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第三集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10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  (第三集)  1999/6/3  香港九龙  档名:12-024-0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掀开讲义,第三页第二段里面的第三句:

  【寄人历位,故称为渐。非於证中有渐顿也。】

  『渐顿』二法,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得很多,此地文字是相同,意思不一样。《华严》是圆教,不但是圆教,古大德几乎共同都把它看作圆顿一乘法门,比大乘讲得还要圆满,还要究竟。在中国古大德认为一切经中,一乘经只有三部:《华严》、《法华》、《梵网》,这是称为一乘大经。他们的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足以提供给后学人做参考。《华严》里面虽然讲「顿渐」,渐中有顿,顿中有渐,它讲的是法法圆融,我们掌握住这个纲领,才能够了解教义。

  『寄人历位』,昨天略略的跟诸位介绍过了,这是末会跟本会在形象上不相同的所在,实质上没有两样。实质上末会比本会还要殊胜,为什么?末会是把整个的佛法,圆圆满满都落实在群众的生活当中,这才是真正可贵。我们说群众,大家好懂,而实际上比群众这个意思还要深。我们讲群众,只是讲人道,它落实在十法界一切众生生活当中,这个范围多大、多么圆满。我们如果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才知道《华严》之可贵、《华严》之殊胜。所以此地讲『渐』,不是说『证中有渐顿』。大乘法里面是讲证果的时候有渐证、有顿证,此地这个「渐」不是这个意思。此地渐证是因为它以许许多多人来做代表,代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种种不同,用五十三个人来做代表;在佛法里面也代表种种不同的法门,修行的方法。所以这里面它是圆融的,没有顿渐好说的,此地说这个渐,意思在此地。我们看底下这一节:

  【前明不异渐之顿。】

  『前』是指本会,本会是如来会。说明显示本会是顿,顿不异渐,渐不异顿,顿不异渐;渐即是顿,顿即是渐。这才是圆教。

  【故多门而众人同契。】

  这在本会里,我们看到这个境界。这是前几次给诸位报告过,特别是前天,我们看到本会最后的一段,这做一个很好的说明,本会最后的一段。

  【此明不异顿之渐。】

  『此』是指这一会,这一会是末会。

  【故一人而历位圆修。】

  差别在此地。我们在本会里面,看到许许多多人同在一会,修行契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而在末会里面只用一个人做代表,用意非常之深。用一个善财童子,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修学,从初发心到十信心满,然后出去参学,经历五十三位善知识,圆满成就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得究竟圆满;告诉我们,一生成就。善财能够一生成就,我们又何尝不能一生成就?如果我们修学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善导大师讲的话,「遇缘不同」。真正的因素是在遇缘不同,如果遇缘殊胜,一生决定有不思议的成就。善财童子显示的「圆修圆证」。

  【渐顿无碍,方真证也。】

  如果有渐、有顿,这个法不圆。何以不圆?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断尽。妄想、分别、执著断尽,就平等法了,渐顿平等,这才叫『真证』;渐不是顿,顿不是渐,那不是真的证果。佛不是众生,众生不是佛,这个人成佛了,成的什么佛?藏教佛、通教佛,没有超越十法界,那不是真证;天台大师判作相似即佛,不是真佛,相似。真证决定是平等的,凡是不平等,都不是真的证果,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再看下面第三大段,「五相分别」。五相是五十三参里面五个大段,第一个是:

  【寄位修行相。】

  『相』是修行的状况,修行的形相。这一段人数很多,概括了三贤位的菩萨,三贤十地,一共是四十个位次,都是『寄位修行相』:

  【高行。】

  『高』在什么地方?我们世间人常说「清高」,清就高;换句话说,浊就不高。诸佛菩萨这个「高行」,比我们世间人所讲的清高,还要殊胜。我们看这四十位法身大士,实在说,这四十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化身来的。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都有,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是少年人,这是说男女老少。从行业上来看,各行各业都有。五十三参里面的善知识,出家人只有六个,其余全是在家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他们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工作,每个人生活都不相同,甚至於信仰不相同,宗教不相同;我们看到有婆罗门、有遍行外道,这是说明宗教不相同。示现的跟我们凡夫生活没有两样,菩萨跟众生和光同尘,随类化身。他行高在哪里?高在事相上跟我们凡夫完全一样,内里面他的心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就高。我们凡夫有分别、有执著,这就不高;他们的示现,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个行就高了。

  清净心从什么地方表现?生活当中,从工作里面,从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之间,世法里面的礼俗,他都到了,完全做到了,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他们修的是什么行?净行,净行这是高。我们凡夫做善有善业,造恶有恶业,招来祸福吉凶不自在的果报。人家的心是净心,修善不著修善之相,造恶不著造恶之相。五十三参里确实有造恶的,胜热婆罗门愚痴,伐苏蜜多女贪爱,甘露火王瞋恚,有修贪瞋痴的,他那个贪瞋痴是佛法,是净行,高行,我们要干这三样,必定堕地狱。人家用这三样是度众生的手段,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众生要用善方法度他,有些众生他不听善的,那就恶度。菩萨的心是慈悲,心是清净,他用贪瞋痴的方法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超凡入圣,人家无量功德。顺逆都是菩萨道,顺逆都是菩萨行,这个行叫高行,高在这个意思。

  【会缘入实相。】

  在这一段里面有十一位善友,这是等觉位。四十一个位次,为什么会有五十三位善知识?『会缘入实』里面有十一位善知识,以佛母摩耶夫人来带头。这个行是:

  【大行。】

  等觉菩萨位。第三:

  【摄德成因相。】

  这是弥勒菩萨一个人代表。善财童子参访弥勒菩萨,瞻仰弥勒楼阁,楼阁就是他的道场。『摄德成因』,成什么因?无上正等正觉之因,究竟佛果之因。德无圆满,怎么能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德没有圆满,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修德才圆满。性德是本具的,没有修德,性德不能现前,这一点我们要牢牢记住。在修行过程中当中,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自己修行有一点成就,自己以为了不起,其实差得远。能够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在修行过程当中,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也不会生骄慢心,也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许许多多修行人的失败,都是在得少为足;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还知道谦虚,还知道忍让,稍稍有一点成就,就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的态度不知不觉就起现行,这是修行中途失败主要的因素。

  过去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佛七当中讲开示。他讲过好几次,说到谛闲老和尚,谛闲是他的老师,谛闲老和尚有几个徒弟,有一个参禅的徒弟,有个念佛的徒弟。参禅的徒弟,以后不错,在金山寺当了首座,这地位很高,地位仅次於方丈,傲慢心生起来,以后堕落了,就作土地公去了。你看看一生的修行,修到最后果报当土地公去了。而念佛这个徒弟,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倓老常常用这个话勉励我们,他老人家这个录音带,我把它做成CD,希望能够永远流传,诸位都可以听听,很值得警惕。

  所以《华严经》读到之后,傲慢心就不会再生起来,知道人上还有人。到如来果地更谦虚了,我们中国古老谚语也说,「学问深时意气平」,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永远是心平气和。《论语》里面,孔夫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赞叹,老师有五种德行,「温良恭俭让」,没有傲慢的习气,说孔老夫子一生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哪有一点骄慢的习气?慢是大烦恼,障碍人的修行,不但修行不能成就,我常说解门都不能成就。你有傲慢心,不但你读佛经读不懂,讲给你听,你也听不懂,可见得傲慢的障碍有多么大。

  等觉位里面弥勒菩萨来示现,显示出「摄德成因」的殊胜,弥勒菩萨示现的;弥勒是等觉菩萨,娑婆世界的后补佛。这个地方,我们还得多说几句,「成因」是成佛之因,成佛之因是德、修德,修德要跟性德相应,这才是成佛之因;修德要跟性德不相应,就是六道轮回之因。我们摄什么德?今天我们所取的是念佛法门,净土法门,这个法门殊胜,这个法门所修的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在无量三昧当中是无比的殊胜,这个名词不能细讲,细讲这两个小时都讲不完,好在我们平常讲经的时候都曾经讲过。这种三昧,它的定义就是一门深入、专修专弘。我们今天采取一门,一门入不进去,这个难了。为什么入不进去?烦恼、习气、业障太重,造成修学重大的障碍。试问问我们想不想生净土?真想!往生净土八万四千法门第一殊胜,为什么?往生就作佛了,其他法门作不了佛。《华严经》上你慢慢去修,见思烦恼断了,十信菩萨证七信位;尘沙烦恼断了,证十信位;破一品无明,证初住位;再破一品无明,二住位,搞到什么时候,你才能成就?

  可是念佛往生的人,实在讲,烦恼一品都没断,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样的菩萨?七地以上,这种便宜事情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一切经论里头都没有。所以这个法门十方一切如来都赞叹、都推崇,都非常热心劝导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了解这个深义,下定决心要往生。要往生头一个条件,我们虽然不能够断烦恼,要把烦恼控制住,净宗叫带业往生,不是叫断烦恼。这烦恼习气可以带去的;带,只能带旧的烦恼,不能带新烦恼,不能带现行,只能带种子。种子跟现行,这是佛教的术语,种子是旧的,你可以带去;现行是新的,新的不能带去。所以这个法门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断太难,我们这一生做不到,伏可以,控制住。那得用什么方法控制住?根性利的人,一句佛号就行了。

  什么叫烦恼?念头。念头才起来,不管念头是善念、是恶念,不要去分别它,不必去执著它,念头一起来,「阿弥陀佛」,把念头压下去;这就是宗门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没有关系,念头一起来,一句佛号压下去,石头压草,把它伏住,这就行了。上根的人他能做到,再跟诸位说,下根的人也能做到,你看很多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根本不懂佛法的,教他念阿弥陀佛,他老实念。刚才讲的谛闲法师那个念佛往生的徒弟,下根人,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学佛,实在讲他什么都没学会,他出家了,出家是赖著谛闲和尚,非跟他出家不可,谛闲法师搞得没有办法,这收了他。他跟谛闲法师从小一起长大,在农村里面长大,小的时候,在一块的玩伴,你说这种关系有什么法子,谛闲法师没有办法推辞。

  但是出家有条件,他也同意了,他说:「你要出家,拜我作师父,那你要听我话,我怎么教你,你就要怎么样接受」,这个徒弟说:「可行,没有问题,我既然拜你作师父了,你说什么,我都听,我都照做。」就这么个条件。「中年出家,你没有念过书,学教,当然不行。年岁大了,你要是在寺院里面,至少你得上早晚殿,早晚殿你也学不会,法器你也不会敲,这不能住。」最后想个什么方法?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没人住,破庙找一间,让他一个人住。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老老实实去念,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就教这么一个法子。他就真听话,一天到晚就念一句阿弥陀佛,真的,累了就休息,休息就再念,不分昼夜,他念到三年,你看看人家功夫成熟了,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还站了三天。人家去观宗寺报告谛闲老和尚,老和尚来给他办后事,老和尚来时,他已经死了,站了三天,你看有没有本事?死了站三天,了不起!所以上根人行,下根人行,中根麻烦;中根这一句佛号念不好,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所以上根跟下根好度,中根是最麻烦的。我们是哪一个人?中根人,最麻烦的这一类。

  智者大师对我们这一类的人,提供一个好的方法,而且他自己给我们做模范,不但教给我们,他自己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净土,天台宗的祖师。他往生的时候,学生向他请教,「老师,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答覆:「我是五品位往生」,品位不高。五品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但是要晓得决定得生,智者是我们的好样子。五品位,我们每个人都能去,真的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问题是你肯不肯修,我们能做得到。五品位的预备功夫,是要修「五停心观」。五停心观是基本的德行,五种方法把我们的妄想杂念停止住,控制住,没有叫断,叫停,停止住,这样让我们的心,逐渐逐渐恢复到清净。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就得要采取智者大师的方法,对治我们烦恼习气。

  「五停心观」里面,头一个是「不净观」。不净观不但是观我们的身不净,这很容易观察的,我们住在亚热带,天气炎热,现在在香港,一天不洗澡,身上就臭,那怎么干净?不干净,对这个身体不要生贪爱之心。如果你要是观心,心就更肮脏了,我们今天讲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生理的污染,很严重。不净观在今天,我们把它引伸出去,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清净,地球污染,水污染,我们日常生活必需品,饮食、稻米污染、蔬菜污染,肉类的污染更不必说了。所以现在人生的是都是奇奇怪怪的病,病从哪里来的?饮食里面来的。以前李炳南老居士讲经,我常常听他说,「现在人可怜,哪里是吃饭,三餐服毒」,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三餐在服毒,这都属於不净观。不但对身体没有贪爱,对我们居住的环境也有没有贪恋之心,还是赶紧移民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上没有好地方。

  现在有很多同修认为澳洲、纽西兰是世界上的一块净土,还没有被污染。但是我们看看古老的预言,看起来很可怕,我们这个地球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南北极会颠倒,版块会大幅度的移动,纽西兰虽好,将来能不能还存在?会不会沉到海里面去?很难讲,所以真正的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今天想到澳洲、纽西兰不容易,到极乐世界容易。到地球上找一块净土,未必能找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肯定可以得到的,为什么不去?不净观,停止我们的贪心,对於世出世法贪爱之心断掉了。

  第二个:「慈悲观」。慈悲观停止我们的瞋恨心,瞋恨是大烦恼,地狱的业因。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修行人,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什么行为是错误?一天到晚看到别人的过失,心里老是记住别人的过失,口里面谈著人家的过失,一天到晚造罪业,这不是修行人。修行人要做一个大转变,把人家的过失忘得干干净净,看到人家的过失绝不在意,绝对不放在心上;反过来念念,念一切众生的好处,念念,念一切众生的恩德。这个观念转变过来之后,你的生活就自在、就快乐了。你生活在和睦、感恩、吉祥的境界之中,有助於你道业的增长,你会身心健康,自在快乐,念头转过来就行了。无论什么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统统把它忘得干干净净,而要想到这些人的长处,这些人的优点,你看我们的心多快乐!世间圣人都说「仁者无敌」,仁是仁慈,一个仁慈的人,他心里面永远没有冤家对头,没有敌人。心里面还有冤家、还有对头、还哪个跟我过不去,你这个人不是仁慈的人。在佛法讲,你没有慈悲,有慈悲怎么能记别人过失?有慈悲的人念别人的长处,念别人的优点,念别人对社会、对众生的贡献。我们修行要从这个地方修起,修慈悲观,止住、停止自己怨恨之心;这个怨恨就是不平之心,要把这个停止住。

  第三:修「因缘观」。知道一切法是因缘生的,万法不离开因缘。佛家讲「缘生法」,所有一切法众缘和合而成的。《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缘生法。缘生之法,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破我们愚痴、分别、执著。《金刚经》末后一首偈子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了,把这一句偈子好好念一遍,心就平了。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就不会被境界所迷了;迷叫痴,痴迷,你就会觉悟。所以用这三种方法断贪瞋痴。

  再用「界分别观」,教你观察十法界,观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观察这一些,破我见。我见就是对於「我」的执著,你能够深入观察,晓得我们这个身,身没有我,五蕴和合,假相而已。五蕴分散了,就了不可得,组合的时候是个幻相,分散了之后,这个相就消失了。组合的时候,不生;散开的时候,不灭。用这种方法破我执、破我见。

  最后用「数息观」的方法,对治我们的散乱心。我曾经教同学们,我们数息,不要去数呼吸,我们用念佛,用念珠来计数,计数跟数息观的效果相同,比数息观殊胜;因为念佛有佛力加持,数息没有佛力加持。但是怎样才能收效?我们今天念佛,念一声阿弥陀佛拨一个珠子,不行,不能摄心,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所以你功夫不得力。我们换个方法,念三声佛号拨一个珠子,就容易摄心。开头不要贪多,开头就是三声佛号拨一个念珠,如果一有妄想,你这个数就错了。这个比数息观功德殊胜,跟数息观能得同样的效果,使我们的精神、意志集中,收拾我们的散乱心,这五个方法好,我们真的能做到。

  我记得我在此地也曾经教过同修们,有同修来问过我,他说,「那个冤家债主,我恨透了,没有办法把念头转过来,要用什么方法能叫我不恨他?」我教他一个方法,我说你家里是不是供了佛像?「有,供了佛像」。你把你的冤家债主写一个长生禄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当佛菩萨一样看待。他就真做了,做了一段时期,告诉我,「师父,我是这样做了,我看到他还是恨他,怎么办?」我告诉他,你功夫还不够,继续再拜;你再拜两年、三年,见到他,不会恨他;你拜十年、八年,你见到他,会很喜欢他,境界就转过来。用这个基础,先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停止住,然后五品功德就成就了。五品位在天台六即里面是「观行即佛」;也就是说,你功夫得力了,这是如来真正的弟子。我们现在是名字位,有名无实,天天干,功夫不得力,这有名无实。观行位功夫得力了。我们中根之人,真的是上不上、下不下,用天台大师这个方法,会很有效果。以「五停心」作基础,一定要用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五品位你还是得不到。

  五品里面,第一个是「随喜」。我们今天采取的是净土法门,我们依据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於净土三经接触之后,能生欢喜心,能够深信不疑;生欢喜心,这就说明你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这是五品的第一条。我想第一条大家都有,这不成问题,可是第二条就有了问题。第二条是「读诵」,包括听讲。我们每天念经,就是每天亲近佛陀,跟佛见面,读经就是听佛讲经,天天听讲。因为现在说实在话,我们对於汉学的基础太差,古人读经,他懂,现在我们念经,不懂。念经不懂没有用处,得不到利益。念经,诸位要记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佛菩萨才不要听,念经是我们听佛菩萨的教诲。因此经义不明,一定要听讲,一定要看注解,能够有三、五个同修,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非常好。纵然我们现在工作忙碌,不能每天聚会在一起研究讨论,一个星期至少有一天,几个好朋友,固定星期几,定一个时间,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个效果非常殊胜。

  我过去在求学的时候,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这有老师,有老师还得要有同参同学,我们当时有七个同学,每一个星期,那个时候我们是星期四,每一个星期四的晚上,在台中佛教莲社一个小教室里面,我们七个人研究讨论。这种修学的方法,十年没有间断,我们根基从这里奠下来。讨论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向老师请教,这是真正亲近佛菩萨。

  听讲经,尤其是讲我们修学法门所依据的经典,非常重要。可是现在这个时代,讲经的人少;但是讲经人虽然少,现代人有福,科学技术发达,我们讲经有录像带、有网路。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诸位看前面这个录像,这个录像传播到全世界,所以听众不只是现前这几个。上一个星期台北有个同修写封信提醒我,全世界在网路上听这次讲演的,将近一百万人,这是他们估计的,所以我们每一堂讲经,都用网路传播到全世界,他们知道这个时间,都在收听。我每天都要讲两个小时,如果诸位家里有电脑,你知道我们的网址,你每天可以听两个小时,从网路上也可以拷贝下来。你喜欢多听几遍的话,我们除了网路之外,有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VCD、CD,完全是免费供养。只要诸位需要,你写信到新加坡,写信到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另外其他的净宗学会,他们都会赠送给你。

  每天要听经,不听经不行,不听经烦恼压不住。所以我们今天念佛堂,念佛堂是廿四小时念佛不间断。你们诸位如果有假期,到新加坡去看看就知道,新加坡的念佛堂廿四小时不中断,一年到头,一天都不缺。但是念佛堂的同修,每天照例要听二小时讲经,为什么?不听讲经,念佛念上几天,还是打妄想,还是会退心。讲经没有别的,就是劝导你,劝你坚定信愿,勉励你、警策你,帮助你精进,解行并重。有解无行,不能成就;有行无解,也不能成就。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面告我们,他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他老人家教人,一定要解行并重。每天要听经,每天要念佛,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所以读诵非常重要。

  第三是「说法」。读诵是自利,自己读经、研教、念佛,是自利;说法是利他。这个说法不是说上讲台说法,遇到人就劝人念佛,就是这个说法。你所懂得佛教的道理,你的亲朋好友,只要遇到人,你就跟他讲,三句话不离本行,他喜欢听,跟他讲;不喜欢听,也跟他讲,「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念佛的人,你们每天接电话,电话一拿起来,「阿弥陀佛」,不管你喜不喜欢听,阿弥陀佛听进去了,这都叫说法;说法就是热心帮助别人学佛,热心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这叫说法。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人你就要把佛法介绍给他,这是利他;自行化他,一个人也讲,两个人也讲。

  我最近在新加坡,提到这桩事情,我还特别勉励同学们;因为这些同学们常常上餐馆吃饭,你到餐馆吃饭,你要说法,你不说法,那个饭叫白吃了。怎么说法?讨论佛法,你不是一个人去,两、三个人去吃饭。你讨论佛法,旁边吃饭的人不都听进去了吗?他都是你的听众,你们在说法,有问有答,声音响亮一点,让周边的人统统听到,机会教育。我们到餐厅不是吃饭,是弘法的,你说这个多有意义!你要有个度人的心,有帮助人的心。你们学会了,两、三个朋友到外面吃饭,大声谈话,让他们大家都听到。世尊讲经,有人向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那是明知故问,他哪里不晓得,他为什么要问?这一问一答,唱双簧一样,给别人听的,听众他不晓得,他也不会问。这些方法我们都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要向释迦牟尼佛弟子们学习,这是五品位里的第三条。

  第四是「兼修六度」。兼修六度,意思是教我们怎样过日子,怎么样生活,怎样处事接人接物,佛教给我们六个原则。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意思是放下,度自己悭吝的烦恼。肯放下,肯舍己为人,不仅仅是断贪心,还要断悭吝心。热心的帮助别人,以深心,以自己的力量,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修布施。「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这里头是自利利他,以自利为主。尤其是修学,佛法修学一定要依照修学的方法,我们讲的五停心观、圆教五品,这都是方法,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忍辱」是耐心。「精进」是不退转。「禅定」是自己有主宰,绝不轻易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为外面境界动摇。

  佛法修学的成就,是一门深入,诸位同学有修学很多年的,为什么你们没有成就?在座还有几位跟我是老同参。我一九七七年到此地来讲经,我们就认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我看看,我有进步,你没有进步。你有没有想想这什么原因?你没有进步是修得太杂,修得太乱,你那个进步叫杂进、叫乱进。我这个进步是专进,我一门深入,所以才有进步。所以修得杂、修得乱,就不会有进步。就跟读书一样,现在学校里面的课程,学生上课,第一个钟点上这个课程,第二个钟点又换一门课程,一天上几堂课,听几个老师讲,看许多课本,他所学的,知识而已,不开智慧;为什么?心不定。

  中国古人教学,开智慧。我们看看古籍里面的记载,从前人去考功名,十几岁考中举人、考中进士,有不满二十岁的中举人、中进士。为国家服务,国家任命,他作知县、作知府。大概一般举人就可以有资格作知县、作县长。不满二十岁,他能够治理一个地方,治理得很有成就,什么原因?开智慧。他读了多少年书?古人讲「十载寒窗」,时间并不长。现在我们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十二年,我们现在这十二年念下来什么都不会。古人这十二年念起来,可以当县太爷,可以当知府,他有智慧、有能力为社会大众服务,什么道理?古人专精。唯有专,他心是定的,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他们学的不是常识,我们今天学的是常识,没有智慧,所以处理事情常常出乱子,常常做错事。这是古时候教学跟现在教学不相同的地方;换句话说,现代人求学这个缘分远远比不上古人。

  我在这一生当中还算是非常幸运,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遇到真正善知识,用古老的方法教我,我才有这一点成就。古老的方法「一门深入」,非常有效果。一门容易得清净心,容易得定;定能开慧。智慧开了的时候,世出世间法你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就不迷惑;佛法里讲,「一经通一切经通」。我是因为现在讲经的人太少,没有办法,所以答应听众要求,讲这种经,讲那种经,我讲得很多。如果依我自己,我一生就讲一部经,决定不讲第二部经。现在没有办法,讲经的人太少了;如果讲经的人很多,我只讲一种,更专更精,利益无比的殊胜。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晓得,自己时间才不会浪费,功力才真有成就。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一年一年做个比较,今年比去年有没有进步?进步在哪里?如果没有进步,那就要检讨,我用的方法一定错误。如果方法正确,理论正确,不是一年比一年进步,你应当可以能够觉察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进步,你的生活怎么不快乐?月月有进步,月月境界不一样,你的智慧月月在增长,你的境界月月殊胜;你的生活法喜充满,真的是自在快乐,这是佛法真实的受用,真实的享受。所以自己要有主宰,决定不能受别人影响,这是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智慧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谓兼修完全是自利,五品第五「正行六度」才是利他。前面四品是为自己,都是属於自利,自利有成就了,那要主动去帮助别人。《无量寿经》上佛告诉我们,「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不必等到别人请,主动去帮助别人。用什么帮助别人?就是用六度法。这个时候六度,度是帮助别人,是度众生的,是利他的,不是自利;但是利他,先修自利。

  这种修学方法,我们哪一个人做不到?人人做得到。你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用「五停心观」,把你的烦恼习气停止住,用「五品位」积功累德;摄德成因,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水平的修因。你能用这个方法修,决定得生净土,为什么?佛在《法华经》里面授记的,给我们作证的;智者大师是这个品位往生的,智者大师是给我们做模范,做示范作用。这个法门就是古德所讲的「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人人都能修,人人都修得成功,没有障碍。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不是每个人能够修学的。「五停心观」跟「五品位」,每个人都能修的。你这个样子在世,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法门修成了,永脱生死轮回,一生之中圆成佛道,还有比这更殊胜的?没有了。所以这叫『胜行』。第四:

  【智照无二相。】

  文殊菩萨代表的。文殊菩萨在末会里面两次出现:最初出现是表十信法门,是善财童子最初学佛依止的善知识。善财证得等觉的果位了,「摄德成因」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等觉的果位,善财参访他,善财也证得等觉的果位。文殊菩萨大慈大悲再给他作证,『智照无二』,真正契入不二法门。这里面显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相,一就无二,这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说的「一相三昧」。一相三昧也叫「一行三昧」,这是属於理上的一行三昧,不是事上;文殊菩萨来显示。事上的一行三昧是第五:

  【显因广大相。】

  普贤菩萨代表的,意义深!普贤菩萨代表事的一行三昧;文殊菩萨代表理的一行三昧。事的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事的一行三昧。

  【广行。】

  合起来看,理事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整个合起来,菩萨行,高行、大行、胜行、深行、广行,是一行。我们要从事上讲,连受持这句佛号,念这一声阿弥陀佛,诸位要知道,这一声阿弥陀佛是事上的一行三昧。这一声佛号具足高行、大行、胜行、深行、广行,圆满具足,还有哪一个法门能够相比?没有了。

  前清干隆时代,慈云灌顶法师,这位法师也很有盛名,他的著作很多,大部分收在《卍字续藏经》,卍字藏经收他的著作,大概有二十多种。是一代的高僧,道德、学问都令人敬佩,通宗通教。他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说过一段话,讲到我们用佛法、经教、忏仪来忏除业障,我们业障很重,佛家所有一切经教,所有一切忏悔的方法,都没有办法忏除你的罪业,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念阿弥陀佛」,就能把你的罪业忏悔得干净。这个话不容易说出来,不是真正过来人说不出来的。

  现在人求消业障,求忏悔,用许许多多方法,很热心的在做,业障有没有忏掉?他没有去想一想,如果他仔细去反省一下,业障没忏掉,那个忏叫白拜了,经叫白念了。经教真的忏悔不了,念佛方法能忏掉。如果说业障真正忏掉了,你烦恼就轻,智慧就长,身体一定得轻安、得法喜,你这个修学就有了效果,有效。如果我们修学没有得轻安,没有得法喜,烦恼没有少,智慧没有长,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就有了问题。正如同我们生病,生病我们知道请个大夫看看,我们来吃药,药吃了有没有效?如果药吃了之后,并没有起色,你会赶紧换医生,你懂得,你很聪明。我们修行没有效果,为什么不赶紧去换法门?你就疏忽掉了。所以你耽误了多少时间,经年累月修行没有效果,不知道原因在哪里?选择法门非常重要,选择什么?对我们症的这个法门,应病与药。我们自己是什么根性,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法门,应该用什么方法来修学,才能真正收到效果,这一点太要紧了。长时间修行要是得不到效果,这个事情白干了。精力浪费还不要紧,时间浪费是永远找不回来的。时光比什么都宝贵,决定不可以浪费。从种种经论,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尽的开示之中,都告诉我们净宗的殊胜,念佛的殊胜。

  谛闲老和尚,他那个徒弟锅漏匠,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能够那么样自在往生,站著走,我们要想一想,那是什么成就?谛闲老法师替他办后事,对他赞叹,赞叹他的成就,成就太殊胜了。他修的是什么行?就是刚才我们所念的,他修的是高行、大行、胜行、深行、广行,一句佛号。他的往生,绝对不是在凡圣同居土,品位之高,功夫的殊胜,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测度,末法时期是最好的榜样。

  请看底下第四段:「圆摄始终」,圆是圆满,在《华严经》里面,始终也是一,也不是二,这个境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里我们节录了三句:

  【寄法显异,而布之前后。】

  『寄法』修行,这是显示告诉我们,不同的修学方法。你看看在寄位修行相里面,有四十位善知识,四十个人他们所修的法门不一样,这是『异』。『布』是行布,行布是对圆融说的。「行布」是什么意思?次第,循序次第渐进。好像我们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这是顺序,这叫行布。此地布的意思是它有前后顺序,从事相上看,它有前后次第,一点都不紊乱。看第二段:

  【据实。】

  这跟你说实在话;那是什么?那是形相,那是外表。真实呢?真实是:

  【一位一行,即摄一切,行位无尽。】

  『一位』,四十一个位次里头任何一个位次,『行』是任何一个行门,都圆圆满满的包括一切位、一切行。圆教初住菩萨,这位次很低,其实它这一位里面,圆圆满满包括了四十一个位次,一直到等觉,全包括了。一位就是一切位,他这一个法门就是一切法门,这是给你讲真话,这叫圆教,这叫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所以那个渐,不是真正的渐次,我们要这个看法,那你就错了,你不了解。他那个渐是顿之渐,渐跟顿是一不是二,相上有,相是渐,实际上是顿;虽然实际上是顿,但是在相上他还是有次第。如果诸位真正从这个理上体会到了,一下醒悟过来了,我再告诉你另一个现象:我们现在一切众生,我们在凡夫位,毗卢遮那佛在究竟位,试问问我们现在位能不能摄佛果位?决定摄佛果位;佛果位也摄我们凡夫位。后面讲『行位无尽』,不是五十三参,不是四十一位,那个「无尽」,话就长了,意思就深了,把我们全都包括在其中了。

  所以古德给我们讲,我们念一声阿弥陀佛,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统统念到。为什么?一句佛号圆摄一切诸佛名号;一部《无量寿经》圆摄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所说的无尽经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才晓得,一门深入的可贵,一门深入的道理。所以佛家讲「一」,不是独一,不是专一,是任一。任何一部经都圆摄一切经,这才叫平等法,才能叫人心服口服。不是说《无量寿经》是第一,阿弥陀佛是第一,其他佛都是第二、第三,那佛也得打架,佛世界也不太平了,个个第一。我们如果依释迦牟尼佛学,释迦牟尼佛第一。《华严经》上「主伴圆融」,一个是主,其他都是伴;这个主是谁作主?任何一个人可以作主。如果说是观世音菩萨是主,诸佛菩萨都是伴。像我们讲堂,讲台上讲经这一个人是主,其他都是伴。观世音菩萨在这里讲经,诸佛如来在底下听,那是伴。主伴圆融,没有高下,平等平等。我们凡夫坐在台上讲经,佛菩萨也坐在下面听,凡夫是主,诸佛如来是伴,这才显示真平等。所以任何一部经都可以作主,任何一部经也都是伴,任何一尊佛菩萨都可以作主,任何一尊佛菩萨都可以作伴,显示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心就定了,就不必念很多经,念很多佛菩萨名号。

  有很多人早课,我早年在台湾,遇到一个同修,他给我诉苦,每天早课差不多要做两个小时,还要上班,赶得好辛苦。实际上,他是来邀功,来表现的,他很了不起。我问他,你早晨早课怎么做?楞严咒、十小咒,《金刚经》、《弥陀经》、《心经》一大堆,一说的时候,还要念阿弥陀佛名号、本师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地藏佛,统统都念到,一个都不得罪。我说你好难得,好辛苦!念得累死了,念得生烦恼,不开智慧,他不懂得一即一切的道理。以为什么?我要专门念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没有念到,他怪我了,我得罪他了;观音菩萨没有念到,地藏王菩萨没有念到,那怎么对得起他,他会生气。这种心态,根本就瞧不起佛菩萨,把佛菩萨当作凡人,还把佛菩萨当作小人,小人才会生气,君子都不会生气。你把佛菩萨看作什么人?这种心态,每天做早晚课都在造罪业,将来堕阿鼻地狱,他不知道怎么堕的,你说冤不冤枉?

  诸佛菩萨的心理跟我们不一样,随便念哪一尊佛,一切诸佛都欢喜,随便念哪一尊菩萨,所有菩萨都欢喜,只要你念一个,大家都生欢喜;你念两个、三个,大家都皱著眉头。为什么?戒、定、慧三学不能成就,你搞得太多了,太杂了。诸佛菩萨希望你赶快觉悟,希望你成佛。成佛一定要遵循成佛的方法、成佛的理论,你不懂这个方法,不懂这个道理,你是杂修、乱修。所以用的功力用得很深,用的时间用得很多,效果一无所得,真正可惜!你没有见到诸佛菩萨,见到诸佛菩萨,佛菩萨看到你,叹息!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末后做个总结:

  【言差别者,乃即一之多。一多深浅,无有障碍。】

  这是经上讲的差别相。『差别』是什么?差别是讲多。「多」是什么?『一之多』;「一」是多之一,一多不二,你能体会这个道理吗?你真正能把这个搞清楚了,你晓得一多不二,在一切经里面,选一个自己欢喜的经就行了,这一部经就是一切经。诸佛菩萨名号里,选一个自己老实念,一个名号就是一切诸佛菩萨名号,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而且很快的成就,不要找那么多麻烦。我们的修行,走错了路,走了好多好多冤枉路。你们诸位同修,自己想一想,有很多学佛不少年了,你们往生有没有把握?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生生天有没有把握?肯定决定有把握,你功夫得力了。你今天听到这个话摇摇头,没有把握,不要说在家同修没有把握,老法师,我问他的时候,有没有把握?他也不敢打妄语,摇摇头,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读经读得太少了,佛法里面讲的理论方法,你没有搞清楚。

  任何一个众生,如理如法的修学,哪有没有把握的道理?自己没有把握,怎么教人?怎么劝人?劝人的言词态度也模棱两可,叫人家听了、看到半信半疑。所以佛法里常讲,「要度众生,先得自度」,自度标准是自己有把握。然后劝别人,你的言词态度才肯定,斩钉截铁,叫人家看了、听了一点疑惑都没有,增长别人的信心,增长别人的愿力,这才叫功德。所以真正做到自己有把握,不是难事,人人做得到,那就是你要选对了法门。这个法门过高、过深,确实是困难,一定要对自己的根性;自己生活环境,在生活环境修学没有什么障碍,很顺利,这样子就容易得多。

  我们自己遇不到善知识,没有办法选择,不知道怎么选择得好,那就听释迦牟尼佛的忠告。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他的法运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这是佛在灭度之前,唯恐后世的弟子们,没有能力选择法门,给我们说出一个方向。我们寻著这个方向,去选择法门就方便多了。正法时期,持戒就能证果;像法时期,戒律不行,人的根性远不如正法的时候,烦恼习气重了,所以才修定;末法时期,修定也修不成,也不能成就,念佛法门,净土成就。我们没有能力选择,我们现在生在末法之中,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我们选择净宗法门。净宗法门,五部经、一部论。五经一论,自己不妨多看几遍,选择一个;不要五个都选,五个都选又搞杂了,又搞乱了。一门深入,一门当中奠下深厚的根基,再看其他的各种,一看就通达,就明了。一定要在一门上扎根,根深蒂固,然后是触类旁通,世出世间法一下都理解了,这是佛法教学的方法,老方法,几千年用得都非常有效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第一集
下一篇: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第二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一)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五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二)第六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第三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第四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第六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八)第一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四)第一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华经阅后札要[栏目:衍慈法师]
 智慧生命[栏目:曹越]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栏目:中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栏目:佛教与教育]
 粉碎旧知识直入当下是般若(一行禅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1735 六十华严经疏卷 26-30[栏目:06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菩萨本行经白话 公案(十)[栏目:菩萨本行经白话]
 极乐世界发愿文(比丘宗峰敬译)[栏目:宗喀巴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