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目录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71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方立天 著
  总论
  小引
  绪论
  一、对象与任务
  二、态度与方法
  三、体裁与结构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格义」式哲学的产生
  第二节 玄学化哲学的流行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起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多重联系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
  第二篇  人生论
  小引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
  第二节 报应说的新论证
  第三节 轮回说的新阐发
  第四节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一节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二节 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
  第三节 「神」的意蕴与神不灭的论证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印度佛教涅槃学说略述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
  第三节 南北朝的涅槃师说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
  第三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
  第二节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第三编 心性论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成长系的「一性皆成」说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别」说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一节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第三节 合论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一节 三法无差
  第二节 三因佛性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
  第四节 性具善恶
  第五节  无情有性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一节  明佛种性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
  第三节 无住心体
  第四节 真心即性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第二节 法相唯识的一分无性说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
  第三节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
  第四节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第四节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一节 灵知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一节 心灵湛圆
  第二节 心地自然
  第三节 性理归宗
  第四节 无心合道
  第五节 无情说法
  第六节 一心为宗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小结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一节  心清净与自信心
  第二节 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
  第三节 「无事」与「无」字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
  第五节  清净心与一心法界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  儒家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心的共同转轨
  第三节 自心地位的突出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第四节 心性思想内涵的调整互补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
余论
 
  第四编 宇宙论
  小引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第一节  宇宙图式论
  第二节  宇宙时间观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和物不迁论
  第二节 天台宗的诸法即实相说
  第三节 法相唯识宗的三自性说与三类境说
  第四节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
  第五节  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
  第一节  印度佛教本体论略述
  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
  第三节  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
  第四节  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
  第五节  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
  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
  第二节  「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第三节  心本原说的创立与发展
  第五编 实践论
  小引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
  第三节  中国佛教伦理与俗伦理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
  第一节 禅、禅定、禅悟
  第二节 汉晋禅学
  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
  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第二节 南顿北渐
  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
  第四节 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
  第五节 念佛禅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第一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略述
  第二节  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语言观要略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一节  印度佛教真理观概述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
  第三节  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说与四重二谛说
  第五节 智顗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小结
  结语
  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矛盾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
  三、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总论 小引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出版座谈会纪要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三节 性理归宗..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格义」式哲..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第一节 印度佛教本..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二节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五..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五节 人间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七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自序[栏目:印顺法师]
 交命念佛了脱生死[栏目:仁焕法师]
 辨中边论颂讲记(一)[栏目:辨中边论颂讲记]
 229.黄龙道震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亲不贤子仍孝[栏目:圣开法师]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栏目:智敏上师]
 贩卖佛法书籍有错吗?免费赠送佛书有什么大不了的重要性?[栏目:约翰·布列特文集]
 前行讲记 第一百八十六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分类-大士道[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皮肤好了,脸上皱纹没有了[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