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分9 共中士道 厌有求脱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97

正分9 共中士道 厌有求脱

  ※【导读】

  在“共下士道”的基础之上,就要进一步地深思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人、天善趣的貌似安乐,不但是稍纵即逝的,而且同样也存在着生老病死等“八苦”,“苦苦”、“乐苦”、“行苦”等“三苦”。为了摆脱所有轮回痛苦的困扰,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四法印”、“四谛”、“十二因缘”等法,设法“跳出三界外”,而去努力追求声闻、缘觉等二乘圣者所证得的永不变坏的胜妙解脱之果。

  这就是阿底峡尊者教导佛子们所应学修的“共中士道”的主要内容。

  ※【释异】

  本颂的后两句,旧译译作“故于无变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在汉传佛教的奠定过程中,由于当初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佛法术语,所以,早期的很多译本,经常受到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借用“道”字,表示真理的意思;在经大规模译场式的译经之后,直至玄奘法师时,汉传佛教的术语,便渐趋规范化了,故不应再“道”、“果”不分,而弄出令人尴尬的局面来。

  “道”是经历的道途与行进的过程;而“果”,则是到达的目标或者说是最终的果位,二者在佛学涵义上的天壤之别,大家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都经常用“基、道、果”的概念,来解释自宗或三士道各自的宗见,若颠倒了“道”、“果”的关系,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在藏传佛教中,所谓的“基”,是指见解,因见解乃是修行的基础,故名;“道”是指依见起修的方法与过程,其中包括了专修的“禅定位”,以及日常行事而修的“后得位”;而“果”呢,则是指通过修道而达到的最终果位。就本颂而言,“果”是指声闻、缘觉种性的修行人所证得的“寂静涅槃之果”,或者说是“声、缘菩提之果”、“声、缘阿罗汉果”。由此可见,将“解脱果”译为“解脱道”,确实十分值得商榷。

  至于新译其他个别字词的不同,都是出于更接近藏文原义的考虑,无碍大局,故不一一赘言。


  无始时来悯我者,

  母等若苦我乐何?

  故为度诸无边众,

  而发菩提佛子行。

  (那)从无始时来,

  就对我怀有爱悯之心者,

  假如这些(大恩老)母们

  (仍在深陷)痛苦的话,

  那么,我独独自乐

  又能用来做些什么呢?

  因此,为了度脱无边的众生

  而来发起(宝贵的)菩提心,

  (这一点儿,)

  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正分10 上士道 入大乘门——发愿菩提心(1)
下一篇:正分8 共下士道 弃恶向善
 《佛子行三十七颂》译释凡例
 正分19 远五毒(2)
 序分A 归敬颂 赞礼上师及本尊
 正分5 道前基础(5)
 正分30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6)
 正分15 不舍愿菩提心(4)
 结分C 祈恕偈(3)
 正分11 上士道 入大乘门——发愿菩提心(2)
 正分4 道前基础(4)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目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之八 千百亿化身佛[栏目: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独觉地第十四[栏目: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两个朋友[栏目:禅林衲子心]
 佛说贫穷老公经(白话文参考)[栏目:白话佛经]
 一切美好尽在圆觉中[栏目:隆波通禅师]
 我的新生从《入菩萨行论》开始[栏目:入行论学习]
 树上的野果[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格萨尔王传 第23回 夺宝马大食忙起兵逢良机王子急上阵[栏目:格萨尔王]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二章 后汉的佛教 传来与容受 第五节 东西的交通[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恰到好处是中道 Doing It Just Right is the Middle Way[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