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
三、总结讨论
(一)光明如来藏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上师心滴如意宝》中提到:“事实上只有如来藏方是唯一之胜义谛啊!这并非与外道所说之“常我”同属一类。“藏”者为本来光明,且住体内,超乎“常”与“无常”。故不能认为仅仅是“常”如来藏本性光明,此可依上师之秘诀修持则能见到,故不能认为是谁也不能见到之隐蔽之物。”[30]如来藏本性光明,具有光明智慧,尊者引用《吉祥鬘经》云:“如来藏遍于一切众生”;《二观察续》云:“大智住身中”;《多哈道歌》中云:“诸多智者说法时,未证身中所具智”;《佛藏经》中云:“一切众生身内存在着于本初真如中不动之如来藏。”[31]又提出如来藏光明智慧透过双眼表现在虚空,《真实名经》云:“显现大光芒,智慧灿然现,众生智慧灯,威光蕴美观。”也就是说,心中的本觉智慧通过眼睛现于虚空中。又引用《华严经》:“基中光明眼中现,有者明现虚空中,光芒坛城极耀眼。”[32]通过双眼对虚空日夜修习,则可显现较前更为广大的自性坛城。尊者并引用《密集续》:“住于虚空中,大光芒云聚,具佛威光聚,遍布胜智慧。”和《集明点续》:“自然广大智慧中,种种自相现五部。”[33]尊者认为,如出现这些现象印证达到智慧觉性如量相(明体进诣)阶段,因此如来藏光明显现是大圆满法修炼成就的必经阶段。由此虚空般的本净法性,最终穷尽法性,显现实质身体解脱为光身。
2. 如来藏是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概念,甚至在《增壹阿含经》中就提到:“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34]在大乘佛法中,《央掘摩罗经》、《如来藏经》、《胜鬘经》、《大法鼓经》、《佛说不增不减经》、《入楞伽经》、《楞严经》、《大宝积经》、《大般涅槃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密严经》、《究竟一乘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释》等,皆提到并论述如来藏特性、功能,有别于神我概念,是对真如、佛性、法性的再阐发。
在《央掘摩罗经》提到:“所谓摩诃衍,离食常坚固,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住。”[35]在《佛说不增不减经》提到:“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36]认为如来藏功能代表修行者法身。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提到:“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与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37]这里识藏是阿赖耶识,如来藏是清净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的升华,有别于前七识,起因于对五蕴的执着。另外,在《大宝积经》中提到:“如来藏者,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独觉所行,……如来藏者则不生不死……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间藏,性清净藏,此本性净,如来藏者如我所解,纵为客尘烦恼所染,犹是不可思议如来境界。”[38]所以如来藏代表法界法身清净无染,在《大乘入楞伽经》也提到:“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39]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提到了识藏,而在《大乘入楞伽经》提到藏识,两者意义相同,皆是本性清净。在《大乘密严经》也提到:“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40]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41]。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提到:“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42]另外《宝性论》也引用《大方广如来藏经》九个例子,表示如来藏的珍贵性,九喻如下:(1)萎莲中佛;(2)蜂腹中蜜;(3)果殻中实;(4)粪秽中金;(5)地藏中宝;(6)种子中芽;(7)破衣中(宝石)像;(8)丑女中胎;(9)泥模中(金)像。[43]大圆满法与大乘佛法皆重视清净如来藏的功能,只是大圆满法比较强调智慧与光明的运用,而大乘佛法重视清净法界身,强调如来藏平等性,人人具有如来藏。
(二)平等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一书中,第二章专门针对“平等”做讨论[44],平等是佛法修行的关键,特别针对平等如虚空,解说了法性平等、大圆满平等、万法平等、空不空平等、善不善平等、轮回涅槃平等[45]、法界平等、体性平等、心识平等(自心平等)[46]、空明平等、一界平等[47]、果平等、道平等[48]、密意平等等。当觉性菩提心证悟空明法性与虚空等时,法性即在大圆满平等。[49]平等是佛教一大特色,佛陀开悟平等法性,众生一律平等,具有佛性平等,后来又演变成真如平等、如来藏平等。
2. 有关平等,在《增一阿含经》中提到,“菩萨所施心恒平等”[50];在《佛说长阿含经》中提到,“平等信”,此即相信众生平等[51];在《大庄严论经》中提到,“大悲平等”[52];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提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53]”;在《妙法莲华经》中提到,如来“平等说法”[54];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提到,第四地菩萨“欲得第五地,当以十平等心”[55];在《佛说园生树经》中提到,“声闻人断除一切忧苦喜乐住平等心,获得第四禅舍念清净定”[56],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提到,“我等、涅槃等,如来功德平等”[57];在《大乘入楞伽经》中提到,“生死涅槃平等”[58];在《大智度论》中提到,“思维平等、诸法平等、般若平等”[59];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提到,“众生平等[60]、平等法性”[61];在《方广大庄严经》[62]、《佛说宝云经》[63]、《佛说法集经》[64]、《大乘庄严经论》中提到,“平等法界”;在《大宝积经》中提到,“如来住生死平等,住涅槃不动”[65];在《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中提到,“文殊师利言:一切法平等者
是平等住,言平等住者即是不动”[66]等等。以上文与大圆满法修行对平等的见地相比较,可以知道,大圆满法直承大乘心法佛陀教导,是修行的关键。
(三)本性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本性元成”,或“本性静虑元成”,内容如下:“肯定本性本来元成者,元成无方无有外与内,诸法自现无得失来去,无上下方大遍布之界,全无决定亦全无偏私,此是远离诠表超言思。”[67]由于元成自现,所以远离思想语言所能表达境界,尊者又说:“自觉大界解结大清净,境心所现无障平等要,悉收本性静虑元成中,一切时间犹如大河流,无修元成真智恒不断,诸法心要自然最初界,达于普贤实义密意量。”[68]由于觉性清净,法界平等无碍,本性无修元成,自达普贤法界,这是大圆满法脱噶实修的证量。尊者又引用《普作续》,提到:“不以语言文字说,宣说自觉自本性,不分别我不思余,宣说平等无念旨,三界一切诸有情,悟此则与诸佛等,不求勤行法性成。”[69]说明自觉来自本性的无分别心、平等无念,不能用语言文字述说,只能实际修炼深刻感受,逐步累积,工夫日久,铁杵磨成针。使用逐步渗透法,不强行勤奋用功,大圆满法就这么奇妙。
2.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佛子,如大虚空,一切世界于中成坏,而无分别,本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非长非短,尽未来劫,持一切剎,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70]说明虚空本净,本性清净,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提到:“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诸法本性清净。”[71]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又提到:“一切诸佛,同一体性,无浊无翳,无我无我所,非内非外,了境空寂,不生妄想,无所依无所作,不住诸相,永断分别,本性清净,舍离一切攀缘忆念,于一切法,常无违诤,住于实际,离欲清净,入真法界,演说无尽。”[72]所以本性清净是诸佛的特质,也是成佛的特质。大圆满法证悟觉性清净,法界平等,见地没有什么差别。此外,《大方广佛华严经》又提到:“了知诸法无依止,本性寂灭同虚空,常行如是境界中,此离垢人之住处。”[73]与《说无垢称经》提到的:“若随诸法究竟清净本性常寂妙定所行,非不随顺一切有情种种所乐威仪所行,是则名为菩萨所行。”[74]本性常寂如同虚空,类似大圆满法追求虚空自然智,无念无住,一样本性常寂,两者见地一致。在《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提到:“诸法本性即是清净,穷究清净即是无垢,本性光明即无处所,体不可说即是清净,体无分别即是无垢,离言寂默即无处所。”[75]此外,《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也说:“如来身者,不可喻身,无所喻身,清净无垢离诸染污,自性光明非先际可观,非后际可观,非现在可观,非种族可观,非色可观,非相可观。”[76]皆强调自性光明,另在《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提到:“自性光明遍一切,本来清净虚空等,是中若法若非法,普观清净悉欢喜,所有一切极恶者,彼等非佛菩提器,以大舍心平等观,亦为彼等皆摄受。”[77]强调自性光明遍虚空法界,摄受一切有情,普观清净。与大圆满法正行脱噶修炼利用四光脉产生四灯、四相,自性法界,大放光明,异曲同工。但大圆满法更强调无自性的法界特质,光光相融,虹光化身,光照寰宇。
(四)自性清净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一切佛之身语意三密,即是普贤如来本性清净之显现。”[78]表示如来身语意一切显露,皆本性清净。尊者又引用《炬光炽燃续》:“自然显现无断灭,智若穷尽愚昧念,境相本净住真界,无有分别之觉性,知是不动平等位,又于一切平等界,本来穷尽诸分别,住于自性清净界,言说文字无二故,又于无外内界中,于大休闲境中住,无有内外通彻故,无障亦无垢浊者,即是本来大清净,本自趣入净界相。”[79]此处说明觉性通彻赤裸,不动平等法界,无垢无障,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自性法界自清净。这是“无作无勤法性当地净,入于融合静虑法性境。”[80]
2. 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菩萨通达般若波罗蜜多,离诸烦恼即得清净,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自性清净离诸惑故。”[81]通达智慧,离诸烦恼,得到清净。另提到:“诸法本来自性清净,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本性净中,精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通达无没无滞,远离一切烦恼染着故。[82]菩萨勤劳修学甚深智慧,达本性清净,远离烦恼。这跟大圆满法因觉性开悟澄明赤露,穷尽分别而自性清净,了悟平等法性,没有差别。
又提到:“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远离,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自性清净,由清净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83]由于“自性空”达到自性寂静,因而自性清净。在《大宝积经》提到:“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自性清净。……菩提之性与虚空等。”[84]与大圆满法虚空菩提自性清净见地一致。在《菩萨本生鬘经》提到:“阿难,一切如来在昔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为彼客尘烦恼所覆,然彼毕竟染污不及,是故如来出兴于世,为诸众生说微妙法,除诸垢浊令得解脱。”[85]这是清净如来藏概念。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提到:“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及净信意法,断一切烦恼故。”[86]另在《入楞伽经》也提到:“如来藏自性清净,……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说名如来藏,大慧,未来现在诸菩萨等,不应执着有我之相,……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说如来藏,令彼外道离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入三解脱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以是义故,诸佛如来应正遍知说如来藏,是故我说有如来藏,不同外道执着神我。”[87]此外在《梵网经》提到:“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88]在《胜思惟梵天所问经》提到:“云何诸菩萨能行禅定,佛言,能觉一切智心自性清净故,世尊,云何诸菩萨能行般若,佛言,于一切法无诸戏论故。”[89]自性清净,自能禅定,自能得戒,又《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提到:“一切法相自性清净,所谓一切如来智身,文殊菩萨清净出生。”[90]文殊菩萨辅助诸佛开悟菩提智慧,而达自性清净,这跟大圆满法修行完全一致。在第三章中笔者还有详述。在《成唯识论》提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91]这种自性本寂清净的涅槃,若比较大圆满法觉悟自然智慧而达自性清净、三身任运涅槃果,大圆满法更强调光明任运,轮涅无二。
--------------------------------------------------------------------------------
[1]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462~463页.
[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2~93页.
[3]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4] 同上,第105页.
[5]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6] 同上,第152~153页
[7] 《央掘魔罗经》卷第三,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第531页中.
[8] 《大法鼓经》卷上,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册. 第291页中.
[9] 《佛说不增不减经》,北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67页上.
[10]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大周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98页上.
[11]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六,变化品第七,大周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622页下.
[12]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一,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后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13页下.
[13]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大正藏》第二册,第792页下.
[14] 《大庄严论经》卷八,《大正藏》第四册,第300页上.
[15] 《佛说园生树经》,《大正藏》第一册,第811页上.
[16]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大正藏》第十四册,第544页.
[17]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菩萨行品第十一,《大正藏》第十四册,第553页.
[18] 《大智度论》卷十九,初品中三十七品义第三十一,《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205页中.
[19] 《大智度论》卷一百,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751页中.
[2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三,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第424页下.
[2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学品第六十三,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册. 第357页中.
[22]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九,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一,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八册.第908页上.
[23]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十,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余,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八册.第911页中.
[24] 《解深密经》卷第二, 一切法相品第四, 大唐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693页中.
[2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八, 第十般若理趣分,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第987页.
[26]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二行品第十四,陈月婆首那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22页.
[27]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九,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五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之三,大唐玄奘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226页.
[28]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一, 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67页.
[29] 《梵网经》卷下,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第1003页.
[30]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9页.
[31] 同上,第457页.
[32]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462~463页.
[33] 同上,第462~463页.
[34] 《增壹阿含经》卷第一,东晋瞿昙僧伽提婆序品第一, 《大正藏》第二册.第550页下.
[35] 《央掘魔罗经》卷第三,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第531页中.
[36] 《佛说不增不减经》,北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67页上.
[37]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10页中.
[38]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 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大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第十一册,第677页.
[39]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 乘入楞伽经剎那品第六,大周实叉难陀译, 《大正藏》第十六册,第619页中.
[40] 《大乘密严经》卷下,目识境界品第七,唐地婆诃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746页中.
[41]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大周实叉难陀译, 《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98页上.
[42]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一,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后魏勒那摩提译, 《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13页下.
[43]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四, 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后魏勒那摩提译, 《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37上中,838下,840上页.
[44] 龙钦绕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4页~83页,
[45] 同上,第94页.
[46] 同上,第75页.
[47] 同上,第66页.
[48] 同上,第65页.
[49] 同上,第68页.
[50]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大正藏》第二册,第792页下.
[51] 《佛说长阿含经》卷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大正藏》第一册,第1页中.
[52] 《大庄严论经》卷八,《大正藏》第四册,第300页上.
[5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八册,第751页下.
[54] 《妙法莲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第十四,《大正藏》第八册,第38页中.
[5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三,《大正藏》第九册,第555页下.
[56] 《佛说园生树经》,《大正藏》第一册,第811页上.
[57]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菩萨行品第十一,《大正藏》第十四册,第553页.
[58] 《大乘入楞伽经》卷一,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94页.
[59] 《大智度论》卷一百,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751页中.
[60] 同上,第751页中.
[61]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13页下.
[62] 《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转*轮品第二十六之一,《大正藏》第三册,第608页.
[63] 《佛说宝云经》卷五,《大正藏》第十六册,第304页上.
[64] 《佛说法集经》卷六,《大正藏》第十七册,第648页.
[65] 《大宝积经》卷二十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之二,《大正藏》第十一册第147页.
[66]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大正藏》第十二册,第244页.
[6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68] 同上,第97页.
[69] 同上,第96页.
[7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实叉难陀译, 《大正藏》第十册. 第398页下.
[7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九,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学品第六十三,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八册. 第357页中.
[7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七,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实叉难陀译, 《大正藏》第十册. 第249页下.
[7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实叉难陀译, 《大正藏》第十册. 第424页下.
[74] 《说无垢称经》卷第三, 问疾品第五,大唐玄奘译, 《大正藏》第十四册. 第570页上.
[75]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大唐般若共牟尼室利译, 《大正藏》第十九册. 第541页中.
[76]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七, 如来不思议品四之一,法护等译, 《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795页下.
[77]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七, 金刚秘密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二之二,施护等译, 《大正藏》第十八册. 第364页中
[78]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79] 同上,第152~153页.
[80] 同上,第152~153页.
[8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七, 第六分显相品第三,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第926页.
[8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四十一, 初分巧便学品第五十五之五,玄奘译,《大正藏》第六册,第749页.
[8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八, 第十般若理趣分,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第987页.
[84]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九,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五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之三,大唐玄奘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226页.
[85]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四, 出家功德缘起第十四,绍德慧询等译,《大正藏》第三册,第343页.
[86] 《央掘魔罗经》卷四, 宋求那跋陀罗,《大正藏》第二册,第540页.
[87] 《入楞伽经》卷第三, 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29页.
[88]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第1003页.
[89]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一, 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67页.
[90]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卷下, 宋金总持等译,《大正藏》第二十册,第819页.
[91] 《成唯识论》卷第十,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