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
 
{返回 楞伽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46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

本章有七节 一 大慧请问声闻乘修行四种果位差别通相二 初果须陀洹 三 须陀洹二种身见 四 须陀洹疑见戒取见 五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六 四果阿罗汉 七 于妄想处说得果得禅

第一节 大慧请问声闻乘修行四种果位差别通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①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②,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③,摄养一切。

[注]

① 须陀洹趣 已超过凡夫位,还未得须陀洹果,在凡夫位与须陀洹果位之间的过渡阶段,称为须陀洹趣,又译须陀洹向。

② 二障净 二障指烦恼障和智障,智障又称已知障。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即是净。

③ 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 身财,指修行所得的功德。修行人积累了一切法境界的丰富经验,就说具备了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声闻乘修行果位,说须陀洹、须陀洹趣等的差别相和通相。如果菩萨通晓须陀洹向、须陀洹果与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位的方便相,通晓之后,可以依修行人的不同层次跟他们一一说清楚,说二种无我的观点,说净除烦恼障、所知障的方法,好像摩尼宝珠能映照种种色像一样,让他们究竟通达各个修行地的境界,入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以法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饶益一切众生。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白话解

世尊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

白云按

声闻四向四果,又称四双八辈。

顺次是: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第二节 初果须陀洹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①。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注]

① 下者极七有生 愚夫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幻相为实有,称为三界幻有,简称三有。

古印度所有修行的教派都修习禅定法门,从欲界天修起,再修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欲界天、四禅天、四空天这九天的境界,同样是虚无缥缈的境界,称为九有,按修行所到的不同层次,欲界天又分六天,色界四禅天又分十八天,与无色界四空天合计二十八天。进入禅定境界,上了一个层次,便说是到天上受生一次。结束禅定,从座起身,恢复平常活动,便说是回到人间受生。

已离欲界有,才入须陀洹位,入须陀洹位之后,还须背舍下品,登上品,向上升进,净除一切幻有,便得阿罗汉果。

下者指钝根,最多经过七次反复,也能得阿罗汉。

据宋·释正受集注楞伽经所说:

在修道位,要断的烦恼也分为九品,这些烦恼有浸润种子、造作业障的作用。其中上上品烦恼润二生,上中品、上下品各润一生,中上品润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各润半生,下上品、下中品各润半生。在天上受生再回人间受生,往返一次,称为一生,只在天上受生一次;或只在人间受生一次,称为半生。下等须陀洹要经历从上上品到下中品全部烦恼的磨练,即是要经历七生往返,才能修到阿罗汉境界。经历全部七生往返,所以说“极七有生”。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先说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意译为初入圣流,分下中上三个等次。

下等要在欲界烦恼中经历从人世间到天上七有处反复受生。

中等经三、五有处受生,然后得无生忍,声闻以得无生忍为涅槃。

上等可直接修入涅槃。

经文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白话解

在三个等次中,都存在三种障碍解脱的心结,这三种心结分别是身见、疑见、戒取见。逐步解脱三结,上上升进,可得阿罗汉果。

第三节 须陀洹二种身见

经文

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

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白话解

须陀洹有两种身见,妄想身见和俱生身见。

譬如执着对那些本来非有非无、非有无,无有实相的妄想相,依缘起自性和妄想自性生起种种妄想,像渴极的鹿群把热时阳焰妄认为水一样,把虚妄的影像当成实有,这就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经文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白话解

如果确立了人无我观,悟得能摄受和所摄受的都无实性,便能断除长期以来的无知,断除妄想身见。

经文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

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白话解

俱生身见,指执着外境界各种色相和心内无色四阴等多种因缘起的妄想妄见,是俱生身见。观察色阴,四大本属虚妄,所谓四大造所造的种种色更无实性,所以色阴所显的影像都是幻有。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无色四阴更是非有非无。离有离无,身见则断。

须陀洹断了身见,则不生贪念。这就是我说的身见相

第四节 须陀洹疑见·戒取见

经文

大慧,疑法,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白话解

如果受外道论影响,对佛所说法是净不净,心生疑惑,就是疑见。断除前面两种身见妄想,如实观察,正确觉知种种法的实相,就不会生疑,不会跟随外道师的论议怀疑佛所说的法是净还是不净,就说这等须陀洹断了疑见。

经文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白话解

戒取是什么意思?如果须陀洹知道生灭现象引起烦恼的苦相,无爱取之心,无须再用欲界、色界的戒律规范语言和行为,不会作身业和口业。便说须陀洹不取戒。

经文

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

白话解

愚夫贪求到诸天受生之乐,因为怕不能到诸天受生而被动地修习苦行,这是戒取见。

经文

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白话解

须陀洹不取修习苦行的做法。除非在舍离妄想、已到无漏法自觉圣智境界,回向有情众生,为化度众生而示现受持戒律。此后,须陀洹只在离妄想修习无漏法方面受持戒。这就说是须陀洹取戒相断。

经文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白话解

须陀洹断了三结,则不生贪痴之心。如果须陀洹以为,我没有这些身见无须再断除三结,这种想法有两种错误。一、这样先的本身就是身见,二、说明此人未断三结。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白话解

大慧插问:世尊说“断了三结,不生贪痴之心。”有诸多贪欲,这里说的指哪些贪欲?

经文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我这里说的,指贪爱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修行之法,贪着身业、口业,只顾当前享乐,种下苦根,造未来苦。

经文

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白话解

须陀洹断了三结,不再生此等贪念。因为他们已得三昧正受乐,所以能断这些世间欲界中的种种贪念,但未断贪求涅槃之乐。

白云按

须陀洹断了三结,则不生贪痴之心。如果以为我本无此三结,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身见,说明未断三结。

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学了“自性本来清净”,却忘了客尘污染,便执着本自清净一句,认定自己没有三结,这是未得谓得,是大我慢。

未修到须陀洹,修行者不要轻言自己没有三结。

第五节 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

经文

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白话解

声闻第二果位斯陀含是什么境界?斯陀含意译一往来,意思是还要退转一次,就可证得阿罗汉。斯陀含观察色界种种禅法的发展变化,顿时豁然开悟,明白色相不外是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能离相不生妄想;即时尽除心中苦恼,得涅槃乐。到这种境界,就说是斯陀含。

经文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白话解

闻第三果位阿那含是什么境界?阿那含意译不还,意思是无须再退转,就能从此向上证阿罗汉。阿那含能明白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禅定中的色相都无实性,觉悟摄受生灭现象的过失和害处,从而不生妄想,断除种种心结,心不动摇,就说是阿那含。

第六节 四果阿罗汉

经文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注]

①阿罗汉 阿罗汉有三种含义:一、杀贼,二、不生,三、应供。杀贼取杀尽烦恼贼之意,不生指不生妄识,应供意为应当受到人天供养。

白话解

声闻最高果位是第四果阿罗汉,明白了欲、色、无色三界烦恼引起的痛苦和所生的妄想都无实性,在禅定中获得自在解脱,就说是阿罗汉。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白话解

大慧问佛:世尊说有三种阿罗汉,这里说的,指哪一种阿罗汉?是得寂静一乘道的阿罗汉?或是修习菩萨行的人方便示现的阿罗汉?或是法佛化身的阿罗汉?

经文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

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是得寂静一乘道的声闻阿罗汉,不是别的。

菩萨方便示现的阿罗汉和法佛化身的阿罗汉,是庄严佛土的眷属,即是已修得自觉圣智的、到了如来地的佛子。这两种阿罗汉,依大悲本愿行善巧方便,在大众中示现受生。

第七节 于妄想处说得果得禅

经文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白话解

说入禅,说得果,都是依于妄想处说的,只是名字,是言说相。修禅入三昧境界,必须远离一切自心现量,不为入禅得果这些名字言说相所缚。

经文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白话解

想超越色界无色界禅定相,应当远离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

超自心现量,得正觉正受的菩萨,不会执着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不会执着入禅得果相。执着入禅得果相的修行人,还有心量,还不可能得正觉正受。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须陀盘那果,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

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白话解

世尊把入禅得果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色界四禅无量相,无色四定三摩提,

一切受想应寂灭,彼等心量悉远离。

须陀洹那初入流,二果往来三不还,

直到四果阿罗汉,声闻四果仍惑乱。

入禅得果及所缘,断见真谛唯言说,

此等唯是妄想量,若能觉悟得解脱。

问答

请问,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都还有心量,那就是说二十八天都不究竟。

而阿含经说,四禅自在游,就能证阿罗汉。

两种说法是不是矛盾了?

答:四禅还有意识。虽然已无苦受、乐受,还有舍受。当得四禅自在游之后,连舍受也无,六识不生之时,才能布“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所受皆灭,不受后有”,这才是阿罗汉。从此可知,阿罗汉已经超越色界四禅,也超越无色界四定,也就是超越三界。所以两种说法没有矛盾。


{返回 楞伽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一
下一篇: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三..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二章 不生不灭离有无之二..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四章 成就神力见如来之二..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一章 菩萨无间方便法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三..
 楞伽经白话解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一章 成就三种意生身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五章 渐净顿净除现流之一..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五章 离心离想观如幻之一..
 楞伽经白话解 前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Dhamma)[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对没来到的事不要想太多[栏目:用好你的富缘·嘎玛仁波切]
 任何修法都不离上师相应法[栏目:达真堪布]
 到底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占察善恶业报经 6[栏目:梦参法师]
 赐予弟子教言[栏目: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大圆满的窍诀要在自然的状态中体悟[栏目:达真堪布]
 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栏目:高振农教授]
 024 法华玄论(论观音)(隋,吉藏)[栏目:02 疏论]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阿底瑜伽[栏目:慈航路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