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0集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1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0集)  2010/9/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四十八面倒数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甄解》复进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昨天我们学到这一句,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值得我们学习。依根本教,根本是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最后还是回归到自性,这是根本法,就像贤首国师在《妄尽还源观》上所说的。但说一字,我们举一个字,举一个佛字,实际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个字都可以,任何一法也可以,为什么?它不离自性。我们是凡夫,没有到这个层次,没有到这么高的境界,用这个比喻来说,我们比较容易接受。佛是什么意思?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觉悟的意思。凭什么觉悟?智慧。跟前面所说戒定慧的意思完全相同。慧是自性本具的,定呢?戒律呢?统统是自性本具的,离开自性到哪里去找戒定慧。所以我们要晓得,戒定慧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多。
  於一切法真妄、邪正、理事、因果都能够觉了明达,都觉悟、都明了、都通达,没障碍。所以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切众生里头含义太广了。我们一般人能体会到的都是人,好像一切众生都是人。一切人本来是佛,那畜生是不是?饿鬼是不是?鬼神是不是?花草树木是不是?山河大地是不是?风云雨雪、自然现象是不是?全是!为什么?它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叫众生。所以众生不仅仅是说我们人,我们今天科学里面讲的,科学分类,把一切万事万物分为三大类:动物、植物、矿物。佛法分得更细,十法界依正庄严,正报是自己,依报是环境,环境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我们跟一切动物的环境,跟一切植物的环境,跟一切矿物、山河大地的环境,乃至於自然现象。更进一步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於不同维次空间一切生物都是我们的环境。佛比科学家分类分得多,分得比较详细。
  这一切的一切本来是佛,没有一样不是佛,一花一叶本来是佛,一尘一沙(一粒沙子)本来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看一个佛字就代表了。这要什么人?要通达的人,不通的人不行,通达的人随拈一法都是得佛辩才,这真的一点不假。如果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不但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决定不可能认为一切万事万物本来是佛,他决定不会相信的,一花一叶怎么会是佛?他不明白,佛眼睛里看到都是佛。凡夫眼睛里看到,那佛门里又有一句话,哪一法是佛法?你看对觉悟的人,哪一法不是佛法?对我们凡夫来说,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我们在此地学的《大乘无量寿经》也不是佛法。为什么?迷而不觉,佛是觉的意思,觉了一切就是,不觉一切都不是。佛法里说得妙!这个道理、这桩事实真相我们应该知道,从这个地方但说一字,与此地所说的得佛辩才,是真的不是假的。
  传如来如实言故,经教是如来如实之言,实就是真实,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句句都是真实话。不但此菩萨尔,参加这个法会的一万二千菩萨们他们如是,凡夫说也同诸佛辩才。这是从理上说,不是从事上说。证得义理的人他知道,没有证得的、熟读大乘经的人也知道,他听佛说的、听菩萨们说的,听得太多了,耳熟了,也能承认,但是他不是自己证得。他能够肯定、能接受,这叫解悟;自己真正证得了,那叫证悟,这个境界差别很大。解悟如果不修行不能成就,只能在这个世间,现在人所讲的,某人是佛学家,他可以称得上是个佛学家。对於经教广学多闻,烦恼习气没断,见思惑一品都没破,虽然是个佛学家,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这个要知道。就是他的佛学里头没有戒定慧,这个佛学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有真正的戒定慧没有佛法,像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天经也没听过,那个人怎么样?那人真正有佛法,不一样!所以真功夫是离不开戒定慧的。有戒定慧是真的,没有戒定慧是假的。所以我劝同学大家不能疏忽戒定慧,念佛往生没有戒定慧也往生不了。不过西方极乐世界很特殊,有少分戒定慧就能往生,这不像其他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戒定慧要有一定的成分,真正及格才能成就,少分、不及格不能成就。
  我们知道,世尊在经教常常跟我们介绍,欲界六层天,单单凭修福,上品十善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是夜摩天,单凭十善就去不成,还要修什么?还要修定,得有一点定功,这才能够生欲界第三层天夜摩天。第四层的定就更深一点,第五层、第六层得更深的定。可是这个更深的定都叫未到定,就是不及格。譬如一般学校念书,六十分及格,现在学校我不知道,我念书那时候是六十分及格。他们的定功,夜摩天的定功,大概二十分能生夜摩天,三十分就生兜率天,四十分生化乐天,五十分生他化自在天,六十分及格了,不在欲界,到初禅去了,四禅天,到初禅去了,及格了,才叫真正得禅定。在欲界这四层天里面,那个定叫未到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不及格,大家好懂,他是修定,但是他不及格,他没有到这个功夫。所以你得初禅,你生初禅天,色界,不是欲界。禅定功夫浅深不相同,它分四个等级,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往上去得四空定,比四禅定更高,也分四个等级,所以一共是八定。通常佛学里面常讲的四禅八定,实际上是八定,就是四禅定加四空定,不在欲界了。这没功夫不行!得真功夫。
  什么是定?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心,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佛经里面常讲,随缘不变、恒顺众生,清净平等心不受干扰。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用平等心去看待,这是定。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自己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清净圆明体,是一体,他的心就定了。不明白这个道理,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深、了解不够透,境界现前这个心总会被外头境界影响。我们今天还有这个影响,自己就要高度警觉,为什么?功夫太差了。外面境界好不好?好,都是好境界。好像老师来考试一样,考试不及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努力、要精进。这是讲凡夫也能够同诸佛辩才,这是属於解悟不是证悟,同样能赞扬佛慧功德,也能够开化十方有缘众生。有缘众生里面,有很多一时糊涂、一时迷惑,迷得很严重,但是要晓得,他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很深厚,有的时候我们一引发,发现什么?发现他比我高很多,我们欢喜、恭敬,不可以嫉妒、障碍,嫉妒、障碍那你就错了,要欢喜、恭敬。
  后来居上,古人所讲的「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这就是学生出自老师的教导,到后来学生超过老师,这个老师心里欢喜。为什么?一代比一代向上提升,好境界。如果老师教的这些学生,他们将来的成就都比不上老师,这个老师悲哀,在教学上说,他没有成就。跟你是一般的不算成就,一定要比你高的。古人的用心跟现在人不一样,古人确实希望下一代比我这一代更好,做父母的希望儿女超过自己。无论是德行、是智慧、是福报,希望他都超过自己,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家族,家里有人才出来。老师对学生跟父母对子女的心情没有两样,老师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在社会上,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是私人的机构,领导是希望被领导的人他超过自己,为什么?这个事业有继承人,一代比一代好。如果后继无人,你死了一切都完了,这个成绩单上是打零分,你毫无成就。诸位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可以体会到古人是怎样爱护下一代,真正用心来培养下一代,这是他一生事业当中第一桩大事。所以古人的社会里头,进贤受上赏,你能替国家选拔人才,这个人才真的他将来会超过自己,国家给最高的赏赐。所以古人的用心,念念想别人,没有想到自己。
  利益他德,头一句是辩才,辩才是智慧、是善巧方便,这是属於能力,背后要有真修行的功夫,没有真修行的功夫这是假的。假的一定会被人拆穿,到拆穿的时候一文不值。所以底下真的什么?「住普贤行」,著重在这个住字,住是安住,永远不离开。「上文已言诸大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贤行,表诸大士咸安住於普贤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真干,住普贤行是真干,前面只说了大家都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看这一句,得真干了。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学净土的人不修普贤行不能往生。普贤行虽然没修,发了这个心,这个心什么?菩提心就是的。真正发菩提心,我还没能做到,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太大了,你只要有个几分之几的时候都可以往生。如果普贤行的分数愈高,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在同居土了。真正及格了,普贤行及格,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功夫差一点的,没达到这个水平,是方便有余土;发了心,要认真去做,生同居土当然有分。
  普贤行我们天天要读,祖师把它列在早晚课诵里头。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提出修行行门五科,五个科目,我们每天要认真去干的。五个科目不多,好记!太多了记不住你怎么个修法。这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这是佛法修行指导的总纲领、总原则,无论修哪个宗派、哪个法门,都要依照这个指导的原则。佛说得很好,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统统净业正因就是这三句,你说这多重要!第一句里面,十六个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将它落实在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三个根要没有,一切都落空,什么都没有,你一生认真努力去研究经教,也只成为一个佛学家,佛门里面一位学者。代表的人物,我初学佛的时候,没出家,跟著李老师学经教,那时候没出家,李老师就提出两个代表人物,古人苏东坡,今人梁启超,这都是名人,佛学家,对於经典读得很多,有才华,能说、能写,可是对了生死不相干。所以老师警告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别学梁启超,李老师警告我,不能走他的路子,他是搞佛学,他不是学佛。
  学佛跟佛学完全不一样,学佛有戒定慧,佛学里头就是没有戒定慧,这个要知道。没有戒定慧的,佛学,你在这个世间也能成名,佛学大家、佛学大师,人家会称你这个称号,你也能拿到博士学位,讲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依旧搞六道轮回,随业受报,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儒释道三个根就非常重要,你把这个东西丢掉的时候,你搞一生搞佛学,不可以不知道的。有这三个根这才真能学佛,做为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也可以出家,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基础,取得学佛的基本条件,你看这入佛门。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第二条,第二条是小乘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所以它叫三福,第二条是小乘福报。第三福,第三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利益别人,利他,前面全都是自利,自利之后才能利他,我们讲弘法利生,这个多重要!
  出家一定要学《沙弥律仪》,沙弥十条戒,前面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不妄语里头特别注明,包括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五条叫根本大戒。有时候经论里面特别讲根本大戒只有四条,那就是不饮酒这一条不算,前面是杀盗淫妄,这四个是根本戒。不但在佛法里是根本戒,几乎所有宗教里都是根本戒。我们看《古兰经》,看基督教的《新旧约》。这几年我们编了一个小册子,这世界上比较大的十个宗教,从他们经典里面节录下来,有关於伦理、道德、因果、戒律这些教条,我们把它节录下来,一看都有,每个宗教都讲杀盗淫妄,不能不守。
  《沙弥律仪》后面还有五条,第一条,不坐高广大床。后头这五条实在讲都是属於以苦为师,前面五条是五戒,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一生自己给我们做了榜样。所以出家人睡的床很窄很矮,经典里面讲,不超过六寸,就这个小床。为什么?不能睡得太舒服,太舒服你就贪睡了。时时刻刻警觉,床很窄,你一翻身就掉下来,你睡觉要睡得规矩。我早年在温哥华,那时候每年都到温哥华去讲经,去讲一个月,我在温哥华偶然遇到一张这样的小床,我把它买下来。很多人问我,怎么床这么窄?床只有两尺半,一般单人床是三尺多一点,我那张床两尺半,大概比这个桌子稍微宽一点点,两尺半,这个桌子大概两尺。所以佛说得很有意思。第七条,决定不准戴花缦、首饰,不准用像现在的这些涂香,涂香是像香水、雪花膏这一类的,这个不可以,不可以用这些东西,这是一条。第八条,不许可唱歌、跳舞,这些娱乐场所也不准去,连观听都不许可,包括现在我们的电视,如果电视里演的是歌舞、戏剧,都不能听,不可以观听。第九条,是手上、身上决定不许可有金钱、有财物,这一条也非常严格,养成不贪财。最后一条,世尊在世是日中一食,决定沙弥是要遵守。不非时食,就是在日中之前吃东西,日中以后只能够喝水,水里面有沉淀的东西不可以吃,像牛奶、豆浆不可以吃,它会沉淀,蜂蜜可以吃,蜂蜜不沉淀。这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那个威仪里面很多都在《弟子规》里头,所以《弟子规》是基本戒律。我们学佛的时候,真正想学佛,真正要修成就,最好连沙弥十戒都能够守,符合世尊最后的教诫。佛陀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来做老师?佛讲了,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看沙弥十戒,前面五条是戒律,五戒,后面五条是苦行,我们有这个基础才能够学普贤行。
  普贤行第一个,学对一切众生都存恭敬心,「礼敬诸佛」,决定没分别,善人恭敬,恶人也恭敬,对我有恩的人我恭敬,伤害我的人对他还是恭敬。为什么?他本来是佛,他本性本善,他做出一些不善的事情是他迷失了自性,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善友,学坏了,那是习性,不是本性,这个一定要知道。佛教我们看一切众生的本性,不要看他的习性,我们的恭敬心就能生得起来,看众生的习性恭敬心生不出来。普贤行这个十愿,第一愿做不到后面全没有,它跟六波罗蜜一样,也是后后深於前前。好像十层大楼,礼敬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哪有第二层?上面它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礼敬就太重要了。礼敬是什么?开发我们性德,第一条就是爱心。你看我们中国古人在五伦里头,第一句「父子有亲」,那是自性里面的亲爱。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对毁谤我的人、羞辱我的人、伤害我的人还是一样的爱心,真诚的爱心。这什么?这是佛心,这是你的真心。如果你对他有分别、有意见,错了!那他做得那么恶,怎么?要原谅他。
  你看做坏事,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那是修菩萨道,没成佛之前,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个伤害多严重,将忍辱仙人凌迟处死,遭这么大的难。歌利王也是很发脾气、很恨!你修什么?修忍辱。好,我看你能不能忍,一刀一刀割你。割到垂死的时候,问他说你有没有瞋恚心?没有。再割,割到最后,还是没有。最后临死的时候告诉歌利王,我成佛我第一个度你。你看看他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歌利王造了很重的罪业,成就释迦牟尼佛忍辱波罗蜜圆满,所以他做了功德!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就看你什么人,你看这种瞋恨对待一个修行人,是好事情,让修行人忍辱波罗蜜圆满。他自己虽堕地狱,在地狱挺享福,为什么?他成就一个人作佛去了,所以他享福,在地狱享福。佛说的,他在地狱里过的那个享受跟忉利天差不多,这很有道理的。因为你做的是恶事,所以你得下地狱,你成就一个人,一个菩萨成佛了,这个了不起的大福报,所以他在地狱享福。
  福享完了,地狱罪报也满了,出来了,出来又到人间来,又出家了,出家了碰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真的第一个度他,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说话算话,憍陈如是第一个证阿罗汉果。这两个人是表演给我们看的,教导我们忍辱波罗蜜应该怎么样修,礼敬诸佛这一条我们怎么做,对一切众生,严重伤害我的众生,都没有一丝毫怨恨心,这个要学。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就看你的性德会不会向外流露,你是烦恼业障流出来,还是自性里面智慧德相流出来,都在一念之间。所以一念觉,凡夫成佛了,一念迷,那就又到六道去了,所以这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人伤害我,我对他何必恭敬,错了,完全错了,他有再大的过失,不要去怪他,他很可怜,为什么?各人因果各人承当,这个没法子。
  人无论做什么样的错事,头一个,不孝父母,你看哪一个父母希望子女去害人,违背良心、违背道德,没有一个父母是这样对儿女的。所以孝亲尊师这是根本的德行,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去犯过。无论做出什么错事,头一个,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让父母师长蒙羞,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学生?怎么会养出这种儿女?社会人会责备你的父母,谴责你的老师。单单这个罪就是地狱罪,虽不是阿鼻地狱,地狱种类很多,经典上给我们讲了七十多种,做什么样的好事都没有法子弥补,这我们不能不晓得。不但不善的事情不能做,不善的念头都不可以起!起这个不善的念头是心造了,身没造,心已经造了,还是结罪,结罪轻一点。如果身口意三业都造了,这个罪就重。所以礼敬多重要!世间法也不例外,在中国,《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什么?没有一样不恭敬,万事万物都要用恭敬心来对待,这是普贤行的礼敬诸佛。修积真实功德要从这个地方入手,从这里学起,学到尊重别人。
  第二个「称赞如来」。这个人与我过不去,冤家对头,可是他做了一桩好事,要不要称赞?要,他这个事情对社会、对大众有利益有好处,应该称赞。决定不能夹杂个人的怨恨,那就错了,该称赞的时候要称赞。他做的是自私自利,於社会、於大众没有好处的,不称赞、不批评,养自己的德行。所以称赞跟礼敬不一样,礼敬是平等的,称赞是有分寸的。为什么?它有影响。他不是真正的善人,他是假善人,你要是称赞他,会有许多人上当,那我们要负因果责任。他是真善人,人是我的冤家对头的时候,我也要称赞他。为什么?对社会、对大众有好处。我们念念要想到广大的群众,特别在现在,要想到全世界苦难众生,绝不能把自己的利害放在里头,那就错了,对人对事要大公无私,就对了。所以这叫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这也是平等的。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能有一分力量就尽一分力量,尽心尽力帮助他,帮助他解除眼前的生活、或者工作、或者其他的一些困难,我们要帮助他。学佛的人不能忘记,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是岸,这个重要。释迦牟尼佛,就是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事情,就这一桩事情,帮助我们大家回头是岸,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自然就灾消福来。迷破了,灾就消了;真正觉悟,福就来了。真正的福报是从觉悟来的,这个不能不知道。然后你才晓得,为什么说佛门福报大,世出世间要想培福,在佛门里种福是第一大,佛是无上大福田,供养三宝。而供养三宝,诸位要记住,不是财物,用财物来修供养福报不大。你看大乘经里面都说,你用大千世界七宝去供佛,谁能做得到?大千世界的一个天王摩醯首罗天王,大概只有他可以做到,别人哪有那么大的福报!佛说比不上给众生说四句偈的福报。这是佛特别给我们强调法布施重要!为什么?无量的珍宝,你能叫他富起来,他脱贫,他富贵,富起来了,他没智慧,没智慧富起来不是好事情,他天天去作恶,那反而叫他堕落,那不是真的帮助他,那害了他。真正帮助他是教他,帮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明理,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这是真正的供养。所以佛在经上一再提示我们,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是第一。法布施头一个是修行,用修行供养,真供养,不是用钱财,用修行,如说修行,用这个来供养三宝、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在经典教导我们,我们真落实了,把经典的道理变成我们的思想,经典里面的教诲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是真供养,诸佛赞叹,无量无边的福报。佛力加持你,你真修行的时候,你自性里面的福报现前,自性的福报跟诸佛如来的福报无二无别。所以你要懂得供养,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做起。
  第四这才「忏悔业障」。无量劫来在六道搞轮回,业障深重,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业障不消除,轮回就离不开,业障不消除不能往生。净土虽然带业,许可你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新业是什么?我们现在还干,这个不行,这个不能带。过去没学佛之前我造的一些业,或者是学佛,我没有开悟之前造的业,都可以带去。觉悟之后再不许可造业了,再造业这个业就会障碍你往生,甚至於障碍我们开悟。我们听经听不懂,把经里意思错会了,这什么原因?业障,你知道这个多麻烦。所以佛教导我们要发露忏悔,把自己所造的业能够对大众宣布,真诚忏悔,后不再造,这业障就消除。忏悔了,明天还照做,这是自欺欺人,欺骗佛菩萨那个业就更重了。真的忏悔,真的不再造了,要发心像佛菩萨一样,用我的身体来表法,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个功德就很大。以身作则做出来,佛弟子是这样的,大家看到,对你起尊重的心,对佛教起了尊重的心。从我们的行为当中、日常生活当中,能叫大众尊重佛教、尊重佛菩萨,这个功德可就大了。如果我们做得不好,人家批评佛教,说你们搞迷信,那我们就是把佛教形象给破坏了,这个罪就很重。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我们讲的四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四个根。这四个根在家同修都可以学,非常好!你真正想学,你会愈学愈欢喜,你才能真正尝到法味。古人讲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浓」,你没有尝到法味,你的欢喜心生不起来,真正尝到的时候欢喜心生出来了,无时无刻不是欢喜,处事待人接物是一片真诚慈悲。
  第五「随喜功德」。这是破什么?破嫉妒障碍的,因为嫉妒障碍是一切凡夫的通病,都有,而且非常严重。如果是嫉妒贤能之人,障碍他、破坏他,这个罪可重了。这个好人他能在社会上做很多好事,利益社会、利益群众、利益国家,你这一障碍,对他是小事,他不会怨恨你,对他没事,罪从哪里结的?许许多多的人不能得到他的利益,社会不能得到他的利益,国家不能得到他的利益,罪从这里结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道理很深。伤害一个人,破坏一个人,这事情很小,这有什么了不起,你要知道,他影响力多大你的罪过就多大,他的影响多深、影响多广,那都是你结罪这些条件。影响的时间长,将来你堕在地狱的时间就长,影响的面很广,你在地狱的罪就受得多,就这么个道理,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所以佛教我们随喜功德,看到别人好,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他,决定不能障碍。没有力量帮助,赞叹他,希望有力量的人听到我们赞叹,他们发心来帮助他、来成就他,那我们就修了随喜功德。就是说他将来有多大功德,随喜的人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他能够做出有利益於国家民族的事情、於一切众生的事情,他做多大的事情,影响多大、影响多久,这个功德随喜的人就得一分去,这一分跟他一样的,他还要认真去修,随喜的人不要修,就一发心,你看功德就拿去了。反面的嫉妒障碍,你就造了大罪业。你一随喜,念头一随喜的时候,他的功德全变成你的。所以佛将这桩事情,你看看列在普贤十愿里面的一条,这个意义很深,这个功德无量无边。
  能随喜才能「请转*轮」。给诸位说,做功德里头第一大功德是什么?是请善知识讲经。讲经听众很多,这里面有一个、两个觉悟了,明白了,回头了,断恶修善了,这个功德无比的殊胜。现在社会一般大众都认为做法会这个功德很大,这是超度,水陆法会。我们刚刚做完三时系念,七天。可是比这个更大的,有,更大的,请法师讲七天经,比这个功德就更大、更殊胜,冥阳两利。我们人听经觉悟,我们看不见的无形众生,听经同样也觉悟。所以佛事一般的法会属於宗教祈祷,不是没有效果,有效果,效果完全在真诚心。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诚则灵,如果你做法事心不诚,那就打折扣,效果就减少。可是佛菩萨非常慈悲,佛菩萨在道场协助,道场几百人参加,我们肉眼凡夫,里头有没有佛菩萨?肯定有,总有几个。这几个人诚心诚意,甚至於主法和尚都没有诚意,旁边跟著做的人有几个诚心诚意,这个法会成功了。这什么?这是佛菩萨在加持。讲经法会也如是,听众里头真正有几个佛菩萨,他在做影响众,他在加持这个道场,加持大家,真有,不是假的。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明了诸佛菩萨无尽的慈悲,我们感恩不尽。
  可是今天请法师讲经是愈来愈困难,为什么?学习经教的人愈来愈少。为什么经忏佛事那么多人,学习经教,学习经教没人请他讲经,这个路子衰了。我们学佛,明白人,懂得的人,我们要发心请转*轮。有力量,第一等的好事,培养法师。真正遇到有发心的年轻人,首先一年的时间把四个根扎下来,这是根本,没有这四个根就可以说你肯定学不出来,为什么?没有诚意,没有诚敬心。印祖讲得好,「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完全在四个根,从四个根里面去看你有几分的诚敬,然后知道你会有几分的成就,没有诚敬就没有成就。愈是有成就的人心地愈真诚,态度愈谦虚,对人愈恭敬,我们中国古人讲的,「学问深时意气平」,决定没有心浮气躁,心浮气躁那是一点功夫都没有。
  所以找到一个真正发心的人不容易!过去李老师跟我讲过,很感叹的说,哪一个老师不希望有传人?到哪去找?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可是真正发心要学,自己在家里能学得成功,不必找人,在家学孟子,出家学蕅益大师。他们在一生当中没找到真正善知识,怎么办?依古人做善知识。孟子学孔子,孔子已经不在世了,孟子读孔子的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遇到疑难之处,去找孔子的学生,那个时候孔子还有不少学生在世,他向他们请教。他学出来了,学成功了,超过孔子当年在身边所有的学生,你看后世提起儒家,孔孟,不提别人,这就说明孟子学成功了。中国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至圣是第一名,亚圣是第二名。我们净土宗的蕅益大师,第九代的祖师,他对於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非常仰慕,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专学莲池大师的著作,也学得非常成功,所以以后他是净宗第九代的祖师。这都是眼前没有人指教,找古人。今天你说没有好老师,你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谁是老师?阿弥陀佛是老师,无量寿佛,你跟他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你可以做为学习的参考,他做阿弥陀佛的助教。你有了老师,又有了助教,只要你真干,没有不成功。一门深入,十年薰修,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们现在亲眼看到两个人,第一个大概大家都知道,东北刘素云居士,她是五十五岁开始学,现在六十五岁,十年,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十年如一日。每天听经十个小时,听了十年,就听这一部经。通常一般人要是这样用功的话,应该在四、五年,功夫好的人,大概三年就会得三昧,念佛三昧,五、六年肯定开悟;根性差一点的人,我相信五年能够得三昧,七、八年能开悟。这一悟就全通了,所有没有学过的经教,你只要一接触,全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古人说的话一点都不错。我们不相信古人相信自己就完了,这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人家十年有这么大的成就。我最近听说一个,四川有一个老居士,七十多岁,他大概也是五、六十岁的时候开始学的,也是十年,也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我非常希望他到香港来,我们见见面。很了不起,给现在的年轻人,真正发心续佛慧命、远绍如来、近光大法,做一个最好的榜样。只要你真发心,只要你依照祖宗的成法,决定不能变更,你好好的学下去,你肯定会成就。十年的时间不长,像我这个年龄的时候,真叫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凡夫十年成佛,不是假的!要懂得请转*轮,实在请不到,发心自己出来讲经教学,请自己,请别人难,我自己发心请自己。这些方法,我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老人家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我听话。成功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听话、真干,活一天干一天。不为自己,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把这两句话做为我一生活在世间的目标。最后的目标,求生净土,没有别的事情。
  下面第七「请佛住世」。这句话我把它说成培养下一代,应该懂得全心全力培养下一代,让佛法不至於断绝,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能够有十个、八个真学佛的人,没有自己的人,佛法决定可以兴旺起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六个人起家,他自己一个,另外五比丘,六个人起家。今天有七、八个人,怎么会不能兴教?当然没问题。所以这个才叫大事业、大因缘。我这一生也是跟大家表法的,给大家做了个样子,一生没有做第二桩事情,就是讲经教学,从出家那一天开始,五十二年没有休息。没有道场,我也没饿著、也没有冻著,虽然一无所有,佛经上讲的,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就是身心都没有事。现在人讲的什么压力,我很不容易体会,我从来没有什么压力,心理上的压力、身体上的压力都没有。没有忧虑,没有牵挂,随缘度日。心里面只有经教,我讲一部经心里就想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大概要讲一年到两年,活一天讲一天,这多快乐、多自在!
  第八句是「常随佛学」,这一句很重要。早年李老师常常跟我说,光研究经教还不行,一定要有个榜样,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李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佛出现在三千年前,印光法师去我们比较近,大概六、七十年前他老人家在世,印祖虽然往生了,他的典籍在,大师的《文钞》。当年李老师就是把这部《文钞》送给我,劝我学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真善知识。读《文钞》就接受他的教诲,明白了,道理明白了,方法知道了,依教奉行,这是印光法师真正的学生,私淑弟子。学佛读经不明了经义不行,明了经义不能够落实也不行,要真正落实你才能契入境界。契入境界那叫证,信解行证,真正得受用。
  第九句是「恒顺众生」,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是修行的功夫。功夫在哪里看?在恒顺众生,顺、逆都随顺。随顺当中你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善巧观机,引导他回头是岸,引导他断恶向善,引导他破迷开悟,这个是利他,不是自利。从「请转*轮」后面这个五句全都是利他的,前面五句是自利的,从「礼敬诸佛」到「随喜功德」,这都是自利,成就自己的。所以成就别人你不顺著众生,你怎么能度他?你怎么能帮他?这个是真正修行,这是真正的功夫。在四摄法里头,这一条就是四摄最后的一条同事摄,他欢喜。同事,你看他在迷,你不迷,你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回头是岸,这真正叫佛度有缘人。现在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里头都有菩萨,连赌场都有赌王菩萨在里头,为什么?赌到最后都输光了,一生的勤苦全都花掉,自己给大家做一个榜样,决定不能去赌,把赌场里面的黑幕全部揭露出来,我们称他作赌王菩萨。现身说法!你完全明白之后,你再也不到那个地方去了,那个地方是火坑,不是好地方。你看看这个世间,古今中外,哪有靠赌博发财的?找不到这个例子。所以哪一个行业里头都有表法的,你只要细心去观察,你都能发现。
  恒顺众生,在日常生活上要顺,世间没有决定的是非,没有绝对的好坏。实在说,这些对立的统统都不存在,完全看你的意念、你的念头,你的念头善,没有一样不善,念头不善,就没有一样是善的。所以佛说得好,「境随心转」,这个话说得太妙了。我们是佛心,你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佛菩萨在那里表演,在那个地方诱化众生,如果我们用自私自利的心来看,用分别执著来看的时候,佛法界里头你也不满意,你还一样看不惯,跟你说极乐世界,你把极乐世界毛病挑了一大堆,不合你的意思。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现识变,佛讲得太妙了。学佛的人没有别的,就是要真正看出来,真正体会到心怎么现、识怎么变。不管怎么变化,性相一如,法界一体,永远在你面前。所以无量无边的变化,它里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你把它找到,你就觉悟了。找到了,普贤十愿你就圆满了,你就真的跟经上讲的这些大士们,住普贤行,确实你安住在普贤行上。
  末后,「普皆回向」,这一句更不得了,这一句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把自己的真实智慧、无量的德相(德能、相好),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共享,这普皆回向,完全展现出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是一不是二。
  我们再看这个文,住普贤行,表诸大士统统都安住於普贤大士的大行,各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各各,著重在这个。《华严经》中只有一个普贤,「仅一普贤,如斯倡导」,他在提倡,他在引导。「今经则无量无边」,现在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这个法会上有多少普贤菩萨?无量无边。「德如普贤之法身大士,咸来集会,同宏净宗」。你看这个盛况还得了!无量无边的普贤菩萨,这些菩萨统统修十大愿王。诸位一定要知道,十大愿王的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不能不知道,到十大愿王这是开花结果,得大圆满。它的根,记住它的根,如果没有这个根,十大愿王是诸佛菩萨的,是这诸位法身大士的,与我们就不相干。我们要种这三个根,普贤十大愿王我们一定会得到的,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末后这一句,咸来集会,同宏净宗,你可以看净宗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无比殊胜、无比的庄严。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遇到佛法,能够在一起修学净宗,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这个福报多大!即使诸佛如来共同来赞叹都赞不完。一定要认识,这个缘分太不容易得到了,一定要抓到。这一生当中什么都该放下,应该放下的,决定求生净土,决定依这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净土,我们就成功了。佛讲经没白讲,夏老居士会集没有白会集,黄念老在病中写这部注解也没有白写。我们这一发心,佛欢喜,这些大德们没有一个不欢喜的,没有一个不加持我们的,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一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二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十九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4.佛树复活了[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49 金鹅的毛[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一卷[栏目:净界法师]
 如何供养阿弥陀佛[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27.有爱就有痛苦[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狂喜之后 第三部分:心灵的守护神[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栏目:慧律法师]
 模块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2)[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一部分:仿佛在人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