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徐文明)
 
{返回 佛教与伦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81

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

徐文明

  和谐世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和谐、人与神的和谐即人天和谐与宗教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文明的建设关涉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涉到人类的道德水平的真正提高,在这些方面,佛教都能提供相应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措施,值得进一步挖掘。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的和谐为努力的目标,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正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不正视这一现实,不关注众生的疾苦,不努力实现生命的和谐和幸福,就无从建设生态文明。

  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感受性,能感苦乐,愈是高级的生命愈然,生长苦海则是众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故有受皆苦,无可乐者。释迦牟尼之所以出家学道,就是由于充分认识到了生命的痛苦,不仅有人的痛苦,也包括其他的众生。

  据《修行本起经》卷二〈3 游观品〉:

  太子坐阎浮树下,见耕者垦壤出虫,天复化令牛领兴坏,虫下淋落,乌随啄吞。又作虾蟇,追食曲蟺,蛇从穴出,吞食虾蟇,孔雀飞下啄吞其蛇,有鹰飞来,搏取孔雀,鵰鹫复来,搏撮食之。菩萨见此众生品类展转相吞,慈心愍伤,即于树下得第一禅。[1]

  众生相互吞食,无物能全,生命既是无常的,又是痛苦不堪的,释迦牟尼观此景象,心生悲悯,因此下决心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之路,同时也是为众生寻求和谐相处的方式。

  又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一:

  于是太子攀树枝,见耕者垦壤出虫,乌随啄吞,感伤众生,鱼鳞相咀,其不仁者,为害滋甚,死堕恶道,求出良难。诸天虽乐,而亦非常,福尽则惧,罪至亦怖,祸福相承,生死弥久。观见人间,上至二十八天,贵极而无道,皆与地狱对门。三恶道处,痛酷百端,欢乐暂有,忧畏延长。天地之间,无一可奇,吾不能复为欲惑矣。[2]

  这里的记载范围更广,不仅说到动物,更言及六道众生。三恶道固然痛楚万状,苦不堪言,即便是诸天善道,表面上快乐无比,却同样面临着生死之苦,假如贪求天乐,不思精进,甚至直接通向地狱。总之,生命都是欢乐暂存,忧苦无限,天地之间,无一可乐。因此释迦牟尼下决心出离世间,不受欲惑。

  从关注自身到六道众生,从关注人生疾苦到所有生命的命运,这是佛教道德伦理的根本特征,也就是从人类伦理提升到生命伦理,这种代表人类最高道德水平的生命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生命伦理体现了众生平等的精神,从而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物类各别,生命的多姿多彩是生态美的重要体现,但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会感知苦乐,都有生有死,因此都会避苦求乐,都会贪生畏死,其本质是平等一致的。既然生命的本性是一样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因此其地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区分什么高级生命与低级生命,更不应把人类视为所谓最高级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的主宰或管理者。

  基督教有一个说法,道是上帝赋予人管理其他生命的权利,这种说法在现代受到环保主义者的抨击,因为它使人类伤害其他生命的罪行合法化,破坏了生命的尊严和生态的平衡,谁也没有这个权利,即使是上帝也没有。

  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实现生命的平等与和谐相处,是建立生命伦理的核心和前提。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傲慢,总是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所谓高级动物,因而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为所欲为,作威作福,这是生态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平等对待所有生命,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能有效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立和谐公平的生命秩序。

  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承认每个生命、每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才能保证生命的多样性和整个生命世界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在生命的发展史上,出现过无数个富有特色的物种,每个物种都展现了生命的神妙与可贵,都是值得惊叹的奇迹,都为整个生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想维护生命的多样性,就必须尊重每一个物种,慎用“害虫”这个人造的名词。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从对其他物种和整个生态的破坏性而言,除了人类自身之外,没有一个物种称得起“害虫”。我们没有权利把任何一个物种贴上这个标签,然后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消灭它,更不应该站在人类自身利益的立场上残酷对待其他物种,因为这样做事实上也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利益。只有爱物如己,象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其他物种,才能维护生命的多样性。

  维护生命的多样性是稳固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多元才能统一,有多才有一。每个物种都会对整个生命系统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只有足够大和复杂的生命系统,才会达到和谐有序,才能实现统一。如果物种不断减少,生命就会变得越来越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配合和相互约束的机制,完全有可能导致整个生命系统的崩溃。

  要想维护生命系统的平等多元,就必须减少生命本能的贪欲,因为贪欲是痛苦的根源,也是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所谓贪欲,就是指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望,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体现在对贪欲的控制能力上,贪欲越少,道德越高,贪欲越多,道德越低。

  在控制与消灭贪欲方面,佛教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宗教。人的贪欲有很多,要之不外是食与色两个方面。孔子曾说过“食色,性也”,便有人误认为孔子是在肯定人类的本能,其实孔子的原意是说“食色,动物性也”,因为这是动物的本能,而非人性的特色。孔子肯定的是颜回的安贫乐道,是贤贤易色。人性的本质不在于沉溺于本能,而是对本能的战胜,只能战胜本能,才能建立人性。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动物只能听任本能的支配,而人可以控制、克服本能。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本能,才能建立人的道德礼仪,由此才能体现人性的尊严,使人成其为人。

  佛教在自我克制方面比儒家有更大的优势。佛教不追求饮食的享乐,以进食为疗治饥疮,强调不非时食、素食,甚至强调日惟一餐,过午不食,这种做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佛教都表现出了过人的节制和节俭,体现了佛教崇高的道德追求和自我克制能力。

  佛教在对色欲的控制方面更是十分严格。出家人完全禁绝男女关系,与动物的本能彻底决裂,体现了人性的尊严和道德魅力,这也是佛教最大的吸引力。在现存的各大宗教中,佛教在这方面的戒律是最严格的,最突出地体现了宗教教职人员的神圣性与超越性,因此佛教也是最为典型的宗教,是将宗教的本质表现得最充分的宗教。

  贪欲是痛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痛苦都属于有求不得,求不得自然会失望、怨恨,心中忧愤。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带来幸福指数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社会发展赶不上人欲的增长。然而对于贪欲的危害很多人认识不足,甚至还将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各式各样的广告都在鼓励人们消费,都在诱使人购买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或者他们根本无力负担的东西。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事实上就是贪欲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刺激、制造人们的消费欲望,诱骗人们不断膨涨贪婪的欲望,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高消费,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高速运转。

  如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已经宣告了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的破产。这种模式鼓励人们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同时也是过度消费,借贷消费,虽然一时换来了表面的繁荣,却隐藏着极大的危机,如今这一虚假繁荣的汽球已经被吹破了,但还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症结。这一危机表面上是经济危机,其实是文化危机,是贪欲至上的思想的破产。

  这种模式首先是让人物化,使人成为被动的消费工具,成为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机器。这种模式制造了很多人们根本不应该有的需求,甚至是完全对人有害的需求,例如烟草、毒品、酒类、游戏等等,以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资本家的血腥的利润。这类产业越繁荣,人类的灾难就越深重。

  这种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满足人的过分的欲求,森林不断被砍伐,环境不断被污染,物种不断被灭绝。最为严重的是,过度生产和消费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冰川在融化,海面在上升,自然环境的不正常变化已经严重威胁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生存。佛教讲三界如火宅,这种火主要就是欲望之火,欲火烧坏了人的身心,还烧坏了生命的家园。

  人类有自杀的权利,可以以自己的贪婪和愚蠢来自我毁灭,但是没有毁坏地球的权利,没有让其他生命赔葬的权利。万恶贪为本,百善忍为先,现在应当是控制贪欲、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需求的时候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决不能走美国的路子,因为那样做既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要想真正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认真吸取佛教的生命伦理,以生命伦理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注释:

  [1]大正藏第3册,467页中。

  [2]大正藏第3册,475页下。


{返回 佛教与伦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净慈观的伦理阐释(陈永革)
下一篇:中国禅宗与伦理道德(张智明)
 佛教的伦理基础
 佛教伦理思想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常海法师)
 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圣凯法师)
 佛教伦理思想的生命关怀精神——兼论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李玉用)..
 佛教伦理思想概说(妙涵尼师)
 佛教“经济伦理观”略述(理净法师)
 佛家伦理哲学(玠宗)
 消费主义与佛教道德(王丽心)
 浅论佛教的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法通)
 中国佛教伦理及其哲学基础(方立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化世界,从心开始[栏目:佛网文摘]
 竺道生及其佛性顿悟说[栏目:佛性思想研究]
 念完上师瑜伽正修后,安住之前需要放松和调整呼吸吗,还是马上进入安住状态?[栏目:圣道光辉·答疑解惑]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二十四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栏目: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给希阿荣博上师的一封信[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五十三世 无准师范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扭转惰性 精进修行[栏目:黄国达居士]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二[栏目:世亲菩萨]
 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惟贤法师)[栏目:人间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