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灵的探索
 
{返回 洛桑陀美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23

心灵的探索

我们学佛后肯定会与以前不同,佛法渐渐地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因为有了上师的关爱,每天的生活不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期待和热情;因为有了佛法的润泽,从此人生不再茫然无措,我们有了信仰和信心,人生有了意义。曾经美丽的服饰已无法再吸引眼球,一度爱好的游玩也意兴阑珊,热闹的场合有时会觉得厌烦,更喜欢清静和独处,我们越来越卸下浮华,向自己的心灵不断地探索。

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把自己心封闭起来,对别人漠不关心,对生活索然无趣。也许我们非常羡慕许多高僧大德独自一个人在山洞或是其他清静的地方终身闭关修行,也会有那样的渴望,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是时时和佛法在一起。其实是否时刻在修持佛法,还得看我们的内心是不是时刻与法相应,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刚开始的时候不宜采用这一方式。首先,我们没有成熟的因缘独自去闭关。其次,我们对于佛法的信仰程度恐怕还不够,在数年或是终身独自生活中,不感到孤独和单调,相信时刻和佛菩萨在一起,不论遇到何种艰难都不退失丝毫的信心。第三,现阶段,我们不知道如何修,自己独自修行遇到各种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

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不和人群生活在一起的,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学佛是让我们的心更开放,更宽广、包容,不能越学心越狭隘,自己变得越来越奇怪,可怕。周围人会觉得“这个人以前还很正常,学佛后不正常了。”有许多人就是这样,佛法中概念懂得很多,用这些概念禁锢自己的心灵,也禁锢他人的心灵,自己完全固执在佛法的概念当中了,教条的用概念套用行为。

有的人对不学佛人还算宽容,但对于佛友或是金刚道友就会吹毛求疵,运用自己的知见进行批评,其实在佛法中不是看行为的表象,主要看行为动机,也就是发心。别人的发心我们不了解的情况下,从我们眼见的行为上批评,一定会犯错误的。

此外,我们在守持戒律时,不仅是强迫自己做出某种行为或是不做某种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强制我们的心,而是要疏导、调整我们的心,用佛法的道理让心主动接受戒律并心甘情愿去守持。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时刻照关注自己的心,让它轻松、自在,安住在善法上;让它清澈、纯真,体现清净的境界;让它欢喜、轻快,向往美好。不论自己在忙些什么,都不要忘记照看自己的心。

不妨有时看看蓝天,当全神贯注的仰望天空,把自己的心也融入天空,让心像天空一样宽广,清凉,也像天空一样包容一切却丝毫不执著,不论有多少云朵飘过,都不会在天空中留下痕迹。


{返回 洛桑陀美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做事只管尽心尽力,不必进行相互攀比
下一篇:困难时,更要坚定对佛法的信心
 慈悲心
 放下对情爱的贪执
 神通 梦境
 心净则世界净,心平则道路平
 修行人应每天观修生命无常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傲慢是修行路上最容易犯的毛病
 麦泽玛——宗喀巴大师祈请诵
 精进 实修
 慈悲与宽容体现着互为缘起的道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八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在家居士如何帮助不幸福的亲人解除病苦,度进佛门?[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藏传佛教有什么特点?[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圣者言教 第六课(三)三乘教法调伏烦恼的方便[栏目:圣者言教]
 佛教心理学(周宏)[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三)[栏目:杂阿含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释题及译者[栏目:胡维铨居士]
 你吃了什么,你的生命就是什么样[栏目:佛网文摘]
 宗教与科学(耕云)[栏目:佛教与科学]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识得声外音[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