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111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2

  第111讲:第四品(卷二第17页第8行-10行)

  (1998年11月1日)  

  我们已经开始讲第四品,就是怎么悟入所知能相。怎么悟入所知能相,关涉到转染成净的问题。上次我们也讲到,能够悟入所知能相,实际上就是能生起菩提心。中国过去都讲发菩提心,实际上在藏文来看,是怎么能够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呢?在无著菩萨看,这个菩提心就是能够悟入所知能相。

  因为什么?底下我们可以看到,在什么位置上能够悟入?那是指的胜解行地,证见地,修习地,以至究竟地、成佛,都是悟入所知相的范围。所以我们真正能悟入所知能相,那就是能生起菩提心,就是突破无明的壳,无明的住地,而走向觉途迈出的第一步。所以菩提心就对治到我们的无明住地,无明心,整个是再有三无数劫,很长时间了,我们把这无明都给对治了,那就是彻底能够大觉大悟,成为佛陀了。所以能悟入所知能相,关系非常重大。

  我们前头已经根据无著菩萨的解释,初步认识了什么叫遍计所执性,什么叫依他起性,什么叫圆成实性,或者圆满成就性,初步知道。这个所知能相就是我们所有的认识的三种模式,我们认识一切事情,就有这三种模式。而我们这无明住地,无明凡夫呢,就是只有遍计所执性,只知道遍计所执性,只知道这个……唯一地知道这个遍计所执性,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认识的模式。其它的两种模式,所谓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我们尽管是读佛教的书很多,但是还是常常就着我们理解的那种模式来认识其它的两种的认识模式。所以我们从无著菩萨所讲的依他起性这个模式,讲圆成实性的模式,这都跟我们一般的所用的那模式,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做法,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走上觉途,要能生起菩提心,能突破无明的卵壳,那就是要好好地理解其它的两种认识的模式。

  那么我们现在根据《总摄大乘纲领论》,我们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了,但是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把圆成实性、依他起性这两种认识模式,都树立起来,而且时时刻刻把看法、想法、做法都对准了这两种模式,对准这两种模式那是不是容易的,要彻底突破我们过去无明住地的这种卵壳,才能够渐渐走上一个正途。

  第四品非常重要,使得我们非要把能生起的菩提心真正维系下去,真正能够改变我们的错误的认识,根本没有的认识,那根本没有的认识是什么呢?那主要的就是一个常一不变、一个独立存在。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在我们的红卡里头,头两种一有一无,就提到“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我们都认为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如同我们看电影,电影本来是许多零碎的片子,很快地转动,于是我们认为好象有一个故事性,有一个整体的故事性,有那么一个……。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个整体的东西,实际上没有常一不变的,只有相似相续,可是我们偏偏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

  所以这样一种牢不可破的看法,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头,根深蒂固,成为习惯的一种看法,这习惯的看法不只是我们这一生以来,是多生、万生以来这种看法,这种看法根本是不如实的。那么,无著菩萨告诉我们,这只是我们增益出来的一种东西,根本没有那么回事,就象我们看电影,根本没有那么一个整体的故事,都是零碎的片子,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好象是……有那么显现,“如其显现,不如是有”,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子。

  所以尤其我们要知道阿赖耶识的问题。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都有我们过去熏习的关系,所以我们好象有一个实在的、一个绝对的一个真实,这个好象是有这么一个绝对的真实,原因呢,完全就是因为有我们各自的阿赖耶识的熏习,这阿赖耶识支持我们现在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做法。所以我们不但是有根据,还依靠这根据,往下积累下去,造成我们的杂染的生活,造成我们苦痛的生活,这种形势造成以后,我们再多次来读佛所说的教法,那么还有时候不能够正确地理解。

  所以我们怎么能够正确理解佛所说的教法,也就是佛的根据证的真如,等流出来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教法,就是所谓,咱们前头讲的四种清净里头,第一个是自性清净,第二个是离垢清净,第三个是道清净,道就是正智,能够证真如的正智,生起来了,第四个是所缘清净,这个所缘清净就是佛所说的教法。就是前头咱们说的,能“显现为法跟义的道理”,显现为法,就是所缘,显现为义,就是我们能够如理地思维。这个法义也就是我们所谓意识中的诠表,意识中的诠说。

  这种诠说就是佛教讲的清净所缘里头的才有,我们这个诠说就是普通的名言诠说,名言诠说指的都是什么呢?本来没有的自性,没有的差别,没有的数量,都因为起了名字以后,有个名言以后,有一个现在所谓信息、符号以后,于是好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那个东西存在,就是又是常一不变的,又是独立存在的,这是名言所诠的。而我们的佛证的真如,由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佛法,这个法,这个所缘,这个正是跟我们用名言诠表出来的那个法,完全不同。

  我们叫它意识的一种诠说,这种诠说,就是指(它)是个清净的所缘,诠表的佛所说的清净的道理,清净自性,清净的离垢……。整个佛经,都是这种清净的所缘,由这清净的所缘,我们才能够真正知道什么是清净道,什么是清净的离垢,什么是清净的自性,这种四种清净。可是我们有生以来,都是杂染性,跟这清净性不一样。但是怎么样我们才能够,好象真正对于佛所说的清净教法,能够慢慢悟入呢?底下就提出来了,谁能悟入?把“谁能悟入”再念一遍。

  

  “此中谁能悟入所知能相耶?由心相续众多听闻大乘所熏习,无能量佛陀出现、获得所听闻、具有一向胜解、已善积累善根故,即已善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之菩萨。”

  你看这谁能(悟入)?这种菩萨,有胜解,有善根,经过长时期的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的积累,而这样的一个菩萨,才能够悟入。所以悟入所知能相,也就是能悟入真如,能够开始悟入真如,开始悟入没有所取能取,根本没有所取能取,开始,开始能悟入根本没有所取能取的遍计所执性,他能悟入什么叫是圆成实性,什么叫是依他起性,这个都必须你把遍计所执性真正认识它一点儿没有,只是是增益出来的东西,随后你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真如,什么是依他起。

  连依他起,不用说真如了,就是依他起性是怎么回事,就是咱们说的唯识这方面,唯识缘起,那就是什么是阿赖耶识,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什么是阿赖耶识?这个不但是我们一般的……是难于认识,要不是圣言量里头讲这个,把这个阿赖耶识讲得很彻底,我们一般没法悟入说是有一个阿赖耶识,不但我们没法认识,就是有许多藏……,以至于还有印度些个,还是一个大学者,一个有修养的菩萨,他还没能认识。佛屡次说,说有个阿赖耶识,如同暴流,种子如同暴流,屡次说是我不跟一般人讲,怕他们分别成我,结果说完了话,就有许多人,他就认为阿赖耶识没有。

  这要没有阿赖耶识,这问题就麻烦了,就是我们现在怎么转染成净,就不可能了。当然是我们现在不合理的生活,这痛苦的、不自在的生活,是受阿赖耶识影响,可是我们将来能够觉悟,也要把这种子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所以“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磐证得”。说“无始时来界”,就是阿赖耶识,你要不承认阿赖耶识,不但因果不好谈,就你对于什么是圆成实,什么是依他起,尤其依他起,离不开阿赖耶识。你要想觉悟的话,那也要把种子熏呢,也熏到阿赖耶识里头,来将来能够证真如,能够成佛陀。说这“无始时来界”非常重要,你要不承认怎么办?你说你怎么能解脱?

  你承认阿赖耶识,才有所谓具有原由,我们普通色法,就是物质不灭,它都是由阿赖耶识(所现的?),并没有一个色法,就是熏习的关系,有了熏习,就有了根据,有了原由,这原由比所谓的物质,所谓那个一切东西的支柱,还要紧。这熏习,我们前七识熏习阿赖耶识,要没有熏习这个环节,那就你就没法讲什么是杂染,将来澄清,既然你也没法……说是五趣完全是依靠阿赖耶识,也没法子依靠阿赖耶识将来得到解脱,得到涅磐。

  所以现在咱们就这样子,怎么悟入所知能相?必须整个地把我们的无明的心所看的、所想的、所做的那一套,改变成为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就是由阿赖耶识,由第六意识……(换带子)具有原由跟能看见,具有原由跟能看见就是把所谓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给打破了,一点儿也没有,实际背后呢,就是相似相续,相互依存。这最真实了,还是比较我们认为最真实的那个遍计所执性,这个依他起性好象是很软弱的,很缥渺的,一出现就过去了,生起一定有原因,这灭去一定没有原因,这些个所谓有为法,都依靠阿赖耶识,我们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不但过去我们一切杂染的东西都是阿赖耶识作原由,作根据,将来我们能够走到觉悟的路,也是靠(它?),那就是前头说,就是我们正闻熏习,多闻熏习所依,不属于咱们现在阿赖耶识,但是也是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成为,跟阿赖耶识情况相同的那样子,依他起的……。

  所以这就把咱们这个所谓积累的问题,所谓积起名心,怎么堆积起来的,从无始以来积累出来这样的杂染品法,怎么一下一下慢慢地给它净化,现在有办法了,办法是什么?你就是能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一直到很圆满的菩提心成熟,成佛为止。

  谁能悟入?这谁好象还有一个人我存在似的,这谁就指的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这样积累的善根,这样积累的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所以这个谁呢,我们也要怎么理解,不是有个人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还是跟这前七识互为因缘,互相依存。所谓那依他起,必须是,既不是常一不变的,也不是能独立存在的东西,跟我们这个遍计所执性的那种想法、做法、看法,整个不一样。那将来我们成佛,这佛是不是也是我们过去想的那么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东西,不是。

  真正的佛,有三身,一个法身,也就是自性身,法身、自性身也就是圆成实性,都是没有过失的,都只是功德。这方面,所谓法身,所有的功德,积累所有的功德,这样所有的功德身就是法身。也就是依靠自性身,自性。再来其它那二身,就是一个圆满受用身,(啊,纠错)圆满享用身,圆满享用身是依他起,也就是我们由佛所说的法,生起种种的乐,法乐,这个佛跟我们一般的眷属,属于如来的眷属,享用这个没有能够测量、没有能够能量这样子所谓的法乐,那享受这法乐,那是最圆满的受用身,最圆满的享用身,圆满享用身。再来第三个身,就是应化身,应化身就是佛一个最圆满的一个依他起的身体,早准备好了,就看我们怎么样要求,怎么感化,佛就响应,这种也就是都是依他起性的东西。

  三身,自性、法身是一回事,就是圆成实性。圆满享用跟应化就是依他起,并没有象我们认为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独立存在的东西,那就是遍计所执性的身。当然,他这个自性身,跟法身,这都是圆满成就的,是空性身,是真如身,这空性身、真如身,比我们认为的那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常一不变的东西,不一样,比那个还真实,比那个更,另外一个真实。

  所以前头那个十身,五(运?)十身,强调那个……那十身里头,头一个就是菩提萨垛性,菩提萨垛性就是菩萨体性,那个体性就是圆成实性,那圆成实性也就是法身、自性身那个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这个真如跟我们普通所谓的那个绝对的、物质不灭的那个,完全不一样,比那个真实得多。所以我们从现在,假设我们现在真正能够悟入所知能相,那就是把所有的事物都统一到三种认识的模式里头,那就是一种模式是根本没有的,圆成实性性跟依他起性是有的。

  什么是有的?什么是没有的?在我们现在面前,应该把它弄清楚,可是我们的……就拿我本人来说吧,在个人生活里头,一天吃饭、穿衣这些事情,还是依旧还生活在遍计所执性的那个范围里头,多半是这样的。所(以?)要能离开这个能取所取,对一切事情看法、想法、做法,要完全不一样,那才是能够生起菩提心,能够远离无明心,说这个地方非常要紧。我们所谓出家,出离非梵行,净住到梵住里头,那就是要整个把我们不干净的东西,杂染的东西,就是原来阿赖耶识所包含的那些东西,要整个儿翻一个个儿,那么这整个翻一个个儿,那就是要由胜解行地,一直到究竟地。

  这是好象很长的时间,要经过很多的运载啊,过渡啊,以至十地啊,用了很多的步骤才能达到。但是经过这很多步骤,很多很长时间,不定多少个大劫。但是这个大劫是怎么回事?我们要拿过去的看法,很长时间,这还了得!这太长了!这时间问题,实际也是我们过去错误的认识,认为有一个……从始到终有一条线,是时间,前后是一个东西,不是相似相续的,是常一不变的东西。时间,不但时间不是常一不变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占据的这个空间,你说这是有吗?是成为一个吗?还成那独立的东西呢?也不是。

  比如说,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这些都是互相依存的,跟我们看那一个电影,好象一个整体,实际上是许多的零碎的片子,急速在那儿转动,好象是一个,实际上(那是)阿赖耶识里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在我们现在看不出,哪儿有一显(隐之误?)一现,可实际上它是一显(隐之误?)一现的,显现完了就灭,那个快速比现在所谓的那个什么都快,比科学所计算的时间,所(计算的?)数量都快。而且这数量也是一种假法,也是不是真实的,数量也不是真实的。跟一切独立自性一样,跟一切时间有从始到终的一个东西,不是相似相续,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阿赖耶识里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个快速的程度,那超出了现在科学想象,而且实际上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觉得这么一个图景,一个场面吧,好象是一个完整的,好象不动,实际上,这一下子不定多少次显现,多少次一显一现,一隐一现,不定多少次。所以我们看事情,必须根据三种所知能相。(休息)

  

  能够悟入所知能相是很不简单的,要经过很多的佛的说法,亲自听佛讲话,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积累了很多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才能够真正理解了这所知能相,理解所知能相不简单,是(?)既有真如,也有唯识无义,更主要的是能理解遍计所执性是怎么回事,根本没有常一不变,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只是你无明这么认为。所以由这个能悟入所知能相,有这个很多的条件,而时间很长,经历很久,了解方面很多,种种的……。

  可是相反,你不了解……不能悟入所知能相,那就……这不能悟入的人就太多了。也就是他这积累不够,用现在说,这个履历差了。要按这个不能悟入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圆成实性,什么是依他起性,那就问题要拿这个衡量过去的很多人就不够资格,玄奘是不是也都有问题,他就……这阿赖耶识还能变,三种能变识之一,能变什么?阿赖耶识跟前七识只有互相依存,不能独立,你怎么能说三种能变识呢?能变什么?(实际这世间)只有种子……熏习种子的问题,只有种子生现行的问题,没有个能变的(东西?),没有能变。(不会?)把《三十颂》翻译错了,怎么识能变呢?识要是能变它不是依他起性的,所以要用这个衡量,他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所知能相,那就是许多人这个资历就成问题了,都不够……说无著菩萨立个这个,怎么生起菩提心呢?那就衡量起来,不了解,不能够理解三种认识的模式,要不能认识这个,那就本身他在时间上、经历上就有问题了。

  所以三自性、三种所知能相是一个最最根本的,一切大乘经论还没有象无著菩萨说得这么清楚,这样的深入。(可?)这样的《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无怪乎汉文里就有四次翻译,可是翻译并不是那么理想。无著菩萨听到……直接听到慈氏菩萨讲《瑜伽师地论》,讲五个颂子,然后传到人间,并且作了《显扬圣教论》,更作了《总摄大乘纲领论》,里边就引了三个颂子,都是五个颂子里头的■■■■,所以《总摄大乘纲领论》就是直接的是慈氏菩萨的所传的大乘纲领。

  三性问题,所知能相问题,那还是很简单的,从古至今真正能够理解这三性问题,不多,据我看过的书,没有象无著菩萨讲得这么深,这么细,这么确切。可是,翻译的人就很难说了,这就是我们由藏文的翻译跟汉文的翻译作比较,才了解了一些事,要不作比较,稀里糊涂的……了解下去,那问题还是很大的。什么叫三性?三性跟唯识的关系是什么?那无著跟世亲……世亲就禀承无著的意见,也就是禀承慈氏的意见,你说能不听从慈氏的意见?(换带面)六十年来,我到最后,九十年代末,才发现这些问题,唯识、三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存在什么问题?就是不能理解无著、世亲的意见。也就是不能理解慈氏。所以我们必须花最大的力量,把慈氏、无著、世亲的看法,叫大家理解,能了解,这是非常重……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你能证真如不能证真如,你能成佛不能成佛,你能打破无明的卵壳不能,这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问题。现在是你能不能够悟入?这是什么(概念?)?不一定在文字上,再去悟入(怎么样?),真正象无著所指出的什么是三性那个三方面,三异门,如实地比较,这个就是由我们玄奘法师翻译的《摄大乘论》,跟藏文翻译的《总摄大乘纲领论》作比较,得出来的。

  我们并不是愿意玄奘法师犯错误,,你要翻错了这是对谁不负责任哪?尤其是对众生,那么我们现在议论玄奘法师,并不是乱议论,这是摆着呢,他翻译的东西跟藏文翻译的东西你比呀,是不是?问题多了。我还是跟着走得时间太长了,要不然可能更多做点事。说幸亏能发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发觉并不是说发觉出人的错误来了,我高兴,多少人的慧命问题,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我们不能为贤者讳,应该补足他,他也有一些长处,并不是完全没有,但是重要地方却是出了大问题。大家不能够随便看过去不管了,那把自个眼睛也蒙蔽住了。

  现在觉得我多事,好象这么有名的人,你个小萝卜头儿,蚍蜉撼大树,我不是这么想的。大树是慈氏、无著、世亲,这才是真正大树,翻译得正确,那才是大树。咱们现在发现有错误,咱们能够更正,能翻得正确,能理解得正确,那才成。你理解错了,那么跟着走过去……。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学好藏文,一定要把《总摄大乘纲领论》学彻底,这个书非常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瑜伽师地论》的一个中心,核心的问题,所以能够悟入所知能相,那是一个太重要的问题了。而且你必须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够做到。就拿我们看中国历史,有哪些人,不但是翻译不成,理解更差。你说现在的人有几个能理解三性的?三性到底怎么回事?我是不愿意这么说,是不得不说。所以大家幸亏能碰到悟入所知能相,这是一个太了不得的事情。

  现在说“谁能悟入”?那也就是有什么根基,有什么基础能够悟入。所以能悟入在这地方能够挖掘,能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那么跟过去所谓发菩提心是不一样的。怎么知道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底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底下我们就能断定所谓悟入就是能生起菩提心。把底下念一下。

  

  “于何处悟入?谓即于此显现具有能看见之法与义意识中诠说、以大乘为因所生起之中依胜解行道、证见道、修习道及究竟道处悟入。由胜解于随顺宣扬一切法唯了别识、如如通达于此、修习一切障之能对治、及无有障故。”

  那么这大家就看得很清楚,这何处悟入不只是我们胜解行地,加行位能悟入,更重要的是究竟位也是能悟入,就是成熟不成熟的问题。而且咱们往后看更是(那样?),就是能生起菩提心,这问题也是一个破天荒的大问题。因为什么?咱们可以慢慢地走向最后的目标了,那多了不起呀!这个有慈氏菩萨已经就要成佛了,有无著菩萨三地亲聆慈氏的教诲,都弄得很清楚了,所以就是我们怎么跟着好好地跟上去。所以就是能悟入就是能生起菩提心。这个我们从可以有个起头的问题,可以开步走的问题,那对这个太不简单了。要是这么说,咱们都讲历史的话,我们都要真正理解什么是能生起菩提心,那我们证明我们过去还是积累很厚的,可是非得把我们自己真正理解什么是遍计所执性,真正理解什么是依他起性,真正理解什么是圆成实性。

  那么现在我们是有这可能了,有这个藏文的翻译,可以作依据了,这是我们破天荒的的一个机遇,所以我说大家一定要学藏文,要赶紧学好。所以我们虽然现在还在胜解行地的边缘,要按这前头也应该有一个顺解脱分、顺抉择分,顺抉择分也可以说就是胜解行地。所以我们能够悟入所知能相,这是太不简单了。那从古至今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有什么人曾经这样地能够认识清楚?能够认识清楚所知能相?因为这所知能相不是那简单问题,包含了真如,包含了什么叫唯识,可是你就拿从古到今有几个人能把这个所知能相理解到证真如,能够入非真正的能遍计,也就是了别识?

  第三品的前头说得很多,这个了别识,那个了别识,言说的了别识,处了别识,时间的了别识,说了很多的了别识,但这了别识什么意思?又说了许多的能遍计,非真正能遍计,而玄奘跟真谛“非真正”都翻成“虚妄”能遍计,翻成“虚妄”合适吗?非真正能遍计正是跟原来熏习到阿赖耶识为种子的那种能遍计不一样,那么现在我们这个能遍计,这个了别识呢,也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但是它是不是顺着阿赖耶识,而是反阿赖耶识,不是“由此有诸趣”,而是由此将来有涅磐,所以这个熏习可不得了啊。

  这个非真正能遍计,这个了别识,把所有的那种认为有一个常一不变、又有独立存在的那个东西都变成了别识了,并没有一个人我法我,并没有一个所取能取,把这个人我法我都化成了一个依他起性的非真正的能遍计,或者叫做了别识。从第三品的前头大伙好好看一看。有许多了别识,那了别识都什么意思,这些了别识都是所有的错误的或者是有问题的那个义,这些错误的义,跟有问题的义的所依,并没有象我们认为有一个遍计所执性的人我法我、所取能取,并没有,实际上就是非真正的能了别识,(啊,纠错)就是非真正的能遍计,就是能了别识。这个能了别识非常重要,唯有能了别识,把所有的莫须有的那个我、那个常的东西都化解了。所以只有唯了别识,唯有非真正的能遍计,这里边并不并没有所取能取,所以这里头只有空性,而空性处也只有非真正的能遍计,也就是唯有了别识。

  所以什么是唯识,就是唯了别识,并不是唯辨别识,这个问题大家要深深要考虑,要把《成唯识论》所有的不符合依他起性的说法,改变成遍计所执性的说法,这所有的错误的认识都给它纠正过来,都要指出玄奘法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叫做依他起,尤其《三十颂》头里他这个就出现了错误,到底是转为什么?还是假安立的我法根本没有我法,来转为三种识,还是三种识转为假我假法,这个显而易见是玄奘法师弄颠倒了,也就是显而易见他把依他起性的识体转为遍计所执性的识体。类似这种错误《成唯识论》里头还不止一处。

  所以玄奘法师犯的错误,不只是唯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所知能相的问题,如果大家要是想要把这问题弄清楚,那就咱们一块儿根据无著的、世亲的原来的看法,来把《成唯识论》修改好,把它错误改正过来,这就是对玄奘法师的一个帮助,我们并不是愿意他犯错误,我们只是愿意把无著、世亲直至慈氏的意见,叫大家真正能理解,这是我们的根本意思。

  希望大家好好地看一看《总摄大乘纲领论》,前前后后贯通一下,下次再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112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11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六、别解五无心位──睡眠与闷绝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十二、别破小乘──二无心定及果实有..
 摄大乘论 第13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六、诤答有无出世末那
 摄大乘论 第6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三、广分别十八相应心所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五、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思
 摄大乘论 第44讲
 摄大乘论 第17讲 (第14、15、16讲没有录音)
 成唯识论疏翼 序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沙弥五十颂释[栏目:戒律辑要]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一划[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勿迷信神通力[栏目:法鼓钟声]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A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的前三经,即861、862和863经讲诸天[栏目:界定法师]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4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九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1课[栏目: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宏演法师]
 断除邪淫的教诲[栏目:虹身成就者白玛邓灯尊者道歌]
 81.蜀道崎岖难行 Traversing the rugged roads of Szechuan[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名色与识的关系[栏目:杂阿含经选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