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简捷易行的净土法门
 
{返回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03
简捷易行的净土法门
净土意义
诸佛刹土
  净土, 是相对于六道众生所居住的秽土来说的, 即佛、菩萨所处清净庄严的世界。 我们由于烦恼未断, 受着业力的牵引, 因此不断在六道中生死轮回, 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不圆满和种种的灾难和不幸﹔而佛、菩萨既然已经断除烦恼, 自然会感召到清净庄严的乐土。 由于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 因此在茫茫的宇宙里, 佛和净土的数目也是不可胜数的。
 
 
思想渊源
 
盼望离苦
  人类对净土的渴求,是基于现实人生的不圆满。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 有来自本身的︰如人人都不能避免的老、病、死等等﹔有从身外而来的︰如争斗、饥馑、污染和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等等。 我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 自然会产生对乐土的渴望。
 
人间净土
  佛陀在《阿含经》中所揭示的净土思想, 是佛法作为思想主导的转轮圣王政治 ── 即英明的君主以慈悲的精神去施行仁政, 用五戒、十善作为道德和法律的标准, 使人民可以过着长寿、和平、富乐的生活。这种思想实在充满着「人间净土」的意味。
 
怀念佛陀
  上述的人间净土, 虽然即生便可以实现, 但碍于人类贪、嗔、痴三毒强烈, 要全面达成, 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苦难中的人只好转而冀求死后的福乐;加上释尊涅槃以后,信徒对他的渴仰日深, 但又没有办法亲近, 只好盼求转生他方的净土, 亲近其他诸佛。
 
外教冲击
  婆罗门教信奉梵天, 认为他是生命的归宿, 只要重归梵天, 便是永恒的解脱。 这种思想, 得到印度人的普遍信奉。 西元一、二世纪间, 婆罗门教复兴, 对当时的佛教造成巨大的打击, 而净土法门的提倡, 正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发挥抗衡婆罗门教的作用。
 
大乘精神
  清净, 是佛教所强调的最理想存在境界, 这可分成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身、心的清净;一是我们所处的环境 ── 世界的清净。 由于修学小乘的人强调厌离世间, 偏重自己断除烦恼, 获得解脱, 因此只能做到身、心的清净;修学大乘的人却截然不同, 我们不以自己的解脱为满足, 强调要本着慈悲的精神去度化众生。 然而要度化众生, 便要连带为众生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样才可以确保众生在安乐、清净的环境中安心修道。因此提倡讲求投生他方世界的净土法门, 是非常自然的事。
 
 
思想概要
 
诸佛本愿
  十方诸佛都是本着菩提心, 完成六度四摄而得成无上正觉的。 然而在他们还未成佛, 努力修菩萨行的时候, 由于人人的根机不同, 要度化的众生需求也不一样, 因此都立下有个人特色的本愿, 成佛的时候, 也就是实现本愿的时候。 其中如阿閦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他们的本愿是成佛的时候, 要建立一个净净的国土, 让有缘的众生可以往生到他们那里, 安稳地修道。
 
弥陀净土
  在上述的几个净土中, 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最受人欢迎。 这固然是他的慈悲最为广大;又和我们特别有缘;所成就的净土也最为庄严华美;而西方是太阳落下之处, 寂挣幽美, 一切光明都凝聚在那里, 由于印度人对西方有特别的偏爱, 因此佛陀阐明西方净土的经典亦最为完备。
 
念佛往生
  我们要往生净土, 必先要发起普度众生的菩提心, 然后恒久地修习净土的法门 ── 忆念佛陀的形貌和他的慈悲智慧、净土的庄严华美、称念佛陀的名号等等, 并至诚地把一切功德回向。 这样以自己的修习力为因, 佛陀的慈悲接引为助缘, 命终之后便立刻往生到净土去。
 
永不退转
  能够往生到净土的人, 可以在比天堂还要庄严华美的国度里, 安稳地修道;又有佛、菩萨作良师益友。 在这样美好 的环境熏陶之下, 我们必然不会后退, 只会不断地进步以至成佛。
 
稳健易行
  龙树菩萨把修学大乘的途径, 区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 所谓难行道, 就是不辞劳苦地修习净土以外的其他法门, 必须经历很长的时间, 才能达到不退转的境地, 这好比在陆地徒步前进, 自然难免有崎岖跋涉之苦;所谓易行道, 就是称念诸佛的名号, 来生便可以往生佛国, 永远都不退转, 这好比从水路乘船前进, 既安稳又快捷。
 
不同生天
  难行道, 是完全依靠自力去修行;而易行道虽然有赖他力的接引, 但却和其他宗教生天的思想不同, 因为要往生净土, 并不能单靠他力, 必须以自己平日精诚念佛为正因, 还要修习六度四摄以培育福慧等善根, 再配合佛力的接引, 才可以得生净土。 而我们也不是以净土为永远的归宿, 当修行圆满, 证得佛果的时候, 必然会再投入到这个世界, 永恒地从事化度众生的工作。
 
教派流传
  在印度, 成立一个教派去提倡念佛的情况并不普遍;但流传到我国, 便变得甚为兴盛了。 在东晋时, 先有慧远法师在卢山东林寺结社念佛, 求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 成为净土宗的初祖;其后又得到北魏的昙鸾法师、隋代的道绰法师、唐代的善导法师等高僧的大力提倡, 使念佛的风气普及到全国各地;再辗转影响到韩国和日本等大乘佛教的国家。
 
 
节录自 香港佛教联合会 佛学课本
 

{返回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密宗常识
下一篇: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下)
 以心传心的禅宗
 四摄
 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
 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上)
 世间的因果
 受持五戒
 《中论‧观有无品》
 中国佛教历代概况
 始终心要
 《唯识三十颂》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185.问曰:大乘云何破坏诸法?[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索达吉堪布-新浪佛学微访谈: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