还有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 威等人。慧思在南岳的主要道场是般若寺,即后来“岳中禅刹第一”的福严寺,另外许多地 方也留有他的遗迹。例如,天柱禅寺下有慧思二生塔,会善寺也曾是慧思禅会之所,高台禅 院处,相传原有500和尚居住,闻慧思将至,说:“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 石上犹留车辙痕。这些都可见慧思在此地影响之大。
  怀让(677—744),南宗禅奠基人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人。15岁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 律师出家。后往曹溪参谒六祖慧能,执侍左右15年,得其法。唐先天二年(713)前往衡岳居 般若寺,弘扬禅法。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寺附近常习坐禅,怀让知是法师,前往问道:“ 大德坐禅图什么?”答:“图作佛。”怀让乃取一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作什么? ”答:“磨作镜。”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 ”答:“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道一问:“那么如何作才是呢?”答:“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呢,还是打牛?”道 一没有回答,怀让开导他说:“你是学坐禅呢,还是学坐佛?若学坐禅,而禅非坐卧;若学 坐佛,佛非定相。禅门要道,不应有所取舍。如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着坐相,说明并未 明达其理。”道一听后,豁然契会,从此成为怀让的得意弟子。怀让在这里用以开导道一的 一番话,体现的是禅宗的基本思想,即,佛不由坐而得悟,成佛的根本在于自心,自心等 同佛性,提倡主观觉悟。怀让居般若寺30年,对弘扬南宗教义作出重要贡献。其入室弟子6 人,怀让这样评价过他们:“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 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 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可见道一得其心印。怀让对“ 心 ”评价是极高的,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天宝三年(744)终于衡山,春秋68,僧腊 48。道一为其师建塔于别峰。后谥号为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
  承远(712—802),被尊为净土宗三祖。四川锦竹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年24 岁到荆州玉泉山依惠真出家。遵师嘱居南岳设教,从其化者万计。后离开衡山,到通相处学 经律,又到广州向慧日求教。慧日开导他不可超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 济众生。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742)归衡山。“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 持戒为助行,以专念法门书之途巷、刻之溪谷”。自处于弥陀峰岩石之下,人施之以食则食 ,不施之食物则食土泥草木。“羸形垢面,躬负薪樵”,虽天子,征之不去,自律甚严。 后 在居处起“精舍”,号弥陀寺。寺内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贞元十八年(802)七月终于寺 ,年九十一,葬于寺之南冈。柳宗元曾为他制碑文,即《弥陀和尚碑》,立石寺门之右。代 宗尊他为国师,赐其居处为般舟道场。门下最著名者为法照。
  希迁(700—790),南宗禅承上启下重要代表人物。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 。开元十六年(728)受具戒。初师慧能(南宗禅创立者),慧能逝世后,受遗命,往庐陵清凉 山师事行思(慧能弟子)。当时行思弟子众多,但最中意的还是希迁,曾说:“角虽多,一麟 足矣”,给予他很高评价。在行思处得法后,于唐天宝初年(742)。往南岳南台寺。寺之东 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众仰之,号石头和尚。希迁在此传授南宗禅法。当时南岳的禅师 怀让、固、瓒等人都很推崇他,对自己的门下说:“彼石头真狮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影响更大,学者日众。南台寺成为南方禅宗一大道场。希迁殁,建塔于山脚,唐德宗赐 谥为“无际大师”。大中初年,宰相裴休书《无际禅师见相塔碑》于其旁,行笔遒劲。所 著 《参同契》、《草庵歌》由善圆师刻石立于寺内。其弟子有惟俨、道悟、天然等21人,后来 演化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故南台寺也应是这三家的真正祖庭。
  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师。汉州什邡县(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后人尊为马祖 。幼 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735),习禅定于衡岳山中,时居于般若 寺的怀让禅师见他不凡,遂借“磨砖作镜”导之以理,使他豁然开悟。从此在衡岳师事怀让 10年,得其心印。离开衡岳,先后到建阳佛迹岭、临川、南康龚公山开堂说法,创建禅林。 大历中(766—779)居钟陵(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其入室弟子139人, 各为一方宗主,转化传布于天下。道一在洪州传怀让宗旨,被称为洪州宗。六祖慧能所创禅 宗至此而大盛。其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各1卷。 唐贞元四年(788)二月殁,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法照,唐代净土宗著名法师。据考为南梁州(治今陕西汉中)人。游于南方,永泰中(765— 766) 到衡山师事承远,受净土法。大历二年(767)栖止衡山云峰寺。四年(769)又于湖东寺入般舟 道场,传布五会念佛法。同年离南岳衡山北上,次年至五台山,弘念佛往生法门,建竹林寺 为念佛三昧道场,后赴长安住敬业寺净土院,继续传布五会念佛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唐代 宗感其劝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并尊为国师,世称为五会法师。遗著有《净土 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1卷。
  法澄(723—801),俗姓郭。居衡山云峰寺,广阅众经,故理得其深。平时“轨行峻特,器 宇弘大”,有来受律者,示之以尊严整齐;有来求道者,示之以高广通达。前来受教者上自 元臣硕老,下至“髫童毁齿”,凡度学者5万人。律己甚严,“冬不燠裘,饥不丰食”,为 世之仪表。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诏求教宗,则冠其位。乾元元年(758),唐肃宗命五岳 推荐高僧,南岳首推法澄。凡莅事50年,弟子3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 诠、远、振、 巽、素等人。所居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西有大禹岩。初建于梁天监中。法澄 在此开坛聚徒 讲道,直至迁化。柳宗元为他撰有《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及《南岳云 峰和尚塔铭》 。
  日悟(735—804),俗姓蒋,零陵人。13岁出家,22岁受具戒。师津大师。津大师在衡山始 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出者,为得正法。日悟尽得其道,接补其师地位,为浮图者宗。后以 为由定发慧必用毗尼为之室宇,遂执业于东林恩大师。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 遂服勤于紫霄远大师。得道后归而传教。度比丘众,每年凡千人,37年不断。唐肃 宗制天下名山,置大德7人,日悟即其中一人。曾于崇岭起精舍,凡南方专念佛三昧 者,多由此出,被称为般舟台。逝后,唐元和三年( 808),其弟子景秀为之立碑,柳宗元还为他撰写了碑文。
  惠开(733—797),俗姓欧阳,潭州(治今长沙)人。天宝十一年(752)出家,大历十一年(77 6)登坛为大律师。曾师峻、侃以究戒律,又师秀、昱以通经教。广德二年(764),立大明寺 于衡山,诏选居寺僧21人,以惠开为首。后衡山立“毗尼藏”,诏选讲律僧7人,惠开 在选中。平时律己甚严,动辄皆依教戒,为学者数万。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得众若独,居尊 若卑。晦而光,介而大,灏灏焉无以加也。”其弟子有怀信、道嵩、无染(尼)等。其塔在祝 融峰西址下,碑在塔东。碑文为柳宗元所撰。
  玄泰,五代时南岳高僧。因不衣丝绸,号泰布纳。居衡山紫盖峰,其寺号七宝台。豁如 自 适,不收门徒。深于禅理,善著文,笔若有神。时山民斩木烧山,对环境损害严重。玄泰针 对此,作《畲山谣》加以劝阻。相传有这样的句子:“由道今年种不多,明年阔斫当阳坡。 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此文广为流传,楚王马殷听到后令衡州太守对此山民 陋习加以制止。佛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此可见一斑。
  三、三教鼎炽之文化名山早在远古时代,衡山已被抹上浓厚的文化色彩 。相传黄帝定五岳,衡山为南岳。这里有许多关于黄帝、炎帝的传说。据说夏禹导水岷山之 阳至衡山, 在岣嵝峰得金简玉牒治水之书,后人立有神禹碑以示纪念。周武王受命辨九州之国,正 南称荆州,其山镇称衡。《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 曰神。”清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每年都有祭山神的活动,南岳衡山历来为享祭之山。现存的 南岳大庙,即唐武德年间高祖李渊遣人修建的山祠,后经历代修建,至清光绪八年(1882)形 成现在 的规模。它是湖南最大的古建筑,位于衡山脚下,坐北向南。有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 亭等。占地九万八千五百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宏伟壮丽。正殿中的72根大柱(象 征南岳72峰),由石凿成,柱头还有精美的雕刻。大殿四周的石栏上,还有144块汉白玉浮雕 ,表现的是《水经注》中的典故。据史载,通向岳庙的道路绵亘数十里,“ 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计其数一万七千株”。岳 庙正所谓“千杉翠拥,万瓦烟生”。
  衡山历来是知识分子游历、讲学、休憩和隐居的绝好去处。唐代的韩愈、柳宗元都在此逗 留过,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陈子昂、韦应物、贾岛、王勃、宋之问、张九龄等人都 来过这里。宋代欧阳修、朱熹、张木式等 都在此游历和生活过。他们为山川所陶醉,留下许多 动人的篇章。李白认为衡山是“江南之仙山”,具有“黄鹤之英气”。王维在《方尊师归南 岳》中描绘道:“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 江底出江南。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韩愈在《谒南
  岳庙遂宿岳寺题门 楼》诗中写道:“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值秋雨节,阴风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 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 一径趋灵空。”衡山开云,从此被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他,还在衡山县城西门高台上建开 云楼,其岭称开云岭。钟灵山川,似乎可以予人以钟灵之气。许多文人学士都看中这块园地 ,在此讲学和研讨学问。见于记载的著名书院有邺侯书院、石鼓书院、胡安国书院、周廉溪 书院、胡铨书院、南轩书院、甘泉书院、白沙书院、邹东廓书院、集贤书院、文昌书院等。 邺侯书院即南岳书院,最先系唐朝宰相李泌子李繁为纪念其父曾在此隐居而建,位于集贤峰 下。相传李泌、张九龄曾在此论道。石鼓书院位 于回雁峰下,初建于唐朝,宋代重建,景 年间宋真宗赐额并学田,与睢阳、岳麓、 白鹿合称为四大书院。许多著名的学者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创办周廉溪书院的周敦颐(101 7—1073)系北宋著名哲学家,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创办胡安国书院的胡安国(1074—1 138)系南宋著名经学家,他的《春秋传》明初被定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创办胡铨书院的胡 铨(1102—1180)系南宋学者。创办南轩书院的张木式(1133—1180)也是南宋著名学者,和朱熹 、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建甘泉书院的是明代著名学者湛若水(1466—1560),与 王阳明为友。以其号相称白沙书院的陈献章也是明代著名学者。建邹东廓书院的邹守益(149 1—1562),初讲学于石鼓书院,从学者甚众。衡山也是儒学延播鼎盛之地。
  不仅如此,衡山还被称为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甚至早于佛教在此传播,但基本上也是始 于晋,发展于南朝,盛于唐。见于记载的道观有数十处之多。其中有,建于晋代的衡岳观 、元阳宫、洞灵宫、招仙观、九真观;建 于南朝的中宫、北帝院、九仙宫、西台观、西灵观;建于唐朝的紫盖院、圣寿观、田真院、 寻真观、洞阳宫、紫虚阁等。现存的水帘洞古称朱陵洞,传为朱陵大帝所居,道教36洞天福 地,此为第三。洞在紫盖峰下,上有谷地,下临绝壁,中有水池。水自谷口奔泻而下, 形成瀑布,甚为壮观。张居正诗“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隐处, 水晶帘挂五云头”,及毕田诗“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帘冷喷秋”即 咏此。“水帘洞之奇”也为衡山一绝。衡山自古流传许多道 教修炼成仙的传说,为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从全国范围看,佛、道都盛行于唐代,但因李唐王朝尊李耳为祖,对道教更为推崇,故道 教的发展应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事实上道教在此的影响远不及佛教。据唐末道士杜光庭 所作 《历代崇道记》,道士共15000余人,不及僧人二十分之一。据衡岳有记载的寺观来看,道 教的观、宫不及佛教寺庵的三分之一。一些寺原为道观改建而成。如柚峰西北的西观台,相 传 最早为周穆王所建,陈代改为太初观,后改为寺。又如光天观,系道教二十二光天坛福地 ,天业中改观为寺,即上封寺。西有青玉坛福地,佛教改名为罗汉行道坛。灵峰寺建于五代 天福年间,其西北有王母殿基,下有石刻真人像 ,原当系道教宫观。从一定角度上可看出此地佛长道退之势。在衡岳,佛道的分布大体是: 道教 宫观多集中在山之东北,而佛教寺院则多集中在山之中、西部。也有佛、道共处于一地的记 载,如《南岳总胜集》载:吐雾巾子二峰 “北有仰天台神庙尼寺基,亦有庵宇,僧道居之”。白马峰“上有庵宇,僧道居之”。
  儒、释、道三家都在衡岳蓬勃发展,它们在斗争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就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向 中国的传统文化靠拢。无数佛教学者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这项工作。魏晋时期,佛教学者 多用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佛教教义,以迎合上层社会的需要。南北朝时期,南岳高僧慧思在 此基础上,还吸收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方术思想。例如在他的《誓愿文》中曾发愿“成就五通 神仙”以期长生。至于后来创立的禅宗,则完全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了。“庄子的虚无主义 思想和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玄学家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纯任自然、蔑视礼法 的性格”,以及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性善论”都对禅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南岳 高僧怀让对南宗禅的创立及其在南岳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道教对佛教产生影响的同时,佛教对道教也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南北朝时期,道教 著作中有许多宣传神仙长生的思想,而到隋唐时期则转向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这同佛 教理 论的渗透不无关系。唐代曾在南岳活动,并对南岳道教产生重要影响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倡 导五戒、八戒、十戒。这些戒律是在吸取了佛教有关戒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至于他提出 修炼主要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静,以及“坐忘”、“静则生慧”等主张,显然源于佛教的 “三学”。
  在三教混同中,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许多高僧和道士本身就是儒士出身。他们的加 入,抬高了佛、道教的地位,也提高了佛、道教的水平。改造后的佛教,也更加引起知识分 子的青睐和关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将佛教文化、道家学说引进 儒学中来。北宋,在衡山有很大影响的哲学家周敦颐就是个典型。他受道教和佛教的影 响都很大。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教思想,提出“宇宙构成论”。而他的达到道德最高境 界须通过“主静、无欲”的思想则来自佛教。衡山白沙书院的陈南章,他 主张修养“主静坐”的思想则颇接近佛教禅学的观点了。
  三教混同,特别是佛、道的混同也反映在人们对佛道的看法上,往往界限并不分明。例如 《南岳总胜集》载有这样一件事,唐永贞 元年(805),南海贡卢眉娘,极聪慧,“工巧无比”,能在一丈绢上绣法华经7卷, 字如小米粒,而点书分明。又善作飞云盖,其中有10洲3岛台殿 麟凤之像,而执幢捧节的童子不下千数。唐顺宗极为赞叹,度她为道姑,赐号逍遥,敕 居南岳魏阁。眉娘在绢上绣的是佛教的法华 经,应度她为尼姑才是。可见在顺宗的概念中,佛道已有点不 分了,这样的例子在民间还有很多。
  三教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三教融合成为衡岳的文化特色。
  四、国际文化交流
  衡山的国际关系,主要是与新罗的关系。怀让禅师在山中开弘南宗禅法时,其门下有新罗 弟子本如禅师和玄晟禅师预法席,但他们学成后是否还国,不得而知。如前所述,早在怀让 禅师之前,天台宗三祖慧思门下已有新罗僧玄光法师承其法绪,第一次杷法华三昧传归海东 。玄光 在南岳山寺祖堂中,曾图写28人真影,玄光即其一,天台山国清寺祖堂亦然。足见其影响之大。

{返回 佛教与名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八、观音道场普陀山
下一篇: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六、佛国净土匡庐山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八、观音道场普陀山
 佛山祖庭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一、文殊道场五台山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五、诸宗竞演终南山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二、地藏道场九华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七、亦禅亦教衡岳山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六、佛国净土匡庐山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九、普贤道场峨眉山
 中国佛教十大名山 四、禅宗祖庭嵩岳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命的价值—圣严法师与单国玺枢机主教、吴若权、陶喆的对话 堕胎是不尊重个体的生存权[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种的小树地面有虫或蚂蚁,浇水下去虫会死,不浇水小树会枯干。[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近现代佛教史上的杰僧虚云和尚——纪念虚云和尚圆寂五十周年(杨曾文)[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淡泊了,自然乐观——南京吉慧长老访谈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一节 通赞[栏目:冯达庵居士]
 以平等心看待顺境和逆境[栏目:达真堪布]
 《戒律学原理》摭言[栏目:南怀瑾居士]
 念佛 持戒 发愿(西安3月10日法会开示)[栏目:体慧法师]
 刹那定与观禅[栏目:帕奥禅师]
 我们佛家讲万法缘起、缘起摄诸法,缘起是个什么法?[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