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九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5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9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0页:
  钞【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义者,初即如智不二。】
  这是解释《疏》所讲的理一心不乱。『体究』这两个字不太好明了,因为它是要做内在的功夫,而且要离一切思惟、分别,这才是体究。不同於我们现在所讲的研究,研究是用第六意识,用能够思惟的心。此地必须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才是体究。底下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做体究?『闻佛名号,不惟忆念』,不只是忆念。如果闻佛名号,忆念不忘,这不是属於体究,这是属於事念,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即念反观,体察究审』,这就是体究了,在事念的功夫更加上一层的深度。这种方法我们不会用没有关系,就不必要用,用了也是白用,为什么?你还是用的心意识,用心意识决定不是体究,不如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念到不夹杂、不间断,事念决定成功。事念成功之后,念久了、念熟了、念透了,自自然然就入理念,《楞严经》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体究,心开意解就明心见性,这个法门殊胜之处也在此地。上上根人听这段开示,一听就悟入,这个跟禅没什么两样,中下根没分;禅是中下根没分,那就出不了三界,没法子了生死。净宗是中下根没分一样能往生,带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之后,上中下三根平等,无二无别,这个不可思议。这些我们一定把它认识清楚。
  「即念反观」,反观很不好讲,也很难懂,就是《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那个意思。《楞严》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旋转六根,佛只是举一根来说,六根应当反流,它都叫反闻,用这个「闻」做为代表字。换句话说,六根不再缘外面六尘的尘境,回过来缘自性,缘六根的根性,那就行了,六根的根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你要能够回过头来。佛在楞严会上,六根里面给我们举出一个眼根,这在《楞严经》前面很长一段经文,叫「十番显见」,这个见不是眼识,不是跟眼识同时起作用的五俱意识,不是这个东西。离开眼识、五俱意识,离开之后,那就是见性。见性是真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叫嗅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能把这个东西真正找到,那就成无上道。所以佛法叫内学,要往内,回光反照,不要去缘外面境界,缘外面境界永远得不到真相。佛教给我们修行用这个方法。持名念佛也用这个方法,我这一句佛号,我不缘外面的声尘,我去找,找这个佛号的根源,这佛号从哪里来的?念出来之后又到哪里去?这个完全是禅家的功夫,跟参禅、参话头、观心没有什么两样。古德说「念佛即是深妙禅」,它是有道理。诸位要想知道怎样反观,不读《楞严》是没有法子的。《楞严经》第六卷,大概有半卷的经文完全讲这种功夫,观世音菩萨他所修行的方法、功夫。
  『体察究审』,「体」是用心去体会,心里体会明了这就是「察」。察、究、审这三个字都是明了的意思,从体会当中明了,而不是研究,不是思惟,不是在那里推理,用这些方法都错了,都落在心意识里面。『鞫其根源』,追根究底,往深处去体会。诸位想想,就这三句,我们能做得到吗?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说实在话,心太粗。这是很细的心,细心是什么?细心就是定心,就是清净心。因此我们明了,理一心是在事一心之后,你烦恼没有断,这个功夫就没法子做。我们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还有忧虑、得失,这个功夫没法子做。心地非常清净的人,他行,他能做这功夫。
  底下这三句话,就是《楞严经》上讲的「自得心开」,开悟了、见性了。『体究之极』,体究是定功,定它不是死定,如果是死的定,里面就没有观,它这个定里头有观,就是前面讲的「即念反观」。这个在教下讲就是「止观双运」,在禅里面讲,禅是静虑,静是定,虑是慧,「定慧等持」,他用这种功夫,用到相当的程度,豁然开悟。『於自本心,忽然契合』,这就是开悟,在禅家讲明心见性,在教下讲叫大开圆解。这个境界,按照佛在经上所说的,圆教的初住菩萨,别教的初地菩萨,这个地位了生死超三界。不但了生死超三界,他有能力随类化身,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示现成佛,示现八相成道,以佛的身分在世间教化众生;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他就能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就有这个能力。
  在我们念佛法门,只要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这个程度就行了,不要再换方法,不要再加别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我们现在念佛当中,不知道反观,实在讲你现在也用不著反观,只要注意到真正念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只要求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事念,念到事一心生同居土、生方便土,决定往生。可是你要是真正念到事一心不乱,到那个时候自自然然就会反观,为什么?心清净了。
  这里面有『二义』,体究当中有二种境界:第一种是『如智不二』,「如」是理、是所照;「智」是般若、是能照,能所不二,能所不二就是自他不二。诸位如果要问,什么时候我得理一心?真正得理一心,你的观念变了,怎么变?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正知正见;绝对不会再有人我是非,不可能再有这个错误的观念。
  钞【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
  这个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华严经》上所讲,尽虚空遍法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是法身大士,这不是普通人,这就叫成佛。虽然不是究竟佛,他是分证佛,天台家讲六即里的分证佛,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我们必须要知道、要觉悟,人生在世非常的短暂。昨天我参加一个同学会,我们那个学校是个中学,校长是周邦道老居士,五十四年前,抗战期间创校,抗战结束,学校也就结束,是国立中学,当时是救济流亡的学生。我们在学校念书就跟当兵一样,完全公费,跟家里联络都失掉,经济来源都断绝,所以国家来养这批年轻人,衣食住行全部是国家给我们,是属於临时中学。我们到台湾来的时候,校友大概有一百八十人。昨天我们参加这个会,该来的都来了,只有四十多个人,一半都不在了,还有一些移民到海外。我在校友会里面,因为我班级低,年龄最小,一般校友都七十以上,大多数都退休,所以是老人会。这个聚会很伤感,为什么?每年聚会都少几个人,人年年老,年年少。这个在学佛上是很大的警觉,一定要晓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们聚会深深感触到。年老病苦多,还有一个同学中风九年,推著轮椅来参加校友会,说话感动流泪,痛哭流涕。
  世间人所求的福报,所求的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尤其是晚年,这健康长寿,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到衰老、多病,才晓得健康长寿重要!到这个时候知道健康长寿重要来不及了。什么样的医疗,什么样的药物,那个靠不住。如果医疗药物能买到健康,那些有钱有势力的人应该是长命百岁!这是金钱买不到的,也是你势力所不能得到的。佛知道这个事情知道得很清楚,财富是财布施得来的果报,你不肯修财布施,怎么可能得财富的果报?得不到的。修因才能得果!不修因能侥幸得到好果报,没这个道理。种瓜才有瓜收成,种果才有果实收成;你不种就享有瓜果的收成,哪有这种道理?世间人不明了。诸位能把《了凡四训》念透,说实在话,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佛法教给我们的是真正离苦得乐,这个实在非常现实,离贫穷苦、离愚昧苦、离老病苦,这是我们真正要求的。佛法给我们讲三种施就是离这三种苦,要想离贫穷,修财布施;要想离愚痴,修法布施。也许有人说:我不会讲经说法,没有法子修法布施,将来生生世世都愚昧,这个好可怜!其实不然,法布施,特别是佛法,我劝人来听经,介绍人来听经,他听经开悟了,等於是我布施给他的,把法师讲经那个法施变成我的法施,没有两样。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介绍大众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把阿弥陀佛的法施变成自己的法施。你们诸位想想,我们在讲席讲了这么多遍,我这一提起,诸位应该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阿弥陀经 》跟《无量寿经》,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把弥陀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我们今天也如法炮制,我们今天普遍介绍人、普遍推广,也是把弥陀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自己跟十方诸佛如来也差不多了。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有没有这个福?没有福的人,他不相信。正是经上讲的,他的善根少、福德少,所以他不相信。要是障碍这个法门,障碍人法施,罪过就可想而知,这个罪过没有办法说的。第一功德,违背了就是第一罪过,你自己一生修得再好,做人做得再好,你要是犯这个大罪业,将来还是要堕阿鼻地狱。这是障碍别人的法身慧命,障碍别人一生得度的机缘,这还得了!
  我们要晓得,法布施人人都能修,没有一个人不能修。我们今天赠送他一本经书,告诉他经书的好处,劝他信受奉行,这是法施;我们送他一个录音带给他去听,这是法布施。现代人修法布施比古时候人容易,机缘更多。从前要法布施,那真的是要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的人也不多;要想送人经书,那只有抄写,哪有像现在这么方便,一印就几千本、几万本,不晓得多少人得利益。尤其是广播电台广播,所费不多,可是得利益的人太多了。电台不怕重复广播,唯有重复广播才能真正度众生,为什么?因为许许多多人没有机会听到,你第一遍播了,甚至於播到最后这两天,他才知道,知道已经没有了,如果有第二遍,他欢喜。有很多人第一遍没听,到第二遍一半当中他听到了,那你播第三遍,这帮了他的忙。不怕重复播讲,要晓得许许多多人还没有听到!即使已经听到,多听一遍、多听二遍更好!听一遍不能开悟,遍数听多了才能有悟处,才能入境界。
  我们读经也是如此,你读的遍数愈多愈好;你学讲经也是如此,这部经你讲的遍数愈多愈好。我往年在台中学经,这本经从头到尾要是没有讲过十遍,这个没学会,能从头到尾讲十遍,最低限度熟能生巧;巧,在讲台上才能灵活运用,就不会死呆板。演培法师这次来住了几天,他很高兴、很客气的说:我要向你学习。我说:向我学什么?他说:我过去讲经都是讲一遍,不想讲第二遍,不像你一部经讲很多遍。这是我们两个人学习的方法不相同,我是一部经至少要讲十遍,才算这本经我学会了,我可以学另外一部。不是在讲台上讲过十遍,我绝对不会去考虑再想学一部经。我在台中住十年只学五部经,学的虽然很少,但是学得很踏实。
  决定不吝法,吝法得的果报是愚痴。《弥陀经》讲的周利盘陀伽,是世尊会下头脑最笨的一个学生,没有记忆力,佛教他「笤帚」,教他「笤」,「帚」忘掉了,教他「帚」,上头「笤」又忘记了,愚痴到了极处,什么原因?前一世是三藏法师,弘法利生吝法,就是教别人自己要留一手,不能别人超过自己,后世得这样的果报。你愈肯布施,智慧愈增长。你要想智慧增长,就要全心全力去教人,一丝毫不要保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我今天知道这么多,我还得留个二、三分,我不完全说出来;换句话说,你的程度就止在这个地方,不会再往上提升,这是很可惜。全盘都倒出来,没有了,它明天又往上长,天天境界不同,为什么?布施光了。留一点,决定不会提升,不会增长。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我们的布施是一丝毫不留,统统施舍出去。
  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畏是恐惧,世间一切众生都有恐怖,生老病死是恐怖,天灾人祸是恐怖,生活的逼迫是恐怖,精神情绪的不安是恐怖,恐怖的事情多!我们能帮助他,使他离开一切恐怖,这就叫无畏布施。他心安,他不害怕了,离开一切忧悲苦恼,凡是这一类统统叫做无畏布施。无畏布施范围非常广,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对於众生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我们保护他,使他心里能得安稳,这就是属於无畏布施。相反的,如果我们故意扰乱众生的情绪,使他恐怖,令他不安,这样的造作就得老病伤残、五根残缺这样的果报。纵不能行无畏布施,决定不能去威胁别人,叫别人身心不安,这个事情决定做不得。这个果报来得太快,不要等来生,现世报!太可怕了。做的时候你没有感觉,果报来了之后,后悔不及!我们自己要想得富贵、得聪明、得健康长寿,要修!不修怎么行?哪有凭空得来的?天天礼佛拜佛,给诸位说,什么都得不到;在心行,在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之处,这个得到。
  黄念老常常教给我们学佛的人,不要重视形式,礼佛拜佛是一种形式,形式不重要,重要在起心动念处改过自新,自己要常常反省。我过去一再跟大家提出,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早课提醒我这一天,我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待人接物不违背佛祖的教训;晚课是反省、检点,我这一天当中所作所为,有没有哪些地方违背佛的教训,做错了事情。反省检点之后,改过自新,我明天决定不会再有这个过失。大家每天能改一个过,三年之后你就是圣人。你三年改一千条过失的话,你不是圣人,谁是圣人?这是佛菩萨。这个早晚课就起了作用,否则的话,早晚课有什么用处!平常起心动念利己损人、妄语两舌,早晚课一堂不缺,也是罪过无边。早晨欺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再骗一次,一天照例要骗两次,你说这罪过大不大?佛菩萨泥塑木雕,根本不在此地,都要早晚骗他两次,何况世间人?这样的修行法决定堕阿鼻地狱。世间人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为什么?就是这些挂名是出家修行,天天欺骗诸佛菩萨、鬼神,无恶不作,还自己以为自己是修行,自己以为自己是善人,叫迷惑颠倒。这样的人,他自己不觉得,他自己不知道,甚至愚痴到极处,点都点不醒!我现在讲话已经不像从前还有一点含蓄,现在不行,你听不懂!希望我们自己真正反省、真正警觉、真正回头。这一生唯一的一个目标就是往生净土,我们这个大事因缘就圆满成就,其他统统是假的。世间这一切法随缘,决定不攀缘,随缘度日,决定不跟人争是非人我。
  昨天有两个比丘尼来给我讲,她们那个道场有了问题,信徒捐了一块地,她们到外面四处化缘盖寺庙,房子已经盖好,只要油漆粉刷就完工。现在地主后悔,要他那个出家的女儿来做住持,来管理这个庙。问我:怎么办?我说:只怕没有道,不怕没有庙,你就送给他好了,他争,我们不争。我说:如果你命里有,过几天会有人请你做住持。她听了之后心开意解,牵挂忧虑没有了。我说:你给他的时候,告诉他一句话,你的责任就了了,什么话?「这个庙是十方信徒奉献的,你拿去之后,还要做佛教的寺院,这就不背因果;如果你拿回去自己享受,将来会堕阿鼻地狱。」把这个话告诉他就行了。他听得进听不进没有关系,我们交代,免得以后他堕了地狱,他会找你,当时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这个坏人。那时我已经告诉你,你不照做,你不觉悟,那有什么话说?朋友义气尽到了。所以,决不贪恋,决不去想我要来做住持,这个因果责任要告诉他,要讲清楚,这是对他的爱护,绝对不想争这个道场,这就对了。
  要记住,从早到晚处处时时所干的就是这三种布施,每天我们就是做这三种布施。讲经讲台上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印送经典,送录音带,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有,一次都圆满了。要认真的去做,努力的去做,我们才真正能得到。财富不要有,只要不缺乏就好。智慧天天增长,健康长寿、少病少恼,多自在!将来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如入禅定,心不颠倒,自在往生,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活,这一生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同修们要把这个话好好的记住。经一定要多听,多听才印象深刻。现在的家庭都有电视,看了电视,心随著画面转,看到喜剧的镜头就跟著它笑,看到打斗的镜头就生气,心就被境界转。我看了这个情形,想叫人给我们设计一个小小的贴纸,设计一个佛像、莲花,当中《金刚经》上四句偈印在上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贴纸贴在电视萤幕上,提醒你看的时候要晓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随它转。你能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如来了。这能度很多人,设计那个贴纸透明的,不妨碍画面。我们可以广泛流通,你们亲戚朋友家里有电视都去给他贴一张。所以,这三种布施很重要。
  学佛的人,菩萨六波罗蜜里面第一条就是布施。实在讲,六度,布施一度统统圆满含摄,都包括了。布施里面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是无畏布施,一个持戒的人,大家对你不害怕,譬如财物被你看到,「他持戒,他不偷盗,这个我很安心,没有关系,我的钱财摆在那里,他不会拿的,他不偷盗!」他心里没有恐怖。我们说话得罪他,或者说的话很难听,「他持戒,持戒的人不会跟我们计较的」,他心安。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我们要问:菩萨修什么行?菩萨就是修布施,不修布施就不是菩萨。有人问:你学佛,修什么行?你就告诉他:我修的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同时告诉他,我为什么要修?因为我想得财富、想得聪明智慧、想得健康长寿,你要不要?你要,你就得跟我学,你要不想跟我学,你所要的决定得不到。
  这里面所讲的境界就高了,能念所念,能所不二,心境一如,这是一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例外。谁的心?自心。不但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是自己心变现之物,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统统是自心所变的。所以,佛跟我们所讲的种种修学方法都是性德,不是外头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德用。像我们刚才讲的三种布施、六波罗蜜,那是自性功德,自性起用,完全与性德相应,所以他才能见性。如果相反,那就是迷,相应就是觉;觉就是佛菩萨,迷就是六道众生。凡夫跟佛菩萨差别就在自性觉、自性迷,就是迷悟之间。一觉一切觉,一迷一切迷,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依照佛的教训修学,就是走自性觉这一条道路。为什么这个路这么难走?那就是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现在一下反过来不太容易,道理在此地。根利的人,善根深厚的人,他转身转得快,障碍少;善根薄的人,业障习气深重的人,他这个转就困难,业力阻挠。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念佛、念《无量寿经》。慈云灌顶大师在《观经直指》告诉我们,一切经法消不了的业障,这就业障之重,如来所讲一切经教法门统统都没有效果,都消不了这个业障,念佛能消,念《无量寿经》能消。我们想想,为什么?因为佛号与这大小两本经典,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你才晓得它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之所宣扬,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弘扬、没有一尊佛不护念的,所以它的力量就特别殊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你要是真正能信受奉行,没有业障消不了的。除非你自己没有依照这个做,把这个经义错解,你错用了心,你读诵受持,执持名号都不能与经训相应,那就难怪;果然相应,没有消不了的。
  演【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者,谓一念未生前,佛在何所?因心起念故佛境现前。则所念之佛,因能念之心而有,若离能念之心,亦无所念之佛,则佛境从缘无有自性。】
  这意思很好,很清楚很明白。这是佛在《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这才是真相。我们要不念佛,哪来的佛?佛就没有了。佛从哪里来?佛是因为我们起念他才现的,唯心所现。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佛、是菩萨?这里有分别执著,唯识所变。我们的心能现佛、能变佛,同样我们的心也能现菩萨、也能变菩萨,换句话说,我们的心能变地狱,能现地狱,十法界就是这个道理。十法界,你要哪个法界?要哪个法界就有哪个法界,要哪个法界就成就哪个法界,道理就在此地。念佛就成佛,念贪瞋痴就成三恶道,这样才晓得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决定在我们这个起心动念,不是佛菩萨主宰,也不是上帝主宰,也不是阎罗王主宰,就是在你那个一念心主宰,这才是事实真相。你一念心善,一切善境界就现前;一念心恶,一切恶境界就现前,你怎么能怨天尤人?一切佛境界都从缘起,那还有什么话说?佛给我们讲《法华》、《华严》也是一大缘起,除了缘起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我们自己心现、自己心变,现出来、变出来之后,自己不知道事实真相,迷在自己所现所变的境界当中,这叫凡夫,这个苦!诸佛菩萨心现、心变,他在其中不迷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谓是游戏神通,自己变现自己受用。
  演【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於佛者,谓佛境未现之前,心在何所。】
  找不到!《楞严经》上七处徵心,心在哪里?不晓得。可是一动念头,心就被发现,就知道它在那里。
  演【因闻所念之佛,乃引生能念之心,则能念之心,因所念之佛而有;若离所念之佛,亦无能念之心,则心亦从缘无有自性。】
  心在哪里?不能说没有。心没有迹象,我们六根的功能都达不到,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手也摸不到,闻不到、尝不到,也想不到,你能想得到的是阿赖耶识范围以内的。第六意识的功能很大,它能外缘六尘境界,内缘到八识,就是缘不到真性,对於心性它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缘不到。为什么缘不到?因为它有分别、有执著,所以就缘不到。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心性在哪里?无所不在!它是虚空法界的本体。离开本体,它能现什么?心性就像电视萤幕,所有一切现象都要从萤幕现出来;离开萤幕,它现什么?没有现。我们的心是虚空法界,虚空还是心性变现之物;心性不是虚空,虚空是心性变现之物;心性也不是法界,法界是心性变现之物。
  我们的心有多大?现在那个心量小得不得了,两个人还要吵架,你说可怜不可怜?这就是讲「迷失自心,可怜悯者」。学佛从哪里学起?心量拓开学起,心量不大就不能入大乘之门。寺庙里建筑,天王殿面对大门摆了个大肚皮的弥勒佛,就是告诉你心量要大,才有资格进门,那个门槛代表大乘之门。中国佛教都是大乘佛法,你没有大心量,进不了大乘之门。再告诉诸位,不进还无所谓,如果小小心量进到大乘之门之后,那就坏了,那个门槛是什么门?地狱门。怎么是地狱门?小心量进来之后破和合僧,破坏僧团他绝对堕地狱。所以,你看那个门是佛门还是地狱门?实在讲,它也不是佛门,也不是地狱门,心量大了,就把那个门变成佛门;心量小,就把那个门变成地狱门。外面境界无佛亦无魔,佛跟地狱是自心变现。同样是个寺庙,我一步跨进去是佛门,他一步跨进去是地狱门,不一样!我们手拉手一同进去,我进佛门,他进地狱门,那怎么会一样?入门之后,一定是先断烦恼,就是先修戒定慧,断烦恼,然后再学无量法门,圆成佛道,普度众生。这个次第决定不能错乱,错不得的!
  因为念佛,心发现了,佛也发现了。不念,佛没有了,心也没有了,都没有了,「实相无相」;一念佛,心境都现前了,「实相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这两句话诸位要是真正能体会,不管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心境统统现前;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心境双泯,二边都不现前。一起心动念,二边都现前。念佛,二边现前;念菩萨,二边现前;起一个贪心,二边现前;起个瞋恚心,也是二边现前。所以心境都是从缘生。缘是什么?念头生起来是缘。这个缘不能细说,细说很复杂。在唯识里面讲得详细,《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这个心才一动,无量因缘;你没有缘的话,这个念头不会动的。无量因缘,很复杂的。
  这一段虽然是很高的境界,但是使我们能认识心境的真相,它的好处,让我们不怀疑,死心念佛,知道念佛法门决定没有错误,确实有理论的依据。
  演【智外无如者,心者是智,佛者是如,心外无佛,是智外无如也。】
  「智」就是真心的起用,真心起作用,一切明了、一切通达,这就是常讲的般若智慧。心起作用,心就是智慧;佛是心所变现的境界。如果用唯识来讲,「智」是心的见分,「佛」是心的相分,心是本体,能见的是它的见分,所见的是它的相分,自己见自己,外面没有东西。所以说「心外无佛」,就是「智外无如」。
  演【此乃夺境不夺人。古云: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填,是也。】
  这是举古人的一段公案来说。「上园」是指御花园,通常人讲「上」都是对皇帝的尊称。这是比喻夺境不夺人。下一句是反过来说:
  演【如外无智者,既佛外无心,是如外无智也。此乃夺人不夺境。古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是也。】
  「是处有芳草」是境,「满城无故人」是人,人没有了,境在。前面是境没有了,人在。换句话说,对於宇宙人生,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会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结果都是正确的,但都不是圆满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境界里你只看到这一面,还有那一面,像一只手一样,你看到正面,没有看到背面,看到背面,没有看到正面,必须两面合起来看,才能把真相完全了解。
  『非如非智』,这就是看一个整体的。没有看到整体,必然有争执。诸位要晓得,佛门本身里头争执就很多,为什么有这么多争执?知见不能说他不正确,都正确,他见到一面,没有见到另外一面。大的宗派,宗门教下就互相攻击,学禅的跟念佛的人彼此毁谤,这都是见到一面没有见到第二面。如果面面都见到,才晓得不但十大宗是一,连外面所有一切外道也是一。前面我跟大家所讲的,你要是能够体会,你就晓得,为什么?无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统统是的。心一念外道就现外道,一念魔王就现魔,念什么就现什么,那个心就变什么。所以你说,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我们的心就平了,心就清净了。於一切法,才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为什么不取於相?因为一切相是自性变现的,幻化而无有自性。不但对於色法不取了,心法也不取了,心也是缘起;心境二边都打掉了,自性就现前。偏重在色法,就是物质、唯物,不会见性的;偏重在心法,唯心,也不会见性的。必须心法二边都放下,才能契入,豁然契入。
  诸位要晓得,一句佛号念到心境一如的时候就契合了。你要问:念到什么时候才能到理一心不乱?念到一如的时候,念到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能所是一,能所不二,就开悟了。所以,这是很深的一个功夫。还有能所,换句话说,都落在二边,不能见性,可以念到事一心,不是理一心。
  演【非如非智,故唯一心者,智外无如,以智夺如故非如;如外无智,以如夺智故非智。互夺两忘,则非如非智,故唯一心。】
  「互夺两忘」,两个都没有了。这是把理一心的境界用这种方法巧妙跟我们烘托出来,像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云彩当中露一个圆圆的,一看那就晓得那是月亮,用这种方法把它烘托出来,让我们在这里面去体会。
  演【此人境双夺。古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是也。】
  这是《牧牛图颂》里面的,这些都属於禅机,要细心去体会、去领略,这里头很有味道。意趣的浅深,随著个人领悟境界不相同。这是体究二义,我们讲了一个意思,底下第二个是「寂照难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留著下一次再讲。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0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二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一0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四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四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一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四一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五十九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观空[栏目:宏印法师]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七章 大手印之过患与对治[栏目:刘锐之上师文集]
 食存五观[栏目: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今生已在佛像前发愿成佛的人,现在希望证圣果能如愿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59.看啊,它们又自由了 Look,Look,Theyre Free Again[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生命粗糙 菩提如是清凉(李艺泓)[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父母的十大恩德[栏目:邹相美文]
 2010年7月空海法师台湾禅修开示(四)[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灵魂何时投胎?——泰国高僧阿迦曼尊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栏目:轮回实证]
 修定应以何为加行?[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