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一章 辩证不二观如来
 
{返回 楞伽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1

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一章 辩证不二观如来

本章有六节 一 如来非果非因 二 无我并非无自性 三 如来与五阴非异非不异四 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 五 如来与尔焰非异非不异 六 三藐三佛陀佛陀 离一切根量

第一节 如来非果非因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①,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注]

① 三藐三佛陀三藐三,意为无上;佛陀,对先知先觉,大彻大悟的人的尊称,能知三世十方事。佛陀又有多种名号,一切智,救世主,大导师等等都是人们对佛陀的美称。三藐三佛陀意译为正遍知大导师。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三藐三佛陀,使我及所有修习菩萨行的人能正确理解如来自性,善于自自己获得正觉,并且引导别人也能获得正觉。

佛说:你随意问,你要问什么,我即为你说什么。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①,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注]

① 如来应供等正觉 对待禅定中的景象,不加分别,譬如看到一块颜色,不去分辨它是红是黄、会对增长功德是有利还是无利,不想它似什么东西,心如止水,寂而照之,离一切想,所有见闻觉知,便是如来。稍有少想,都不是如来。应供,从字面解,意思是应当供奉,其深层含义是把如来境界当成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等,即是等无有异,等正觉,即是对见闻觉知的所有景象,舍弃一切主观妄识,能等无有异地觉知其本来面目。用当今哲学界的话说,就是认识客观事物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

白话解

大慧菩萨提出问题: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所证的果还是能证的因?是意识造作影像还是所造成的影像?是言说还是所说的内容?是感觉还是所感觉到的对象(色声香味触)?这些词句中的两个方面,是相异还是不异?

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这些辞句,不是果事也不是因。为什么呢?说它是果事或说它是因,都不正确。

经文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白话解

若说如来是所作的果,因为没有固定的作法,作法无常,所以所作的果无常,即是说如来无常。那么一切作法的果都可以说是如来。我和所有的佛都不取这种说法。

经文

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盘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白话解

若说不是所作的,无因即无果,无果即无得,一切方便法门都无所得,这些方便法门等于找兔角,等于要盘大生儿子,全都落空。

经文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白话解

如果认为不是果、不是因,即是说不是有,亦不是无。非有非无,便跳不出一异、俱不俱、有无、常无常这四句的巢臼。执着于四句,是世间言说。跳出四句的错误;不执着四句,才是智者的选择。对于一切有关如来的句义,都应当这样理解。

第二节 无我并非无自性

经文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

白话解

我说一切法无我,应当知道,这个无我,并不是什么都无自性。一切法有其自性,无他性。例如牛马之性,马有马性,马无牛性;牛有牛性,牛无马性。其实我说“非有非无”,并不是说什么法都无自性。

经文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白话解

同理,一切法不是无自相,不是有自相。妄想执着“无我”相是“无”的愚夫,不能了知无我的真实义。

对“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都应这样理解。

第三节 如来与五阴,非异非不异

经文

如来如是与阴非异非不异。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

白话解

同样的道理,如来与五阴,两者之间,不能说他们一定相异,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相异。

若说如来与五阴不相异,因为五阴的活动变化无常,则如来也是变化无常的了。

经文

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

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白话解

若说如来与五阴相异,因为一切施设的方便法门,都将落空,都不可能入如来地了。

譬如两支牛角,都是牛角,他们相似,说它们不异。它们长短有差别,说它们有异。把这道理推广到一切法,都是一样,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

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譬如牛的右角跟左角的形状不完全一样,长短也不完全一样,颜色也不完全一样,它们不是不异,都是非异非不异。

同样的道理,可知如来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它们之间,也都是非异非不异。

第四节 如来与解脱 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

白话解

同样的道理,如来与解脱,两者之间,不能说他们一定相异,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相异。证入如来地,可说是解脱。离了色相的缠缚,便是解脱。因此可以说,如来就是解脱。

经文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

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若如来与解脱相异,即是说如来还不离色相,是无常的色相所成,那么,如来也是无常。

若如来与解脱不异,则获得解脱的每一个修行人的思想境界及其功德应无分别,而事实上获得解脱的修行者的境界及其功德,各各不同。所以说,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

第五节 如来智与尔焰 非异非不异

经文

如是智及尔焰① ,非异非不异。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

[注]

① 尔焰 梵音尔焰,意思是思想认识境界,在这里,专指对禅定中现前景象的见闻觉知境界。

白话解

智慧跟所知的思想认识境界,非异非不异。

如来智慧与所知的思想认识境界,不是恒常不变,也不是变化无常;不是意识造作影像,也不是所造成的影像,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不是感觉,也不是所感觉到的对象;跟五阴不是不同,也不是不异;不是言说,也不是所说的内容;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不是同时生,也不一定不是同时生。

第六节 三藐三佛陀佛陀 离一切根量

经文

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

白话解

因为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不是同时生,也不一定不是同时生,如来应供等正觉远离一切六根、六尘引起的见闻觉知。离一切见闻觉知,则离一切言说。离一切言说,则不会生起妄识。不生妄识,则无什么要灭。无可灭,便说是寂灭境界。寂灭境界,便是自性涅槃。

经文

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三藐三佛陀。

白话解

在自性涅槃中,无所谓什么是果、什么是因。无果无因,即是无分别智,便不会对境起攀缘。不起攀缘心,便舍离了一切虚伪习气。舍离一切虚伪习气,便证入了如来地。证入如来地的修行者,可称为正遍知大导师,是伟大的正遍知大导师。

经文

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①。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②。

[注]

① 三藐三佛陀佛陀叠用两个佛陀,起强化语气的作用,可理解为最最正确、最最伟大的大导师。

 根量 六根、六尘及其所引起的六识,都是根量。

白话解

最最伟大的正遍知大导师,都远离一切根尘,有见闻觉知而六识不生,洞悉一切而自心不动,不分辨它是何事何物。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

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

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白话解

世尊把辩证不二的如来观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智者悉离诸根量,如来非果亦非因,

觉与所觉非一异,离相所相莫妄分。

诸阴缘起与正觉,说一说异莫能见,

既然不见一异相,何必硬要作分辨?

经文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白话解

一切非作非不作,究竟非果亦非因,

如来非阴非异阴,更非其余杂乱论。

诸性非有亦非无,勿堕愚夫妄想见,

执有执无皆有过,千法万法离二边。

经文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若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

沈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

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白话解

因有而后立个无,因无而后确立有,

若知其有不须想,若知其无无所受。

若然于我或无我,计着言说量留连,

沈溺有无二边见,误已害人祸不浅。

远离有无得解脱,正智观察悉如如,

如是证入如来地,正观不毁大导师。

问答

问:远离一切根尘,见闻觉知而六识不生,洞悉一切而自心不动,不分辨它是何事何物。

这几句话很深奥。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

答:在如幻三昧中,当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之时,便说是远离一切根尘。这个时候,不是没有六根,因为六根是人们的觉知功能,不会消失。也不是没有六尘,因为六尘是内外事物在心中的反映,也没有消失。所以有见闻觉知,而这时的见闻觉知是没有分别心的。

佛法用五蕴解释每个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一个人的六根与六尘称为色蕴;根尘接触的第一刹那,说是受蕴,是身受;接着第二刹那是想蕴,是心想,有时说是心受:再接着是行蕴,即是思量,是第七识的作用;然后才是识蕴,即是确立了一个识相。说起来,说了这么多语言,过了许多刹那,而一个识相的产生,合起来还是一刹那。只是为了说的方便,把他说成几个刹那。

修禅进入如幻三昧,圣者只有前面说的第一刹那在活动,即是只有身受,没有心受。身受心不受,是圣贤的境界。一般凡夫做不到。

声闻圣弟子只有一受,是身受,心不受。这是阿含经说的。

不参与修禅实践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些道理的。

问:修禅到了圣贤境界,还会有相的活动吗?

答:有。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是无余涅槃。”这就证明圣贤进入无余涅槃时,还有相的活动。

凡圣的分界,就在于面对幻相,心动不动。

凡夫心动,生灭轮转。圣者心不动,即见如来。

阿含经说止观,六祖坛经说寂照,说的都是这么回事。寂而不照是死禅,照而不寂是野禅。

如果说禅定中没有相,证明这人还未知道什么叫如幻三昧。未懂如幻三昧不懂禅。


{返回 楞伽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二章 不生不灭离有无之二
下一篇:楞伽经白话解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八章 远离外道涅槃想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一..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三..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五章 造业之源如来藏之二..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十章 自觉圣智离言说
 楞伽经白话解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第七章 慎勿习近世间论之一..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八章 妄想识灭自觉圣之二..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七章 三世诸佛如恒沙之二..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二章 离因离缘离言说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八章 甚深般若波罗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学 第二章 佛教的创立与原始佛教[栏目:李富华教授]
 The Vessel of the Dhamma[栏目:S.N. Goenka]
 在家居士说出家师父过失有什么果报?(大安法师)[栏目:勿说僧过]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2[栏目:法师法语格言]
 邪淫的果报(索达吉堪布)[栏目:戒邪淫文集]
 若临终人为三岁以下患重病的婴儿,请问是否也需要为他临终开示?[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念咒没感觉,没有境界,怎么办?[栏目:传喜法师]
 南北朝禅学[栏目:方立天教授]
 什么是佛法?[栏目:法闻法师]
 如何克制情欲(慈法法师)[栏目:对治方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