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中篇 无我的修习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99

中篇 无我的修习

第一章无我才能解脱

到此为止,所论述的,都是有关「无我」方面的道理,包括身体(色)无我,精神(受、想、行、识、意、心)亦非我,也非我所有的。

为什么要谈论这些呢?因为,人们自从出生懂事以来,就一直以为人有我,执着身心是我,为此假我受了多少烦恼,造了多少恶业,不但今生受苦,死后还要去受轮回报应。所以,要获得解脱,必须达到无我;知道人无我,身心非我所有,就不会为此身心人我去造业。无业也就无因缘,如此,现世的烦恼痛苦,来世的轮回报应也就可以止息了。

因此,无我才能解脱,《杂阿含经》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①又说:「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已,于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则无所着;无所着者,自觉湟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②《中论·观法品》也说:「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即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③

但是,无我只在理上了解是不够的,必须事上也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人生才能够解脱;理上了解无我了,事上未必就能无我。不信的话,自己可以反省看看,从前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人身心都无我了,然而,在我们的意识中,对身心仍有执着,多少还会认为身心是我。如此,又怎能说已无我呢?所以,必须经过一番修行,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

所以,现在就来述说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事上要如何达到无我,来和理上的无我相应,以得到解脱。

①见《大正藏》二册七一页上。

②见《大正藏》二册十九页下。

③见《大正藏》三十册廿三页下。

第二章 我与无我的关键

本来,事和理是不二的,它们就如人的身心,肚子饿了,心里就会想吃东西,于是,身体便马上配合,去作饭、吃饭来喂饱肚子。事如人身,理如人心,人们身心都是合一的,因此,理事也必一如,理到事必到,事行亦必合于理,知行合一,才是正常的现象。如果理上了解——知道无我了,而事上却做不到,这便有问题了,就如肚子饿了,心里要身体——嘴去吃饭,可是,身体偏不听令,不去吃饭,这还得了?我们目前似乎正是如此,理上了解身心皆无我,事上竟不能无我。

为什么会这样呢?正是必须深入加以观察和参究的。首先,我们不了解无我,认五蕴为我太久了,不但事上如此,理上也如此,因此,形成了很严重的理上「我见」,和事上的「我执」。如今,靠着逐步的分析,显出五蕴的究竟无我,理上只是初步的接受无我,而长久以来便存在的我见习气,并未断除,所以理上也还不能完全无我,这也就难怪事上的我执尚在了。因为事上的我执,便是缘于理上的我见而来。我执必从我见——见有我而成,否则,我既不有,还能执着什么?执着必须有对象,有个所执物的存在,不然,就执着不成。

从此,又可以证明理事不二的道理了。原来,事上未能无我,乃是理上亦未能达到无我。虽然理上了解了五蕴无我,但我见习气尚在,便是还有我,事上也就还有所执着。

因此,要达到无我,并非了解五蕴非我就可以。了解之后,还必须破除心中的我见和我执,唯有我见、我执都消除了,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

第三章 我见、我执如何消除

那么,我见、我执又将如何消除呢?必须先了解我见、我执是什么,然后才能找出方法来消除。

所谓的「我见」是什么呢?《成唯识论》说:「我见着,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①也就是说:心中妄认某些东西是我,执着这些东西是我。譬如:认为身心是我,因为,人就是身心等五蕴,人能够有一切活动,都是依靠着身心才有的,如果身心不是我,什么才是我呢?由于理上的认为身心是我,随之就产生了事上的执着。所以,我见和我执往往是分不开的,而站在理事不二的立场来说,我见也就是我执了。

总之,我见就是见有我而成,所见的我便是人的身心。于是,我见又叫做身见,《大乘义章》说:「言身见者,亦名我见,五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别,从其所迷故,名身见;以见我故,从其所立,亦名我见。」

由于有我见,便产生我执;有我执的存在,人们便会有烦恼,因而驱使自己去造业,有业便有业报。这就是「惑业苦」的由来,《俱舍论》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③所以,我见、我执消除了,人们才有解脱的可能。

我见我执既然是妄认和执取身心等五蕴为我才有的,如此,要消除我见我执,也就在于不妄认和不执取身心等五蕴。这必须依靠意识的研究、分析,时常观想五蕴非我,心中就不会再妄认五蕴是我;同时,了解五蕴的不美好,就不会再执取五蕴。

所以,原始佛教圣典《杂阿含经》开头便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④「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⑤「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⑥

同时,经中告诉我们,只要思惟观察五蕴「为病、为癣、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就可以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⑦,因为知道五蕴是无常、苦、空、非我的——「如实知故,不乐着色,不赞叹色;不乐着、赞叹色故,爱乐灭;爱乐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⑧这就是由于观察,而正确的知道了五蕴是不美好的,于是,对五蕴生起了厌离心,自然就不会再认五蕴是我、执着五蕴是我了;「我执」拔除,贪、瞋、痴等欲想烦恼灭,当下无我,获得了解脱。佛陀在世时,很多佛弟子都是由此观察而证得解脱的。

因此,要去除我的观念和对我的执着,必须时常观想五蕴的无常、苦、空、非我。

①见《大正藏》三十一册二十二页上。

②见《大正藏》四十四册五八二页上。

③见《大正藏》廿九册一五二页中。

④见《大正藏》二册一页上。

⑤见《大正藏》二册二页上。

⑥见《大正藏》二册六九页上。

⑦见《大正藏》二册六五页中,见二五九篇经。

⑧见《大正藏》二册十七页下,见六七篇经。

第四章 坐禅的用功方法

「无我」是一种境界,并非只是一种概念;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内心没有我的观念和对我的执着。而我的观念乃是依靠内心不时浮出的妄念而存在,只要内心有妄念,我见我执就没有办法消除;只要还有妄念,内心就不空,也就不是无我。因为,无我就是空①。所以,如何消除妄念,便成了达到无我的必经之路。

要消除妄念,达到心里无念,一般公认,以坐禅最容易达到,所以,必须了解坐禅方法,从事坐禅。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着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②是各种教授坐禅书籍中,很好的一本,有志于坐禅的人,应该加以研读。书中谈到坐禅必须具足五缘: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亲近善知识;同时,要诃除五欲:美色、音乐、好香、食味、身触,并弃除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怀疑,又要善调五事:饮食、睡眠、身体、呼吸、心理③,这些都是坐禅所应该注意的,它们关系到坐禅的成败。

坐禅只是一种方法,必须有个目标,为达到这目标而坐禅。目标不同,坐禅中用功的方法也就不能一样。

那么,我们坐禅是以消除妄念为目标的,应该如何用功呢?同样的,必须先了解妄念的由来。

妄念有两个来处:一是当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触到五境——色、声、香、味、触时产生感受,引起内心的思量而有的;二是从空无的心底不时浮出的。然而,无论是从五根接触到五境、或从心底浮出的妄念,它们本身都如行云流水,才生即灭,不会产生任何作用的。但因为人们心中都有一种俱生的执着,也就是唯识学所说的「俱生我执」——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由于有此俱生我执,才进而执着五蕴为我。

既然有我,那么,凡闯入了我范围内的东西,自然都必须加以「注意」(注意,在唯识学上叫作「作意」,属于心所法当中,五遍行法之一),是否会伤害到我?这以我为主所产生的注意,便是初步的执着了。注意的目的,是要使我范围内的东西,不伤害到我,并使之对我有益,为我的利益打算,人们的妄想,就是由此产生④。所以,妄念一碰上我的注意——执着,就更加强了我见,由有我见作主,心中又更加的注意,执着便重了。于是,为我的利益而思量不停,妄念也就更多了。

由此可知,要消除妄念,必须先消除内心的我执。我见和我执是不可分的,所以,我执去除,我见也就消失了;我执去除后,妄念也就有办法消除了。

①见《增一阿含》第三十卷第十篇「无我者,即是空也。」《大正藏》二册七一五页中、下。

②《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见《大正藏》四六册四六二页。编案:另,圆明出版社出版有实静法师讲,该社语译的单行本《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③详细内容请看该书。

④《大乘广五蕴论》见《大正藏》三一册八五0页下:谈到心所法的产生,必先经「触、作意、受、想、思」,可供参考。

第一节 我执的对治

一、放松

我执的消除,必须在坐禅当中采用对治方法。我执的现象,就是内心的「注意」,因注意而产生集中和紧张的状态,结果就如手掌握着一件东西,越握越紧,形成了执着。对治的方法,先是放松。当盘腿坐下,身体、心理、呼吸调理好了之后,便开始作放松的工夫。

在此,必须先说明的是:初步坐禅的人,不可急于求成,要了解:「道法自然」、「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不但反而成就会较慢,而且,容易出差错。因此,在盘腿坐下,身心调整舒适之后,就那样坐着,当作是在休息。在还有妄想的时候,不要急于闭眼,心里更不要想:我要静下来、我要入定、要断烦恼、要开悟,这些都是妄想,只会障碍坐禅,毫无益处。静、定或开悟不是求得来的,是正确用功的自然结果。所以,在不违背坐禅原则,自然而不造作之下,觉得怎样较舒适即怎样。如此,身心就会慢慢的自动松弛。

有些人只要如此(自然而不造作)的用功,就能渐渐的深入静定,从而消除我见执着,到达无我的境界,如果这样还不能放松的话,就必须运用对治方法了。

这方法是:缓缓的,从鼻孔吸入空气,然后,口微开,慢慢的吐出。吐气时,口中默念「啊——」,观想这「啊」向整个脑部散开,如此就会感到,整个脑神经系统都松弛了;除了念「啊」之外,也可以默念「哇——」,默念时就如见到了一个可爱的东西,内心充满喜悦、高兴,因而呼出「哇!」这个「哇」字,同样具有松弛神经的效果。凡是在坐中有了紧张、执着的感觉,而放松不了时,就要默念「啊」或「哇」,可以做个两三次,直到轻松为止。人的中心点是在头脑,头脑放松了,自然影响到整个神经系统,和全身肌肉的松弛。不过,为了更理想起见,也可以在脑部松了后,观想整个身体,自脖子、双手、胸腹,以至双腿,也都逐渐地松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执着的是心,为什么却以放松身体来对治呢?乃是因为「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①心所以会注意——执着,皆是因身而引起,虽然受、想、行、识亦是执着的对象,但受、想、行、识也是依身产生。所以,放松身体,便是放松心的执着。

二、放松之后的执着

那么,身体放松之后,心就不再执着了吗?并不一定,对有些人来说,只是减少了,放松主要是为去除执着打好基础而已,人们心中随时都有妄念浮出,也就有注意的对象存在。如此,心就会去注意、执着;同时,人心是随时都在游动和攀缘而不耐寂寞的,长久以来积集而成的执着习气,很不可能因放松而完全去除。

然则,放松了之后,仍有执着,又将如何去除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越是明显、突出,份量越重的对象,执着也越重。譬如:头痛的时候,心里便一直执着头痛而放不下;悲哀痛苦,怨憎他人的时候,也是一样。所以,要去除执着,首先就要减轻或减少执着的对象,放松的目标正是如此。因神经系统的放松,使身体感到舒适,身体便似若有若无的,并且影响到心理,产生愉悦安详的感觉。如此,执着自然就减少了,我们也就容易知道,目前心是不是有着?着于什么?发现心有着就要舍离;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舍离。最后,必能达到离无所离,执着才算是完全的去除。到了离无所离时,此离即须放下。于是,能所双泯,当能进入无我、空的境界了。

在此,对于人心常执着的对象,稍作分析,可能有助于用功。

三、苦乐皆不可着

人心常执着的对象,可分为两类:

一是痛苦的感受——从不利于我的事情所引起的思想,和因此产生恶的情绪,比如:瞋恨、恼怒……。

二是喜乐的感受——从有益于我的事情所引起的思想,和因此产生善的情绪,比如:轻安、高兴……。

前者,虽然知道不好,应该放舍,但正当发作时,业力强旺,像山洪暴流,阻挡不了,唯有随着业力——执着对象,流转去了,佛经中说:地狱内的众生太苦,不能修行,由此就可以了解了。这也是为什么坐禅要持戒清净,以及戒、定、慧三学,以戒居首。因为业性虽然是空,但当它发作时,业力却是很强的,岂可忽视,而去造作恶业呢?

后者,却不是难离了,而是染着太深,不想离或不知离,试想:有谁不要快乐或喜悦?有谁不会被可欲之事迷乱?人,一生中辛辛苦苦,流汗流泪,除了生存必须外,便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一般人辛苦的目标就是在此,难怪人为喜乐深深地染着。佛经中所以说:「天人为快乐享受所迷,也不能修行。」实在是深具道理的。

但是,和前者比较起来,后者却是可以离,也是必须离的了。

世间法皆是有为法,有为者即无常,难免败坏之苦,不该贪着,这是坐禅的人,所必须注意的。一般坐禅者,常会贪着于轻安舒适的境界,以为快乐,而执着不放,不知那是无常的,怎能长保不失?于是,消失时,内心便觉得惋惜,盼求善妙境界再现前,如果不能再重现,内心就苦恼起来了,却不知坐禅中,会有百千种的境界随时出现,但皆是有为法,无常生灭,逝者难再追回。因此,坐禅的人,应该注意,不可染着于轻安舒适的境界,执着不放。否则,始终在受蕴中打转,为受蕴所缚,将无法解脱。

所以,苦受不可着,乐受同样也不可着,都要加以舍离。

有了苦乐都不可着的认识后,再来继续谈:坐中放松了之后,又将如何用功?

四、放松之后的用功

由于人心的好交游、好攀缘,虽然因为放松,而使身心舒适,似有若无,已经没有明显的目标(对象),可被注意和执着了,但是,识心仍然不敢放下它的职责,随时在活动,眼观四方的注意着。坐禅的人,在还没有入定,身心融化于空时,总还有一些色、受、想、行的存在,被心所注意和执着。

所以,一时要使心都不着,是不可能的,只要还有些微的对象,心便会去注意——去执着。这时,我们必须做到的是,不要让心注意太久,成了执着;至于心的游动,也不要强制它,要它停在一处。用强制的方法,心是停不住的,只要跟着它,不太着意的看着它,让心缓慢的游动,心在那里,便跟到那里,若见心着了,就将它离开;一方面,将心注意在放松上,务使身心可能都在松适中,某处如果紧了、不适了,就要微微的松开它。放松的目的,是要让身心进入虚空状态,唯有在这个状态中,识心才能完全不着。因为,「所从能生,能依所立」,「所」若亡时,「能」也就无法立足了,虚空岂能让心去执着呢?

由于心的好游动,要使它停止下来,实在不是容易的,而只要心不止息(此心或可名之为能见的作用),心就会去找对象来着。如此,要怎样使心止息下来,又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了。

心如何才能停止呢?心如猿、意如马,除非用条绳子将它绑起来。因此,原则上,虽然必须心不着,才能渐入无我、空的境界,但一方面又感于心的好游动,和对象——「所」的难以全无,就不得不采用方便了,亦即以着来离着,以一着离多着。

五、以着离着的方法

那么,要着于什么呢?在这里,有需要再重温一下前述的修法,才能了解应该方便着于什么才好。

第一种修法是放松,入坐之后,务必做到神经系统的松弛,以使身心舒适,达到似有若无,然后;

第二种修法:由于身心松弛的关系,心的游动已缓慢了下来。因此,只要跟着它,看着它,便可任心自由的活动(惟必须在心有着时离之),游倦了,它自然会止息下来。

第三种修法:也是现在刚要说的方便着的修法。如果第二种修法修不成,那么,就将心轻着于松上,利用心尽责的功能,和它好游动的性质,来达到身心完全松弛。由于人们长久以来,都在有意无意的执着中,结果造成神经上深重的紧张,要一下子完全松开来,是很不容易的,如今就利用此「心眼观四方」的功能,来注意那个地方不松?然后作意使之微微放松。在放松时,心就和松合一。不过,要放松的对象,往往是在神经系统,亦即脑部。——因为松就是要去除执着,执着便是有,如果松去执着了,即是空。心能够随着松,完全的松了,心也就空了,这便是离着、泯除了我的时候。这境界随它,它能多久就多久。由于心已和松合一,当心又现起时,必是某处又紧了,因此就要去松它;当紧松了,心又再空了。这可能是很好的能让心止息下来的方法。

第四种修法:坐中放松了之后,即不管、不着于身心的任何现象,而由心里自造出一个有规律的对象,来被心所缘(着)。这方法便是在心里默念数字(一、二、三……),或数息、念佛、持咒等,唯必须配合心的逐渐宁静,而越念越轻、越细微,才能进入无念。方法因人而异,个别指导才行。

上面三种修法(第一种须贯穿于后三种中,故不列在内),并无优劣之分,适合那一种修法的,就修那一种。如果觉得有需要,也可以在一次坐禅中,转换三种修法,总之,以能达到用功的目标为主。

不过,有时候,因为身体或心理的关系,妄念想思会比较活跃。在这种情况下,要直接去控制妄想,使之停息下来,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效果适得其反,弄得心烦意躁。这时候,就必须采用第二种的修法,不去控制它,让它自由去,只要意中跟着它,看着它,有意无意的带着它,久久,心必能止息下来;或者,也可以采用第四种的修法。而在妄念微少时,采用第三种的修法,似乎比较适合。

①这是过去七佛中之〈毗舍浮佛的法偈〉,全偈是:「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见《景德传灯录》,《大正藏》五十一册二0五页上。

第二节 妄想的对治

一、约束五根

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思是说,不可忽视了一个小火点,它一旦燃上了干物,可以将一片山林都烧掉;同样的,人们心中的妄想,如果不善于对治,任它去繁殖,那么,它的危害,实在不下于星星之火。可能驱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去造作恶业,在现世则障碍修行,使圣道无成,后世则遭受三涂苦报;众生所以流转六道,轮回不息,都是源于最初的一念不觉,不善对治。

那么,妄想又将如何对治呢?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妄想的由来,乃是当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时产生感受,引发内心的思量而有。

了解了妄想产生的原因,也就有方法来对治了,那就是要约束五根不去攀缘五境。《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①

因为五境能令人产生欲乐,所以又叫做五欲。譬如:男女色、音乐妙声、花香体香、饮食美味、柔软抚触等等,总是让人喜爱的,难怪五根会去攀缘不停,使得心狂意乱,妄念想思不息。所以,要使五根不去攀缘五欲,就必须先了解五欲的过患,了解五欲的过患,自然会诃责自己,不去亲近爱着。因此,《大智度论·释禅波罗密篇》有〈呵五欲篇〉②,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也有〈诃欲篇〉③,应该参看。

二、有为法皆无常

另外,要了解到:五欲是有为法,凡有为法,皆是无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④无常的便难免于败坏。

君不见,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上有名的三国时代,一些创业江山的英雄,像刘备、关公、张飞、孔明、孙权、曹操……如今都在那里了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⑤只成了小说家笔下的人物;「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⑥和词人吟咏的对象,而他们的丰功伟业,早已烟消云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⑦有名的西施美人,如今又安在?无情的时间,败坏了一切人与事,使得人中至圣的孔子,也不禁要望着江中流水而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广大的空间,又空尽了一切恩恩怨怨,古来多少的人生舞台,都付诸白云苍狗,不留下一些些痕迹,徒让世世代代的有情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⑨抹不去心底的哀伤,却又如何……?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喊出了作为佛教标志的三法印。由于世间一切皆无常、无我,便免不了败坏之苦,五欲就算有乐,也只是短暂的、有代价的、不真实的,如梦、幻、泡、影,最后,唯有感受惆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⑩谁都会怆然而欲泪!怎还有心去贪享梦幻不实的五欲呢?

因此,要好好的约束五根,不去攀缘五欲境,使得内心寂静,证入涅槃——不生不灭。能够解脱生死,获得自在无碍,不是比享受短暂、不实的五欲,而却去长夜流转生死,受苦不息还好吗?

三、向内反照自省

能够约束五根不去攀缘五欲境之后,妄想就会减少。但是,人因为生有五根,五根的功用是在于感受身心之外的世界。它的性能是向外的,人心受到五根的影响,便只知随着五根去攀缘五境,从不知内省反照自己,就算偶尔能回光返照,停留的时间也短得可怜,只及向外的十分之一二。

因此,对于心中不时浮起的妄念,往往来不及觉知,待有感觉时,最初的一念,早已二、三、四去,化成为似外境的人、事、物,成为意识所缘的法尘。于是,便有作意、想思,生起行蕴的各种感情,或爱、或恨,喜悦、怨恼等乐受、苦受,纷扰扰的都来了。

所以,修行除了要约束五根,不去攀缘五欲境之外,还必须向内反照自省。只是在最初反照自省的时候,往往会觉知太迟,妄念仍然会二、三、四去,化为我们所喜爱或憎恨的外境,依之而妄想不停。这时候,就要运用智慧了;那些外境有什么值得我爱乐执着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没有一种东西是永恒、固定不变的,目前对我很好的人,可能不久就不理我了,何必太想念他?反之,我所憎恨的某人,可能正是我未来的大恩人,我的一生中,将会受他很多次的救助,我怎能憎恨他?以此类推及其他,去除对外境的贪爱染着。

同时,对于心中屡次现起的人事影像,如实的了知,它不过是似外境,其实是外境之影,并非真实的外境。它是由自己的心识所变现、幻化出来——是虚假的,怎么可以被它所欺诳,执着而生贪爱或怨恼?既然是从自己的心识变现出来的,便是受到我见的左右,由我所表演出来的了。如此,自己就是演员,有时候演出可爱的人事来,有时候演出可憎恨的人事来,心里便随着可爱的人事登台而喜悦爱恋:又随着可憎恨的人事登台而怨恨苦恼,自己又是观众了,这岂不可怜、可叹、可笑、可悲吗?在自心的舞台上就是这样,自己是演员,自己又是观众,随着所演的人事影像而喜怒哀乐,一般人从不了解那是假的,且是由自己所演出。

如今,我们已经了解了,就不可再被它欺诳,要如实的观之为自心所变现,不是真实的外在境相。既然是心识所变现,则能变的心才是真实,其他境相皆是虚假、幻化的,不可认为真实而生执着,更不可对它生起「遍计所执」,作种种的分别计度,如:这是善的,那是恶的;这是福,那是罪……。

四、三性乃三无性

在此,如果对唯识学所说的「三性三无性」当中的遍计所执「相无性」,和依他起「生无性」的道理有所了解,当能有助于用功。因此,将这些道理略微解释于后:

什么是「遍计所执」呢?《成唯识论》说:「周遍计度故名遍计。」⑾就是说:凡夫的妄心,由于无明迷惑的关系,对于一切法,不论是外在的、或内心的,总认为是实在,因此而对之生起分别——周遍计校、推度,为它安立我法的种种名字,内心再执着以为真实。

可是,这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呢?因为一切法,不论是外在的或内心的,都是「依他」而起——从因缘所生的。比方: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加上受、想、行、识,互相依靠,互为因缘,才能存在,所以身体是没有自性的,它的存在也就不是真实的。因此,难免于生老病死;而内心的法,更是虚妄了,它不过是从五根所摄入的外境之影,不然便是心识所变现、幻化出的似外境,这都不是实在的,人们却不知它不实,而执着分别计度,妄认是我是法,所以是错误。

总之,宇宙间一切法,如果除去了依他起,便没有了,只是空,所以说:遍计所执「相无性」。就是说:凡夫所周遍计校而执着的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这和《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⑿同一义味。其实,不但所执的法相无性,就是能执的我,也是无性——空的。

「依他起」就是说明遍计所执的一切法,不论外在的、内在的,都是依他——随因缘所生的。《成唯识论》说:「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⒀就是说:众缘所生的心、心所和其体,以及相分、见分,一切有漏法、无漏法都是依他起的,也就是依靠着众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才能够生起的。因缘会合才能够生起,就不是自主的生起,是靠着因和缘会合才有的,所以说依他起「生无性」。就是说:随因缘和合才有的生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生也就不是真实的生了。

凡夫所以不能去除对诸法的执着,第一是不知诸法乃因缘和合所生,究竟无实体;第二是不知因缘和合的生是无自性——不是真实的。因此,虽然知道了诸法是从因缘和合才生的,但却认为既然有生,也就有诸法,对诸法的执着就不容易消除。如今知道了因缘生的生是无自性的,相信就不会再执着诸法有生,也就更不会再执着诸法是有了。所以,从依他起「生无性」的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遍计所执「相无性」的了解。

了解了诸法的相无性和生无性,必然能够使我们惊寤过来,痛改从前执法着相的习气。于是,在厌离了诸法,不再取着诸法之下,意自然就不会再缘法而衍生妄想,不论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或内心的受、想、行、识、意都对之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了。如此,则法自法,与我无关,古德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妄念就不会再二、三、四去,形成妄想,心里便只剩下微细的妄念了。

①见《大正藏》十二册一一一一页上。

②见《大正藏》廿五册一八一页。

③见《大正藏》四六册四六三页。

④见《大正藏》八册七五二页中。

⑤《三国演义》开书词。

⑥见苏东坡的词〈赤壁怀古~念奴娇〉。

⑦见于《唐诗三百首》内。

⑧见《论语·子罕篇》。

⑨见王国维《人间词话》。

⑩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⑾见《大正藏》卅一册四五页下。

⑿见《大正藏》八册七四九页上。

⒀见《大正藏》卅一册四六页中。

第三节 妄念的对治

能够依照前面所说的道理和方法去用功,而治伏了妄想,坐禅当中,妄念就不会形成影像。这时,如果妄念仍会不时的从心中浮出,又将如何对治呢?

如果从「相无性」的透见中,已能消除了「遍计所执」,不再有妄想,更已经深解了妄念是「依他起」而「生无性」,则生即无生。因缘的聚合假名生,实际上何尝有生?觉得有生乃是因人心无明迷于假相,依相——妄念的存在而认定,其实呢?相乃是空花。空中何尝有花?但受到业风所吹,因缘偶合,又在带有眼病的众生观看之下,于是,空中便似有了朵朵虚花。

可不是吗?试问:妄念从那里来?岂非从空无的心中蓦然冒出?因果律是宇宙内、世出世间不变的铁律,如是因必生如是果。从「空」中生的(实际上是无生,顺俗方便说为主,必然也就是空,我们觉得有,那是我们的觉知有病——依无明乃生的见病(即见惑),才妄见有;有是假,空才是真的,《般若心经》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但在因缘会合、见惑所见之下,空又会现有,因为空有不二,所以《心经》又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对此有了了解,也就不会被妄念所欺诳了。因为,既然空可为有,则妄念——有亦是空,生即不生,虽然,我们感觉有妄念,但在实际上,却是无妄念;在有妄念的当中,便是无妄念。

当理上了解到此,事修方面也能做到此的话,便可体会到:心性不但是不生,也是不灭的。在不生不灭中,常自如如,我们所以有妄念、妄想、烦恼、痛苦,皆是被业力所牵。因此,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不可再造恶业;理可以顿悟,事却必须渐修,依次而进,到了理事圆融,修行才算成就。

对妄念有了「生即不生」的了解后,我们就知道,对妄念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在初步坐禅用功时,心里总难免会有妄念:虽有妄念,却不可执着,妄念本空,不可妄认为有而生烦恼或想思,在不取着下,妄念自会消失;不要和妄念作对,不要断除,也不要随它去,只要心中不着,不取不舍,就是最好的对治。

如果妄念想思太多,可以观之为假、空、不生;所想的物、能想的我,都是虚假不实的。念想本身更是不实,它是所想的物和能想的我,和合促成,离去物我,又那里有念想呢?所以,念想的存在是假的,实际上却是空——只是空。既然是空,便是不生,不生也就不灭。有生才有灭,生灭是现象,离去生灭,便是绝对于生灭现象的本体,对现象说其不生不灭……。

或者,在有妄念生时,也可以直接观照它是不生的。既然生即不生,便不必理它,心里也就不受妄念的影响,而妄念也就随生随灭,自然渐入于寂静了。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
下一篇: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上篇 无我的研究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从事忏到理忏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能灭重罪的无生忏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上篇 无我的研究
 谈谈《般若心经》修法
 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
 什么是解脱?
 如何对治淫欲?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中篇 无我的修习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 完成取相忏的例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0~19)[栏目:傅味琴居士]
 平常应该多多学修佛法 普巴扎西仁波切[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52、学术界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奥义书》的影响,对吗?[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国家性质与社会活动 第六节 僧尼的社会活动[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诵准提咒六亲和合[栏目:准提咒感应记]
 与祖师同行 柒 遍界真实义 行业古怪众人疑[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栏目:厚观法师]
 见性成佛 第二十二天[栏目:如本法师]
 管理学的三部曲[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