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五 第十三章 六入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返回 楞严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10

卷第五

第十三章 六入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内容提要:

举瞪目成劳见空花,例眼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手指塞住两耳听到头腔里有声响,例耳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畜着鼻子闭住呼吸有冷的感觉,例鼻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舌舐口唇舐久发劳、有病的人感觉苦味、没病的人感觉微的甜味,例舌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冷手摸热手,热手觉冷;以热手摸冷手,冷手觉热,例身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醒时回想前尘叫回忆、熟睡失了记忆是忘记,例意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一 眼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

佛接着说:“阿难,为什么六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瞪目成劳见空花,这是眼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的妄相。

因明暗二相,便见种种色,色尘入于眼根,生种种妄相。这种功能称为见性。离明暗二尘,见性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

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

阿难,还要知道,这见性不从明暗二尘来,不从眼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从明来,明灭转暗之时,见性随之已灭,应不能见暗。

若说从暗来,暗灭转明之时,见性亦随之已灭,应不能见明。

若说从眼根出,应无明暗之分。这样的见性,不能辨色。

如果说是空中生,能见前边的尘象,回归当能见眼根。空自能观,不是眼入。

由此可知,眼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二 耳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阿难,有人用手指塞住两耳,耳根发劳,便会听到头腔里有声响。这是耳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出现的妄相。

因动静二相,便听闻种种声,声尘入于耳根,生种种妄相。把人的这种功能听闻性。离动静二尘,听闻性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听闻性,不从动静来,不从耳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是从静来,动时听闻性已灭,应听不到声响。若说从动来,静时听闻性已灭,应无静的感觉。

若说从耳根出,应无动静之分,这样一来的闻体,不能辨声音。

若说是空中生,空中有听闻性,便不成虚空。空自能闻,不能说是耳入。

由此可知,耳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三 鼻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阿难,有人畜着鼻子,闭住呼吸,久闭成劳,便有冷的感觉。因鼻子与客尘接触分出通塞虚实,乃至闻出种种香臭之气。这是鼻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出现的妄相。

因通塞两种现象,香尘入于鼻根,生种种妄相,这种功能称为嗅闻性。离通塞二尘,闻性毕竟无体。

 

原文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还要知道,这嗅闻性不从通塞来,不从鼻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从通来,塞时嗅闻性已灭,应无塞的感觉。若说从塞来,通时嗅闻性已灭,应嗅不到香臭之气。

若说从鼻根出,应无通塞之分,这样的闻机,不能辨香臭。

若说是从空中生,这嗅闻性应能嗅出你的鼻子。空中自有闻性,不能说是鼻入。

由此可知,鼻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四 舌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阿难,有人用舌舐口唇,舐久发劳,若是有病的人,会感觉有苦味,没病的人,会感觉有轻微的甜味。由于有甜苦二尘,显现出舌根的作用。舌头不动之时,便觉淡性常在。根尘发劳,同是菩提心发劳的妄相。

因甜苦等变化和恬淡二相,便有种种味道,味尘入于舌根,生出种种妄相。这种功能称为知味性。这种知味性,离恬变二尘,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尝味性,不从甜苦来,亦尔不因淡有,又不从舌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是从甜苦来,淡时知味性已灭,应无淡的感觉。若说是因淡有,甜或苦时,知味性已失,怎能分别甜苦二相?若说是从舌根出,应无恬淡与甜苦之分。这样的知味根,不能辨别味道。

若说是空中生,是空尝味,不是舌尝味,是空自知,不能说是舌入。

由此可知,舌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 身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仍贿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白话解

阿难,譬如有人一只手冷,一只手热。以冷手摸热手,热手会觉得冷。以热手摸冷手,冷手会觉得热。两手触摸为合,因有离知有合,觉冷觉热,亦因劳而致。这是身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出现的妄相。

因离或合二种妄尘,有或违或顺的触觉,触尘入于身根,生出种种妄相。这种功能称为觉触性。离了离合、违顺二尘,觉触性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觉触性,不从离合来,不因违顺有,不从身根出,也不是空中自有。

为什么?若说从合来,离时觉性已经灭了,应无离的感觉。或者说从离来、因违有、因顺有,亦是这样,不成道理。

若说是从身根出,应无离合、违顺之相。你的身根,不能辨别冷热等性。

若说是空中生,是空觉知,不是身觉知,不能说是身入。

由此可知,身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六 意入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1,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注]

1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法尘是无表色,是前尘影事在心里涌现出来的影像,眼根耳根没有了别这些影像的功能,只有意根才能了别心内的法尘。所以说见闻不及。

白话解

阿难,人劳倦了便睡,睡够了又醒,睡着是寐,醒来是寤。醒时能忆前事,熟睡则全都忘记。梦中、静坐中的种种颠倒联想,都有生住异灭之相。里别这种影像的功能称为意知根。这是意根和尘劳共同作用,同是菩提心发劳的妄相。

因生灭二相,或忆或忘,便有种种心念,这就是心内的法尘。法尘入于意根,生出种种妄相。把人的这种功能称为觉知性。若离了寤寐、生灭二尘,这觉知性毕竟无体。

原文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还要知道,这种觉知性,不是从寤寐来,不是因生灭有,不是从意根出,不是空中生。

为什么?若说从寤来,寐时觉性已经灭了,便不知寐。

若说因境生而有,境灭时觉性已灭,谁知境灭?如果说因境灭而有,境生时觉性已灭,谁知境生?

如果说从意根出,寤寐二相,随睡醒与熟眠而变,离了醒眠二体,而有觉知,等于空中生花,毕竟无性。

若说是空中生,这觉知性是空知不是意知,不能说是意入。

由此可知,意入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返回 楞严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五 第十四章 十二处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下一篇: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三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三 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四 第三十八章 如来顶咒 功德无量之一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 第二十九章 圆通本根三 心见心听止息说法持身净心..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三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十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八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六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 业障可畏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七 第十八章 释疑二 四大周遍法界 何以互不相克..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十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九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栏目:赖永海教授]
 0306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唐 提云般若等)[栏目:04 其它华严经典]
 四、度牒[栏目: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其操作盲点[栏目:圣凯法师]
 《一知全解》灌顶开示3——佛陀并不希望你成为佛教徒,而是希望你成佛,我们必须要实修[栏目:桑杰年巴仁波切]
 《弘法寺建寺二十五周年纪念》序一[栏目:本焕法师]
 一五五 伽伽婆罗门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金刚语[栏目:顶果钦哲法王]
 禅门骊珠集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圭峯宗密[栏目:禅门骊珠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