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二章 无尽智慧无尽灯——学佛信念与规划
 
{返回 体恒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0

第十二章 无尽智慧无尽灯

——学佛信念与规划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维摩经》菩萨行品

在《维摩诘经》的《菩萨行品》中,有这么一个典故:魔王为了骚扰一位比丘的清净梵行,带领许多仙女,化现为梵王来到他坐禅的处所,对他说:“比丘,你精进用功,我非常赞叹,就以一些才貌双全的天女来供养你吧。”比丘一听大惊失色,立刻就拒绝了他:“梵天,你不应该如此!比丘修清净梵行,不能有眷属,更不应该使唤美色。这是非梵行,不能接受。”魔王当然不罢休,就跟他纠缠不止。这时维摩诘居士赶上此事,对魔王说:“梵天,所有的天女,都送到我这里来吧。”于是魔王把天女都送给了维摩大士。维摩大士把她们带到了自己的处所,与她们一起探讨佛法,修学佛法,渐渐地把这些天女都感化成了智慧通达的清净佛子。

魔王一见,非常吃惊、害怕,本来想用来破坏佛法的天女,现在反而变成了佛法的成员,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偷鸡不成蚀把米,能不感到恐惧吗?于是,又向维摩诘讨要天女。可是天女不愿意了:“怎么能再回魔王的身边呢?那里染污不净。”她们向维摩大士来求情,不愿回去。维摩大士就告诉这些天女说:“你们还是回去吧!”大家可能会奇怪,维摩大士犯傻呀,天女好不容易从魔窟里摆脱出来,怎么能送回去?维摩大士有他的秘意。

天女问维摩诘:“为什么要把我们送回去?我们在那里怎么生活呢?”于是,维摩大士就给她们讲了一段重要开示:

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维摩诘说:诸姊(对天女的亲切称呼,表示与她们的平等尊重)!有个法门叫“无尽灯”,你们应当修学。什么是无尽灯呢?就像一个蜡烛点着了,就能点燃所有的蜡烛。它们触及的范围之内,黑暗都能变成光明。光明起来了,黑暗就退了,这种光明不会有穷尽的时候。诸姊!只要有一个修学菩提大道的菩萨在世间,自利利他,就能够开导世间成千上万的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源源不断犹如星火燎原。这样,佛法在世间就不会有隐没的时候。随着菩萨开导的一个善法,能增益一切善法,这就是“无尽灯”法门。即便再回到魔宫,如果能以佛法来度化尚且没有听闻过佛法的天子、天女等人,不仅是回报维摩大士开导之恩、回报听闻佛法之恩,同时也是报一切众生之恩。这就是维摩诘居士对天女的开示。

天女听到这些话,欢喜雀跃跟着魔王回去了。相信这个时候的天女,绝不同于在此之前的天女了!

“无尽灯”就来源于《维摩诘经》的这个典故,来源于维摩诘居士对天女们的开导。

从前面的课里我们知道,《维摩诘经》很伟大!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给我在家学佛者,提供了不少可供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具体操作和落实的真实法门,就是修学佛法的门径。前面我给大家介绍的有六度、四摄、缘起、中道、唯心净土等,这最后一讲所要介绍的,就是“无尽灯”的法门,以此法门的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家知道,灯是光明的使者。在佛教中代表着智慧,象征着解脱。“无尽灯”就是无尽的智慧、无量的解脱和广大的愿行。维摩大士就是一盏光明的智慧之灯,他的精神是我们在家学佛的力量。

在家修学佛法,怎么才能获得无尽的智慧和广大的愿行呢?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良好的人生规划。这二者能保证我们学佛道路的正确性、现实实践的可落实性,同时也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智慧和广大的愿行。基本的信念和人生规划,也就是“无尽灯”法门所涵盖的内容。

一、在家学佛的基本信念

信仰了佛教,不等于就断除了烦恼,不等于就得到了大智慧。旅途纵然已经出发,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指南,很有可能误入歧途,或者南辕北辙,所以一定要带地图、指南针等工具。旅行如此,学问乃至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一个正确的信念为指导。在家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什么是以人为本?怎么立足人间呢?具体来说,又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l、“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就是说成佛在人间,以人为主。

说到佛、菩萨,在一般人心目中大致就是两种形象:第一种是高高在上,仰不可攀的。

这些人认为,佛菩萨非任何众生所能比拟,更不是自己可以相提并论的。甚至不少人认为,佛菩萨就是神通广大,飞来飞去的“神灵”。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初学佛的居士,请教一位学佛多年的老居士:“师兄,”如来”是什么意思?”她想了半天说:“如来如来,好像来了,又好像没有来。”他可能是想起《西游记》里面能飞的“佛、菩萨”了,好像来了也好像没来,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类人信仰与不信仰的都有,他们对寺院中所供的一切塑像都极其恭敬,但并不了解真实情况。

第二种是神鬼。有这种想法的人常常是世间一切贬斥佛教的人,或者对佛教抱有成见的人。他们认为佛教是迷信,佛菩萨是神鬼。认为鬼神不可能存在,世界上只有动物、植物,其它都是人编出来的神话故事。他们说人死如灯灭,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两种人都错了,为什么呢?

有第一种想法的人错就错在妄自菲薄,不把自己当回事,忽视了自己的潜能。这样的人学佛,会得到敬重佛教的利益,但得不到佛法对生命的滋养力量,因为他把佛法看得太高了,高不可攀。有第二种想法的人不用说,肯定得不到任何佛法的利益,因为他们不分青红皂白的排斥太过于极端。

对于佛菩萨,既不能视同凡夫一样看待,也不能视为崇拜的偶像,或者万能的神祗。因为我们有烦恼、有染污,有种种的不足之处,而他们都没有。虽然没有染污、烦恼,但他们又都是现实人间的成就者,所以又不是玄虚的神灵。

实际上,他们就是世间人理想境界的效法对象。佛弟子的一切所作、所行,都要以佛菩萨的人格、道德、知识、学问等,作为自己的规范和准则。这是我们学佛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无论是出家、在家都一样。

说到这里,插一句话,很多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的宗教,现在问大家,佛教是不是偶像崇拜的宗教?(众答:不是!)对了,不是。那么,再问大家,佛教是不是一个独断专横的宗教呢?(也不是!)对了,不是。

可是,大家难免在回答“不是”的过程中,心里难免会有一个问号:既然不是,我们搞那么多的殿堂作什么?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阎罗殿等,多少呀!为什么要塑这神灵一大堆?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神像等。这不是偶像崇拜是什么呢?

其实,真的不是。为什么?天安门前挂着毛主席的像,我们就能因此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偶像崇拜吗?当然不能!既然不是偶像崇拜,那为何要挂像呢?这是一种敬仰,表示对革命前辈的敬重。包括过去文庙供奉圣贤孔子,一般人家里供奉祖先的牌位、父母的画像,都是一样的道理。孔子比一般的人先知先觉,比一般的人高尚,所以要挂他的像,期望大家师从他、学习他。佛和菩萨在人格上、道德上、在智识上比一般人不知要高上多少倍,所以寺院里也要塑他们的像。寺院里所供的佛、菩萨像,乃至其他一切像,最主要的功能是给我们树立一个让我们跟着去学的榜样。

西方有人说:“一切伟大的思想,总是起于异端,而终于荒谬。”话虽然有点偏颇,但确实有一定道理。其实世上很多事物最初的产生,都可以说具有正面的意义,虽然最初多不为人所理解、承认,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数渐渐会舍本逐未了,走上歧路,甚至被人利用变成邪道。还以衣服为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穿衣服,可是穿衣服到底作什么用?不外遮挡风雨,遮蔽羞耻而已。可是到了今天,哪个城市里不是琳琅满目的服装店,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买这些衣服的人,多数已不再考虑什么风雨,就是为了美。多少人现在越穿越露,越穿越薄,越穿越怪,认为很美,冻得哆哆嗦嗦的还觉得很享受。

殿堂里的佛菩萨,最初是佛弟子们出于对他们的思念、敬仰,出于展示对他们师从、效法的决心,才雕镂刻塑出来的。但是渐渐地,很多人都忘记本义,只知来索取,不知来给予了。

佛教也不是一个专横跋扈的宗教。佛菩萨伟大、神圣,但他们没有说自己创造了人类万物,也不主宰任何人的命运。把所有人获得生命解脱的主动权,都放到了自己的手中。不但如此,而且说所有的佛,成佛都必须是在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的。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些人便认为这是现代的创造,其实它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早在两千多年前,“以人为本”就已是佛弟子修学佛法的基本信念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古代的印度信仰非常发达,人们敬畏各种各样的神灵,认为他们有着人所不具备的种种神奇和灵异。当时印度社会分四个阶层,第一层是宗教师,第二层是国家的统治者,也就是那些王公贵族,第三层是普通的工商业者和老百姓,第四层是战争的奴隶和居于印度本土被征服的原始民族。上层种姓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构建出一个阶次分明的等级社会,规定四个种姓之间,截然不可沟通,以维护本阶层的既得利益。不承认第四层那些做奴隶的人,说他们没有转生的可能,将他们称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佛陀看到了这些愚昧与落后本质,为了打破陈规陋矩,就将自己所觉悟的中道、缘起佛法,四方弘化,度化众生,努力建设一个平等安乐的人间社会。可以说,佛教的产生就是建立在反对偶像崇拜和神灵主宰基础上的。佛法的特质就是解决现实人生安身立命问题的方法。简单一点说,就是让我们如何在世间生活得自在、安乐、幸福、安宁。正是这样,佛陀在经典中,常常告诉弟子们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是在人间。

比如,《阿含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说:诸佛世尊皆出自人间,并非由天上而得,也不是由地狱、恶鬼、畜牲等六道中所得。同时,《阿含经》当中还记载,因为佛陀是至圣的世尊,被认为是世间最尊贵的圣人,有些弟子对佛陀的身份产生疑惑,于是就向佛陀请教:“慈悲的佛陀,您是世间最尊贵的圣人,我们是否还要拿饭食来供养您呢?”他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呀,您还吃不吃饭了?用中国人的话说:你食不食人间烟火呀?这个意思。佛陀回答:“可以拿人间的饭食来供养如来。因为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不但最早的原始经典中这样说,就是大乘的经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说: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每一个阶次的果位,无论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还是菩萨果、佛果,都以人的这个身份而证得。就像我们读书时每一个文凭的获得,无论你的初中毕业证、高中毕业证、大学本科毕业证,还是硕士的学位证、博士的学位证,都是从人得到的。不是人就拿不到这些东西,一条小狗再聪明,博士它能读得来吗?别说读博士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恐怕都接受不了,因为它不具备人的条件。在“人身”这块福报的田地上,只要你认真耕耘、劳作,就一定能够收获各种善法的果实。

正因为如此,当代著名高僧印顺法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中说:“佛陀是凭借人身而得正觉解脱的圣者,千万不要把他当作神来看待。究竟成佛不是天神,不在天上,惟有在人间。”这个神指的是主宰的神,或者说是一种鬼神的神。佛陀不是神,是觉悟了的人。由于佛陀是从人觉悟而来的,因此古代祖师常说众生与佛陀无差别。《中论》也说:“涅槃与世间,无毫厘差别;如来与众生,亦无毫厘差别。”众生的贪嗔痴烦恼一大堆,有漏、有染、不净,如来虽然说清净、伟大、神圣,可是在基本的本性方面,可以说是一样的。佛与众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佛是众生已觉悟,众生是佛尚在迷茫中。说到迷悟,台湾的星云大师,写了很多启发世间众生的文章,就给它起的名字叫《迷悟之间》,书非常不错,如果有机会可以看看。

这都是说,成佛要在人间。那么在人间成佛的道路上,诸佛菩萨是先导、是榜样,是我们学佛的一切行为的规范,所以学佛的一切作为都要依诸佛菩萨的行为为规范。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平常人学佛,很容易犯两个错误。哪两个错误呢?一个是鬼神的信仰,一个是知识的探求。不明理论的人容易流落于鬼神的信仰,把佛、菩萨当成神灵一样的崇拜,信佛、拜佛只是祈求发财、祷告平安,没有把佛法应用于生活当中,把佛法当作指导生活的理论体系,来改变自己生命;而有知识的人学佛,则容易钻牛角尖,关注小节、死抠枝末性的东西,而忽视佛法根本的宗旨,忽视佛法的根本精神。这两类人,分别代表学佛的两个层面,一个高层,是知识的高层;一个低层,是没有知识的人。追求灵感不应该是拜佛的主要目的,也不能把拜佛当作一种功利性的祈求。就像一位法师曾说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向佛要这个、要那个,佛菩萨真的有这个本事,岂不要一天到晚在东跑西跑。如果成佛这样麻烦,谁还愿意成佛,谁还愿意做佛呢?真正的学佛人应该是少求多予才对呀!少向别人那里索取,多多给予别人,多多回馈社会。

很多学者讲起佛法来一套一套的,即便没有天花乱坠,起码也是妙语连篇,给你的感觉很好。可是讲完后,你会突然感觉,怎么一点味道都没有!为什么没有味道呢?不是没放糖,也不是没放盐,是因为他所讲的只是知识而已,没有切身的体验,不是自性的流露,所以,进不到人的心灵深处。这些学者,纵然穷其一生,把生命放在对佛法的研究当中,可是依旧烦恼重重。我认识一位教授,还是博士导师,搞哲学的,对佛法研究得很深,可是突然有一天,竟然从楼上跳下来了。谁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就是佛法与人生两张皮的结果。

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学佛就是要学佛法可以操作、实用的精神内涵,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信佛是信仰圣贤的伟大人格,以此开阔胸怀、拓展眼界。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品质的人。开始学佛固然要明理达宗,但不能玩文字游戏或死钻牛角尖;成就学佛固然远离语言文字,可是也不能在现实中流落于鬼神的信仰。

2、“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就是说学佛在人间,以人为主。

在“立足人间,以人为本”的这个框架下,既然成佛是在人间,那么学佛的人也应在人间,所以第二条是学佛在人间。

学佛人,固然不能顺着世间的染污法随波逐流,也不能去追逐神通、灵异等特异的功能。学佛就是要以佛菩萨的人格与道德魅力为目标,以此提升我们自身的生命品质,在此基础上自利利他。学佛要摒弃一切与佛法不相应的思想、念头,将身心清理干净,这样才能得善法财宝,才能入善行道。

为什么说“学佛在人间”呢?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说法是对的,一点没错,毫不怀疑。不过,虽然说从理论上讲是对的,但是从事相上讲,还是有差别的。你让天上的飞鸟下来听课,不可能吧?更不用说你让地上爬的蚂蚁,空中飘的微生物来听了,门都没有!为什么?它们不具备人的资质,不具备人的条件。人类所创造的语言,对它们而言,只不过是一些鸣呜啦啦的怪叫而已,它们听不懂。所以说,学佛是在人间,以人为主。也正是因为这样,经典当中说:“六道当中,唯有人道可以学佛。”大家不要希求什么神灵,佛经里说他们还不如人,人能学佛,它们还学不好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佛在人间。

我们知道,很多人学佛并不是从信仰进入的,而是从一些强身健体的功法契入,或是从一些奇妙的经历而来。有人做了个梦,梦见很多佛菩萨,和他们在一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想尽一切办法找一个庙,想看看和自己的梦有什么牵连。因缘所致,听了几句佛法,觉得挺好的,于是就学佛了。还有些人遇到一些zai nan,突然奇妙现象出现,于是就学佛了。从什么角度进入佛教不要紧,毕竟各人有各人的因缘。要紧的是,一旦进入佛法,就不要再追逐原来的那些不究竟的目标。通过气功成为居士的,进入佛法之后,就不要再去追求那些东西。进入了金矿山,却还在那里采石头,不是有点傻么!有西瓜的时候,不要去捏芝麻,得不偿失,要拣大头拿。

一旦进入佛法,就应该以正确的信仰为主导,以实践佛法思想、提升生命质量的无漏修学为目标。

但是,有些居士学佛多年,还在追求什么感应、灵异、神通等等。“我拜佛那么虔诚,为什么佛还不来给我摩顶?我诵经那么虔诚,为什么我这两天的烦恼,怎么都去不掉?”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里装满了杂物,还想要清净,可能吗?不可能。认为这些是学佛的目的,大错特错。

佛教不否定神通乃至灵异现象的存在,但决不把这些东西作为修学的最高目标。即使得了再大的神通,又能怎么样呢?佛陀的大弟子目键连是神通第一,最后还是死在神通之中。有句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了神通,有时候卖弄神通,山外有山,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困在神通中了,所以不要去追求神通。神通是不究竟的,当福德耗尽的时候,神通照样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守着座金山银山,不去奋斗,也有吃空的时候。所以不要把心思放在这上面。

佛陀很早就告诫弟子,学佛不可追求神通、灵异乃至其它的各种古怪现象。莲花净洁神圣但出自臭秽的污泥,世间虽然说是染污的、不净的,正是在这苦空无常的世间,才能够成就清净的解脱之道,才能够成就通达的无碍大智。古往今来多少高僧,智慧高超,人格高迈,可是他们一样吃饭,一样睡觉。只有在这染污的世间,才能成就我们的智慧,才能成就我们的解脱。所以,佛经中有一句话:烦恼即菩提,说的是烦恼一旦转化就能变为菩提种子了。土地能解饿吗?不能。但是在土地里种下种子,生长出来的果实就能吃,就能解饿。烦恼转化为菩提种子就可以成就智慧佛道。

苗木离开了泥土就无法生存,成佛之道不外福慧同修、悲智双运,脱离了培福、解慧的世间,哪里去寻找体悟佛法真理的场所呢?《维摩诘经》说一切世间是菩提道场就是这个意思。一切世间都是道场,就看你的心在不在佛法上。心在佛法,当前的环境就是道场。

所以,经中说:“学佛不舍弃一切世间的事业,就能成就出世间的大道”。正因为如此,太虚大师也对我们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格成就了,佛格也就不远了。

学佛在人间,以人为主,提高自身生命内涵最最重要。不要追逐神异的东西,一旦有所求,心中就会有挂碍;有了挂碍,就会有恐怖;有了恐怖,就有烦恼;有了烦恼就有障碍;有了障碍,连绵不尽的魔难就来了。反过来,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无有恐怖则无有烦恼,无有烦恼则无有障碍,无有障碍则生活顺利、工作顺利、事业顺利。一切顺利,心情便好;心情好,身体就好;身体好,事事皆好。世间有句话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为什么呢?状态不好!状态不好,所有的事情都受牵连。有时候状态决定一切。台湾的宋楚瑜来大陆,当时说了一句话:“心无挂碍,两岸和平。”为什么两岸会有几十年的隔膜?我执心在作怪,自私心在作怪。如果所有的政治家,都能放弃各自的小利益和私人恩怨,中华民族总有一天会统一的。心无所求,就能与佛、与法、与圣贤相应;与正法相应,就能清静、自在、安乐。学佛要认清自己的身份,我们是人,立足自己的本位,不要站错了队。

“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就是说学佛在人间。

3、“以人为本”就是所从所学,要以现实人间生命的收获为主要宗旨。

学佛人固然不能消极颓废,坐等生死;但也绝不能只是期待来世的安乐,而忽视现实生命的养成。

在现实当中有很多学佛失误的例子。比如说,有些居士学佛好多年了,诵经拜佛很用功,供养三宝也十分虔诚,在寺院的时候非常快乐,但换个环境,一回到家里或单位,立刻愁云密布、双眉不展。家里和亲人的关系一团糟,单位里跟同事相处僵硬生冷。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会也容他不下。这样的学佛人多得多。怎么回事呢?还是没有放下我见、我执,学佛道路有偏执、偏颇。就是说,方法不太对。

还有些居士没学佛尚比较顾家,一学了佛,念佛第一,坐禅每一,工作不要了,家庭不管了。上老下小等着他供养,甩手抛下;父母妻儿忙得不可开交,闭眼不见。只管自己清静,不问家人死活。于是,亲人由埋怨到恼恨,日长天久渐渐形成磨擦、矛盾,甚至造成家庭失和的悲剧。

学佛,一定首先把学佛的环境搞好。忽视了周围的环境,环境就会抛弃你,无论干什么都是这样。不要以为学佛了,就是了不起的人了,就可以把所有人抛下了。总认为天下皆浊我独清,不可能的,天下皆浊,你也清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多数时候是没有处理好学佛与生活的关系,也没有找准学佛的位置,佛法与生命是两张皮。这样学佛是不行的,不会有什么成就。今生你耕种了、劳作了,还怕来世没收获吗?在家学佛应该把修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佛法和生命融为一体,用佛法指导生活,以佛法启悟人生。只有在具备安定生活环境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安心地打坐、坐禅、诵经、拜佛、念佛,才有可能参与弘化利生的事业,也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如其不然,一切都是空谈妄谈,纸上谈兵而已。

学佛人切记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管你是已经学佛,还是将要学佛,还是学了多年的佛,都要记住这一点。我在给中国佛学院的同学讲课时说:“学佛要采用打点滴的方法,而不要用贴膏药的方式。”

信佛要学佛,学佛要学佛法。佛法是什么呢?佛法是治疗我们精神疾病的医药;佛陀是什么?佛陀是给我们开治疗精神疾病药方的大医王。我们在接受佛陀药方的时候,应该接受什么样的药方?应该接受打点滴的治疗方法,而不要接受贴膏药的方法。膏药贴,这一会儿不疼了,“哧啦”撕下来扔了。但是过一会儿呢?或许又疼了,即便今天不疼,明天不疼,说不定第三天就疼了。第三天不疼,说不定第三个月又疼了,不解决根本问题。这会儿诵经,快乐、舒服,泪流满面,感动得无法言说……诵完经了,家里的小孩闹一下,“滚!烦不烦人?!”这种居士佛法跟他是两张皮,用过就扔,这样不行。应该怎么样呢?像打点滴一样的接受。把佛法像点滴一样,一点一滴进入你的皮肉,流人你的血液,和你的血肉、精神、灵魂,结合在一起。尽形寿永不忘却,这样才能够得大自在、得大欢喜!

在学佛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种信念。什么信念呢?一切以现实世间生命的养成为最重要。其次我们才考虑是不是能够了生脱死,是不是能够往生净土佛国。要先从眼前的事情开始解决,而不是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高高的,一百米的山还没有上呢,就想着五千米。只看远处,不顾脚下。一开始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会缺乏一种动力。凡夫众生的心,需要不断有成果出现,需要持续的成就感来激励着,才能不断前进。

如果一开始就是庞大无比的目标,又要漫长的过程才能达到,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慢慢地心灵上就会长出茧子,渐渐地意志就消磨掉了,算了,不干了,学佛这么难,我还享受我的滚滚红尘吧!这就要退缩了,这样的情况对于学佛人来说是很可怕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样。

如果现实世间的烦恼问题都不能解决,你一边在念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心里在想:“这个人真混蛋,昨天惹我生了一天气;那个人,欠了我多少多少没还呢;这个人,还拿我什么什么……”这样能念得下去?真是佛口凡心。

修学佛法,先不要把眼睛只盯着远方,而是立足现实,从解决现实的每一个问题出发,从解决现实的每一个问题开始。如果现实世间中就能够不与恶法相应,只与善法相应,充满清净、自在,来世想要落入恶道都不可能。就像现在努力工作,等年老的时候愿意颠沛流离都不可能。但是如果年轻时不奋斗,想要退休金,想要儿女绕膝下,想要存款百万,可能吗?天上不会掉馅饼。树上结的柿子到了成熟的时候,不用对着别人喊“柿子熟了,快来摘呀!”也一定有人把它摘下来的。在现实世间的每一个念头都把握住了,每一地方都做好了,还怕将来到不了极乐世界吗?佛菩萨那么慈悲,不去佛菩萨也会拉你去的!不会爬就想跑是不现实的,我们要以现实生命的养成为主要,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不切实际。

总之,“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就是说:在家学佛要以现实人生的本位为出发点,以佛法在世间的应用为立足点,以现实生命的提升为落脚点。以诸佛菩萨的成就为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佛法,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说,学佛过程中要以“用”为宗,以现实世界生命当中能够使用、得益,为我们学习佛法的宗旨。

须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不能成为放逸堕落的借口,“立足人间”不能以满足人的劣根性和生物本能为归结点。这是需要把握的一个度。庄子认为人有两面性,主张“吾丧我”,就是以自性清净的“吾”,排除掉执著、染污、烦恼的“我”,以此与自然大道相应。学佛要把小我放开,把凡夫的“我”去掉,找出自性清净的“吾”,这个“吾”才是我们的“本”。“以人为本”是以我们这个清净的人性为本,不是以纵情声色为本。有些人说:既然要“以人为本”,那好,我本来就最喜欢看电视,喜欢跑着玩,喜欢跟别人闲聊,天天做这些事情好了!既然“立足人间”,我就喜爱人间的美女,天天绕着她们转就好了!这哪里是“以人为本”?哪里是“立足人间”?分明是放纵堕落。这是不行的,“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不是无度的放纵。

二、在家学佛的人生规划

基本信念是学佛者正确方向的保证,但学佛不是只要有一个方向,一个信念就能够成就的,就可以倒头大睡高枕无忧了。还需要一个可供具体落实的人生规划呀,把这个信念,落实到现实世间中。如果当年那些革命者,光说“我一定要进行革命”,一天到晚坐在家里激情澎湃的空想,而不去实践,行吗?不行!空想不会成功,今天的中国就是很多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学佛容易吗?最后成就大境界、大圣贤,不容易呀!是在现实世间摔得鼻青脸肿、历尽艰辛之后才能得到的!

在家佛弟子的人生规划,大致也可以分为三条。

1、长期的规划——终极的理想和愿景

古人说:“器大者,声则闳。”殿堂里挂的大钟,敲起来的声音,比一个小铃铛敲起来的声音要大的多,对吧?自行车的车铃,再怎么按,也响不过大钟。知了再叫,一声狮子吼,就把它全遮住了。“器大者,声则闳”意思是器具的体量越大,它的声音也就越宏亮。隐含的意思是说,人应该有长远的目标和宽广的胸怀。目标越长远,就越不会急于求成,胸怀宽广就会有大成就。学佛是不同于世间事业的出世大道,应该有一个终极的目标作为奋斗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撑,这个目标当是一生甚至多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学佛最终是要摆脱生死,断除烦恼,证取无上涅槃佛果,无上的通达大智慧。所以,在家佛弟子一定要时常发愿,愿究竟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还要有出家学佛者的清净心行,有出家大乘行者自利利他的胸怀。只有愿望广大,才能悲行心切。

终极的理想和愿景,是一个人学佛的信心所在,是佛法修学的根底所在,关系到信仰的坚定程度,所以在家佛弟子在学佛过程中不能没有一生愿景的长期规划。一生愿景的长期规划是什么?每个居士在皈依时,都会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什么呢?佛道无上,路途遥远,但是我坚决要达到。至于能否真的到达,先不要管,最起码要有这个愿力。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当中,能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暂且不说,最起码要有向大师们靠拢、看齐的心,总有一天,会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粲然人生!那么学佛人呢,如果有大的愿行,即便没有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至少在世间会很快乐,因为心胸宽广。所以,每一个学佛者,心中都要有一尊佛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吾心头”。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没有发觉这一点,没有发大愿成佛、做菩萨。之所以如此,不出两个原因:一者是不愿。为什么不愿呢?因为觉得世间很好,不愿意成佛,认为一成佛就死了——佛教里有个词叫“涅槃”,成佛的人就是到了涅槃佛果。而很多人一提起涅槃,就觉得是“呜”一口气上不来的死亡。其实不是。涅槃是指那种不生不灭的状态。涅槃不等于死。不要怕成佛,不是成佛就会死的,知道吗?

不愿成佛的人说:成佛太不好了,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和我亲人爱人在一起……我怎能成佛呢?这种人,就像庄子所描述的那些嘲笑在天空中一飞十万八千里的大鹏,而自己只能在田地里蹦三尺高的小麻雀一样,甘于满足自己的小境界。

第二个原因是不敢。有些人一进殿堂就直打哆嗦的,非常害怕,他觉得自己太卑小了。很多人在佛菩萨面前,觉得自己就像孙悟空手里缩小的金箍棒一样,实在微不足道。佛菩萨顶天立地,而他就那么大一点。其实没有必要这么自卑。圣人固然崇高,也是由人而来的。自惭形秽是一种有惭愧心的表现,可不能过头了。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应该有人的自尊、人的自信,发大愿成佛道。

世间也一样呀,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只顾眼前,永远成就不了大事。凡是成大事者,必定有宽阔的大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毛泽东少年就立志走出韶山,1910年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过去很多中国人到死都不愿意出家门的,老死守家关。但是毛泽东不一样,说自己立志出去学习,闯荡一番事业,没有成绩就不再回家。只要肯奋斗,哪里都是自己家乡的青山,干吗非要埋骨桑梓呢?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结果,他还真的就成了一番大业。周恩来在天津南开读书,毕业与同学分别的赠语是:“愿再会于中华崛起时!”你看这种大愿心,多么了不得!不管他当时懂不懂佛法,这都是菩萨的某些精神!

所以,人一定要有大愿行才能做大事业,我们无论在世间做什么,一定都要发大愿,建立一个长期的规划,学佛也一样。

2、中期的规划——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誓言再好再大,不去实践如同镜花水月,惟有落实到现实的操作,理想才可能实现。落实需要在终极的理想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中期修学规划。什么是中期规划呢?不是穷其一生的计划,也不是三天、两天中的计划,在近期与远期中间的计划就是中期规划。

准备在一年两年之内读多少佛法典籍,三年五年要跟师父能学到多少佛学基本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对佛法要有多深的了解,十年八年之内准备在佛法的行履上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样的规划都属于中期的目标。

当然,中期的规划不是铁板钉丁,要有弹性,要根据时间、空间的转变,而作以适当调整。不同的阶段可以制订不同的任务,一个目标完成,再接着安排下一个。不同的人有各自差异的修学内容,不能照搬别人的内容,可以借鉴他人的方法,要在实践的操作中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一种模式。

不光是学佛,在世间做任何事都这样。总想大目标,而不落实是不行的。想成为亿万富翁,但是一天到晚在家里,对着电脑噼哩啪啦玩游戏;或者不是喝茶吃酒,就是听歌逛街,虽说这样的日子也挺自在,但距离成为百万富翁的时间,别说一辈子了,只恐怕八辈子、十辈子都成就不了。想做个大艺术家,不去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能成就吗?不可能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哪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具体的落实方法或规划,没有是不行的。包括我们在世间的生活也一样。

中期规划是终极理想的阶段性实施。你说“我想成佛”,想成佛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做呀。今年是三十岁。三十到四十之间,打算做什么?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做什么?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做什么?一定要有一个,最起码是大概的目标。人没有目标,就像你出门没方向。上了出租车:“司机,开车!”“拉哪去?”“随便!”行吗?司机都不敢拉你了,不当你是神经病才怪。呵呵!人没有目标怎么行?生活没有目标,人就空虚,乏味、无聊、痛苦、烦恼,没事找事,弄不好,麻烦就来了。要有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人才有动力,有动力人才活得充实,活得充实才快乐呀!学佛也一样。

所以,中期目标是终极理想的阶段性实施。是长期目标的具体行践,可以说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所在。每一个中期规划都能如期实现,终生的理想就为期不远了。所以,中期目标的制定和规划异常的重要。想到北京来旅行,假如你从广州过来,你最起码要先过湖南,过了湖南过湖北,过了湖北过河南,过了河南你再过河北,然后再到北京来。你说火车从天上飞过来、蹦过来,或者我就绕道过来,那不行,绕不过来的。有些事情没有捷径可走,你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可以。

3、短期的规划——每天、乃至每小时、每分钟的落实与操作

所谓短期规划,实际就是每周、每天乃至每一分钟的目标计划。很多人理想高涨,充满了人生激情,善于制定庞大的计划,可是一旦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往往不知所措,不会珍惜小段时间的光阴,时光一点点消耗于无谓的繁琐事务中,或者白白的叹息声中,空有理想,蹉跎岁月,不胜悲伤又无可挽回。就像朱自清写的一篇文章说:洗手的时候,时间从流水中过去;感叹的时候,时光从感叹声中过去;闲聊的时候,时光在闲聊中过去。

很多人,你说他忙吗?未必!朋友打电话,“我忙呀!”实际可能在逛街呢;找他办事,他说“我忙!忙什么,在家睡觉呢;要他工作,“我忙!”忙着打电脑游戏呢。让他干点活,“我忙!”忙什么呢,看电视呢。无谓的消耗,浪费时间、生命。现代社会里,“忙”成了人们拒绝帮助别人的最大托辞。

其实有时候,我也很忙,但我也发现,大多时候我也是在找托辞。过去我常常跟别人说“我很忙”,现在我再不跟别人说“我很忙”,再忙都不说自己忙,为什么?我发现我落入了和别人一样的一个陷阱。于是我现在无论再忙,当别人问我“忙吗?”我回答“还行!”既然是托辞,就争取把它们都去掉,让自己变得清闲一点。这样,把自己的时间给别人一点,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一点。

每个人生活在世间,都不能纯粹为自己活着,也要为大家,因为大家都在为你呀。所以,不要总说自己忙,其实有很多时间都浪费了。每个人浪费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眼前的每一分钟。

我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定会把第二天要干什么事,写在我那个日历本上。或者用个小纸条,写了之后,贴在床头。早晨起来,先看一眼,今天一天要干什么,然后一项一项去解决。

在一天的规划进行之前,还没有起床,就先想一下想,睁眼之后的第一件事要干什么,之后要干什么,全部设计停当再起床。起床后就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首先叠被子,第二开窗子;然后去洗手间;回来之后洗脸,洗脸之后上殿,上殿之后是吃饭,吃饭之后是读课文……我先把眼前的这一小段时间规划好落实住,然后八点钟到了,再进行白天一天的计划。

一天的规划结束了,不代表就可以休息了,接着进行下一个日子的安排。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天的落实,可以说都很有保障。不但每一天,每一周要达到什么状态,我制定的都有;一学期要达到什么状态,我制定的也有;本科第一年要做什么,我有;硕士研究生第一年要做什么,我有……

可以透露给大家,如果说我能够活到八十岁的话,八十岁的生活内容我都已经规划好了。当然了,不是固定不变的目标。是在大的框架下,根据时间、空间的改变,可以随时做相应调整的规划。

只有拟订详细的规划,人的生活才能快乐、充实、自在。

我一天到晚都很欢乐。有人说,这家伙一天到晚瞎忙活瞎快乐什么呢?他不知道,我是由于充实才快乐的。我为什么充实呢?除了佛法的因素外,就是因为我过得很充实!现在社会太多人是无所事事,一天到晚叫“无聊”、“乏味”。时间不用上,当然乏味、无聊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会过得更加充实、自在!

所以,在家佛弟子一定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每个新一天到来之前,都要认真的安排、迎接——每个日子都是我们的宾客呀,你待它不好,你得罪它,它也会给你制造麻烦的。英语里面把消磨时间叫Kill time,很有意思,就是杀死时间。为什么把“消磨时间”名为“杀死时间”呢?因为你消磨的其实不是时间,是自己的生命,所以叫“杀死时间”。杀死自己的时间,这是在间接地杀死自己呀!中国古人说,浪费别人时间,就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真实不虚呵。现代社会说,耽误别人的时间就是在浪费别人的财富,也有一定的道理。每个新一天到来之前,我们都要认真的安排、迎接,让自己的身体、知识、道德、智慧每天进步。

大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段话很有名,他说每个人每天都应问自己四句话:我的身体今天进步了没有?我的知识进步了没有?我的道德进步了没有?我的学问进步了没有?这叫“每日四问”。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反省三次,反省什么呀?反省我今天道德进步了没有?知识进步了没有?学问进步了没有?我的人际交往进步了没有?我的事业进步了没有?如果没有,好好地把自己批评一顿,在明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把握明天的时间,不要再浪费了。从脚下做起,从眼前做起,很重要。

争取每一秒钟都过得充实、自在。人一旦适应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就会顺着惯性往前走,习以为常了就会成为一个有规律的人。只有每一个当下时刻都过好了,过去的每一个时刻才不会浪费;因为所有的过去,都是一个一个“当下”所积累来的。只有现在的每一刻过好,才不会担忧以后过不好。现在过好了,每一个过去都好;每一个过去都好,将来肯定会好的。春天给果树翻土、施肥、浇水,对它进行呵护,到了夏天,花一定开得特别旺,叶子一定长得特别茂盛,秋天的果子也就一定会结得特别多。人也一样,不同的人生阶段,要做不同的事业;只要这些阶段的目标你达到了,下一个阶段肯定不会出现愁苦的事情。

长期愿景、中期目标固然重要,相对于前二者,不起眼的短期规划实际最重要,因为它是最基层最基础的落实,这一关不能实现,中期、远期都会流于无益的戏言。就像舞台里所唱出的话,不会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可戏言,人生不可戏言啊!有一首歌叫《游戏人生》,不能游戏人生,你游戏人生,人生便游戏你!在家佛弟子,特别应该慎重对待每一天,千万不要浪费生命。

三个层面的人生规划,涵摄人的全部岁月和所有生活,它们相互成就,共成一体。如果能够身体力行的落实到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出家,相信此生的佛法修学一定是功不虎捐!

说到人生规划,有个条件一定要讲,就是勤奋。所有计划的实现,都要靠勤奋。勤奋是所有计划的关键要素,如果没有勤苦奋进的精神,规划都不可能实现。古往今来的圣贤都很勤奋,孔子知识渊博、道德高迈,经典里记载他“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也说自己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像捡宝贝一样,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了、错过了!

佛陀更是精进勇猛的好榜样,他曾经进行了六年的苦行,每天只吃一粒麦子广粒麻子,瘦得皮包骨头,鸟在他的头顶筑了一个巢。”成就佛道后感慨:“如果能够精进不息,正确的念头,常常系在心中不散失,就能息灭贪嗔痴的烦恼,不久得以成就无上菩提大道”。这都是切身感受啊。他还告诫他的弟子们:“如果学佛行者的心常常处在懈怠、松弛的状态当中,就如钻火没有热就停息下来一样,想要得火,难可得到”。古代人取火,拿两个石头碰,火石碰火石,冒出的火星,把柴禾引着了。还有一种是拿这个木头向那个木头使劲地圈钻,钻热了,“擦”地冒火,就点着了。钻木头能起火,但是如果你钻一下停一下,你就是钻个洞,也钻不出火来。所以,佛陀说的真是很有道理!

佛陀甚至对在家的弟子也有忠告:“白日里爱好睡眠,夜晚多昏沉杂念,昏迷无善友,不能修家务,不肯勤劳作,懈怠又懒惰;这样的人非但学佛不成功,在家生活也不圆满。反过来,若不计寒暑,勤于事务,到老的时候就不会有各种忧患。”确实都是这样。寺院的早晚功课,每天都有这么几句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什么意思?这一日又过去了,就像马路边小泥潭里的水,又少一点儿,生命过一天少一天,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呢?这里告诉我们,应该时时警惕抓紧时间!

说到这里,想给大家阐发个话题。外面流传的佛法小册子中有个引《顺治皇帝出家偈》,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于是有人就说了,出家人不想承担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事务,偷懒了才去出家。出家人一天到晚没事干,就是敲敲木鱼念念经。是吗?不是!哪有出家人一天到晚敲木鱼念经的,哪一个法师不是忙得晕头转向。不要说弘法利生,就起码自身的修持,就紧张无比。如果再加上解决一些众生的问题,那简直是忙得不亦乐乎,怎能可能这么闲呢?

如果顺治皇帝真说过这句话,也绝不是大家理解的意思。“不及僧家半日闲”的这个“闲”是闲却心头的烦恼,闲却种种不究竟的烦琐小事,从而把自己的心腾出来追求无上清净智慧,可不是无所事事的倒头大睡或逛街、晒太阳啊。此闲非彼闲呀,很多人都弄错了!

有些人说,出家就是无为,什么都不干了。其实出家人的无为,是不去敝为那些染污法,不去做为那些诤斗法,不去做为那些分别法,不去做为那些无益人间、无益世界的事情。去做一些更究竟的、更大的,能够给社会大众带来更大利益的事情。这真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慢慢体会吧!

修学佛法必须要以勤为径,没有其它的捷径可走,谁都不能投机取巧,一定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

上面讲了在家学佛的人生规划,下面再把在家学佛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之间的关系说一下。

三、基本信念与人生规划之间的关系

在家学佛的“基本信念”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在人间生活的基础上来落实佛法,在现实生命中来体验佛法,要求我们在“立足人间”的同时“放眼圣贤”。圣贤就是诸佛菩萨,佛陀是这么教导的,古往今来的祖师高僧、大德居士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在家学佛的“人生规划”有“长期、中期、短期”的三个层面,涵摄人的全部生活、终期生命,相互成就,圆融一体。要求我们在“远近相合”的同时,一定要“安于当下”。

“基本信念”是方向性的指导,保证“人生规划”的正确性;“人生规划”是在现实中的操作与落实,确定“基本信念”的实践与行履。这两者犹如车的双轮,鸟的双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本信念”和“人生规划”的结合,犹如珠联璧合,是相得益彰。如果再能把这两种理念,同时运用于世间的学习、事业和家庭生活中,乃至人际的交往中的话,我们在家佛弟子,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悠游自在、左右逢源。

就这节课的内容而言,总的来说,在家学佛的主要宗旨三句话就能概括——以人为本,以用为宗,以勤为径。

从前面给大家讲的直到今天加在一起,总的来说,在家学佛,就是要于现实生活当中实践佛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佛法,就是要以闻、思、修三者为修学方法,以四摄、六度、缘起、中道等佛法思想为基本内容,以提升自己、摄化他人、感化社会为人生目标,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学佛方向。

在此基础之上,点亮自己自性的明灯,催生他人生命之中的光明;光光互照,灯灯相应,成就一个美好的人间净土!这就是“无尽智慧无尽灯”,也就是《维摩诘经》中的“无尽灯”法门。

闻、思、修,是修学佛法的方法。闻是什么?就是听闻佛法,今天来听讲法,就是在修学佛法,思是什么?听了之后思考一下对不对,这就是思。思了之后要去实行,这就是修。闻、思、修三者能落实,就把握住了学佛方法。

四摄、六度、缘起、中道、回向等,这些是修学的基本内容。提升自己、摄化他人、感化社会,这是目标。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方向。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闻、思、修,教我们怎么闻、怎么思、怎么修,就是说要有一个人生规划,今天讲人生规划的目的在此。在此基础上,四摄、六度、缘起、中道、回向等内容,是有了基本信念后要实行的内容;提升自己、摄化他人、感化社会是基本信念所涵盖的内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在基本信念下所要达到的方向目标。这就是今天所讲的基本的信念。

今天讲的基本信念、基本规划,这就是“无尽灯”!如果在座的每个人都能行持“无尽灯”法门,那么都可以开发出自性的智慧光明,我们的光照亮了周围的环境,就像一盏灯点亮了其它的灯,光光互照,这个世界便会充满光明,充满智慧,充满安宁与详和。这也是《维摩经》所要达到的效果。

所有讲座到此结束,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返回 体恒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后记
下一篇: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一章 行无疮疣生净土——菩萨八法的学修
 佛教僧伽与辛亥革命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七章 永不倾跌人生路——中道思想的落实..
 “常见”与“涅槃”——提婆菩萨“涅槃”思想析义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六章 天下共生是一家——缘起理论的实践..
 近现代佛教文教弘法事业的开展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就解决“僧俗混乱现象”对僧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八章 人间外处是佛国——唯心净土的修学..
 略论佛教“缘起”思想的生态价值
 近现代佛教界慈善利生事业的发展
 汉传佛教法事中的孝道思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35 不得不说[栏目:石头路滑]
 我所见证的轮回[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禅门骊珠集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南岳慧思[栏目:禅门骊珠集]
 内观禅修法 注意内外声音的吵闹[栏目:护法法师]
 豆豉烧冬瓜[栏目:素食菜谱]
 人的性别是因何而定的?[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寻找心灵的光明 2006年观音法会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蔡惠明)[栏目:阿含思想研究]
 竺佛调 (了尽生死)[栏目:高僧大德的故事]
 二三 昙摩提那[栏目:长老尼之譬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