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1集
 
{返回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1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1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十七面,经文第一行看起: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
  这是佛对我们开示,做老师对待学生的合理态度。第一句讲『黜之以理』,是对学生的惩罚,学生有过失一定要接受惩罚。因为班上的同学多,不守规矩的人如果没有惩罚,这个班无论人数多少一定就乱、没有秩序,这当然是不合理的,老师也没办法教导,学生必定也无所适从。所以学生有过失,父母、老师对他惩罚,这是正确的,这也是合乎自然的道理。「理」就是合乎道理,一定要合理,中国人常讲的合情、合理、合法,面面顾到。惩罚不合理,我们晓得接受惩罚的人内心不平,决定怀有怨恨,这一段末后一句说到。但是有一些事情,老师惩罚的时候没有加以详细说明,对于一个好的学生没有问题,好的学生就是接受老师冤枉处分,他也没有怨言,这是好学生,前面讲过的。但是一般普通学生善根、福德没有这么深厚,内心里面的怨恨在所不免,时间长了,大概中等以上的这种天分,他会觉悟,老师的惩罚是对的、是正确的。
  我们小时候在学校念书,同学当中吵嘴打架,这是难免的,哪个学校没有?哪个班上没有?两个学生起冲突,当然决定是一个有理、一个无理,可是老师惩罚是一起惩罚。我们不但见过,自己也遭遇过,当时对这事情非常不平,明明是那个同学没有理,他应该接受惩罚,为什么我也要受惩罚?多少年来,到我学佛之后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如果这两个同学有一个是好的,决定吵不起来,决定打不起来,为什么?他会让,善人能让恶人,他忍让不会出事情。凡是出事情,两个人程度一样,只有一样才会闹事,有一个高、一个低不会闹事。所以不管哪个有理、哪个没有理,一起处罚很有道理。
  如果再深入一层观察,当然凡是闹事、闹意见的人,程度都比较差一点。程度稍微高一点,不但要忍耐,还要有方法,在佛家讲的智慧、善巧方便去感化他,潜移默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改过自新,那你确实是善人,确实是个善知识。你有德行能够照顾大众,能够统理大众,当然你会被老师重视,会被同学们尊重,这一定道理。如果看到闹事的人不能原谅他,惩罚他,惩罚人家又不服,这样子你的长上、你的师长、你的长官、你的上级可能连你一同都处分。这些很深的道理,我们学佛之后才彻底明了,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
  第二句讲『教之以道』,什么是道?前面在「道德」里面跟诸位说过,这个地方的「道」不是普通的道,是圣贤的大道,圣贤人的存心、圣贤人的修养、圣贤人的行事,这是道。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他们的心行就是我们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自己要知道。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要学佛菩萨的做人,要学佛菩萨的行事。佛菩萨这么多经典教我们什么?无非是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然后才真正觉悟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应该怎么相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与自然环境里面许许多多动物、植物乃至于矿物,我们跟它怎样相处。更高一层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但是他确实存在。天地鬼神跟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生命舍报之后,很可能就入他们那个境界,因此天地鬼神也是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跟他们交往,这都是圣贤大道。儒家教人总不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种说法都好,两种说法都行,八德是大道。在佛法里面,菩萨最殊胜的成佛之道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那是成佛之道。四摄六度是菩萨道,我们要认真努力来修学。
  『己所不行,勿施于人』,跟儒家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完全相同,凡是我们自己不喜欢的,决定不能够加之于人。我们不喜欢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就决定不能毁谤别人。我们不喜欢别人障碍我们的善行,别人的善行我们就决定不能够障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在世间学佛之后,确确实实心行都顺着佛的教诲去做,能做多少姑且不论,确实是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依旧不免被别人有意无意的毁谤、障碍、陷害,我们也常常心有不平,甚至于许许多多同修退心,做好事有什么好处,得的果报相反的,这个想法、看法错了!为什么我们今天做好事还要受这些冤屈?过去生中我们障碍别人、我们嫉妒别人、我们毁谤别人,今天虽然学了佛,因缘聚会果报现前,我们明白了,明白之后态度就不一样,欢喜接受,帐在这里结了。这些事情,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做示现、做榜样。
  佛是大圣,究竟圆满的圣人,不是这一生修行成佛的,《梵网经》上说得好,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到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是来表演给我们看的。他老人家,僧团里面、家里面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听话的、背师叛道的,经典上记载的六群比丘,这是佛给我们示现的。外面六师外道,内外都有毁谤、都有嫉妒、都有障碍,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佛没有退心。在中国也有个典型的榜样: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诸位念过《坛经》就知道,他是真正得道之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五祖忍和尚将衣钵传给他,他受多大的委屈,受多么严重的嫉妒、障碍,不但有毁谤,而且确实有人想杀害他、谋害他,把衣钵夺回来。不得已改名换姓,在猎人队里面躲藏十五年,不是短日子。十五年,时间长了,大家把他忘记了,也找不到这个人,这个人失踪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淡忘了,他才出来。我们受一点小委屈算什么!总而言之,要记住佛这一句话,从今而后「己所不行,勿施于人」。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将来菩提道上减少障碍。菩提道上障碍就是这么来的,我们造作的不善因,过去今生所作的不善,不了解事实真相,怨天尤人,这些恶业的果报。这两句是讲一个原则,下面告诉我们落实。
  『弘崇礼律』,「弘」是弘扬。教导的标准,世出世间都是从规矩、境界着手,所以出家人尊崇戒律,在家人尊崇礼义。礼主和,律主严,要宽严得中,太宽了不行,太严了也不行,这里面调和。「崇」是崇尚,特别是教初学。我们佛法的教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从哪里下手?确实从礼律下手。我们今天学佛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我们没有基础,从小没有人教,养成许多恶习气很难改过来。所以古人常说:「教子婴孩,教妇初来」,有道理。教一个人什么时候教?婴孩的时候。中国古时候天分好的,三、四岁就教他,稍微差一点的六、七岁,这一定就上学了。第一部书念什么?念《弟子规》、念《三字经》,我们没有在这上下功夫。出家人初出家教什么?沙弥律仪、五戒十善,从这里学起。在家信众初学佛从五戒十善,出家人从沙弥律仪。现在我们想想,在家出家、世法佛法,根都疏忽了,没有人教了,典籍还在。
  我们过去年轻时候,追随李炳南老居士,因为那时候我们都是在家的身分,都是在家居士,他老人家教导我们修学的,特别注重《五种遗规》,前清陈弘谋居士编的。《五种遗规》里面又特别着重童蒙的养正,他头一篇是「童蒙养正」。我们从这地方学了一点点,那时候都已经将近三十岁了,这些东西从前都是五、六岁小朋友学的,我们到三十岁的时候才读这个书,老师常讲亡羊补牢还不算晚。所以我现在在澳洲教导我们这些十几位、将近二十位出家人,我第一门功课是什么?就是《弟子规》,我要求每一个人能背、能讲、能行,你有没有做到?接着就是《三字经》。佛法建立在儒家的基础上,如果不用儒家的基础,那就得用小乘。现在大家也不讲求小乘经论,如果离开儒、离开小乘,大乘就落空了。
  我们学大乘一定要先把小乘或者是儒家的基础的根扎稳,先把地基打好,然后才有前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一个标准,大家都遵守圣贤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我订的,也不是同学们自己拟订一个公约、什么规矩,那个毛病多,我们还是用圣贤人的标准。圣贤人毕竟是过来人,这些典籍流传了千百年,它如果里头有问题,早就被淘汰掉了。千百年的人都用这个教科书,都用这个教学,我们就能够肯定它的价值。我们自己没有智慧,从哪里看?看它流传时间之久,流传面的广大,那么多人看过,这么多年代的人都读这个,这大概总算不错了!现在人编得再好,没有经过考验。我们必须要找禁得起考验的这些典籍,我们学它才放心。
  后面这一句,这是果,『不使怨讼』。「怨」是什么?心里头埋怨,心里面不平,这不好。「讼」是什么?讼是口里头辩驳。没有怨讼,那就是心服口服,这才是一个六和敬的团体。道场大家在一起共住,如果有人心不平、口出怨言,这个道场不好,这是道场的衰相。主持教化的人固然有责任,实际上每一个在道场居住的同学,无论是在家出家、男众女众都有责任。如何教大家心平气和?首先要自己做到,自己做到心平、做到气和,从本身做起,儒家讲的「修身而后齐家」,修身就是从我本身做起。每一个人都肯从本身做起,这个团体、这个家就和了。自己不肯做,要求别人做,人家心当然不平,当然有怨言。要从本身做起!儒家讲的这一套大道理是天然之道,决不是周公、孔子发明的,不是的,自然法则就如是。在佛法里面讲,这是自性里面的常道,真如自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段是佛对于做老师的人开示,做老师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学生看,每天要为学生讲解,领导熏修,不能松懈。要知道大众都是凡夫,无始劫来恶业习气非常深厚,再加上现前社会恶缘太多太多、恶的势力太大太大,一般人有什么能力跟恶缘对抗,能不受它干扰?我们要很清楚了解现实的环境。唯一的办法是「长时熏修」,天天讲、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一天两个小时行不行?不行,真的两个小时太短了。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转凡成圣,这是肯定不够的。要达到目标,一定要想着古圣先贤他们的办法,那就是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八小时,还得要念佛、参禅八小时,解行相应,这心真的定下来了,不受外面环境干扰。这样锻炼三年、五年,你才有根。佛家讲五根,三年五载你有根了,十年八年你才有力。这种环境里面熏陶十年,你的根有力了,有力就是不会再受外头境界诱惑。不肯熏修,怎么能成功?我今天有这么一点点绵薄的力量,多不行,大概帮助三十个人可以,照顾三十个人的生活,我在澳洲就是这个想法,这样的做法。
  在台湾、在新加坡、在香港义工多,真正修行有人发心照顾,在外国义工就很少,怎么办?我们雇人,雇人照顾大家的起居生活,让大家一心办道。道场里面什么杂务都不过问,你心是清净的,你进入道场每天就是八个小时研习经教,另外八个小时不是在念佛堂念佛就是在禅堂参禅。一天十六个小时的熏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不中断,我要搞这么一个道场。古时候在中国这样的道场到处都是,现代我们四众同学不要说没有见过,听都没听说过。要不这样干,怎么可能会有成就?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不能不干,不干你就是知道了也等于不知道,那有什么用处?我们干一年有一年收获,干两年有两年收获,我相信在这种道场里面熏修,根性利的两年就会很有成就。真的干个十年八年,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天人师表,我们一定要向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去努力,把佛法恢复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下面我们再看看世尊对于做学生们的开示。
  【弟子亦尔。】
  做学生,做学生也应该懂得道理。
  【二义真诚。】
  『二义』就是师、弟子之义,学生跟老师这当中有道义、有情义、有恩义。如果连这个都不懂,学生背叛老师,老师无理责怪学生,那就很平常,这当中没有道义、没有情义、没有恩义,这就错了。佛底下说:
  【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
  老师一定要守老师的本分,学生一定守学生的本分。『如』,如前面所说的,如佛所说。你做个好老师,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
  【勿相诽谤。含毒致怨。】
  这一句是学生对老师,老师不可以冤枉学生,学生也不可以毁谤老师。老师的行持,他的境界比我们高,他接触大众有一些善巧方便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他有他的道理,道理很深。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才知道,真正善知识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无不是利益众生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某一类的众生要用某一种的方便去度他,甚至于用贪瞋痴。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见到,甘露火王用瞋恚、胜热婆罗门用愚痴、伐苏蜜多女用贪爱,让我们大惑不解。那是菩萨化身!他用手段度那一类的众生,能令接触他的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我们哪里晓得?最近在美国、在台湾演《济公传》,济公长老当年在世没有这么大的名气,民间是有人非常欢迎他的,一般出家人都骂他,都说他疯疯癫癫、不守清规、不守戒律。这真有其人,《大藏经》、《高僧传》里面有他的传记,而且分量还很多,好像有六卷,在《高僧传》里面跟外面小说不一样,《高僧传》讲的是真的。
  民国初年镇江金山寺有个妙善法师,一般人叫他金山活佛,他的行持大概跟济公差不多,那个境界高!他度的那些众生是别人度不了的,他是真智慧,真正的善巧方便。我们看了,真正懂得佛法,真正契入佛的教义,我们就晓得决定不能毁谤。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碰到这些事情怎么样?我们不毁谤也不赞叹,为什么?不知道这情形,这就对了。总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来看一切事理。『含毒致怨』就错了,「毒」是三毒,加上傲慢,贪、瞋、痴、慢,你心里头还有贪瞋痴慢,对老师还有不平,甚至于儿女对父母还不平,错了。
  【以小成大。】
  这是说老师对学生,学生犯小过把它渲染成大的过失,这老师错误,老师不应该。老师要怎么样?大的过失把它化成小过,小的过失就把它隐瞒起来。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这老师以恩对待他,学生会受感动。真正一个好老师对待学生,他用什么教育?感化的教育,用感化代替惩罚,这种方法在现在的社会很适用。我小时候在南京念书,我们学校的校长、老师提倡深化教育,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用真诚深刻的感化,所以我们对于老师的恩德一生都念念不忘。我的级任老师就是班主任,他是我们学校的训导主任兼我们的班主任,现在还在,我每一次回国到南京,我一定先去看他。老师确实是我们的榜样。如果师生不和,那底下就:
  【还自烧身。】
  学生不要以为毁谤老师好像自己能出一口气,错了,实际上是毁谤自己。外面有智慧、有见识的人,看到你这样子不齿你,为什么?你对你的老师都毁谤,对其他的人不必说了,然后对你敬而远之,怕你,不敢亲近你。儿子要是常常在外面批评自己父母,谁还敢接近这个人?他连父母师长都悖逆,你就晓得他用什么样的心对待别人。所以中国古代帝王选拔政府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员,他的标准是什么?选孝子、选孝廉,他能孝顺父母,他一定为国家尽忠;他廉洁,他决定不贪污。所以从前选拔人才就这两个标准,一个孝、一个廉。符合标准,国家选拔他出来,国家来栽培,培养之后就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它很有道理。所以毁谤别人、造谣生事,让社会大众看到会有非常不好的印象,最后自己吃亏,「还自烧身」,道理一定要懂得。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2集
下一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0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72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29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49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9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2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4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38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16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41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3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龙护珠远离尘垢[栏目:传喜法师]
 五力[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佛教的宇宙观 第二篇 天堂与地狱[栏目:佛教的宇宙观]
 阿含经菁华节录·附录:印光大师开示[栏目:阿含经菁华节录]
 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宝藏[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法筵精点]
 宽容别人 解放自己[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佛教与科学(陈慧光)[栏目:佛教与科学]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母教内容[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略谈三法印[栏目:明真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